APP下载

中国传统节日融入现代生活的新形式

2022-04-03厉枫

文化产业 2022年2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活动文化

厉枫

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涵盖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历法、易理术数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传统节日历经千年发展直到今天,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传承性,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有着不同的价值功能。它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标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是人类历史文明的延续。而在当代社会背景下,中国传统节日的发展正面临着日渐式微的困境。萧放在《节日中国》中说:“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生态的保护与自然生态的保护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对于当代中国来说,民族传统节日是亟待抢救保护的文化遗产。遗产不是历史遗迹,而是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如何使传统节日与时代接轨,使之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走入人们的生活当中,是保护传统节日需要研究的问题。

中国传统节日发展面临的问题

传统节日自身发展问题

中国传统节日数量繁多,每一个节日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纪念意义,在不同的时代通过不同的活动体现出来。而如今,传统节日的内涵正在逐渐被忽略。这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氛围感”的减弱,二是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变少。庆祝“节日”本身就属于一种集体活动,中国大部分节日都讲求“热闹”,“熱闹”就是节日浓厚的氛围感。节日变得“不热闹”,正是“氛围感”减弱的表现。由于传统农业社会聚居式向现代工业社会城市空间的转变,一些原本的活动形式受到限制,人们也很少像以前那样群聚在一起过节。再者,由于传统节日所依附的宗亲关系也逐渐被现代社会的社会关系所取代,因此一些原有的节日活动形式已不再适用于现代生活。

正因为传统节日举行的场所、活动形式变少,大部分人尤其是青少年对传统节日的体验并不深入。一方面,对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的了解越来越少;另一方面,过多地将传统节日的关注点放在休息和娱乐上,而忽视了传统节日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商品经济引发的问题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消费观念也逐渐改变,“商业化”逐渐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模式。“商业化”本身是一种新形式,也是传统农业社会发展至工业时代的必然表现;通过商品买卖扩大传统节日的吸引力,促进经济的发展,拓宽了传统节日的外延;人们置备佳节所需物品,在节日期间实现物质上的满足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传统节日在商业化的道路上切不可忽略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过分追求市场竞争。

如今每逢节日来临之际,商家推出的节日造势、打折促销活动等都过多地指向经济利益,而非传统节日的真正内核。而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应当以市场经济为辅,利用“商品”使传统节日实现增值,达到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双重提升。

外来文化引发的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日益加深,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不断进入我国并被大众所接受,其中就包含西方节日。“感恩节”“万圣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以其新鲜感、趣味性、现代性、狂欢性受到大量青少年的欢迎,人们喜欢在情人节与恋人互送巧克力和玫瑰花,去影院观影;在万圣节同朋友一起去参加舞会。西方的节日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和参与性,使得人们更容易参与到节日中来,在节日中获得快感;其集会、狂欢、游戏的活动方式可以帮助人们疏解工作或生活中的压力,缓解消极情绪,因而较为符合大众需求。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更应该通过多种新颖、有趣的方式来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吸引青少年的注意,让青少年主动去了解传统文化背后的故事、价值观念,而不是盲目追捧。

“新兴节日”引发的问题

在多元文化与现代化快节奏的背景之下,也衍生出了众多的“新兴节日”。譬如“光棍节”“购物节”“女生节”等。这些新兴节日标新立异,且有着特定的目标群体,很受追求新鲜感、赶潮流、个性张扬的年轻人群体的欢迎。“新兴节日”体现了当代年轻人生活的一种方式,是“快文化”的一种代表,具有形式活泼多样、重“消费”、重“娱乐”的特点[ 1 ]。新形式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总体来看,这些“新兴节日”内涵不够丰富,无法拥有与传统节日一样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也难以成为全民族文化认可的对象。虽定名为“节日”,但是否能真正称其为节日仍有争议。“新兴节日”的热潮,一定程度上使传统节日受到了影响。

中国传统节日建设的构想

完善法律保护体系,增设法定假日

立法保护,是保护传统节日最快捷且有力的办法。政府出台合适的法律法规,进而引起社会和民众的关注和重视。但我国尚缺乏对传统节日的立法,且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也存在着起步晚、起点低、不成熟等问题。

我国在2006年确立了第一批包括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不够细致,这就需要对传统节日、民俗文化进行进一步保护。因此在传统节日立法上,完善法律保护体系,明确节日文化的特殊性,细化节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分类,制定出合适的保护办法是极有必要的[ 2 ]。

另一方面,也应适当增设传统节日法定节假日,使民众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在传统节日来临之际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把“传统节日”当作“特殊的日子”来过,感受到与“普通的日子”之间的差别,恢复传统节日当天的“仪式感”。

兴办文化活动,提高民众参与度

人民群众是参与节日庆祝的主体,因此除了政府保护外,提高大众参与度才能真正使传统节日“活”起来,有效推动传统节日的传播进程。而文化活动是最能够营造节日氛围感和体现节日仪式感的,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民众能够直接体会到传统节日的魅力,进而对传统节日产生兴趣[ 3 ]。

我国传统节日应当兴办更多富有节日习俗又具有现代性和趣味性的文化活动。应当保护好原有的文化形式,兴办好庙会活动、晚会表演、元宵节灯展、端午龙舟竞渡等;同时创新一些新型文化活动,尤其是针对大众熟知但并不了解其习俗的传统节日,以及大众不了解且不知道的传统节日。

如中秋节可举办实地游园赏月活动,让人们能够真正感受中秋的“月文化”,带领人们体验传统祭月、拜月的习俗,通过艺术表演再现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等;也可以将游园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起来,比如“中秋诗词吟诵会”\昆曲《牡丹亭》的游园表演等。2018年《寻梦牡丹亭》正是采用了实景游园的形式,配合现代化的灯光音效进行表演,游客可以边游园,边欣赏表演,身在其中,如临其境。将中秋节的“游园”与《牡丹亭》的“游园”结合起来,既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又能让人感受到传统戏剧文化之美。

通过参加有趣味的文化活动,民众才会对传统节日有深刻的体验感,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从而乐于参加到节日活动中去,自觉主动地保护传统节日文化。庆祝传统节日,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与人民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真正做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只有全社会真正地萌发出自觉的文化保护意识和文化自豪感,主动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去,受到“保护”的文化才能从“神坛”走入人们的实际生活,传统文化才能真正获得其“生命力”,从而得到延续。

重视传统节日教育,加强青少年传统节日意识

青少年是实现传统节日活态传承的主体,也是最容易接受新事物和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群体。通过家庭、学校教育,使青少年加深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和认识,使青少年产生自觉保护传统节日的意识是延续传统节日的重要举措。学校可以加大对传统节日的教育,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开展合适的、内容丰富的活动来增加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体验感和认知度。

比如中小学校可以开展主题班会、节日演出比赛等;元宵节、中秋节等节日可以开设“手工烹饪课”,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包汤圆、做月饼、剪纸,既能够亲身体验传统民俗的艺术魅力,也锻炼了动手能力,营造其乐融融的班级氛围;端午节可以组织野外采摘艾草、辨识草药等活动,深入了解节日的起源、习俗等;清明节可以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祭扫、献花、踏青等,既传递了一定的精神内涵,又与时代紧密相连,同时也能体验传统清明节的习俗活动,使学生放松身心、亲近大自然。高等学校除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外,也可以组建传统节日研讨小组,针对自己有兴趣的节日查阅资料、实地考察、分享交流表达自己的见解等。

通过激发青年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使青少年群体关注本土文化,自觉自愿地保护传统节日并传播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才能在如今的大潮下实现生命的延续。

利用新媒体手段宣传,加强媒体的教育性

互联网、新媒体是新时代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也是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之一。新闻、杂志、影视节目、自媒体网站等,都可以成为宣传传统节日的場所,网络春晚、贺岁电影等也都运用了新媒体传播方式。在传统节日的媒体宣传上,可以从丰富表现内容和拓宽表现形式两方面出发,适当增加文化深度,做到娱乐性与教育性相结合。

比如最近河南卫视打造的“奇妙游”系列节目,通过古典乐舞讲述节日故事,将传统节日的历史韵味展现出来,又配合以“5G”“AR”“水下拍摄”等现代科技,突破了传统媒体形式,极富现代性,又做到了还原传统节日的氛围感,受到大量年轻人的喜爱。

对于一些目前知名度较低的传统节日也可以采取网络宣传的形式。除了晚会等形式外,也可以制作一些与传统节日相关的纪录片,或在一些自媒体网站上开设“传统节日课堂”,增添更多的学术色彩。通过微博,也可以发起传统节日活动挑战赛等各式各样有趣的活动,号召全民共同参与到节日当中[ 4 ]。

“节企联盟”,创设文化产品,打造节日品牌

传统节日除了本身的精神内涵外,也需要一定的商业性激发其内在生命力;各式各样的文创产品便是一种很好的表现方式:通过企业之间的合作,节日与企业的“联名”,打造出新奇、有趣又富有传统美学和节日韵味的文化产品。比如近几年兴起的“故宫联名口红”“河南博物院唐宫小摆件”“大英博物馆联名丝带”等都属于这类产品,雅致的古典美与现代实用性相结合使得它们更受当代年轻人的喜爱。

在传统节日之际也可以打造出各类有趣的节日周边,比如玩偶、香囊、摆件、挂件、文具用品、生活用品等。在节日当天搭建展棚供观客游览和购买,营造节日氛围,打造出自己的节日品牌。地方性少数民族节日文化旅游以及民俗产品也是极有特色的文化品牌,但是在打造文创产品的过程中,如何能实现文化品牌的持续性,如何不过度利用资源,如何把握好商业化的力度仍然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促进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形成中国节日符号

促进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使传统节日走向世界,是提高传统节日影响力、延续传统节日生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有效的文化输出,打造出具有代表性的节日符号,也是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自信的体现。近几年流行的“快闪”视频,总体用时较短,主要激发围观者的兴趣和参与热情,在文化传播尤其是海外文化传播上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在国外的街头经常可以见到中国传统节日节目表演的快闪活动。

2016年海外华侨在加拿大街头举行的春节表演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被加拿大官方转载;2016年6月2日,加拿大国会通过议案,正式把每年的农历初一至十五定为加拿大的春节(Spring Festival),中国的农历新年正式成为加拿大的官方节日。“中国节”的海外传播,使更多人逐渐认识并了解中国节日与中华文化,为中国传统节日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好的道路。

总体来看,我国非常注重“文物”的发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但对像节日一类“精神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还较为薄弱。并且,我国对于传统节日的宣传呈现出商业化趋势,其内在的文化内涵逐步被忽略;难以发动社区或学校形成“全民参与”的局面,人们的文化保护意识还有待加强,依然缺少足够的文化自信。这就使得传统节日不能很好地融入大众生活,从而形成“传统”与“现代”脱节的现象。

综上所述,我国传统节日保护也应注重立法,倡导民众参与,培养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的文化自信,使民众自觉地参与到文化保护活动中来,丰富文化产业的多样性;此外,还应不断探寻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使传统文化在保留其原始面貌的同时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达到异彩纷呈的效果。对节日的认同,亦是对传统的认同、对民族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的认同。传统节日唯有以新姿态重现于现代生活,使青年一代真正做到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才能长久、稳定地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萧放.节日中国.丛书前言[M].北京:新知三联书店,2009.

[2]邵爽,刘美丹.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传统节日的现状与保护[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7(08):62-64.

[3]李荣启,陈亦水.中国传统节日新形式、新载体情况的调研及对策研究[J].艺术百家,2012,28(05):50-55+125.

[4]王志华.日本政府促进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的措施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长春工业大学,2013.

【基金项目】东北农业大学SIPT项目“千寻古意——探索中国传统节日古俗融入现代生活的新形式”(项目编号:61)成果。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活动文化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该活动活动筋骨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