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K-OBM-S 冶炼超纯铁素体不锈钢控氮工艺研究

2022-04-02赵鑫淼

山西冶金 2022年1期
关键词:钢液活度溶解度

赵鑫淼

(太钢不锈股份有限公司炼钢二厂, 山西 太原 030003)

超纯铁素体不锈钢因其含有超低含量的碳和氮元素,减少了普通铁素体不锈钢因碳和氮元素产生的晶间腐蚀、低温冲击韧性、缺口敏感性和焊接等性能恶化的问题[1],且有广泛的应用范围,主要应用在汽车制造、电器制造、装饰材料、厨房设施、化工设备和五金制品等方面。在超纯铁素体不锈钢的生产实践过程中,氮的控制较碳的控制难度更大,因此,本文结合太钢超纯不锈钢生产工艺,重点分析不锈钢炉控氮情况。

1 脱氮原理

1.1 脱氮热力学分析

对于超纯铁素体不锈钢冶炼过程,N 的溶解满足以下公式:

不锈钢中溶解了大量的合金元素,这些元素对氮的活度均有一定的影响,因而氮在钢中的溶解度与温度、氮气分压和合金元素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2]:

式(1)—(5)中:KN为氮溶解反应平衡常数;PN2为氮气在大气中的分压; [% N ]为一定大气压下氮在不锈钢的溶解度;fN为不锈钢中氮的活度系数;为溶解在不锈钢中j 元素对氮活度的作用系数;[% j ]为溶解在不锈钢中j 元素的质量分数。

因而随着氮分压的降低,钢液中氮的溶解度下降,反之,氮溶解度升高,要去除钢液中氮,应设法降低氮分压;氮在铁液中的溶解是吸热过程,随温度升高,氮的溶解度增加;降低温度有利于降低钢液中的氮溶解度;在炼钢温度下,钢液中w(N)远未达到平衡值,在大气条件下,钢液吸氮是自发进行的。目前脱氮的方法有两种,一种为降低系统N 分压,如VOD 法;另一种为稀释法,如K-OBM-S 法。

1.2 脱氮动力学分析

炼钢时脱氮与吸氮为液相传质-界面反应混合控制过程[3]。脱氮过程由以下3 个环节组成:钢液中的氮原子向钢-气相界面扩散;氮原子在气-液界面上吸附,并结合成气体分子再从界面脱附;脱附的氮分子扩散到气相中,吸氮过程是一个相反的过程。据研究表明,在高真空、低硫、低氧条件下,第一个环节为脱氮的限制环节,而气相侧的传质阻力和界面上的化学反应可以忽略,即脱氮动力学由氮原子向钢-气相界面扩散传质控制。一般认为脱氮反应为一级反应,其表达式为:

有研究表明,界面活性元素氧、硫含量对脱氮反应传质系数影响明显[4],传质系数与氧、硫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式(6)(7)中:kN为表观速度常数;A 为气-液相界面面积;V为液体体积;[%N]e为与气相平衡时钢液的

氮含量;[%N]为某一时刻钢液氮含量;fN为不锈钢中氮的活度系数;αo为钢液中氧的活度;αs为钢液中硫的活度。

从式中可以看出钢液中的w(O)、w(S)越高,碳氮传质值越低,脱氮越困难。

2 K-OBM-S 控氮分析

2.1 K-OBM-S 控氮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2.1.1 转炉吹炼影响

太钢三步法冶炼超纯铁素体不锈钢主要工艺路线:K-OBM-S→VOD→LF→CCM,氮的控制主要集中在K-OBM-S 和VOD 两个工序,实践及研究表明,K-OBM-S 供给VOD 的初始氮对VOD 结束最终的w(N)有重要的影响。K-OBM-S 和普通转炉不同,需要还原后出钢,炉底采用双层套管底枪,底吹搅拌强度更大。K-OBM-S 冶炼过程中,钢液脱氮主要依靠C-N 反应生成CO 气泡,氮通过CO 气泡携带出钢液,转炉冶炼过程脱氮过程符合图1 的变化趋势[5]。正常吹炼条件下,转炉出钢前w(N)较低,可以达到40×10-6~70×10-6。

图1 吹炼过程脱氮速度变化

2.1.2w(Cr)的影响

研究表明,随着钢水中的w(Cr)的增加,N 在钢水中的溶解度越高,脱氮更加困难;实践表明超纯铁素体不锈钢中在K-OBM-S 工序中w(N)随着w(Cr)的升高而升高,如图2 所示。对于Cr13 系、Cr17 系及Cr21 系转炉出钢前w(N)分别达到47×10-6、61×10-6和62×10-6,出钢平均增w(N)为:49×10-6、77×10-6、83×10-6,可以看出转炉出钢前w(N)已相对较低,转炉出钢增氮量大对转炉炉后w(N)的影响大。

图2 转炉出钢前后w(N)的变化

2.1.3 出钢口的寿命及钢水中w(Si)、w(S)的影响

通过研究发现,出钢增氮量与出钢口的寿命和钢水中的w(Si)、w(S)有关,对应的关系图如图3、图4和图5 所示。液与空气接触面积大,增氮量大。

图3 不同出钢口寿命出钢增氮情况

图4 转炉出钢增氮量受出钢w(Si)的影响

图5 转炉出钢增氮量受出钢w(S)的影响

图4 和图5 表明,随着钢水中w(Si)的降低和w(S)的升高,转炉出钢增氮量呈降低趋势,出钢w(Si)的变化对出钢增氮量的影响更加明显。钢水中w(Si)高低代表了钢水中的w(O)的高低,w(Si)越低,钢水w(O)越高。

2.2 改进措施及效果

为了降低炉后w(N),减轻VOD 脱氮压力,提升超纯铁素体不锈钢整体控氮水平,针对K-OBM-S工序重点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采取将转炉出钢w(Si)精确控制在0.03%~0.08%,加强出钢口后期维护、扩大出钢口内径、减少出钢时间等措施,改进后的结果如图6 所示。

图6 改进后转炉w(N)的控制

图3 表明,出钢口寿命对钢液的w(N)影响明显,出钢口前期和后期较中期增氮量大,主要由于出钢口前期出钢时间长,出钢过程钢液与空气接触时间长,增氮量大;出钢口后期出钢过程钢液散流,钢

从图6 可以看出,经过改进后,超纯铁素体不锈钢Cr13 系、Cr17 系和Cr21 系转炉出钢后的w(N)明显降低,出钢w(N)分别为84×10-6、97×10-6、102×10-6,转炉出钢增氮量相比改进前分别降低5×10-6、49×10-6、40×10-6,Cr17 系和Cr21 系降低出钢增氮量效果明显。

3 结论

1)K-OBM-S 炉后w(N)对超纯不锈钢w(N)的控制有重要影响,K-OBM-S 控氮的关键点主要集中在如何减少出钢增氮量上。

2)K-OBM-S 出钢增氮量受出口钢寿命及钢水中的w(Si)、w(S)影响明显。

3)通过控制钢水w(Si)、扩大出钢口内径、加强出钢口维护,可以有效减少转炉出钢增氮,从而降低炉后w(N)。

猜你喜欢

钢液活度溶解度
CaO-Al2O3-MgO-SiO2-Ce2O3 渣系活度计算模型
湍流器结构对感应加热中包流动影响数值模拟
产气荚膜梭菌生长所需最低水分活度研究*
严重事故安全壳废液中核素活度计算
应用UPLC-MS/MS观测6种中药对尿酸盐体外溶解度的影响
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开封后水分活度的变化及安全性评价
水口位置对电磁偏心搅拌作用下大圆坯连铸结晶器内流动及传热的影响
炼钢生产中转炉炼钢脱氧工艺的分析
钢液脱氧机理和发展状况
例析溶解度试题的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