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公“寤生”探析

2022-03-31黄璐薇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庄公生子含义

黄璐薇

(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郑庄公名寤生。关于其名来源,《左传》中有详细的记载: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讲的是郑庄公“寤生”出生时,由于导致其母受惊,遂被其母厌恶的事。遗憾的是,作者并未进一步阐述何为“寤生”,这亦成为文学史上的一个未解之谜。千百年来,学术界对此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其中比较流行的说法有“开目说”“睡梦生子说”“难生说”“闭气说”等。

一、开目说与闭目说

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对“寤生”有详细的记载。但《风俗通义》至今仅存十卷,而记录“寤生”的章节恰好在已佚失的二十卷之中。因此,我们只能从后人所引的只言片语中去探寻作者原意。但后世学者对此记载出现了互为抵牾的情况,同引用应氏原文,就出现了“闭目说”与“开目说”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

宋代李昉道:“儿堕地未能开目视者,谓之寤生。”[1]李氏认为寤生即指婴儿初生不能睁眼视物的情况。距其时代不远的姚宽认为:“俗说儿堕地未可开目便能视者,谓之寤生子,妨父母。”[2]其含义为新生儿尚未睁眼却能视物。此说有违常理,予以排除。

开目说与闭目说仅一字之差,含义却南辕北辙。清代顾炎武曰:“儿堕地能开目视者,为寤生。”[3]明确指出,寤生的含义为婴儿初生便能睁眼视物。

历史上生而开目者并非郑庄公一人,古书所载亦不乏其人。如李昉引述《列仙传》中木羽的故事道:

母王助产,尝探儿,儿生,开眼视母大笑,母乃惊布。[1]

书中描述了木羽亦是生而开目,惊其母。《三国志》则记载了句骊王祖孙二人皆为生而开目者的事情:

其曾祖名宫,生能开目视,其国人恶之。及长大,果凶虐,数寇钞,国见残破。今王生堕地,亦能开目视人,句丽呼相似为位,似其祖,故名之为位宫。[4]

由此可知,生而开目的孩子往往是不受欢迎的。其原因正如《风俗通》所载“寤生子,妨父母”。此书成于东汉,记载了不少当时的民风民俗,其中包括了寤生子会给父母带来厄运的说法。因此武姜厌恶郑庄公是有其原因的。

然而,闭目说与开目说只能择其一而从之。从常理看,新生儿大多数是闭眼出生的。此外,史书对生而开目者多有特殊记载,对生而闭目者则不然。而《风俗通》所载的“寤生子”必是不同寻常的情况。由此可知应劭的原意为开目说更合情理。

二、睡梦生子说与易生说

睡梦生子说滥觞于西晋的杜预,他认为“寤生”的含义为:“寐寤而庄公已生,故惊而恶之。”[5]意思是武姜于睡时诞下庄公,至醒方知,因此受惊并厌恶其子。马瑞辰认为“寤寐”即“梦寐”,并连举数例证明:如周武王梦殷商伐周,惊醒而寤;汉武帝《李夫人赋》中有“宵寤梦之芒芒”之句,其中便是寤梦连言;徐干《中论》有云:“学者……如寤寐焉,久而愈足”;班倢伃《自悼赋》有“每寤寐而絫息兮”之语;潘岳《哀永逝文》亦含“曽寤寐兮弗梦”之句。这些诗句中,“寤寐”皆可释为“梦寐”。[6]由此观之,寤与梦的渊源是自古有之的。中国自先秦时期便有“占梦”的传统,林丽华通过对《左传》中梦的意向的分析得出,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丰富的梦意象,孕育了中国古代数量众多、如梦如幻的经典作品。[7]现代学者田耕渔亦通过对《周礼·春官·占梦》的剖玄析微来论证寤生指的是“寤梦而后生”的省言。[8]

睡梦生子之事亦不是武姜所独有,古来时有发生。《十六国春秋》记载了两则睡梦生子的故事。

苻洪字广世……母姜氏,寝产洪。

……

公孙夫人方姙,梦日入脐中,独喜而不敢言。晋咸康二年,昼寝生德,左右以吿,方寤而起。皝曰:“此儿易生,似郑庄公,长必有大德。”遂以德为名。[9]

由此可知,苻洪之母和公孙夫人也是睡梦生子。苻洪之母“寝产洪”,睡着之后生下了苻洪。公孙夫人亦是“昼寝生德”,在白天睡觉时生下了慕容德,并且还强调了此儿“似郑庄公”。《晋书》也记载了鲜卑人秃发寿阗之母睡梦生子的故事。

初,寿阗之在孕,母胡掖氏因寝而产于被中,鲜卑谓被为“秃发”,因而氏焉。[10]

胡掖氏生寿阗“因寝而产于被中”,由于在睡觉而把寿阗生于被褥之中。《檇李诗系》描写了徐从治之母梦中生子之事。

从治字肩虞,一字仲华,海盐人,母梦金甲神执干而舞,遂寤生。[11]

沈季友直接用寤生指代了睡梦生子。另外,古书记载睡梦生子时通常伴随着神话色彩,以预示此儿的非同寻常。然而睡梦生子说亦有反对者。黄生提出质疑:“寤而已生,此正产之极易者,何为反惊而恶之?”[12]睡梦生子说明生产极易,为何会导致母亲受惊并厌恶其子?由此,睡梦生子说便衍生出了易生说。

北宋的苏洵率先将姜嫄生子与武姜生子联系起来,二者同是生产极易却厌恶其子。苏洵通过二者对照以证明:在当时,产子极易乃不详之兆。《嘉佑集》有云:

曰:稷之生也,无菑无害,或者姜原疑而弃之乎?郑庄公寤生,惊姜氏,姜氏恶之。事固有然者也,吾非恶夫异也,恶夫迁之以不祥,诬圣人也。[13]

书中阐明了姜嫄恶后稷的原因是“无菑无害”,没有任何痛楚。武姜恶庄公亦是由于生子太易,担心孩子带来不详,抹黑圣人。此后,持易生说者大多将庄公寤生与后稷出生对照讨论。妇人生子往往要历经苦难,而生产太易太过反常,容易引起母亲的不安。现代学者袁洪流认为,后稷之母姜嫄与庄公之母武姜同属姜姓,二人来自同一个氏族,可能有着共同的风俗传统。姜嫄与武姜经历了极易的产子过程后的应激反应如出一辙,这也许与其背后的氏族文化有关。[14]

三、难生说与逆生说

难生说起源于《史记·郑世家》中的记载,司马迁将寤生释为“生之难”。后世学者中有人认为难生即为逆生,清代雷学淇指出:“生之难卽忤逆之意。”[15]自明代始,“寤生”由逆生之义引发了学术界对“寤”字的通假字进行推测。

“寤”与“逜”的渊源甚深。早在《尔雅》中即有记载:“逜,寤也。”[16]可见早在汉代,“寤”就与“逜”联系到了一起。寤与逜同,即干犯忤逆之意。明代焦竑引用吴元满的话:“寤当作逜,音同而字讹。逜者,逆也。凡妇人产子,首先出者为顺,足先出者为逆。庄公盖逆生,所以惊姜氏。”[17]明代张自烈认为寤生即遌生,“遌,逆也。犹今俗云倒生。”[18]而寤通牾则是由明末清初的黄生提出的:“予谓寤当与牾通。牾,逆也。……庄公寤生,是逆生也。”[11]现代学者大多从黄说。杨伯峻亦认为:“寤字当属庄公言,乃牾之借字。寤生犹言逆生,现代谓之足先出。”[19]最后,寤通啎的观点滥觞于清代,臧琳有云:“寤卽啎之通借字。寤生者,谓啎逆。”[20]王力亦认为:“寤,通啎。逆,倒着。”[21]早在汉代,许慎便已解释过啎字:“啎也,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逆也”[22]以此证明啎即是逆。总之,寤被认为的通假字形共有四个:逜、遌、牾及啎。

四、闭气说与昏迷说

医学上亦有寤生之说。明代万全曰:“儿生下,卽气绝不啼哭……卽寤生。”[23]现代学者张泽渡亦认为寤生即新生儿窒息之说。[24]

昏迷说初见于清代,但学术界对于昏迷说的认定分为两派。清人吴楚材、吴调侯曰:“寤,犹苏也,寤生,言生之难,绝而复苏也。”[25]认为庄公出生时先昏厥而后复苏。张介侯却强调绝而复苏指的是武姜:“是不知寤属姜氏,而非属庄公也。”[26]南怀瑾亦从张说:“郑伯——郑庄公是老大,他母亲姜氏生他的时候是寤生——迷迷糊糊在昏迷中生的,做母亲的受了惊。”[27]

五、浅析“寤生”

闭气说与昏迷说分别起源于明清二代,其时距春秋甚远且缺乏证据。因此断定此二说属于穿凿附会。正如臧琳驳斥闭气说:“近人有训寤为苏者,谓庄公絶而复苏。穿凿之甚。”[19]

从医学角度看,睡梦生子是不太可能的。因为妇人生子要经历宫缩,会产生较大的疼痛感。而古书中所载睡梦生子的事迹往往伴随着神话色彩。如《十六国春秋》中公孙夫人在怀孕之时“梦日入脐”,徐从治之母生产前“梦金甲神执干而舞”等,这类事迹并不能作为史实看待。据记载,睡梦所生之子皆是不同寻常之人。这可能是后人为了彰显郑庄公春秋小霸王的身份,而特地为其杜撰的富有神话色彩的出生。纵观古书,简狄吞卵而生契,姜嫄踩巨人之足迹而生后稷,刘媪怀刘邦前梦与神遇、有蛟龙在其身等皆属于这类记载。臧琳则从字意角度驳斥杜说:“依杜注宜云寐生,不当曰寤生。”[19]的确,按照寤寐的字面含义:寤是苏醒,寐是睡着,寐生要比寤生更合睡梦生子之意。

难生说与逆生说亦不妥。寤字被认定的通假字有四个:逜、遌、牾及啎。其中逜字最早见于《鶍冠子》,“下之所逜,上之可蔽。”“逜下蔽上,使事两乖。”其中有注释:逜之言干也。[28]而啎字初见于《高唐赋》:“陬互横啎,背穴偃跖。”许慎注曰:“啎,逆也。路有横石,逆当其前。”[29]首先,从字意看,逜在这里并不是逆着的含义,而是冒犯、干预之意。而啎字所表示的逆,也更加侧重于迎面之意。其次,从成书时代看,鶍冠子是楚国的隐者,由于其书序言即引韩非子评论,因此推测其成书必在韩非子去世之前,而《高唐赋》则成书于宋玉之时。另外,《诗经》与《楚辞》中均未见到逜与啎字,而出现了大量寤字。故笔者推断:逜字大概出现于屈原之后,韩非子之前;啎字则可能出现于屈原之后,宋玉之前。加之《尔雅》有云:“逜,寤也。”[15]以寤释逜,证明在当时寤字含义早已为人熟知,而逜则不然。因此,逜与啎字出现的时间是晚于寤的。故不存在寤是逜或啎的通假字的情况。此外,啎可能有另一异体字,初见于《管子·七臣七主篇》,“事无常而法令申,不,则国失势。注,古伍字,谓偶合也。”[30]这里为偶合之意,亦与逆着无关。再来说遌,寤通遌的支持者仅明代张自烈一人,孤证不立,并不可信。而遌字初见于屈原的《九章·怀沙》:“重华不可遌兮”[31],其含义为遇见,也与逆着无关。然而到汉代时,此句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则变为:“重华不可牾兮”[32],由遌变牾,可能是抄写的讹误,可能是牾字的出现晚于遌。加之《康熙字典》有云:“按啎,俗刻误作牾。”[33]由此证明,牾产生于啎之后。故排除了寤通牾的可能性。

寤字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于《左传》之中,同时期的其他文献亦有记载。笔者整理如下:

春秋时期的文献中含“寤”辞句[34]

由此可见,在同时代的文献中,寤一般释为醒来、醒悟等含义。并未发现其他处寤字作为通假字的例子,其含义也与逆毫无关联。

据刘泽龙之说,若寤生真为逆生,郑庄公岂非以逆为名,暗含谋逆之意?[35]

《史记·郑世家》中记载了姜氏恶庄公之缘由:“生太子寤生,生之难。及生,夫人弗爱。后生少子叔段。段生易,夫人爱之。”此叙述在时间上不通,姜氏是在把庄公难生与叔段易生进行对比后,才开始厌恶庄公的。但据《左传》记载,庄公出生之时便已经被其母厌恶。而当时叔段尚未出生,姜氏如何能未卜先知次子易生呢?况且郑庄公是姜氏的第一子,此时的姜氏并不是经验丰富的产妇,她如何能在生产之后立刻判断此胎属于难产?她大抵会认为,妇人产子皆是如此。另外,此说于逻辑上亦不通。妇人难产,情况必然十分危急,稍有不慎便会母子俱亡。姜氏一定是历尽艰辛才诞下庄公的,而结果正合其意:一举得男且母子平安。这时,常人的第一反应不是应该感到释然和喜悦吗?厌恶其子就等同于否定了自己之前的所有努力。因此,从常理推断,难生说不合情理。

比起以上二说,应劭的“开目说”更为恰当。从文本看,《左传》中的记载并未强调姜氏“生之难”的过程,仅是指出了“惊姜氏”的结果。由此观之,姜氏生子的感受不是“痛苦”而是“惊惧”。惊的含义侧重于震惊,恐惧不安状。比起“生之难”的艰辛,孩子生而开目的反常形态使母受惊则更加贴合《左传》的记载。加之当时社会上有“寤生子妨父母”的说法,故姜氏受惊就更加合情合理了。

从历史背景看,武姜的姐姐申后是周幽王的第一任皇后。但周幽王宠幸褒姒,废了申后的后位及其子的太子之位。后来其父申侯联合外族犬戎攻打镐京,杀死幽王,太子之位才失而复得。这在当时是件惊天动地的事,事情的主人公又是武姜的父亲和姐姐。这场权力的争夺战必然会对尚未出嫁的武姜产生影响,她心中是有一定的危机意识的。余英华认为在当时社会中,女性被作为政治联姻的工具,肩负着繁衍后代、加强联盟、巩固统治以及使亲族化险为夷的重大使命。[36]对武姜而言,生个儿子对于稳固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比起权势地位的失去,难产之苦是微不足道的。姜氏厌恶庄公从其出生至长大成人,后来还怂恿幼子造反。如此想置郑庄公于死地的行为,证明了这种厌恶已达到了深恶痛绝的程度。难产之苦只是暂时的,仅仅难产不足以作为姜氏对庄公厌恶至深的依据。但若是受到了“寤生子妨父母”观念的影响,姜氏必然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心绪。随着庄公在成长过程中日渐强大,姜氏心中的惴惴不安必然也愈演愈烈,发展到最后做出极端的行为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字义看,寤字在当时训为醒来。人醒来的第一个动作即为睁眼,寤字之意正合开目而视的状态。因此“寤生”训作“开目而视”从字义上解释亦通。

从地理位置看,《风俗通义》的作者应劭是汝南郡南顿县人。南顿县距郑国仅100多公里,两地之间很可能存在相同的风俗观念。然而应劭本人是反对“寤生子妨父母”之说的,其书有云:“郑武公老终天年,姜氏亦然,岂有妨父母乎?”由此可以推断在应劭以前的时代,这种迷信说法必然十分流行,而同一地区的传统观念又有一定的延续性,因此,“寤生子妨父母”的说法很可能在春秋时期的郑国就已经存在了。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迷信此说,武姜信之,郑武公则不然。

综上所述,“寤生”训为“婴儿初生便能开目而视”最为恰当。

猜你喜欢

庄公生子含义
Union Jack的含义和由来
秘诀胜齐国
处暑
清明
掘地见母
五星红旗的含义
我教《曹刿论战》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其实“庄公”也可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