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征时期毛泽东诗词英译加注与初心使命的语用关联

2022-03-31曹心宝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英译长征关联

魏 波,曹心宝

(遵义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6)

人们常说:“诗言志。”根据《尚书》《庄子》等经典名著,其中的“志”主要指思想、抱负、志向、意愿和感情。汉代学者认为“诗言志”即“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毛泽东也曾手书“诗言志”,此三字常常出现在毛泽东诗词相关编著的插图上。毛泽东的诗词正是他砸烂旧世界、解放劳苦大众、建立民主自由独立富强新中国的宏伟志向,以及豪迈自信、博大胸怀、忧国忧民、与民同乐、藐视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等精神境界的精彩呈现。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创始人和主要领导人,其言志之诗词与初心使命必然有着紧密的关联。长征时期的毛泽东诗词亦然,因为它是毛泽东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长征时期毛泽东诗词与初心使命的紧密关联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习近平同志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把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不断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对伟大长征精神认真学习、反复思考与传承创新,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2]毛泽东诗词是诗和史的统一,是革命史和建设史的反映,体现着党的奋斗目标,因此与初心使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长征虽然只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小段,但却是一段彪炳史册的光辉历史,长征时期红军将士的一切牺牲、一切奋斗归结起来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毛泽东长征时期的诗词反映着这段牺牲奋斗的历史,体现着蕴含初心使命的长征精神,因此也同样与党的初心使命紧密关联。毛泽东长征时期所作诗词共十首,诗词所表达的情感根基都是初心使命。如《清贫乐会昌》中的“莫道君行早”所表达的励己励人精神,《十六字令三首》歌颂了红军一往无前、英勇作战的革命精神,《沁园春雪》中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所表达的是充分自信和责任担当,《七律长征》歌颂了红军“乌蒙磅礴走泥丸”藐视困难的精神,等等。所有这些长征时期的诗词所体现的励己励人、勇往直前、敢于担当、藐视困难、豪迈自信的根源都是初心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初心使命是本源或核心,毛泽东诗词所表达的情感思想和愿望等是初心使命的体现或外化,因此它们是紧密关联、不可分割的。英译应当再现这种关联,才能做到忠实原文,或达到最佳近似值,也才能彰显其时代价值。

二、毛泽东诗词英译研究现状

毛泽东诗词英译本自1961年以来有多种版本,对毛泽东诗词翻译进行研究的学者也不少,多采用对比方式,其研究成果多为期刊论文。在这些论文中学者对比研究了原文读者与译文读者所获得的相似审美体验、意境再现、修辞美;对比分析了各种翻译方法的利弊、文学输出和意识形态输出;专题研究了毛泽东诗词中含“飞”字句式的英译;指出了逻辑关系、语言结构和整体意蕴的掌握是翻译的前提;从互文性、功能对等、翻译美学等角度对毛泽东诗词进行了详细研究。张智中教授不愧为研究毛泽东诗词英译的专家。在他的论文中论述了毛泽东诗词各种英译本中表达“飞动”“沉思”和同异修辞格的英译,还对比研究了其中的比喻、拟人、夸张等的英译。他的博士论文《毛泽东诗词英译比较研究》[3],是迄今为止唯一的关于毛泽东诗词英译研究的博士论文,多维度、系统地对比研究了毛泽东诗词的十二个中外英译版本。虽然有学者从语用角度对毛泽东诗词英译进行研究,如李正栓[4]对长征题材的毛泽东诗词翻译的语用策略进行了研究,但是从语用学角度系统地研究毛泽东诗词,以及紧密联系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初心使命研究毛泽东诗词英译者甚少,这正是本研究的价值所在。

三、相关语用关联理论简述

语用关联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关联,一般是指Sperber和Wilson在1985年创立的关联理论中的关联。他们对于语用关联的定义为:一个假设(命题)同一系列语境假设(命题)间的相互关系。意即在会话过程中前后话语、会话所处语境在语用及语义上的联系。[5]Sperber和Wilson认为:“An assumption is relevant in a context if and only if it has some contextual effect in that context.”(当且仅当一个命题或者假设在语境中有某种语境效果才是关联的)[6]语境效果的有无是关联与否的决定因素。认知的心力越小,语境效果越显著,关联度越大。关联原则包括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人类认知活动倾向于最大关联;交际者设想话语或者行为本身具备最佳的关联性。语境和语境效果是关联论的核心概念,语境简而言之就是话语理解的认知环境。认知语境和语境效果是动态变化的:新信息巩固、增删原有的假设,产生不同的语境效果。受话人根据认知语境中语言、逻辑、自然、历史、人文等百科信息形成语境假设或者认知假设,寻求话语信息的最佳关联,通过明示推理活动,产生语境效果,实现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语用关联理论应用十分广泛,被很多专家学者用于翻译研究,但是鲜有人联系初心使命研究毛泽东诗词的英译,所以下文是对这方面研究不足的弥补。

四、英译加注使长征时期毛泽东诗词英译与初心使命产生语用关联举隅

《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7]比如《毛诗大序》说:“诗具有感天地鬼神的能量,具有移风易俗的强大功效。”[8]毛泽东在长征途中所写《十六字令·三首》和其他诗词一样,其中的每一首都“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感人肺腑、催人奋进。三首十六字令分别以不同的主题颂扬红军,体现初心使命。北京大学辜正坤教授所译毛泽东诗词除了精湛的译文,还有比较详细的英译加注。下面以其对此词的翻译为例,探究诗词英译及其加注与初心使命之语用关联。

十六字令·三首

1934-1935

其一: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辜正坤译:[9]

第一首:“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红军长征是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进行的。兵贵神速,为摆脱敌人,变被动为主动,在运动中寻找战机消灭敌人的一部或大部,是红军的基本战术方针。红军经常大范围转移,急行军于崇山峻岭之间。该词也是这段历史的生动反映。

辜正坤教授英译中的“Whip and spur”,其中两个同义词并列使用,因两词相互显映,产生语境共鸣,更加生动形象,语境效果更好。“惊”表达了作者翻越大山后的惊喜和自豪,以及回望高耸险峻的山势时的吃惊。为了加强“惊回首”的语境效果,译者在语境假设的基础上,顺应了上下文的语境信息,用了“shriek”这个单词,意为“惊叫、尖叫”,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语境更加具体,效果更加显著,付出心力小,关联度大。

十六个字虽然非常凝练,但是毕竟字数太少,不能囊括读者理解诗词所需的全部信息。若读者自身的知识有限,缺乏足够的语境信息,往往不知所云。英语国家目标读者更是拥有不同的地理、历史、文化、语言等方面的知识结构及不同的认知能力,所以要他们理解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必须增补大量的语境信息。为此,许渊冲、赵甄陶、张纯厚、辜正坤、李正栓等译界之翘楚都对作者自注进行了翻译。如辜正坤所译[9]:

AUTHOR'S NOTE

A folk rhyme runs

Up above is Skull Mountain,

Down below is Eight-treasure Mountain,

The sky is three feet and three inches high,

Lower your head if you on foot go by,

Dismount if you ride a horse on the fly.

因为翻译该词的自注,就增加了关于地理方面的语境信息,这对于理解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之志是至关重要的。上文关于步行低头、骑马下鞍的直译让目标语言阅读者感觉到行军者所达到的高度,让阅读者揣摩为何爬这么高,为何快马加鞭不下鞍。如果译者再适当用创作背景知识和党的初心使命相关信息进行加注,由于提供了足够的语境信息,就能实现交际意图,让英译文本和初心使命关联起来,使目标语言读者感悟:初心使命——摆脱国民党反动派,发展壮大红军,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实现中国人民的幸福和民族复兴,令毛泽东和红军将士忘记下马、忘记高度,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第二首:“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人们登临山顶时看到连绵起伏的群山,定有“苍山如海”的感觉。山脉是相对静止的,而在诗人的笔下,山犹如一幅反映动态场面的巨幅山水画。山像战马在奔腾咆哮,山像巨浪在起伏跌宕。山象征着革命的洪流,又象征着革命势力和反革命势力鏖战的场面。

辜正坤所译第二首中的“bristle”意为“鬃毛”,“surging”是汹涌的意思,“careening”是倾斜的意思。这些词和其他单词连成一句,语境信息、语境效果叠加,让人产生一种“山犹如倾斜翻覆、波涛汹涌、势不可挡的大海”的感觉。这和下文的“战犹酣”(Galloping in fury on the battle-ground)相照应,形成语境相互显映,共同烘托出雄伟大山起伏跌宕之磅礴气势。

辜教授译文之后非常详细地提供了注释和创作背景,如辜正坤教授的:“Like ten thousand steeds/Galloping in fury ground:1)(Mountains are)like racing steeds on the battle-ground:2)steeds are likened to the Red Army soldiers who are fighting against the enemy heroically(Languages Teaching,No.10,1958).”[9]阅读这些注释,译文读者也可以领会到其言外之意:山就是喻指红军,山的雄姿喻指红军的雄姿。在山顶眺望,群山万壑的雄伟气魄正体现了红军骁勇善战的伟大气魄。[10]“第二首写山的雄伟磅礴的气势,表现了红军战士勇于拼搏、所向披靡、纵横驰骋的革命激情。”[11]“诗人用巨浪、战马比喻群山,而山之气势又像转战于云贵高原中的万千红军,冲破层层艰险,有压倒一切的气概。”[12]如果在他的精妙译文和注释基础之上,再给出这样的英文注释:“The motivating(original aspiration and mission)of their braveness is the overthrow of the Kuomintang(KMT),the final emancipation and well-being of Chinese people.And the righteous and lofty cause will certainly win the supports of millions upon millions of people and achieve a glorious victory in the end.”那么就会产生不一样的语境效果,把红军的形象和初心使命很好地关联起来,犹如点睛之笔。

第三首:“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该词描写山之宏伟大气、山之不屈不挠、山之擎天一柱的伟岸形象。山像钢枪像利剑刺破了青天,喻示了“红军敢与魔鬼争高下,不给霸王让寸分”,敢把天捅个窟窿的毫无畏惧的英雄气概,即使刺破了青天,锐气尚在。只要有山的支撑,天就塌不下来。歌颂红军将士是擎天一柱。只要有战无不胜的红军的存在,革命就有了胜利的保障。

如果为了彰显毛泽东诗词英译与时代意义之关联,让新时代国际国内读者从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当中感悟初心使命,我们不妨以英译加注的方式增补这样的语境信息:“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Red Army have the braveness,courage and determination to pierce the sky and shoulder it up when it is falling because of the original aspiration and mission:the nation's rejuvenation and people’s happiness.”增加这样的语境信息,就能让目标语言读者感受到初心使命是红军将士锐不可当和自信担当的原初动力。

大师高超的翻译技巧使国内毛泽东诗词英译本欣赏者和目标语言的诗词读者在有足够相关语境信息(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自身的情况:精神面貌、追求、个性、认知结构、所从事的职业等)的情况下,也能够在自己的脑海中产生相似的语境效果:感知红军勇往直前、骁勇善战、擎天之柱的气魄,从而受到感染、鼓舞。这三首十六字令可以通过诗词的精准翻译和加注让译诗词欣赏者深刻认识到当年红军将士这些可贵精神的源头活水:“守初心、担使命”。

五、结语

翻译好一首诗或词就是要能像原文一样实现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达到和原文一样的语境效果,体现其文学价值及时代价值。但是由于诗词字数有限,所提供的认知语境必然有限。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中的英译文本欣赏者都有复杂而又不同的认知语境。语境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动态变化的。不同的语境产生不同的语境效果,语境效果可以相互增强或者相互削弱,也随语境的改变产生动态变化。诗词翻译往往需要用目标语言的文字进行说明或英译加注的方式,补充语境信息,增强语境效果,从而增大译文和交际意图的关联,才能为读者所理解。长征时期毛泽东诗词拥有时代价值,翻译时也应该彰显其时代意义,因此,我们在翻译的时候也应该采取英译加注的方式,突破以前名家大师的局限,提供更多相关信息以强化具有时代意义的语境效果,说明诗词的交际意图与初心使命之间内在的深刻联系,从而强化诗词英译与初心使命的关联,突显长征时期毛泽东诗词翻译的时代价值。

猜你喜欢

英译长征关联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摘要英译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奇趣搭配
智趣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长征六号为何能快速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