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铺灸结合百会、涌泉隔姜温针灸治疗虚寒型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观察

2022-03-31张晓敏

光明中医 2022年6期
关键词:姜饼涌泉变应性

张晓敏

变应性鼻炎是临床常见病,其发病率逐年升高、患病人群年龄跨度大,表现为打喷嚏、流鼻涕、鼻塞、鼻痒、鼻干,甚至结膜红痒、打鼾,部分患者诱发或合并哮喘发作[1]。本病病势缠绵,治疗周期漫长,影响因素复杂。吸烟、潮湿、空调、久坐、PM 2.5颗粒物、长期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等对变应性鼻炎的影响成正相关[2-6]。西医常用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等治疗[7],中医多用中药、针灸等治疗手段[8],标本兼治,急则祛风通窍,改善症状;缓则温补脏腑,扶助正气,减少发作。

本研究选取2017年11月—2020年6月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一科门诊虚寒型变应性鼻炎患者67例,采用铺灸结合百会、涌泉隔姜温针灸治疗并进行观察,与单纯督脉灸作对照,治疗10次比较其鼻症状评分(TNSS)和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RQLQ)评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所选病例共67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男13例,女21例;年龄(38.68±12.67)岁。对照组33例,男15例,女18例;年龄(36.24±13.22)岁。2组性别比较P=0.624,年龄比较P=0.6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结合《中医耳鼻咽喉科学》[9]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0]中关于鼻鼽的诊断标准制定如下:主症:鼻塞、鼻痒、喷嚏、流清涕,主症见3个及以上;其他症状:怕风怕冷、自汗、气短懒言、语声低微、倦怠乏力、食少纳呆、腹胀便溏、肢体困重,恶寒肢冷,阴雨寒凉时上症加重,兼症见2个及以上;体征:舌淡或红,苔白或白腻,脉弱无力或濡或沉细无力。

1.2.2 西医诊断标准符合《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11]的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愿意接受针灸治疗;能俯卧1 h余;患者意识清楚,无智力障碍、语言障碍,能很好地理解分数表的内容。

1.4 排除标准妊娠及哺乳期的患者;严重的心脑肾疾病及精神疾患者;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者;对铺灸粉、生姜、艾灸烟过敏者;治疗区域皮肤或穴位破损;近1个月接受过其他治疗者。

1.5 操作方法患者俯卧位。对照组督脉灸,具体操作方法如下:铺灸以督脉穴区为主,用清洁棉球蘸取姜汁,于患者督脉穴区自下而上涂擦3次;铺以长70 cm,宽40 cm的纱布,将铺灸药粉均匀撒于督脉(覆盖上至大椎,下至腰俞)对应的纱布上;用自制的姜饼塑型工具,将备好的姜末,铺放于穴区之上,覆盖药粉。姜饼厚约2 cm,宽约8 cm。铺灸粉:黄芪20 g,防风10 g,沉香10 g,紫苏子10 g,白芥子10 g,五味子20 g,干姜20 g,肉桂20 g, 细辛20 g,姜半夏20 g,紫草20 g。上药研细粉,混匀备用。自制边长为4 cm的三角柱状艾炷,长度略小于姜饼,置于姜饼之上,沿督脉摆放,点燃施灸,中途更换2次艾炷。治疗组给予铺灸(在对照组穴区基础上,加强双肺俞、脾俞、肾俞)及百会、涌泉隔姜温针灸。具体操作方法:在对照组基础上,在双肺俞、脾俞、肾俞,于姜饼两侧各向外延伸铺灸粉及姜饼,厚度同督脉穴区,其上放置三角柱状艾炷,艾炷长度小于加强处姜饼长度,以保证施灸安全,点燃施灸,中途更换2次艾炷。毫针0.35 mm×40 mm,百会穴向前平刺,双涌泉直刺,平补平泻,针刺得气后,放置姜饼(生姜切片为厚约2 mm、最小径为4 mm的圆形或椭圆形的薄片,戳十数小孔,以便灸力渗透);并于针柄处插入长约2 cm的艾条,点燃施灸,待艾条燃尽,移除艾灰,起针,保暖。2组患者均3 d治疗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评估2组治疗前后的过敏性鼻炎鼻症状总分表(TNSS)和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调查问卷(RQLQ)。

1.7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对于计数资料,当资料服从正态分布且组间方差齐的数据采用成对样本t检验;资料不服从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非参数检验分析组间差异。满足正态性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不满足正态性则用中位数M和四分位数间距(QR)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TNSS评分P=0.596,RQLQ评分P=0.5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2组具有可比性。 2组治疗前后,组内TNSS评分、RQLQ评分比较均为P=0.001,治疗后组间比较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对照组对于虚寒型变应性鼻炎均有治疗意义,治疗后其TNSS、RQLQ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表2。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TNSS评分表比较 [例,M(Q1,Q)]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RQLQ评分表比较 [例,M(Q1,Q)]

3 讨论

变应性鼻炎,属于中医学“鼻鼽”范畴。《释名·释疾病》:“鼽从久,涕久不通,遂至窒塞”。《素问玄机原病式》:“鼽者,鼻出清涕也”。本病本虚标实,本虚在肺脾肾三脏不足,标实多因风、寒、异气侵袭,致痰浊内生,壅滞鼻部,从而表现出鼻塞,流涕,鼻痒、喷嚏等症状。鼻为肺之窍,肺司卫气而主降,宗气在胸,乃卫阳之本,贯心肺而行呼吸,出入鼻窍。肺降则宗气清肃而鼻通,肺逆则宗气阻而鼻塞。外邪引触于鼻,则肺气不通;或肺气不足,肺气虚寒则卫表不固,易为风寒异气侵袭,肺失宣降,均可出现鼻窍不通。肺为水之上源,肺为病,易致水津内停,上犯鼻窍,而致鼻流清涕。脾气虚弱,清阳不升,土不生金,虚则无以升清润肺,不能运化水湿,痰浊凝聚,可见清涕连连。肾阳不足,肺失温养,鼻失温煦,卫表不固,腠理疏松,风寒之邪易乘虚上犯鼻窍;肾气虚衰,摄纳无权,肾精不足,气不归元,肾失摄纳,气浮于上,出现喷嚏频频;肾阳不足,阳气不能温化水湿,寒水上犯,则清涕如水。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肺脾肾三脏失司,正气不存,邪气外袭,故病症反复发生。

很多鼻鼽患者,病因复杂,风寒、异气互为影响,兼有肺脾两虚、脾肾不足,甚至肺脾肾三脏皆虚的症候表现,肺气不足、脾虚湿阻、肾阳不足等证型交互,影响工作和生活,病情反复、持续,给患者带来很大困难和痛苦。传统治疗或由于面部施针、服药依从性差等,而致病症更为反复。选择以大灸量为主的治疗方式,精简针刺穴位,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更易于为患者所接受。

以督脉为中心穴区,肺俞、脾俞、肾俞加强的铺灸疗法,是结合中药、艾灸作用于经络、穴位的以大灸量著称的大面积隔物灸。

施灸所用间隔物包含生姜及铺灸粉。生姜温肺散寒、祛寒除湿。铺灸粉中黄芪、防风益气固表、补肺健脾;肉桂引火归元,同沉香、五味子补肾以助肺气;细辛、干姜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宣通鼻窍;紫苏子、白芥子降气化痰;姜半夏燥湿和中,湿浊得化;紫草凉血解毒消斑,防止大量温补之品升补太过,同时缓解皮肤对药粉的不耐受。诸药配合兼顾温养脏腑、扶正祛邪、化浊通窍之功。

督脉,为奇经八脉之一,与全身阳经联系广泛,故又称“阳脉之海”,督脉经穴具有扶助阳气的作用。百会穴,为督脉要穴,穴性属阳,多条经脉脉气会聚之处,具有升提阳气、温阳开窍启闭之功。肺脾肾三脏精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为肺俞、脾俞、肾俞,三脏不足,加用相应的背俞穴,辅以铺灸粉,在督炙基础上扩大铺灸范围,进一步加强了温肺、健脾、益肾的功效。《灵枢·经脉》云:“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斜走足心……其直者……入肺中,循喉咙,夹舌本”。涌泉,为足少阴肾经之井穴,经脉之起始,培本益肾养阴,体现了阴中求阳,阴阳互用的理念。选穴涌泉进行治疗,也体现了“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谨守病机,治病求本。

铺灸是中医的传统外治法,其治疗作用是多方面的,它涵括了经络、腧穴、艾灸、药物等多种综合治疗作用。铺灸结合隔姜温针灸百会、涌泉,治疗侧重温补,兼顾标实,益肺健脾、温阳补肾、祛风除寒、化浊通窍,故治疗变应性鼻炎对于患者鼻症状改善及提高生活质量有明显意义,治疗方法绿色、安全,便于患者接受。

由于样本量偏小,相关症状评分主观因素较强,尚待扩大样本量、增加特异性客观指标以进行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猜你喜欢

姜饼涌泉变应性
生物制剂治疗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的研究进展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误诊变应性鼻炎一例
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变应性鼻炎临床疗效分析
小姜饼人
透视:姜饼人一家
涌泉村(组诗)
涌泉村 (组诗)
小姜饼人
Christmas Cook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