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ANKRD26基因突变所致THC2患儿的基因表型与临床特征分析

2022-03-31王亚萍马典庆金玉婷顾静文陈茹月陈天平

安徽医专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外显子遗传性基因突变

王亚萍 马典庆 金玉婷 顾静文 陈茹月 韦 楠 高 珊 王 敏 陈天平

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2型(THC2)是由于10号染色体上基因突变导致的一种少见的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遗传规律遵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1]。THC2的临床表现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类似,均有血小板计数的下降,不同程度的出血倾向,因存在基因突变,治疗与转归又与ITP不尽相同。本文通过分析3例ANKRD26基因突变所致THC2的临床特征与基因突变家系谱,了解THC2患儿的临床表现、诊断思路、治疗及预后,探讨ANKRD26基因突变类型与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2型不同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①先证者1,女,2月23天,初诊时因发现皮肤出血点2天入院,入院时血常规PLT:3×109/L,完善骨髓穿刺等检查,拟诊为重症ITP,予以丙球(1 g×2 d),地塞米松(0.6 mg×4 d)治疗后达CR(治疗后血小板数≥100×109/L),泼尼松减量时血小板计数反复下降,完善WES检查,发现基因突变位点位于ANKRD26基因的第22号外显子。②先证者2,男,4月28天,初诊时同样有全身皮肤黏膜出血表现,完善相关检查后,拟诊为重症ITP,先后予以丙球,激素治疗后达PR(治疗后血小板数≥(30~100)×109/L并且至少比基础血小板计数增加两倍,且没有出血),完善WES检查,基因突变位点位于ANKRD26基因的第1号外显子。③先证者3,男,2岁1月,入院前有反复血小板计数下降,无明显出血倾向,拟诊为ITP,初始丙球、激素治疗有效,达CR,激素维持治疗期间复发(血小板计数再次下降<30×109/L或者血小板计数增加不到基础值的两倍或者有明显出血倾向),完善骨髓穿刺及WES检查,基因突变点位于ANKRD26基因的第30号外显子。

1.2 一般实验室检查 3例患儿入院后均完成了一般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生化、凝血五项、免疫球蛋白定量、EBV-DNA、炎症反应指标及骨髓穿刺等检查,并对出血症状进行评分,相关检查方法均为临床实验室常用检查,结果见表1。

1.3 全外显子测序 3例患儿均用NGS的方法进行全外显子测序(WES),具体分为以下步骤:DNA的提取、目标基因测序及相关数据分析。①DNA的提取:用EDTA抗凝管采集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2~3 mL,提取基因组DNA。提取出的DNA样本用Qubit 2.0型荧光剂及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质检,样本合格后再进行后续实验。②目标基因测序:用IDT公司xGen Exome Research Panel v1.0捕获探针与基因组DNA序列进行液体杂交,再富集目标区域DNA片段,构建全外显子组文库,捕获区间大小为51 Mb。随后进行高通量测序(PE150),目标序列测序覆盖度不低于99%,平均测序深度120×以上(测序过程由北京智因东方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完成)。③相关数据分析:采用在线分析系统(http://Chigene.org)对变异位点进行生物学注释,结合公共数据库、人群频率、变异类型、遗传模式和受检者临床症状筛选出候选变异位点,并经Sanger测序验证。

2 结 果

2.1 先证者的临床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 先证者1和先证者2初始入院时有广泛皮肤黏膜出血表现(头面部及其他部位均可见淤点瘀斑),入院时血常规提示血小板计数小于10×109/L;先证者3无明显出血表现,仅有血小板计数降低(10~30)×109/L。先证者1和先证者3入院前明确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3例患儿家系中均无血小板减少及其他血液系统疾病家族史,亦无近亲结婚史。3例患儿入院时均拟诊为ITP,通过丙球、激素规范治疗,先证者1和先证者3血小板数值可恢复至正常值,先证者2血小板数值不能完全恢复正常,后激素缓慢维持后血小板计数逐渐恢复正常,时间为7~8个月,先证者3 CR后复发,中药口服PLT维持在40×109/L(一般临床资料见表1)。

表1 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2.2 基因检测及家系验证结果 先证者1的ANKRD26突变基因为第22号外显子2418位核苷酸T>G(p.D806E)[c.2418T>G,p.D806E],该突变为杂合突变,来源于母亲。先证者2的ANKRD26突变基因为第1号外显子172号核苷酸A>T[c.-172A>T],突变类型为杂合突变,来源于父亲。先证者3的ANKRD26基因突变位为第30号外显子4490位核苷酸T>A [c.4490T>A,p.V1497D](表2),家系验证结果提示该突变为新生突变(图1)。此外,家系调查还发现,虽然先证者1、先证者2的父亲/母亲均携带ANKRD26基因突变,但其血小板计数均在正常水平。

表2 3例THC2患儿ANKRD26基因表型特征

图1 3例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2型遗传家系图

3 讨 论

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2型(THC2)是一类罕见的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骨髓涂片或者骨髓病理检查会有巨核细胞数增加,但是成熟的巨核细胞数减少,平均巨核细胞体积减小,红系及髓系细胞并无异常。THC2患者的血小板数值大多不稳定,血小板体积大小基本位于正常值,这是THC2患者与其他遗传性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主要区别,只有少数患者会出现平均血小板体积的减低[2]。本文中,先证者1初诊时血小板体积正常,先证者2和先证者3因初诊时血小板计数低无法测出血小板体积。THC2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相似,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倾向,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头面部及四肢躯干淤点瘀斑、牙龈出血,少部分患儿无明显出血表现,仅在实验室检查中可发现。THC2目前为止并没有明确统一的诊断标准,诊断上主要依靠基因连锁分析以及分子遗传学的检查,THC2患者容易误诊为ITP,不同的是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对ITP有效,而THC2患儿有明确的家族遗传性,基因检测上常涉及10号染色体及相关基因的异常[3]。本文所述3例THC2患者,初诊时均拟诊为ITP、一线治疗后疗效欠佳,进一步完善WES检查后发现伴有ANKRD26基因异常。

目前为止,人们发现THC2的致病基因主要包括3个方面:微管相关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基因(MASTL/ FLJ14813,gene ID 84930)、酰基辅酶A结合结构域蛋白5基因(ACBD5,gene ID 91452)、锚蛋白重复结构域26基因(ANKRD26,gene ID22852)[4]。ANKRD26基 因 是 与THC2发病相关且涉及10号染色体上异常的第3个基因。有文献报道,ANKRD26基因突变主要有6种不同的类型(C.-118C>T,C.一127A>T,C.一128G>A,C.一134G>A,C.-125T>G和C.一116C>T),所有的这些突变都定位在5′UTR启动子区域的一段长19个核苷酸中[5]。2011年,有学者通过对不同地域THC2家庭的研究,发现另外不同的6种ANKRD26基因突变(c.-127A>G、c.-126T>G、c.-121A>C、c.-119C>A、c.-118C>A、c.-113A>C),该文章同时报道这些家庭中有7例THC2患者并发白血病,有2例患者死于急性白血病相关不良反应[6]。Bluteau D等[7]研究表明转录因子RUNX1和FLI1对ANKRD26基因表达有抑制作用,而THC2患者由于基因突变,其体内的转录因子RUNX1和FLI1不能与突变区域中的5′UTR结合,使ANKRD26基因持续表达。这种持续表达活化了MAPK/ERK信号转导通路,在巨核细胞发育的晚期阶段出现前血小板形成缺陷,从而导致血小板产生减少。本文中先证者2的ANKRD26突变基因突变为1号外显子172号核苷酸A>T[c.-172A>T],此区域为启动子区域。先证者1和先证者3的突变区域虽不在上述文献所提启动区域内,但仍然有血小板减少的临床表现,且有家族遗传性,因此TCH2的诊断均明确无误。

THC2是一类异质性疾病,在血小板减少的治疗过程中,如果患儿有反复血小板减少,对ITP治疗方案疗效欠佳,且有家族相关病史时,应进一步完善基因等相关检查。本文3例患儿入院时均有明显的血小板减少表现,基因检测符合染色体显性遗传规律。先证者1和先证者2的突变基因来自父母其中一方,但其父母完善血常规未见血小板减少。先证者3的父母均无血小板减少表现,且基因亦未见异常,先证者3的ANKRD26基因突变为新生突变,该患儿经激素减量维持后复发,中药口服PLT维持在40×109/L。THC2患儿不同基因突变类型预后差别很大,其中ANKRD26基因的5'UTR点突变与白血病易感性有关[8],因此,此类明确有基因突变的患儿需定期实验室检查,必要时需反复完善骨髓涂片及病理检查。我们既往报道过2例由ITP转化为RUNX1阴性的儿童巨核细胞白血病的患儿,治疗过程中因家庭经济问题,皆未能行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相关基因检测[9],推测此类患儿可能存在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基因突变。

总之,本研究报道3例经全外显子检测(WES)确诊的THC2患儿,分析并探讨了ANKRD26基因的异质性,其不同基因突变类型预后差别很大,ANKRD26基因多态性可能为影响THC2患儿临床表现和预后的关键因素。基因检测仍是THC2的重要诊断方法。

猜你喜欢

外显子遗传性基因突变
遗传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
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检测的评价
遗传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6例X-连锁遗传性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效果评估
携带线粒体12S rRNA基因突变的新生儿母系家族史分析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复习导航
提高对遗传性心律失常的认知与诊疗水平任重道远
人类组成型和可变外显子的密码子偏性及聚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