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宇宙学是一门科学

2022-03-31江晓原

书城 2022年4期
关键词:弗里德曼观测宇宙

江晓原

想写《宇宙史》的人真不少。比如前几年有个法国人加尔法德(Christophe Galfard)就写了一本《极简宇宙史》(The Universe in Your Hand,2015),可惜那书只是一碗放了一点点宇宙学佐料的文学鸡汤,作为科普作品并不精彩,记得我还在发表的书评中揶揄了它几句。

现在这本《宇宙小史》(The Little Book of Cosmology,2020),莱曼·佩奇(Lyman Page)著,倒是一本不错的宇宙学普及作品。此书中译本最初也曾考虑过《极简宇宙史》的书名(我收到的审读本封面上就是这样写的),但因为和上面说的法国文学鸡汤重名,采纳我的建议改成了《宇宙小史》。

作为科普作品,此书在风格上和意大利人罗韦利(Carlo Rovelli)的《七堂极简物理课》(Sette brevi lezioni di fisica,2014)颇有异曲同工之处。也是尝试在简短的篇幅中,将一些基本的原理和发现介绍给读者。

《宇宙小史》尽力让读者不需要天文学和物理学方面的前置知识,就能够整体了解目前主流的“大爆炸宇宙模型”的基本知识,这一点还是很成功的。

本书正文只有五章,外加导言和四个附录。

第一章是目前人类获得的关于宇宙的常识,诸如宇宙的尺度和年龄、宇宙的膨胀、宇宙是否无限等问题。

第二章探讨宇宙的构成和演化,里面涉及物质、暗物质、宇宙学常数等问题。比前一章稍微抽象一点。

第三章专门讨论宇宙的微波背景辐射,是本书中涉及相关技术细节最多的一章,但也还是能够让没学过物理学的读者理解的。

第四章从整体上讨论本书所采用的“大爆炸宇宙模型”。

第五章名为“宇宙学的前沿领域”,讨论了中微子、引力波和其他一些属于宇宙学前沿的研究状况。

相比较而言,本书属于“老老实实做科普”的类型。在已经高度精简了的篇幅中,没有废话,而是高度浓缩了关于“大爆炸宇宙模型”的主要知识。

由于此书“史”的色彩并不浓厚,我这里先帮助补充一点。

人类认识宇宙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观测和建构的历史。

观测容易理解,就是望远镜越造越大,观测到的对象越来越多、越来越远。

建构则主要是构造数理模型。自从爱因斯坦一九一五年提出广义相对论之后,建构宇宙的数理模型,主要表现为用各种各样的条件和假定来解算引力场方程。迄今为止,先后出现过的宇宙模型,实际上已经有很多种。

现代宇宙学中的第一个宇宙模型,是一九一七年爱因斯坦自己通过解算引力场方程而建立的,通常被称为“爱因斯坦静态宇宙模型”。由于那时河外星系(银河系外的星系—银河系只是星系之一)的退行尚未被发现,所以爱因斯坦的这个宇宙模型是一个“有物质,无运动”的静态宇宙。

莱曼·佩奇(Lyman Page)

同年,荷兰天文学家德西特(de Sitter)也通过解算爱因斯坦的引力场方程得出了一个宇宙模型。这个模型也是静态的,但是允许宇宙中的物质有运动,还提出了“德西特斥力”的概念,可以用来解释后来发现的河外星系退行现象。

一九二二年,苏联数学家弗里德曼(Friedmann)通过解算引力场方程,也建立了一个宇宙模型。和前面的静态模型不同,弗里德曼宇宙模型是动态的,而且是一个膨胀的宇宙模型,实际上这已经是“大爆炸宇宙模型”的先声。“大爆炸宇宙模型”中的奇点问题(膨胀始于物质密度无穷大时)在弗里德曼的模型中已经出现了,成为此后长期存在的难题。

一九二七年,比利时天文学家勒梅特(Georges Lemaitre)在弗里德曼宇宙模型基礎上提出了另一个稍有不同的宇宙模型。通常人们将这类模型中“宇宙常数”不为零的情形称为“勒梅特模型”,而将“宇宙常数”为零的情形称为“弗里德曼模型”。

一九二九年,哈勃(Edwin P. Hubble)发现了著名的“哈勃定律”:河外星系退行速度与和我们的距离成正比。这等于宣告各种膨胀宇宙模型获得了观测证据,此后弗里德曼一派的宇宙模型逐渐占据上风,直至“大爆炸宇宙模型”在“三大验证”(哈勃红移—就是河外星系退行、氦丰度、3K微波背景辐射)的支持下成为最主流的宇宙理论。

不过,由于任何宇宙模型都无法避免明显的建构性质,即使“大爆炸宇宙模型”占据了主流,也并不意味着其他宇宙模型的彻底死亡。

除了前面提到的早期静态宇宙模型,还有一九四八年提出的无演化的“稳恒态宇宙模型”(认为宇宙不仅空间均匀各向同性,而且时间上也稳定不变)、将宇宙中物质看成压力为零的介质的“尘埃宇宙模型”,甚至还可以包括缺乏精确数学描述和理论预言的“等级式宇宙模型”,等等。不过这些模型在结构的合理性、对已有观测事实的解释能力等方面,目前都逊于“大爆炸宇宙模型”,所以未能获得主流地位。

不过,我感觉有必要在这里提醒读者,通常各种宇宙学书籍中对“大爆炸宇宙模型”的描述,都不应该被简单视为客观事实或“科学事实”。我们必须明确意识到:所有这些描述都只是一种人为建构的关于我们外部世界的“图景”而已。

而且,由于宇宙学这门学科的特殊性质,哲学上关于外部世界的真实性问题,在宇宙学理论中特别突出、特别严重。

波普尔关于“证伪”的学说流传甚广,他认为那些无法被证伪的学说无论是否正确都没有资格被称为科学理论(比如“明天可能下雨也可能不下”就是这样的理论)。由于这个说法广为人知,结果在公众中形成了一个误解:以为当今大家公认的科学理论,都必然是具有“可证伪性”的。事实并非如此。

事实上,在今天的科学殿堂中,就有不少并不真正具有“可证伪性”的学问,正端坐在崇高的位置上。换句话说,具有“可证伪性”并不总是进入科学殿堂的必要条件。宇宙学就是一门这样的学问。

按照今天科学殿堂的入选规则,宇宙学当然拥有毫无疑问的“科学”资格;但是,由于迄今为止的一切宇宙模型,都具有明显的建构性质—“大爆炸宇宙模型”也不例外,所以除了“三大验证”所涉及的有限的观测事实之外,关于宇宙模型的许多问题,都还远远没有得到证实。

更为严重的是,从“证伪主义”的角度来看,宇宙学中的许多论断(其实是假说)从根本上排除了被证伪的一切可能性。

例如,常见的“大爆炸宇宙模型”所建构的宇宙从诞生开始演化的“大事年表”(本书附录C《宇宙年表》就是这种年表),其中开头几项,经常以“宇宙的最初三分钟”之类的名称,在一些科普著作中被津津乐道。但是只要对照波普尔的“证伪”学说,想一想“宇宙的最初三分钟”能被证伪吗?我们能回到最初三分钟的宇宙中去吗?即使有了幻想中的时间机器,让我们得以“穿越”到最初三分钟的宇宙中去,也只能是自寻死路—在那样高能量、高密度的环境中不可能有任何生物生存。

又如,即使是“三大验证”,本身是观测事实,但对这些事实的解释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3K微波背景辐射,在“大爆炸宇宙模型”中被认为是大爆炸所留下的痕迹,但是既然我们不可能回到最初三分钟的宇宙中去,这一点又如何证伪或证实呢?

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

所以我们必须注意到:宇宙学为我们所描绘的宇宙图景,是一种即使在现有科学的最大展望中,仍然永远无法验证的图景。

但是,我仍然同意这样的说法:宇宙学是一门科学。

二0二二年一月十日

于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瑪法达的世界:娃娃看天下》

[阿根廷] 季诺著  三毛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版

季诺是阿根廷国宝级漫画大师,也是一百年来拉丁美洲最伟大的漫画家。他借娃娃们的口,道尽了人世间不尽的面相,让人在捧腹大笑中和现实不期而遇。玛法达,是高度的幽默,这种幽默,深者见其深,浅者见其纯,无论哪一个年纪的人,用一点点心思去看,都会禁不住地笑起来,这也许不是疯狂的大笑,但是会心的,微妙的了解的共鸣,对有程度的读者,是一定会产生的效果。

猜你喜欢

弗里德曼观测宇宙
宇宙第一群
戴维·弗里德曼 美大使发表偏以色列言论遭谴责
基于“地理实践力”的天文观测活动的探索与思考
论地面气象集体观测的重要性
这宇宙
凯恩斯与弗里德曼通货膨胀理论比较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由来
宇宙最初的大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