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42例外围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MSCT影像学特征及临床病理分析*

2022-03-30陈秀英娜崔建涛李晓丹张玉丽田张士表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低密度囊肿影像学

陈秀英 陈 娜 高 娜崔建涛 李晓丹 张玉丽田 林 张士表

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妇科(河北 沧州 061000)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属于孕龄期女性(25~45岁)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在青少年以及使用激素代替治疗的绝经后妇女也可发生[1]。在组织学上为良性疾病,但仍存在增生、浸润、转移复发等恶性行为,可导致广泛、严重粘连出现,其生长高度依赖于雌激素[2]。患者常表现为痛经、慢性盆腔痛、月经异常、不孕、急腹痛等。外围性EM为子宫肌层外组织、器官内的EM;内在性EM则是异位为子宫肌层者[3]。根据子宫内膜异位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后果也存在差异,因此,在临床诊断中需要充分了解其临床表现以及相关影像学资料,可有效提高临床诊断率,降低误诊和漏诊的概率,对患者预后有好的影响[4-5]。因此,本研究分析外围性EM患者MSCT影像学特征及临床病理,旨在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42例外围性EM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确诊。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0~55岁,平均年龄为(35.05±6.81)岁。临床表现:腹痛12例,痛经29例,月经失调18例,不孕6例,3例为体检发现,其中有1例为EM合并回盲部EM,因月经痛、腹胀、周期性腹痛就诊,1例膀胱EM患者应出现月经期反复血尿就诊。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完整;无其他子宫疾病;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同意;依从性好。排除标准:中途退出本次研究者;检测试剂过敏者;依从性较差者;临床资料缺失者;有其他子宫疾病患者;影像学资料不完整、图像质量不佳者;存在心、肝、肾等严重疾病患者。

1.2 MSCT检查 仪器:128MSCT(西门子)。管电压120kV,管电流220mA,扫描层厚及层距均为0.5cm,螺距为1.0。扫描范围:骨联合至髂骨嵴上方。所有患者首先进行平扫,在平扫完成后,利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碘普罗按,进行增强扫描。扫描完成后使用相关软件进行处理,由专业的医生进行评估。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所得MSCT图像进行分析,了解患者病灶大小、位置、周围组织情况、病灶密度等,与临床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描述;计数资料通过率或构成比表示,并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42例外围性EM患者病理结果 病理标本进行HE染色,根据染色结果主要分为以下两种。(1)实块型:大量的纤维组织构成,可见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含铁血黄素颗粒、少量的宫内膜腺体组织。(2)囊性:病灶分层,内膜腺体、含铁血黄素为内层常见物质,有部分存在内膜间质,缺少腺体成分,外层通畅多为纤维组织。囊液基本为新旧不一的血液组成。

2.2 42例外围性EM患者MSCT表现 病灶类型:42例外围性EM患者经MSCT检查发现68个病灶,42例患者中13例为单发病灶,29例为多发病灶。68个病灶分为实块型、囊实混合型、囊肿型三类,分别为5例、8例、55例,其中囊肿型分为孤立单房囊肿(32例)、多房囊肿(23例)。

(1)实块型:可见MSCT上表现为菜花状、结节状或盘状,病灶最大直径为(3.25±0.8)cm,在平扫时病灶为实质均匀密度,平均CT值为(33±3)HU;增强扫描后病灶为明显强化,平均CT值为(46±3)HU。

(2)囊实混合型:患者MSCT常可见其病灶范围广,6例患中有1例累及腹股沟,3例累及卵巢;患者病灶内部存在小囊,其中有2例患者同时伴大囊存在,囊壁厚粗糙,病灶与其周围组织有粘连,囊液为低密度;增强扫描后表现为实质部分明显强化。

(3)囊肿型:41.81%(23/55)位于卵巢,36.36%(20/55)位于子宫阔韧带,21.81%(12/55)位于子宫阔韧带与膀胱盆壁间;病灶平均直径为(4.62±0.31)cm;分为多房囊肿(41例)和单房囊肿(14例)两种类型,多房型患者可见其囊壁厚薄均匀、粗糙,囊液可为均匀高密度、高低混杂密度或低密度,有7例患者出现囊液分层;单房囊肿者65.85%(27/41)表现为囊壁后、边缘毛糙,34.14%(14/41)为壁薄,边缘光滑,囊液可表现为高密度(7个)、高低混杂密度(8个)、低密度(28个)。片状高密度存在10个,CT值在45~60HU。周围组织受累情况:22例患者子宫浆膜层毛糙,18例病灶周围存在肠管粘连,6例盆腔积液。

2.3 典型病例分析 典型病例影像分析结果见图1~图8。

图1 ~8 女,39岁,发现下腹部肿块2年余。患者2年前发现下腹部一小包块,月经时疼痛,月经结束后疼痛缓解,后包块逐渐增大。10年前曾行剖宫产。肿块为囊实性,有分叶,囊性部分壁较厚,病变同时累及腹直肌;增强扫描肿块实性部分及囊壁呈中等度渐进性强化;两侧附件均见多房囊性占位性病灶,壁较厚。

3 讨 论

目前EM发病原因尚未明确,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所导致的结果,比如子宫浆膜层、卵巢、术后切口等常会导致宫膜内EM出现,与直接种植有关,而由于免疫、生化、淋巴、血行传播等常是导致盆腔远隔器官出现EM的原因[6-7]。

3.1 外围型EM其CT表现和病理特征 根据以往文献中将外围性EM分为实质肿块型 、囊肿型、囊实混合型三种,在临床诊断中常因为其MSCT表现无特异性导致其诊断较为困难[8]。在本研究中,68个病灶中只有5个病灶为实质肿块型,经病理检查可见实块型由纤维组织组成,内部血管见可见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含铁血黄素颗粒、少量的宫内膜腺体组织[9]。其会出现此表现的基础是建立与患者出现宫内膜细胞的微量种植,且出现反复的刺激,导致机体出现超强免疫反应[10]。在MSCT检查中发现平扫为软组织密度,边缘可见分叶,并见有“纤维条索”状影伸向四周。平扫密度较均匀,增强呈轻中度强化,平均CT值为(46±3)HU。

在本研究中,囊肿型55个,所占比例为80.88%。在长期的经期变化中反复出血,周围纤维组织受到刺激出现增生、包裹现象,将其分为多囊和单囊两种类型,其中多囊是由于其囊腔内的压力上升,囊壁出现反复破裂、修复所导致的[11]。囊壁为纤维组织包裹,宫内膜组织为内衬。不同时期的经血成为了囊内的囊液,因此囊液密度可为高或低密度,多房囊液为高或高低混杂密度,单房则多为低密度,在本研究中单房囊肿者低密度28个。在以往文献中提出EM中存在囊腔内片状高密度灶为其特征性CT表现,特异性可达100%,在本研究中片状高密度存在10个,与以往文献相符[12]。

囊实混合型属于实性 、囊性病变混合组成,较为少见,在本研究中有8例,其病灶成分包括一部分为囊性病灶成分一部分为实性病灶成分。患者MSCT常可见其病灶范围广,6例患中有1例波及腹股沟,3例波及卵巢;患者病灶内部存在小囊,其中有2例患者同时伴大囊存在,囊壁厚粗糙,病灶与其周围组织有粘连,囊液为低密度;增强扫描后表现为实质部分明显强化。其CT表现无特异性,仅靠CT图像难以与肉芽肿瘤性软组织进行区分[13]。

3.2 鉴别诊断 在对囊肿型外周EM与其他子宫疾病进行区分时需要对其囊壁、囊液密度、囊周情况等进行鉴别,这对其诊断尤其是多囊性患者鉴别意义重大[14]。囊肿型外周EM患者其囊壁厚且粗糙,囊液可为高密度、高低混杂密度,其而存在类液平面“分层”征,囊液有局灶性高密度区[8]。而通常卵巢肿瘤为多房囊肿,壁薄且边缘光滑,囊液则是水样密度;浆液性卵巢囊肿为多房或单房,囊壁厚、囊壁光滑内部可见囊壁乳头状突起,囊液为水样密度;黏液性囊肿囊液为“果冻状”。

综上所述,外围性EM患者的MSCT表现存在一定特征性,了解其病理基础,在临床诊断中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可有效提高其临床诊断率。

猜你喜欢

低密度囊肿影像学
低密度隔热炭/炭复合材料高效制备及性能研究
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胆红素检测在冠心病中研究分析
新型低密度Nb-Ti合金组织及性能研究
观察肺结核合并肺癌的CT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
联合用药,“坏胆固醇”一个月达标
卵巢甲状腺肿影像学分析1例
体检发现肝囊肿该怎么办
肝囊肿与癌“不沾亲”
肝囊肿要不要治
肝囊肿会癌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