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襄汾陶寺北墓地2016M1发掘简报

2022-03-30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文物季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墓葬墓地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临汾市文物局

襄汾县文物局

陶寺村位于襄汾县城东北约7.5公里处,隶属于陶寺乡(图一)。墓地位于陶寺村北,因盗墓发现。距塔儿山主峰约10公里,地势大致呈东南向西北倾斜,西南距著名的陶寺遗址约3公里,南邻陶寺村;北部地势逐渐降低,和王云村相接;东部是沟谷,最宽处近百米,原有河流,当地人称北河,现在河床被开垦为农田;西部有一条南北向的沟谷,宽约三十余米,上世纪七十年代尚有泉水涌出,现在泉已干涸,沟谷以西是临汾至襄汾县道。墓地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400米,总面积24万平方米左右(图二)。中心点座标N35。54′13.4″,E111。30′08.3″,高程510米。2014、2015年初步探明墓葬1283座,从墓葬分布情况来看,应该有统一的规划,大型墓葬通常沿西北—东南主线排列,中小型墓葬集中散布于大墓周围,墓地中部墓葬密集。墓葬由早到晚从西北向东南排列,西北部某些墓葬年代较早,属两周之际,东南部已至战国时期,墓地延续约500年[1]。春秋时属晋,战国属魏。

图二 陶寺北墓地(自西向东)

图一 襄汾陶寺北墓地位置图

2014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旅游发展委员会、襄汾县文化局组成考古队在墓地西北部发掘春秋早期墓葬7座[2]。2015、2016年又在墓地中部偏西北的一块台地上发掘春秋晚期墓葬10座,2015、2016年发掘的3座大墓中2015M1、2016M2是一对夫妻并穴合葬墓,2016M1位于其东南部30余米处。随后又在2016M1东部近10米处探出另一座大墓,即2017年发掘的M3011(图三)。现将2016M1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图三 陶寺北墓地2015、2016年发掘平面图

一、墓葬形制

2016M1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方向8°。墓口长6.5、宽5.4、深9.8米。内填五花土,含少量料礓石颗粒、陶片。填土经夯打,质密,夯层厚薄不匀,厚约20厘米,未见明显夯窝。墓内东北部距墓口深0.5、1.95米处,分别发现散乱的狗骨。距墓口3.3米处的墓壁东南、西南角存留少量薄层青灰色墙皮。墓壁原本经过修整,抹了一层青色涂料,因墓壁垮塌、剥落,难以大面积保存。距墓口6.4~6.7米时,墓室四角露出石块,距墓口深9.1米时,墓室中部才有石块露出,这层石块铺在椁盖板上,南北长6.47、东西宽5.08米,中间随椁室塌陷,四角高,中间低,所用石块为大小不等的鹅卵石。石块下可见椁盖板灰和青膏泥。椁周壁填满石头,形成积石二层台,北宽0.68、南宽0.72、西宽0.62、东宽0.59米,高3.12米。椁底板下亦铺一层石头(图四)。

二、葬式、葬具

(一)葬具

木质葬具已朽,从痕迹看为一椁二棺。椁室为长方形箱体,由四壁、底板、盖板组成,均为方木。椁壁板向外倒塌,灰迹明显。椁长5.2、宽3.8、高2.9米,椁盖板东西向横铺于积石二层台之上。椁盖板上的积石和椁板灰、青膏泥挤压混杂在一起,难以清理。椁盖板除南部2~3块较乱外,其余保存较好,共15块,宽窄不等,宽约0.2~0.38米;壁板、挡板数量不详。因椁下铺有一层石块,凹凸不平,椁底板灰迹保存极差,但16块底板清晰可见。椁挡板与壁板齐平,卯榫结构。棺椁间西部的铜甗下发现有席纹痕迹,椁底上可能铺有一层草席。椁底板之下有两根南北向垫木,椁置于这两根垫木上,东侧垫木长5.17、宽0.28米,西侧垫木长5.15、宽0.27米,厚度不详。

椁底板之上南北两侧分别有两根东西向垫木痕迹,南侧垫木长2.19、宽0.08米,北侧垫木长2.21、宽0.08米,厚0.05米,长方形外棺置于这两根垫木上。

外棺长2.76、宽2.1米,高不详,盖板、底板均南北向竖铺。盖板8块,每块宽约0.26米;底板9块,每块宽约0.23米。外棺东侧结构较完整,西北角受石块、青铜器挤压,已经被彻底破坏,西南角尚有保存。四角齐平,卯榫结构。外棺四角均有粉末状物质,经鉴定是铅器,可能是外棺上的装饰。

内棺置于外棺中部略偏西处,长2.2、宽0.9米,高不详,盖板、底板均4块,南北向竖铺。四角齐平,卯榫结构。内棺盖板及壁板局部可见髹漆痕迹,黑底红漆(图五)。

图五 2016M1全景

(二)葬式

墓主人为一女性,30岁出头,骨骼保存较差,松脆易断。仰身,头向北,面向不清。躯体伸直,双足并拢;左臂弯曲,右臂外张。腹部可见胎儿头骨,胎龄八个月。贴紧人骨可见红、褐色布纹,纹理粗细不匀,应有多层。肉眼观察到极细的横“S”纹、长方格纹。人骨之上布纹保存极差,一触即碎,只能提取小块样品。

三、随葬器物

墓中出土各类器物134件(组),其中铜器居多,其余为铅锡器、玉石器、骨器、陶泥器等。现按照质料分别叙述如下。

图一〇 立耳鼎

(一)青铜器

铜器 51件套,按用途可分为礼器、车马器、工具、杂器四类。均置于棺椁之间。

1. 礼器,可分容器、乐器。

(1)容器可分炊煮器、盛食器、酒器、盥洗器。散置于棺椁之间,大分散,小集中。成对的青铜器一般放在一起。

① 炊煮器

铜鼎 共8件。立耳鼎2件,列鼎5件,素面盖鼎1件。置于棺椁之间西北角、西部、西南部。

立耳鼎 2件。形制相同。置于棺椁之间西南角。窄折沿,方唇。方形立耳外撇,短颈微束,腹较浅,略鼓。耳正、背面饰变形蟠螭纹,侧面饰蟠虺纹。颈、腹均饰变形蟠螭纹,下腹部饰一周绹索纹。蹄足根部饰浅浮雕兽面纹。底部有一周圆形铸缝,正中有一条短线状铸缝,应为冒孔。每两足中间接圆形铸缝,各向腹部延伸出一道铸缝,将鼎身一分为三。2016M1:9,口径52、腹深24.2、足高20.3、通高46厘米(图六;图八,左)。2016M1:10,口径53.6、腹深24.6、足高19.6、通高48厘米(图七;图八,右;图九~图一一)。

图六 立耳鼎(2016M1 : 9)

图七 立耳鼎(2016M1 : 10)

图八 陶寺北墓地出土立耳鼎(2016M1 : 9、10)

图九 立耳鼎底部

图一一 立耳鼎耳部

有盖列鼎 5件。分置于棺椁间东南角、西部。形制、纹饰相同,大小相次。浅盖微隆,盖上有三环纽,纽中部内束,上饰斜角云纹。附耳短,略外撇。腹较深,圜底近平,三蹄足较矮。耳正面饰蟠虺纹,侧面饰绹索纹。盖面上有两周素面弦纹带,中心素面,外侧饰雷纹、蟠虺纹。腹部饰蟠虺纹,中部有一周绳索纹,下腹部饰内填兽面的垂叶纹。蹄足根饰浅浮雕兽面纹(图一二)。2016M1:4,口径36.8、腹深21.4、足高17.2、通高38.8厘米。2016M1:5,口径26.8、腹深19.5、足高11.8、通高29.6厘米(图一三~图一八)。2016M1:13,口径43.5、腹深26.7、足高20、通高45厘米。2016M1:14,口径40.5、腹深25.3、足高18.3、通高41.6厘米(图一九)。2016M1:50,口径33.6、腹深21.5、足高15.3、通高32.9厘米。

图一九 鼎(2016M1 : 14)

图一八 鼎(2016M1 : 5)

图一二 陶寺北墓地出土列鼎组合(2016M1 : 13、14、4、50、5)

图一三 鼎(2016M1 : 5)

图一四 鼎内动物骨骼(2016M1 : 5)

图一五 鼎耳部

图一六 鼎足部

图一七 鼎底部

图二六 铜甗(2016M1 : 15)

图二七 铜甗甑部(2016M1 : 15)

素面盖鼎 1件。2016M1:47 ,实用器。口微敛,鼎盖微隆,上有三环钮,盖沿外折,凸出0.2厘米,与口沿下平伸出一道宽约0.4厘米的凸棱相扣合。长方形附耳圆角方形,微外撇。深腹略鼓,腹中部有一周凸棱,通体素面,蹄足较矮,底部有烟炱。正中有圆形铸缝,其外侧对称各伸出一道铸缝,将鼎身一分为二。腹部铸缝打磨光平,唯口沿处铸缝清晰可见。口径17、腹深11.4、足高6.5、通高18.7厘米(图二〇;图二一)。

图二〇 素面盖鼎(2016M1 : 47)

图二一 素面盖鼎(2016M1 : 47)

铜鬲 2件。纹饰、形制相同。置于东部鉴内。平折沿,方唇。鼓腹较浅,腹部与足对应处各出一道扉棱。平底略凹,腹部饰蟠螭纹,短足内侧不闭合,露出范芯。底部三角形铸缝被磨平,器身厚重(图二二)。2016M1:45,口径14.5、腹深6、通高10.4厘米(图二二,左;图二三;图二四)。2016M1:46,口径14.3、腹深6.3、通高10.4厘米(图二二,右)。

图二二 陶寺北墓地出土铜鬲(2016M1 : 45、46)

图二三 铜鬲足部

图二四 铜鬲腹、足部纹饰拓片

铜甗 1件。2016M1:15,实用器。上甑下鬲。甑盆形,折沿略斜,方唇。长方形附耳宽短,圆角方形,附耳内侧闭合。附耳表层光亮。颈较长,微束,斜弧腹。腹上部有一周凸弦纹,素面。底部正中为双“十”字形箅孔,外侧有两周放射线状的箅孔,内周十六条,外周二十七条。甑圈足可套入鬲口沿内。圈足一侧(与一耳对应处)有长方形榫头,可套入鬲口沿上的榫眼内。鬲侈口,短颈,内有窄隔以承甑。鼓肩,肩上有两环纽。腹部饰一周凸弦纹。鬲足上粗下细,平足底,器内可见空足。烟炱较厚。每两足之间各有一道铸缝,直至口沿,将鬲身一分为三。底部铸缝呈三角形。器内有两处补铸疤痕。甑口径32、高26.5、圈足径14.5厘米,鬲口径16.7、高21.5厘米,通高46.8厘米(图二五~图二八)。

图二五 铜甗(2016M1 : 15)

图二八 铜甗底部(2016M1 : 15)

② 盛食器

盖豆 4件。有高柄、矮柄之分,各2件。2件矮柄豆置于棺椁间东部鉴内,2件高柄豆置于棺椁间西北部。

矮柄豆 2件。形制相同。器表光滑,盖似覆盘,子母口,深腹,口沿下附二环耳。捉手低平,浅盖深腹,柄粗短,喇叭形底座,喇叭形座上有四个透孔,对称分布。孔不规则形。素面,未见铸缝。2016M1:43,口径18.1、腹深8.9、圈足径11.2、通高16.7厘米(图二九;图三〇)。2016M1:44,口径17.9、腹深8.8、圈足径10.9、通高17.9厘米。

图三〇 矮柄豆(2016M1 : 43)

图二九 陶寺北墓地出土矮柄豆(2016M1 : 43)

高柄豆 2件。形制相同。盖似覆盘,由互相缠绕的蟠蛇组成环形花朵状捉手,子口长舌内敛,沿略外折,腹较浅。镂空高柄,喇叭形底座,矮圈足。捉手内外两层各有32根立柱环绕成圆形。内层16根立柱柱头各有一蛇头,与柱头接蛇尾的立柱相间排列;外层柱头16个蛇头回望,蛇身屈曲连接内层16根立柱,底层有15个蛇头,蛇身之间互相纠结缠绕。底层另加一周铜圈,起加固作用。盖上有两周凸弦纹,盖沿对称分布四个兽头卡牙。口沿下有二周凸弦纹,高柄系三条盘旋而上的龙,承接豆盘,龙躯体上饰鳞纹、三角纹。镂空的豆柄正中有一根铜柱连接豆盘,至底座处分出七根铜柱与底座焊接,起支撑作用。2016M1:31,口径18.9、腹深9、圈足径12.3、通高27.9厘米(图三一;图三四~图三六)。2016M1:32,口径18.9、腹深9、圈足径12.5、通高27.8厘米(图三二;图三三)。

图三六 高柄豆捉手纹饰(2016M1 : 31)

图三四 高柄豆(2016M1 : 31)

图三三 高柄豆捉手及内底纹饰(2016M1 : 32)

图三二 高柄豆(2016M1 : 32)

图三一 高柄豆(2016M1 : 31)

铜簠 2件。形制相同。分别置于鉴内和棺椁间东部。长方形。盖、身形制相同。斜壁,盖、身近口处各有一段直壁,短平折沿,方唇。盖、身各有长方形外敞的圈足,圈足周边各有一凹形缺口。周壁及盖面饰虺蛇纹。底部正中有一道纵向铸缝(图三七)。2016M1:42,口长27.7、宽19.6厘米,圈足长21.3、宽14.7厘米,通高16.7厘米(图三七,左;图四〇)。2016M1:49,口长27.6、宽19.5厘米,圈足长21.2、宽14.5厘米,通高16.2厘米(图三七,右;图三八;图三九;图四一)。

图四一 铜簠盖部纹饰拓片(2016M1 : 49)

图四〇 铜簠(2016M1 : 42)

图三九 铜簠细部纹饰(2016M1 : 49)

图三八 铜簠盖部纹饰(2016M1 : 49)

图三七 陶寺北墓地出土铜簠(2016M1 : 42、49)

③ 酒器

蟠龙纹方壶 2件。形制、纹饰相同。置于棺椁间东南角。横剖面圆角长方形,长束颈,垂腹,高圈足。壶颈两侧有兽形耳,颈上部为三周凸弦纹,颈部饰浮雕鸟衔蛇纹,双鸟昂首相背而立,蛇尾被衔,头下探抵近鸟背。颈腹间以凸棱相隔,腹部四面各饰浮雕双身蛟龙纹,龙头位于壶腹正面中部,螺旋角,龙身向左右伸展,作盘旋状。在龙身和纹饰空白部位,穿插C形蟠龙纹和夔纹。龙尾在器腹转折处成龙首,与侧面龙身相衔接,方圈足饰垂鳞纹。2016M1:6,口长23.6、宽18.6厘米,腹宽37.2厘米,方圈足长31.3、宽24、高2.2厘米,通高57.1厘米(图四二,1、3、4;图四三)。2016M1:7,口长23.6、宽20厘米,腹宽37.5厘米,方圈足长32.4、宽24.6、高3.3厘米,通高59.7厘米(图四二,2;图四四)。

图四四 铜方壶(2016M1 : 7)

图四三 铜方壶(2016M1 : 6)

图四二 陶寺北墓地出土铜方壶

图三五 高柄豆底部(2016M1 : 31)

铜 2件。器体厚重。形制、纹饰相同。置于甗的上部甑内。口平面方圆形,沿极短,颈近直。腹两侧有一对环形鋬,底近平,圈足。腹部饰细密蟠虺纹,中部有一周绹索纹。下部饰内填云雷纹的垂叶纹。圈足饰斜线纹。长轴外壁中部可见铸缝,底部素面处铸缝经打磨(图四五)。2016M1:16,口长径15.2、短径12.7厘米,圈足长径8.9、短径7.4、高1厘米,通高8.5厘米(图四五,左)。2016M1:17,口长径15、短径12.8厘米,圈足长径8.9、短径7.3、高1.1厘米,通高8.4厘米(图四五,右;图四八)。

图四八 铜底部(2016M1 : 17)

图四五 陶寺北墓地出土铜(2016M1 : 16、17)

铜盉 1件。置于棺椁间东部。2016M1:48,短直颈,扁鼓腹。盖、提梁上各有一环形纽,上穿铜链。提梁为一弓身龙形,龙头在流一侧,龙角蜷曲,龙鼻上扬。流口亦为一龙头,口圆张,中有冠。提梁后侧有纽。三细蹄足。肩腹部有二周凸弦纹。素面,通体光亮。应为实用器。口径33.6、腹深21.5、通长24.5、通高22.7厘米(图四六;图四七)。

图四七 铜盉(2016M1 : 48)

图四六 铜盉(2016M1 : 48)

④ 盥洗器

铜鉴 2件。2016M1:40、41,置于棺椁间东部,出土时为碎片,纹饰相同。修复1件,2016M1:40,束颈,略显折肩,腹较鼓,底部内曲,形成一段假圈足,平底。颈部一共四个鋬耳,两两相对,一对兽首形,一对鋬耳脱落,形状不明。口沿饰蝌蚪状变形蟠螭纹,肩上有两周素面弦纹,肩、颈、腹饰蟠螭纹。下腹部饰内填蟠螭纹的垂叶纹。口外径65、内径58.5、底径35.2、高40.3厘米(图四九~图五二)。

图五二 铜鉴底部

图四九 铜鉴(2016M1 : 40)

铜盘 1件。置于棺椁间西部。2016M1:12,直口,平沿,深腹。腹底相接处圆弧形,环耳。盘壁上等距镶嵌六个菱形红铜,盘底菱形红铜脱落,残缺,数量不明。口径49.4、腹深7.9、足高8、通高14.3厘米(图五三)。

图五三 铜盘(2016M1 : 12)

盖形器 1件。2016M1:11,铜质轻薄,碎成数片,无法修复。

(2)乐器

铜镈 8件。置于棺椁之间的西北部。形制、纹饰相同,大小相次。钟腔内尚留有坚硬的范土,为一套明器。镈体两侧微鼓,铣间平直。钮与镈体分铸而成,钮作环形,钮正、背面饰蟠虺纹,侧面无纹饰,内侧缝可见范土。舞部饰虺蛇纹,篆带饰蟠螭纹,身体上填云雷纹。篆带上下及两篆间饰俯伏团螭状枚,枚上饰麻点纹。正鼓部饰饕餮纹 (图五四)。2016M1:23,通高19.6、钮高5.1厘米,舞修11、舞广7.8厘米,铣间12.7、鼓间9厘米(图 五 九,1)。2016M1:24,通高25.2、钮高6.6厘米,舞修14.2、舞广10.9厘米,铣间16.9、鼓间12.6厘米(图五九,6)。2016M1:25,通高28.2、钮高7.3厘米,舞修15.8、舞广11.8厘米,铣间18.6、鼓间13.6厘米(图六〇,2)。2016M1:26,通高34.2、钮高8.8厘米,舞修17.6、舞广13.3厘米,铣间21.2、鼓间14.1厘米(图五九,5)。2016M1:27,通高22.6、钮高5.7厘米,舞修12.5、舞广9厘米,铣间15.1、鼓间10.6厘米(图五九,3)。2016M1:28,通高21、钮高5.4厘米,舞修11.1、舞广7.8厘米,铣间12.9、鼓间8.9厘米(图五九,2)。2016M1:29,通高17.5、钮高4厘米,舞修9.8、舞广6.5厘米,铣间11.6、鼓间8.2厘米(图六〇,1)。2016M1:30,通高31.2、钮高8.2厘米,舞修17.6、舞广13.4厘米,铣间20.5、鼓间15.7厘米(图五五~图五八;图五九,4)。

图六〇 铜镈

图五九 铜镈

图五八 铜镈鼓部纹饰

图五五 铜镈正面

图五四 陶寺北墓地出土铜镈(2016M1 : 26、30、25、24、27、28、23、29)

图五〇 铜鉴局部纹饰(2016M1 : 40)

图五一 铜鉴鋬耳

图五六 铜镈侧面

图五七 铜镈钟枚(2016M1 : 30)

2. 车马器 有车軎辖、马衔,均置于棺椁间西北部。

车軎辖一对,形制相同。圆筒形,軎筒衡端较细,口端较粗,并有宽沿,沿两侧有两个对称的长方形辖孔,以置车辖。軎筒衡端饰一周绳索纹,筒身饰蟠螭纹。车辖作“T”形,辖帽大而突出呈半弧形,上浮雕兽面纹。辖键作柱状,辖帽两侧各有穿孔一个,尾有长方形穿孔一个。车軎2016M1:33-1,上口径5.2、长4.7厘米,缘径8厘米(图六一,1)。车軎2016M1:33-2,上口径5、长4.8厘米,缘径7.9厘米(图六一,2)。车辖2016M1:34-1, 辖长8、宽2.1、厚2厘米 (图六一,3)。车辖2016M1:34-2 ,辖长7.8、宽2、厚2厘米(图六一,4)。

3. 工具

铜锥 1件。置于棺椁间东北部。2016M1:54,上部残。三棱状,剖面圆角三角形,锥尖锐利。残长6.8、宽1、厚0.8厘米(图六一,6)。

4. 铜铃 30件。均有不同程度的残损,有的残缺严重,无法绘图。除2016M1:53为4件外,每个编号均有2件,以成对的形式出现。分布于外棺外侧东部、东北、东南、西南部。形制基本相同,大小略有差异。剖面扁圆,曲口,边斜直,无舌,宽环钮。2016M1:52-1,钮高0.7、舞修1.7、舞广1.3、铣间2.2、铣长3.3、鼓间1.6、通高4.1厘米 (图六二,5)。2016M1:52-2,钮高0.8、舞修2.1、舞广1.6、铣间2.6、铣长4、鼓间2、通高4.9厘米 (图六二,6)。2016M1:53-1,钮高0.9、舞修2.1、舞广1.6、铣间2.6、铣长3.4、鼓间2、通高4.2厘米(图六二,1)。2016M1:53-2,钮高0.9、舞修2.1、舞广1.6、铣间2.6、铣长3.4、鼓间2.1、通高4.3厘米(图六二,2)。2016M1:61-1,钮残。舞修2.1、舞广1.6、铣间2.5、铣长3.8、鼓间2、残高3.9厘米(图六二,7)。2016M1:61-2,钮残。舞修2、舞广1.6、铣间2.6、铣长3.9、鼓间2.1、残高4厘米(图六二,8)。2016M1:65,钮残。钮高0.8、舞修2.1、舞广1.7、铣间2.7、铣长4.1、鼓间2.2、残高5厘米(图六二,9)。2016M1:67-1,钮高0.9、舞修2.1、舞广1.7、铣间2.4、铣长3.4、鼓间2、通高4.4厘米(图六二,11)。2016M1:67-2,钮高0.8、舞修2.1、舞广1.7、铣间2.8、铣长3.9、鼓间2.1、通高4.6厘米(图六二,12)。2016M1:68-1,钮高0.8、舞修2.1、舞广1.7、铣间2.6、铣长3.9、鼓间2.1、通高4.7厘米。2016M1:68-2,钮高0.8、舞修2.2、舞广1.7、左铣残长2.4、右铣残长3.1、残高4厘米。2016M1:81,钮高0.8、舞修2、舞广1.6、铣间2.5、铣长3.8、通高4.6厘米(图六二,10)。2016M1:82-1,钮高0.8、舞修2.1、舞广1.6、铣间2、铣长3.6、鼓间2、通高4.4厘米(图六二,3)。2016M1:82-2,下端残,钮高0.8、舞修2.1、舞广1.7、残高4厘米(图六二,4)。2016M1:119,钮高0.8、舞修2.2、舞广1.8、左铣残长1.7、右铣长4.1、通高5厘米。

图六二 2016M1出土铜铃

5.铜衔环 置于棺椁间西北部。2016M1:59,两个虎头共衔铜环,铺首宽3.1、高5.4厘米,环径5.9、通高8.5厘米(图六一,5)。

图六一 2016M1出土车马器和工具

(二)铅锡器 分置于棺椁间东南、西南,东北、西北部。

2016M1:121~124,朽成粉末,不辨器形。

(三)玉器

一部分在棺内,一部分在棺椁之间。

1.棺内玉器

墓主人从头到脚均见玉器,有的是随身饰品,有的是敛葬用玉(图六三;图六四)。

图六四 2016M1棺内出土玉璜

图六三 2016M1棺内出土玛瑙饰件

(1)头部玉器

① 玉片 11块残片,形状不规则。有的在头骨上或头骨西侧,可能是缝缀于瞑目上的玉片。有的置于口内。2016M1:79-2,玉片花绿色,轻薄如纸,碎成十数块。一端弧形,看不出形状。2016M1:95,置于口内。数片碎玉,应为口唅。

② 玉管 1件。头骨东侧。2016M1:96,青黄色。柱状,中有穿孔。上下两端各雕一周凸棱,其间浅浮雕蟠螭纹,中部一周凹弦纹束腰;顶端亦为浅浮雕蟠螭纹。高2.3、直径1.6、孔径0.3厘米(图六五,8;图六八)。

图六八 玉管

③ 牌形玉佩 1件。头骨东侧。2016M1:97,青黄色,温润细腻。双面雕蟠螭纹,中贯穿一长孔。长6.5、宽1.6、厚0.5厘米(图六五,1;图七二)。

图七二 牌形玉佩

④ 玉环 1件。头骨上。2016M1:86,青黄色。周边起棱,双面浅浮雕五组首尾相接的蟠螭纹,首尾相接处间以栉齿纹。外径5.3、内径3.1、厚0.4厘米(图六五,5;图六六)。

图六六 玉环

(2) 串饰 颈、胸部有玉璜、水晶管、玛瑙珠等,应是项饰。

① 玛瑙觽 1件。颈部。2016M1:98,形似逗号,莹润光素。一端有穿孔。长1.9、最宽0.7厘米(图六五,3;图七五)。

图七五 玛瑙觽(2016M1 : 98)

② 玛瑙环 1件。颈部。2016M1:99 ,淡青色,光滑晶莹。外径4.7、内径3、厚0.6厘米。肉为六棱体(图六五,4;图七六)。

图七六 玛瑙环(2016M1 : 99)

③ 紫晶珠 14件。置于颈部。紫色,晶莹透明。腰鼓形,中有穿孔,大小不一(图七一)。2016M1:106-1,长1.1、中宽0.7、孔径0.2厘米(图六五,19)。2016M1:106-2,长0.9、中宽0.6、孔径0.2厘米(图六五,20)。

图七一 紫晶珠

④ 玛瑙管 2件。胸部。2016M1:102、103,形制基本相同,长短各异。中部对穿成孔。2016M1:102,长4.5、外径0.8、内径0.4厘米(图六五,13;图七七,左)。2016M1:103,长5.1、外径0.8、内径0.4厘米(图六五,14;图七七,右)。

图七七 玛瑙管(2016M1 : 102、103)

图六五 2016M1出土玉器

⑤ 玉璜 2件。置于胸部。2016M1:104,素面,两端有穿孔。弦长7.2、宽1.7、厚0.2厘米(图六五,21;图七四)。2016M1:105,半圆形。两端为龙首,中间有两节齿状凸起。双面雕蟠螭纹。直径13、宽3.5、厚0.4厘米(图六五,6;图六七)。

图六七 玉璜

图七四 玉璜(2016M1 : 104)

(3)手、臂部玉器 有的可能是握玉。

① 玉柄帽 1件。左臂肘下。2016M1:108,青黄色。温润细腻。柄中部以一周凸棱为界隔,上端及柄帽浅浮雕蟠螭纹;下端素面,中部有一段穿孔。长5.1、直径1.9、帽径3.4厘米,下端孔长1.8厘米(图六五,7;图六九;图七〇)。

图六九 玉柄帽

图七〇 玉柄帽顶部

② 玉柄 1件。棺内右手附近。2016M1:109,青黄色,温润细腻,柱状。以一周凸棱为界隔,顶端浅浮雕蟠螭纹,一周凹弦纹将纹饰分为两段;下部素面,底中心有一段穿孔。长11.9、直径1.9厘米(图六五,2;图七三)。

图七三 玉柄

③ 玉残片,2016M1:110~112,棺内右手附近。

(4)脚部玉器 应为踏玉。2016M1:113、114,薄如片纸,均残碎,尺寸不详。

(5)玉圭 2件。棺内人骨西侧。2016M1:100、101,均残碎,尺寸不详。

2.棺椁间玉器

(1)玉柱 3件。棺椁间西部。柱状,细腻光滑。2016M1:115,青绿色。柱状,一端有臼状圆窝,较深。直径2.1~2.2、圆窝直径0.7、高2.8厘米(图六五,18)。2016M1:117 ,青绿色,间杂褐色。中有孔,未贯穿。通高2.7、孔径0.4、直径2.6厘米(图六五,11)。2016M1:118 ,青绿色。中部有穿孔。通高2.6、孔径0.4、直径2.7厘米(图六五,12)。

(2)玉 片,2016M1:55、69、70、79-2、80,共计11件。置于棺椁之间。2016M1:70,落于2016M1:9鼎内。长方形,两端有穿孔。长3.2、宽2.3、厚0.1厘米(图六五,9)。2016M1:55-1,不规则片状。长2.5、宽2.2、厚0.2厘米(图六五,10)。2016M1:79-2,玉片2件。2016M1:79-2-1,片薄如纸,草绿色,碎为数块;2016M1:79-2-2,大致长方形,青绿色,上有两个穿孔。2016M1:80-1 ,残。残长1.5、残高2.1、厚0.2厘米(图六五,15)。2016M1:80-2,残片。残长2.1、残宽0.9、厚0.15厘米 (图六五,16)。2016M1:80-3,残片。上有穿孔。残长1.3、厚0.2厘米(图六五,17)。2016M1:80-4,残。长方形,两端中部有细孔。长2.8、宽1.45、厚0.15厘米。2016M1:80-5,残片。一端有细孔。残长2.3、残宽2.1、厚0.2厘米。

(3)玉饰

2016M1:120,棺椁间西南部靠近外棺有一片由60余片长方形玉片、4件“S”形饰件组成的图案,玉片上有穿孔,应缝缀于织物上。“S”形饰件乳白色,质密较软,材质不明。

(四)石器 有石磬、石圭。

1.石磬

两套10件。分两组,每组5件,分置于棺椁之间的西部、北部。均用石灰岩制成,石质很差。大小依次递减。鼓和股下边作弧形,鼓与股的相交角约为150。。2016M1:18~22,棺椁之间西部。2016M1:35~39,棺椁之间北部。2016M1:18,股上边13.9、鼓上边16.6、股博8.5、鼓博6.6、通长28.2、厚2.5厘米(图七八,1)。2016M1:19,股上边16.8、鼓上边22.4、股博12、鼓博8.9、通长36.5、厚2.7厘米(图七八,2)。2016M1:20,股上边16.3、鼓上边25.5、股博9.9、鼓博8.5、通长39.3、厚3厘米(图七八,3)。2016M1:21,股上边21.4、鼓上边28.8、股博11.8、鼓博10.6、通长47、厚3厘米(图七八,4)。2016M1:22,股上边25、鼓上边37.9、股博11.2、鼓博9.1、通长59.9、厚3.3厘米(图七八,5)。2016M1:35,股上边12.6、鼓上边17.4、股博6.8、鼓博6.7、通长27.2、厚2.7厘米(图七八,6)。2016M1:36,股上边14.8、鼓上边21.6、股博7.9、鼓博6.8、通长32.7、厚3.1厘米(图七八,7)。2016M1:37,股上边15、鼓上边20.1、股博9.2、鼓博7.8、通长32.9、厚2.4厘米(图七八,8)。2016M1:38,股上边16.7、鼓上边27、股博10.1、鼓博8.8、通长40.6、厚2.2厘米(图七八,9)。2016M1:39,股上边22.1、鼓上边30.1、股博11.9、鼓博9.9、通长48.6、厚2.6厘米(图七八,10)。

图七八 2016M1出土石磬

2.石圭

石灰岩制成。经锯割、琢磨而成,表面光滑。首为不甚对称的三角形,两侧边缘呈双面刃状。体薄窄长,剖面扁长方形。长短、厚薄各异。置于外棺盖板上、棺椁间西部。多残碎,29件有圭首,复原9件。2016M1:2,置于外棺盖板上,共18件,多数残断,17件有圭首,5件完整(图七九,2、4~10)。2016M1:79-1,均残碎。碎片16块,拼对出的石圭11件有圭首,其中4件完整器。长短、厚薄、宽窄不等。2016M1:79-1-5,肩宽1、底宽1、厚0.4、通长10.3厘米(图七九,18)。2016M1:79-1-7,底残宽1、厚0.2、残长7.2厘米(图七九,17)。2016M1:79-1-8,肩宽1.2、底残宽1.3、厚0.3、残长6.9厘米(图七九,11)。2016M1:79-1-9,肩宽1.2、底残宽1.5、厚0.4、残长6.9厘米(图七九,12)。2016M1:79-1-6,肩宽1、底宽0.9、厚0.3、残长6.8厘米(图七九,15)。2016M1:79-1-2,肩宽1.2、底宽1.3、厚0.3、长13.3厘米(图七九,1)。2016M1:79-1-1,肩宽1.1、底宽1.4、厚0.35、长11.5厘米(图七九,3)。2016M1:79-1-3,肩宽1.2、底宽1.1、厚0.3、长10.1厘米(图七九,16)。2016M1:79-1-10,肩宽0.9、底宽1.2、厚0.3、长7.5厘米(图七九,13)。2016M1:79-1-4,肩宽1.3、底宽1.3、厚0.4、长13.5厘米(图七九,14)。

图七九 2016M1出土石圭

(五)骨器 有骨贝、骨钉、骨镳、骨管及其他骨饰等。皆由兽骨割锯、刮削、磨制而成。

1.骨贝

10件。棺椁间西南部,鼎2016M1:10内。骨贝的形状如海贝,为不规则长圆形,背面或平或微内凹,正面如真贝在中间锯出一凹槽,槽边横刻短线。背面绝大多数有钻孔。2016M1:83-1,宽1.7、高2.6、厚0.5厘 米(图 八〇,1)。2016M1:83-2,宽1.5、高2.3、厚0.7厘 米(图八〇,2)。2016M1:83-3,宽0.9、高1.3、厚0.1厘米(图八〇,8)。2016M1:83-4,宽1.6、高2.6、厚0.4厘米(图八〇,4)。2016M1:83-5,宽1.8、高2.4、厚0.5厘米(图八〇,5)。2016M1:83-6,宽1.7、高2.4、厚0.6厘米(图八〇,10)。2016M1:83-7,宽1.8、高2.5、厚0.6厘米(图八〇,6)。2016M1:83-8,宽1.6、高2.5、厚0.4厘米(图八〇,7)。2016M1:83-9,宽1.5、高2.3、厚0.6厘米(图八〇,9)。2016M1:83-10,宽1.5、高2、厚0.5厘米(图八〇,3)。

图八〇 2016M1出土骨贝

2.骨钉

7件。 外棺盖板上东北、东南角各有2件,棺椁之间的东北角3件。兽骨削磨而成,剖面呈不规则方锥状,多残断。2016M1:1-5,残长1.6、上宽0.65、厚0.4厘米(图八一,13)。2016M1:1-3,残长3.5、上宽0.6、厚0.6厘米(图八一,18)。2016M1:1-4,残长2.5、上宽0.8、厚0.5厘米(图八一,23)。2016M1:1-1,下部残。残长2.6、上宽0.8、厚0.5厘米(图八一,22)。2016M1:1-2,上部残。残长1.8、上宽0.8、厚0.4厘米(图八一,20)。2016M1:3-1,通长3.3、上宽0.6、厚0.5厘米(图八一,19)。2016M1:3-2,上部残。残长2.3、上宽0.7、厚0.5厘米(图八一,21)。

3.骨镳

剖面大致圆角方形。通体磨光,刻绘有斜角雷纹、弦纹。2016M1:132,残。残长7.2、残宽1.2、厚1厘米(图八一,9)。

4.骨珠

4件。棺内人骨颈部。大小有别,多残。外表经磨制 (图八一,1)。2016M1:107-1~4。残。剖面菱形,中有孔。最宽1.3、高0.95、孔径0.4厘米。

5.骨管

3件。管状,兽骨切割磨制,外表光滑。2016M1:126,绘有白彩。上部一周贝纹,其下纹饰似鸟纹。长3.1、宽2.6、内径1.8、外径2.6厘米(图八一,16)。2016M1:128 ,残。残长2.4、内径约1.2、外径约1.7厘米(图八一,10)。2016M1:133, 残。中空。通长6.9、顶端内径0.9、外径1.4厘米(图八一,14)。

6.骨饰

(1)条形骨饰 4件残块。棺椁之间东部。细长条形,似直尺。正面刻出锯齿形图案。2016M1:125-1,残长6.3、宽0.6、厚0.3厘米(图八一,17)。2016M1:125-2,残长1.4、宽0.9、厚0.4厘米(图八一,8)。2016M1:125-3,残长2.6、宽0.7、厚0.4厘米(图八一,6)。2016M1:125-4,残长2.4、宽0.6、厚0.3厘米(图八一,7)。

图八一 2016M1出土器物

(2)锥状骨饰 1件。锥状,中空。2016M1:129,绘雷纹。残长4.7、宽1.2厘米(图八一,15)。

(3)柱状骨饰 1件。2016M1:130,残。剖面圆角梯形。中部刻出两周凹弦纹,黑彩绘出长齿状纹,下绘一周弦纹。残长6.2、宽1.2厘米(图八一,11)。

(4)节结状骨饰 1件。2016M1:131,残。器身修整出凸棱。剖面大致圆角方形。残长2.4、顶端宽1、厚0.7厘米(图八一,12)。

(5)骨盖帽 1件。棺椁间东北部。2016M1:56,残,方柱上套接蘑菇状盖帽,彩绘脱落。残长5.4、帽径3.3厘米(图八一,五)。

(六)蚌器

碎为数块,不辨形状。

(七)陶、泥器

1.陶鬲 1件。位于棺椁间西南部。

2016M1:8,夹砂灰陶。宽斜沿,尖唇,束颈。肩部略鼓,弧裆较高。三锥足外撇。器身饰竖绳纹,颈部绳纹被磨平。三足及裆部绳纹较粗。口径10、高12.6厘米(图八二;图八三)。

图八三 陶鬲(2016M1 : 8)

图八二 陶鬲(2016M1 : 8)

2.陶饰 1件。2016M1:127, 残。柱状中有穿孔。外径1.4、孔径0.3、残高0.6厘米(图八一,2)。

3.泥球 2件。西南部鼎内和东部鉴内。

2016M1:63,一对,残。2016M1:41鉴内。

(八)料器

料珠 2件。2016M1:11鼎内。2016M1:85-1、2,残碎(图八一,3、4)。

(九)漆器

棺椁之间北部有红底黑彩的漆绘雷纹图案,色彩鲜艳,西北部还发现有成层的漆皮。与漆皮共出的还有金箔。推测是木质漆器,绘有构图精美的图案,其上还装饰有金箔,可以想见当时的富丽华美。

四、结 语

(一)墓葬年代

2016M1铜器簠、鉴分别与临猗程村M1001:21、9[3]接近。程村M1001和M1002是夫妻并穴合葬墓[4],M1002的鼎足细长,如M1002:25[5]更接近于长治分水岭M269:8[6];鉴M1002:19[7]与分水岭M269:33[8]近似,程村M1001晚于M1002。程村簠M1002:21和淅川下寺M3:14[9]相似,后者年代不晚于公元前521年,程村M1002亦当在此年代范围之内,程村M1001晚于M1002,或当在公元前500年之前。

晋地发现的春秋中期至晚期早段的铜鉴都是大口、下腹斜收,平底。如隰县瓦窑坡M29:1、2[10]、长治分水岭M269:33、程村1002:19、M1001:9等。春秋晚期晚段的鉴普遍出现圈足,如侯马上马M5218:4[11]。程村M1001:9底部腹壁开始内收,陶寺北鉴2016M1:40出现明显的假圈足。楚墓中圈足鉴出现较早,如下寺M2:50[12]有矮圈足,年代在春秋晚期前段。晋地的圈足鉴或许是借鉴学习的结果。无论2016M1:40的假圈足是鉴从平底到圈足发展演变的必要过程,还是对已经出现的圈足的模仿,都是平底鉴的最晚阶段,它略早于圈足鉴或曾经与之并行。

程村M1001的鼎如M1001:32、33捉手喇叭形,纹饰都是变形蟠螭纹[13],2016M1的鼎盖上是三个扁环钮。晋地春秋晚期墓葬中,喇叭形捉手的鼎往往与敦共存,如侯马上马M1011、M1026[14],程 村M1002、M0021[15],运城南相M1、M2[16],琉璃阁甲墓[17]等;扁环钮捉手的鼎一般与豆共存,如上马M15、M1002[18],陶寺北2016M1等。程村甗M1001:19[19]足部明显比陶寺北2016M1:15高,2016M1晚于程村M1001。

程村鉴M1001:9和吴王光鉴[20]类似,陶寺北鉴2016M1:40演变阶段上略晚于程村M1001:9。陶寺北陶鬲2016M1:8与侯马牛村古城南59H4M78:3、59H4M34:1、60H4M27:5[21]类 似。报告作者认为这几座墓葬的年代在春秋晚期早段或晚段。2016M1年代应在春秋晚期早晚段之间,或在公元前500年前后。

(二)墓主人身份

2016M1是一座积石墓葬。中原地区墓葬中垒砌石块最早要追溯至山西晋侯墓地,北赵M8、M31、M64、M63、M93[22],羊舌M1[23]皆为积石积炭墓,闻喜上郭74M55[24]积石积炭,此墓出有“荀侯匜”。襄汾陶寺北墓地春秋早期墓葬M2009、M2010[25]是一对夫妻并穴竖穴土葬墓,被盗一空,但墓室内均有宽大的积石二层台。此外,春秋晚期的洪洞南秦贵族墓葬M6也有积石积炭[26]。陶寺北墓地中积石仅见于高等级贵族墓葬,是身份等级的标志。2016M1随葬青铜器中有标准的五件一套的列鼎,墓主人是一位女性贵族,身怀有孕,生前应是一位大夫的夫人。

(三)墓地性质

陶寺北墓地已经发掘的葬式明确的贵族墓葬中,头均北向,仰身直肢。刘绪先生认为:“到目前为止,凡可确定属姬姓贵族的墓葬,无例外都是南北向,这应是姬姓贵族墓葬葬制之一。”[27]已经发掘的春秋时期贵族墓葬均仰身直肢,头北向,与姬姓贵族的葬制相符。大中型墓葬的主人应是晋国分封到此地的贵族。陶寺北墓地从西周末期延续到战国时期,伴随了晋国的兴衰,无疑是晋国的一处“邦墓”。

陶寺北墓地规模大,延续时间长,高等级墓葬集中,是晋及三晋地区为数不多的大型墓地之一,目前与陶寺北两周墓地相关的城邑仍在探索中。墓地东南距塔儿山北约10公里,在塔儿山顶可遥望天马—曲村遗址。墓地肇始于两周之际,当时,塔儿山以北不仅有霍、杨、贾等小国,错综其间的还有戎狄诸部,《左传·昭公十五年》载“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而远于王室”。居安思危,晋国在塔儿山北麓的布局可谓用心良苦,陶寺北墓地的这群人无疑能起到拱卫晋国都城的作用。

附记:项目负责人王京燕,业务干部崔俊俊。参加发掘的人员有张明菊、张伟、付文新、代文迪。李永敏、狄帅帅、曾彩婷、卢栋浩、宋齐昌、宋瑞、赵爽、邹翔宇、孙雪纯、常小燕、安育先后参加了青铜器清理、器物拓片工作。李夏廷、权美丽绘制器物线图。在此一并致谢。

执笔:王京燕、崔俊俊、郭彪、曹喜平、夏宏茹

[1]本文春秋、战国分界点为公元前453年。《左传》《 国语》的下限和《战国策》的上限都划在这里。只有以此划界,然后才有五霸的春秋和七雄的战国。见金景芳《中国古代史分期商榷(下)》,《历史研究》1979年第6期,第56页。

[2]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山西襄汾陶寺北墓地2014年Ⅰ区M7发掘简报》,《文物》2018年第9期。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临猗程村墓地》,第106、108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

[4]同上,第225页。

[5]同上,第71页。

[6]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晋东南工作组等:《长治分水岭269、270号东周墓》,第67页,《考古学报》1974年第2期。

[7]同[3],第108页。

[8]同[6]。

[9]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淅川下寺春秋楚墓》,第220页,文物出版社,1991年。

[10]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山西隰县瓦窑坡墓地的两座春秋时期墓葬》,第30页,《考古》2017年第5期。

[11]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上马墓地》,第72页,文物出版社,1994年。

[12]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淅川下寺春秋楚墓》,第137页,文物出版社,1991年。

[13]同[3],第79页。

[14]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上马墓地》,第35、40、56页,文物出版社,1994年。

[1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临猗程村墓地》,第72、86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

[16]王志敏等:《运城南相春秋墓清理简报》,第41、44页,《文物季刊》1990年第1期。

[17]河南博物院等:《辉县琉璃阁甲乙二墓》,第71、89页。大象出版社,2011年。

[18]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上马墓地》,第43、44、52、57页,文物出版社,1994年。

[19]同[15],第93页。

[20]安徽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安徽省博物馆:《寿县蔡侯墓出土遗物》,图版十伍,科学出版社,1956年。

[21]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编:《侯马牛村古城南墓葬发掘报告》,第212、200页,《晋都新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22]北京大学考古系等:《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二次发掘》,第10页,《文物》1994年第1期;《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三次发掘》,第26页,《文物》1994年第8期;《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四次发掘》,第4、15页,《文物》1994年第8期;《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五次发掘》,第23页,《文物》1995年第7期。

[23]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山西曲沃羊舌晋侯墓地发掘简报》,第7页,《文物》2009年第1期。

[24]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闻喜上郭村古墓群试掘》,《三晋考古》(第一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25]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发掘资料。

[26]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山西洪洞南秦墓地春秋墓葬M6发掘简报》,第6、7页,《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21年第6期。

[27]刘绪:《晋乎?卫乎?——琉璃阁大墓的国属》,第47页,《中原文物》 2008年第3期。

猜你喜欢

墓葬墓地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
河南渑池发现42座春秋戎人墓葬 形制与陆浑戎王墓基本一致
江苏常州孟河南杨村墓地
二里头遗址发现高规格夏代墓葬
墓地
包山底
无天于上2035 第4话 新任务
河南洛阳发现曹魏时期大型墓葬
最大坟场
时空守护者之宇宙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