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创”背景下非遗“皮影戏”活化传承发展研究

2022-03-29宋静

美与时代·上 2022年2期
关键词:皮影戏产业化双创

摘  要: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当下,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以及手工艺均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皮影戏这一非遗艺术也面临着无人继承、渐趋消亡的艰难处境。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化双创观点,为非遗文化皮影戏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发展机遇,把皮影戏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打造皮影戏文化IP,积极延长其文化创意产业链,开发衍生品,推动皮影戏艺术的活态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文化双创;皮影戏;文化IP;数字化;产业化

皮影戏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内涵,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民族特有的珍贵记忆,是中国民族民族个性、审美观念“活”的显现。皮影戏是中国最早的“动画片”之一,一根丝线、一张兽皮、一盏明灯便在指尖流动之间造就一幕幕“光影”神话。但是,在流行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击下,皮影这一古老艺术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几乎陷入失传的危险境地。因此,如何活性传承并发展皮影戏艺术这一历史文化资源是我们亟待思考的问题。令人欣喜的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化双创观点,为皮影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皮影戏艺术传承与发展现状

皮影戏是我国古老的民间戏剧表演形式之一,因其表演形式需要借助灯影来表演,也被称为“影子戏”或“灯影戏”,表演形式主要为用灯光照射兽皮做成的剪影,伴随着音乐和演唱表演故事[1],是一种融宗教教化、娱乐和酬神祈福等作用于一体的民间表演形式。

皮影戏起源于西汉,兴盛于唐宋,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皮影戏艺人被重新组织起来,继续弘扬皮影文化。但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当代文化的冲击下,大多数专业和业余剧团,都处于名存实亡的地步,皮影戏难以恢复辉煌,陷入危机。

(一)皮影戏艺术发展现状

1.皮影戏自身不能适应现代社会

皮影人物制作集雕刻与绘画于一体,制作工艺复杂,周期较长,且成品皮影不易保存。皮影戏作为一种平面艺术,不适宜表现有较多群众的场面,人物表现受到侧面造型的限制,只能通过配乐表现出来,且其酬神祈祷的功能不太适应现代社会。

2.大众失去对皮影戏的兴趣

在古代社会,人们大多通过戏剧、皮影戏等满足精神需要,皮影戏对于缺少文化生活的古代人们来说是一种精神慰藉。然而现代科技带来的电影、电视,利用视觉形象和镜头组接的表现手法,不受时空限制地在银幕中塑造音画结合的艺术形象,其逼真的特效迅速抓住了大众的眼球。内容陈旧、节奏较慢且剧目陈旧的皮影戏艺术难以引起大众兴趣。

3.皮影戏几乎“后继无人”

由于皮影制作工艺复杂、演出的操作技巧和唱功对表演者要求较高、皮影戏艺人的生存压力大等原因,导致皮影戏的传承人逐渐减少。大多数传承人只是抱着权宜之计的心态来学习皮影戏,学到凤毛麟角便急于表演,以便获得经济收益,致使技艺不精。传统老手艺人在离世的同时手艺也在流失,口口相传的皮影戏传承艰难,皮影戏艺术的传承发展举步维艰。

(二)皮影戏保护传承现状

现如今,在党和政府对非遗工作的大力支持下,各地都在积极参与皮影戏的保护传承工作。如泰山文化馆在政府的指导下积极寻求皮影戏焕发活力的新途径,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坚持真实性和合理性的原则,对泰山皮影戏采取了一系列传承保护措施。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对非遗的保护高度重视,各项工作开展得都很深入细致,不断增强了非遗的生命力和影响力[2]。皮影戏也在不断尝试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如皮影实验剧《长至归》的开演,便打破了传统皮影戏的平面性,融合皮影戏表演、皮影动漫与真人演绎以及陕北民歌、意大利民歌、老腔等,带给了观众具有冲击力的情感体验。

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文创产品设计,例如皮影书签、书架、灯具等,还有一些作为礼品、紀念品出售的皮影工艺品,甘肃环县道情皮影的发展经营模式就是最典型的案例。环县皮影艺人雕刻的皮影工艺品畅销国内外,众多皮影文化产业公司以及环县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了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赢”,与萧条的皮影表演市场大相径庭[3]。虽然皮影工艺品的发展存在工艺与表演脱节的问题,但这也表明皮影仍有巨大的魅力吸引观众,这在一定程度上助力了皮影戏艺术的发展。目前,皮影工艺品还没有形成产业化,没有实现与其文化价值的真正融合,这也说明皮影戏若要获得长久而优质的传承发展还任重道远。

二、皮影戏“双创”发展路径探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以补充、拓展、完善,推动传统文化“活性传承”的同时将时代精神注入其中,创新其表现形式。

山东担当着文化使命,推动以孔子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创造性发展、创新性转化,创造了百变的孔子形象,文化创意渗透到人民日常生活中,文创产品层出不穷,不仅加强了传统文化的传播,也提高了文化产品的经济附加价值。由此可见,推动皮影戏艺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创”发展势在必行。

对于“皮影戏”来说,首先要对皮影戏艺术进行全面系统的挖掘整理,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及艺术表现形式为其活性传承构建基础,“创新性”发展就是在继承皮影制作工艺和表演技艺的基础上又能够推陈出新;“创造性”转化也就是要突破皮影戏传统的表现形式,大胆与文化产业相结合,将文化创意赋予生活,引领风尚,极大地丰富文化价值及传承主体,使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数字化传承、传播皮影戏艺术

在5G时代,物联网、AI、AR等领域出现了应用层面上的巨大突破,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性进一步增强,利用数字化的采集、存储、管理等技术能够系统地记录非遗知识和记忆,并把它们转化成可复制、可分享的数字形态,可以为后代留下宝贵的文化资源。

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早已有之,2015年起,文旅部在全国开启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采用数字多媒体等现代化科技手段系统地记录非遗传承人一生的艺术精华。全国首部非遗口述AR图书《了不起的非遗》将数十种的非遗图像、精彩视频通过AR技术以视听结合的方式展现出来,那些尘封在老一辈记忆中的美食、手工艺在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又“活”了起来。在“文化双创”的背景下,除了对皮影戏艺术进行数字化永久保存,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推动皮影戏数字化传承与传播。

1.营造皮影戏虚拟现实体验

VR(virtual reality)技术具有沉浸性、交互性和构想性等特点,通过这些特点打破了传统保护方法的局限性,使静态的图像能够以动态化、三维立体化呈现,也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形式[4]。利用VR技术传承皮影戏艺术不仅仅是提高了图像视频的表现形式,更加凸显了雕刻、表演的细节,还可利用VR对一些损坏的皮影造型进行扫描修复;在内容体验方面,可将三维模型导入虚拟场景,建立虚拟体验中心以及开发虚拟现实设备软件,虚拟展厅结合音响、灯光、音乐、互动装置等打造出完全数字化的虚拟时空,在其中观众可自行制作、表演皮影戏,与传统技艺互动交流,给观众一种逼真的“沉浸感”,让观众感兴趣,真正多维度、立体化地展现、传承、实践皮影戏艺术。

2.打造精品皮影戏“短视频”

在融媒体时代,非遗与短视频的碰撞是必然的,自媒体平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短视频以其碎片化、快捷化的特点深受快节奏社会的大众喜爱。短视频平台为非遗提供了新的传播方式,这给打造皮影戏短视频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以及推广的平台。

皮影戏短视频的打造应该以官方与民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一方面,可由官方相关部门聚集专业传承人,以幽默风趣的方式展现皮影戏技艺;另一方面,则积极开展关于皮影戏的相关活动,制作新奇特效、非遗打卡活动等引导大众参与体验。

3.利用新媒体传播皮影戲

皮影戏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各地艺术风格各不相同,但传承或者表演都是以“面对面”的形式进行的,在拥有丰富视觉体验的同时也限制了其传播的范围。在新媒体时代,可通过皮影戏展览以多种高科技方式向大众讲述皮影戏的“前世今生”,紧跟网络时代潮流,利用新媒体技术,以网络性语言形成新的虚拟文化空间,打破传播壁垒,利用H5动画、微信表情包、在线博物馆等寓教于乐的方式加之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使大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皮影戏艺术的熏陶,给观众造成视觉震撼的同时,开展多层次的皮影戏教育、展示活动。安徽黄梅戏、河南豫剧、山西秦腔、湖南花鼓戏等传统戏曲在新媒体中广泛传播便是非遗利用新媒体传播发展的成功案例[5]。但推广研究皮影戏短视频、创新非遗传播方式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其中的文化与艺术含量,保证质量,切勿固步自封,抱残守缺。

(二)结合现代时尚元素设计皮影戏

审美意识是具有时代性的。美和审美意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正是因为审美意识处于不断发展着的状态,所以会使不同的艺术门类、多样的艺术形态也呈现为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不同时代的大众会具有不同的审美趣味,并在其指引下进行美的鉴赏和创造,其审美偏好便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6]。

皮影戏艺术历经千年来的发展,其造型、表演必然不能墨守成规,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时代潮流在形象设计、表演剧目、表演方式等方面进行更新换代。

1.皮影造型形象的创新

皮影戏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在历史长河中“摸爬滚打”流传至今,其人物形象有平面化、戏剧化、地域化的特点.当时所设计制造的造型会与现代人审美需求有所出入,审美意识的时代性特征要求皮影戏的形象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意识,要结合现代人妆效、追求个性等特征对皮影形象造型进行“再设计”。例如盛行于台湾地区的霹雳布袋戏的人偶创新性地添加时代审美因素,五官逼真细致,更加偏向于“武侠脸”、肌肉化、线条化,符合时代审美的同时又独具特色[7]。

2.皮影戏剧目的创新

皮影戏剧目主要以历史或者神话类型为主,主要有《白蛇传》《西游记》《牛郎织女》《岳飞传》等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正是对这些故事太过于熟悉才会导致大众对其索然无味。艺术必须通过一些手段使其陌生,来恢复人们对生活的认识,恢复其新鲜感,皮影戏剧目也要根据时代潮流,追踪当今热点话题,挖掘当地艺术特色,加入年轻人中流行的科幻、神魔色彩,创作新剧目讲好“当代故事”,打造艺术教育与宣传传统文化兼具的精彩剧目。河南精灵梦皮影艺术团精心打造的皮影戏版《唐宫夜宴》,既忠于原作创意,又巧妙地利用皮影这一艺术形式进行创新表演,颇具趣味,彰显了皮影戏艺人的的个性创造。

3.皮影戏表演方式的创新

传统的皮影戏表演是艺人在白色幕布后利用灯光操控影人,用当地曲调讲述故事,虽然观众与影戏是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但其传播的范围非常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皮影戏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在传统表演剧场的基础上,将皮影戏表演技艺与现代灯光技术、多媒体技术结合,打造皮影戏院线、实景剧场等模式,丰富观众情感体验,同时也可以极大地丰富皮影戏的现代表现手法,扩大其影响力。

(三)“皮影戏+”跨界融合

艺术元素应积极与各大品牌合作进行跨界融合,如被称为“波点女王”的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靠着专属原点打破“次元壁”,与路易威登、优衣库、可口可乐以及日本著名的知名酒店跨界融合,把时尚与艺术自然而然地连接在一起。

脱胎于皮影戏的特殊曲调“华阴老腔”,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但其却在与现代流行歌曲的跨界融合中重新焕发了生机。2016年的央视春晚上,谭维维与“华阴老腔”石破天惊的一声吟唱,摇滚与传统结合吼出了黄土高原的豪迈,也把“华阴老腔”带到了全国观众的面前。华县皮影传承人汪天稳与汪海燕父女,借助新媒体传播手段,建立了自媒体工作室,与网络游戏、数字动漫等文化娱乐产品跨界融合,将华县皮影展现在大众面前,将传统文化成功地转向年轻人的时尚潮流[8]。除此之外,皮影戏还可以和日常生活品牌、旅游、商贸等联合。皮影戏与商贸融合即是把皮影戏艺术融入城市居民消费娱乐中心,在商业中心运行皮影戏艺术项目,打造涵盖皮影戏剧场、皮影戏体验馆、皮影戏餐饮中心、皮影戏文创平台等多层次、多领域的商业体系[9]。依循“互联网+”打造“皮影戏+”模式可进一步提升皮影戏的影响力与传播力。

(四)皮影戏文化创意“产业化”

非遗走进社会和大众的有效途径主要是通过文化创意产业,文创让身居“高位”的非遗走向大众,通向现代世界。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的互动早就有迹可循,贵州苗绣、苗银等非遗手工艺产业的转型升级就是在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撑下开展的。打造“贵银”品牌形象,通过创意性开发,应用性设计开发出具有文化情怀的实用文创品,这是非遗与文化产业的成功联动。

皮影戏与文化创意产业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赋予皮影戏发展新活力的同时,又赋予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内涵。推动皮影戏产业化发展既要注重其文化创意价值,挖掘其文化元素,同时在此基础上打造皮影戏文化IP,并延长其文化创意产业链把这种无形资本转换为有形的货币价值,从而提升其附加价值。当人们的衣食住行都被富有美感的文化细节萦绕时,文化自然就在实践中被活性地传承下来了。

1.打造“皮影戏”文化IP

IP代表了内容的价值延伸部分,利用好文化IP,可以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以故宫文创为例,故宫文创人致力于故宫文创产品的研发、推广,以及故宫文化主题IP项目的运营,通过空间营造、文化展示、教育培训、产品销售等形式,将紫禁城美学作为一种新元素萦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去“寻常百姓家”了。

文化IP的打造是文化产业链高速提高的关键模块,皮影戏作为一种“集体产权”,应首先尊重其完整性、文化性及象征性,进而挖掘镂空雕刻的皮影人物、表演时利用的光影原理以及表演时特殊的曲艺腔调等因素,在这些基础上再进行皮影戏文化IP打造。皮影戏文化IP可以链接历史,缩短传统与现代的距离,使传统文化充满时代潮流感,转变成大众更容易接受的文化产品。

2.构建皮影戏全产业开发

皮影戏的全产业开发要挖掘传承其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扩宽其传播渠道,打造丰富的娱乐及实用衍生品,使传承、开发环节形成产业生态圈,互相影响,共同促进,在不同环节中形成持续创造、挖掘、再创造、再挖掘的良性循环,形成可持续发展的 IP 产业链[10]。

在皮影戏产业链中,上游是提取出来的皮影戏元素符号,包括镂空雕刻、光影原理、特色曲调等;中游通过传统与新媒体结合的传播运营方式,以及多元化的文创产品对皮影戏IP内容进行活化;下游则是对这一IP进一步深入加工,打造涵盖生活日用品、装饰品、文化娱乐产品的皮影戏文化创意产品以及动漫游戏、影视产品等,建立集生产、交易、休闲为一体的皮影戏文化产业园区,在园区内形成产供销一体的文化产业链。

(五)推动皮影戏文化与旅游融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联结关系。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使“诗”与“远方”走在了一起,文旅融合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能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者的辩证关系要求非遗需要借助旅游来进行保护与传承才有载体,而文化旅游同样需要文化作为支撑才有灵魂。皮影戏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开启“皮影戏+旅游”势在必行。对于皮影戏来说,推动其与旅游相结合,首先要深掘皮影戏特色文化资源,依托当地特色风景传承皮影戏艺术;其次是通过非遗传承人现场操作、生动讲解,游客进行“民俗体验”,举办沉浸式皮影戏展演,打造皮影戏文化传承示范基地;最后是开发设计高质量精品化皮影戏文化旅游纪念品,让游客游览之后仍能把“皮影戏”带回家,能够加深对现场表演的皮影戏的理解,甚至不自觉地成为皮影戏文化的傳播者,促进皮影戏文化传播发展。

三、结语

皮影戏艺术是与人的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其最宝贵的是活态传承。对其保护不只是为了留住历史,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生产性保护、创新性发展。如一味因循守旧,其在历史中积淀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要注意的是皮影戏的创新性发展虽然更新了其表现形式,但还是以皮影戏文化为前提和内核的,不能丧失其核心技艺,应在保护的基础上适度开发,要怀着敬畏之心去看待非遗,不能把文化产品当作一般的商品进行市场化。过度市场化会使皮影戏失去文化的原真性,遗失自己的文化特性,从而使赝品、劣品横行市场,造成新一轮的破坏。

总之,皮影戏艺术如何与产业开发相得益彰,如何去体现皮影戏文化的经济价值,如何将技艺、创意与产业完美结合,这些都是皮影戏活性传承发展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1]马之先,王桂林,主编. 中华传统文化:青少年读本[M].合肥: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8:256.

[2]王学思.开创非遗当代传承发展的生动局面[N].中国文化报,2017-10-16(1).

[3]马玉丹.皮影博物馆数字化展示设计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4.

[4]赵双柱,包亚飞,潘思凡,张进雄.基于AR技术的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研究——以甘肃环县道情皮影戏为例[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6):89-92.

[5]2018年抖音大数据报告[EB/OL].[2019-02-15].https://www.sohu.com/a/295034204_750267.

[6]张亚林,姜现甲.中国仿生陶瓷造型设计研究[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6:181.

[7]张雪滢,万丽慧.从布袋木偶戏到霹雳布袋戏[J].出版参考,2017(8):30-31.

[8]杨红.目的·方式·方向——中国非遗保护的当代传播实践[J].文化遗产,2019(6):21-26.

[9]安丽,昝胜锋,宋利民.泰山皮影的竞争力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8(2):68-73.

[10]于方.IP介入非遗文化创意领域的途径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9(7):46-49.

作者简介:宋静,山东大学艺术学理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理论、艺术管理。

编辑:刘贵增

猜你喜欢

皮影戏产业化双创
经受市场考验,汉服步入产业化进程
“四大板块、六大支撑” 协同式“双创”教学模式研究
有趣的皮影戏
有趣的皮影戏
乐山市五通桥区“双创”五通桥在行动
我国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研究综述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皮影戏的超级“迷妹”
美国女孩安妮:中国皮影戏的超级“迷妹”
职业院校“双创”教育辨析:基于现实审视与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