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感官参与 强形象理解
——部首识字教学例谈

2022-03-28周伟英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部首甲骨文识字

□周伟英

汉字是一种有规律的系统性文字。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按部首对汉字进行归类,极大地方便后人认识汉字,掌握汉字之本义。教学中,教师可以部首为原点,让学生从理解部首的形义到领悟所从诸字的形义,以一个部首带出一串汉字,了解构字方法,传承文化密码。这样的教学方法称为“部首识字法”。在识字过程中,学生调动手、眼、耳、嘴等多感官参与学习,增强了对部首及衍生诸字的理解,构建形与义之间的关联,对汉字进行有意义的识记。

一、让部首具象化,理解其形义关联

汉字是表意文字。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充分引导他们想象,帮助他们把抽象的符号具象化,增强学生的识字兴趣,培养他们的识字能力。

(一)猜一猜

汉字的很多部首都是象形字。教学象形字,可以让学生看图,即甲骨文字形,猜想文字最初的意思,脑眼并用,理解汉字之形义。

【案例】二年级下册《神州谣》“州”之教学

在识记“州”字时,教师首先出示“州”之部首“川”的甲骨文,让学生猜一猜:“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学生很快猜出这是一条河流,继而认出这是“川”字。接着,教师又出示了一个图形,让学生比较其与“川”之异同,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揭示谜底:这就是“州”字。其甲骨文像河水中的一个小岛,它也是象形字,指水中的小块陆地。

汉字的形与义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在字理解析的过程中,通过溯源,学生进行联想、想象,在汉字的形与义之间建立一种对接。长期进行这样的训练,能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画一画

低段学生大多喜欢画画。教师可让他们描摹事物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还原造字过程,手、眼并用,进而丰富想象,加深对字形的了解。

【案例】二年级下册《“贝”的故事》“贝”之教学

师:(出示蛏子图片)“贝”有很多种类。今天老师带来其中一种“贝”。你认识吗?

生:这是蛏子。

师:如果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蛏子画下来,你会怎么画呢?赶紧拿起手中的笔,把它画在“贝”的甲骨文边上吧!

(生画蛏子)

师:老师看大家观察得很仔细,画得很认真。请一位小朋友来分享一下:为什么这样画?

生:上面画的是贝壳的身体,下面画的是它的“触角”。

生:上半部分都画了贝的外壳,下半部分都画了贝的“触角”。

师:我们真不愧为炎黄子孙,瞬间和祖先心意相通。

众所周知,“贝”字和“见”字很容易混淆。怎样区分两者的形体呢?教师把蛏子带进课堂,让学生给蛏子配上“画”,在“贝”字与“贝壳”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使其深刻了解了汉字的形与义。

(三)演一演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可以让学生给汉字部首配上相应的动作,让他们手脑并用,让一个个静止的生字活起来,成为一个个生动的画面。

【案例】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走”之教学

(生根据图片特点,挥动双臂大踏步快走)

师:好,双臂挥得这么快,脚步是否也可以迈得大一点呢?

(生高高挥动双臂,小跑起来)

师:根据刚才同学的表演,你有什么发现?

生:甲骨文的“走”不是慢慢地走路,而是跑步。

师:所以“兔走触株”中的“走”表示兔子在干什么呢?

生:跑步、飞跑。

师:我们还学过一句诗,里边的“走”也是“跑”的意思。大家还记得吗?

生: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在古诗、文言文的学习中,经常发现有些字的古今意思不同,按照文中注释来理解是常见的办法之一。但“纸上得来终觉浅”,案例中的“跑”之意,是学生在根据字形所做的表演中慢慢领悟出来的,相信他们会终生难忘。

二、将汉字串起来,理解其构字规律

(一)摸一摸

有一部分汉字是根据事物之形体而造的。在学生认识汉字时,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和字形相关之物,不仅会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还会使学生对汉字的形义感受深刻。

【案例】二年级下册《“贝”的故事》“贯”与“惯”之教学

师:老师给四人小组准备了一份礼物,它藏在你们的抽屉里。赶快去找一找吧!(每组一串铜做的贝币)来说一说你的发现吧!

(生总结:贝上有孔;贝是用青铜做的;铜贝是用麻绳串在一起的;每一串上面有5个铜贝;有些铜贝上还刻了甲骨文)

师:刚才讲到天然贝币很珍贵,数量很少,后来人们就把骨头、石头、青铜做成贝币的样子。古人大多在贝上打孔,把贝串在一起,一般5个为一串。有一个字就是记录这件事情的。它是什么字呢?

生:串。

师:(出示“贯”)认识吗?“贯”的上面是“毌”,指用绳子穿贝,下面是贝,合起来表示什么呀?

生:用绳子把钱串起来。

师:没错,“贯”最早表示用绳子把钱串起来。绳子从“贝”中穿过,因此,“贯”可以组成词语:贯穿、贯通、一贯。

(生读词语)

师:“贯”加上“忄”,就变成了“习惯”的“惯”。用心做,坚持做,好习惯自然就养成了。会整理,也是一个好习惯!接下去就请大家把贝币放回钱袋,养成“物有定位”的好习惯。

“贯”和“惯”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两个字形较难识记的汉字,但有了“铜贝”这一实物做支撑,学生掌握起来便水到渠成了。

(二)拼一拼

趣味拼字是学生非常热衷的一个识字游戏。教师可根据汉字系统性的特点,为那些构字能力强的部首做一套部首识字卡片,让学生通过拼字去感受汉字“从一个到一串”的特点,调动学习的兴趣。学生不仅对汉字的字形、结构印象深刻,还对汉字的构字方法有所领悟。

【案例】拼一拼“礻”部和“衤”部之字

师:四人小组每组一套卡片,大家一起想一想,拼一拼。

(四人小组拼凑“礻”部和“衤”部之字)

师:哪个小组愿意展示自己的成果?

生:“礻+见=视”“礻+兄=祝”;“礻+畐=福”;“衤+斤=”;“衤+乚=”。

生:老师,我觉得“祈”应该是“礻”字旁,不是“衤”字旁。你刚才说过,“礻”和“祭祀”有关,“衤”和衣服有关。“祈”应该和“祭祀”有关,“祈祷”指古人在祭祀的时候,诉说自己心中的愿望。

生:我觉得“礼”字应该也是“礻”字旁,但是我不知道它跟“祭祀”有什么关系。

师:我们来看这张图片(出示图1),这是古人跪地祭祀祈祷的样子。看来“祈祷”的确跟“祭祀”有关。再来看这张图片(出示图2),这是古人的“祭祀之礼”,把很多的玉装在“礼器”里边,表示对神、先人的尊重。这也是“礼”字最早的意思。有很多字的意思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变化。

图1

图2

“礻”和“衤”,是一组非常容易混淆的部首。教师在讲清楚部首之形义后,让学生尝试自己去组合。发现错误之后,教师并没有急着给出正确答案,而是放手让学生在争论、辨析中,一步步明确“礻”部之字和“衤”部之字的本质区别。经过一系列思考,学生不会混淆这两个部首了。

三、把字理说明白,理解其文化内涵

(一)讲一讲

识字教学除了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之外,还要培养他们主动识字的习惯。让学生自主说说“汉字故事”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案例】《介绍我的姓——“王”》

老师好,同学们好,首先我想给大家猜个字谜:一加一是什么字?对了,就是“王”字。你们知道它的由来吗?甲骨文的“王”是斧子的形状。古代的帝王用斧子来象征权力,所以甲骨文里就用斧形来表示“王”字。《说文解字》说“王”是“天下百姓拥护的人”。后来,“王”又引申为一个领域里地位、水平最高的人,比如“球王”“棋王”……大家都知道“王”也是我的姓,我很骄傲拥有这个姓氏。据公安部2020年的统计,中国姓王的人有一亿零两百万之多,超过了“李”姓,成为了中国第一大姓。

上文学生的介绍中用了“猜字谜”“溯源”“列数字”等方法,从古到今,从形到义,全方位进行了阐述。听了这样的故事,相信学生对“王”字的了解更加深入了,对汉字探究的兴趣也更加浓厚了。

(二)推一推

在识字教学中,注意字理解析,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记忆和发展思维,还能使学生在了解汉字负载的文化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受到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产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和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案例】二年级下册《“贝”的故事》“购”“财”“贫”“贺”之教学

师:(先后出示“勾、才、分”)这几个字认识吗?

生:认识。

师:“贝”来了!(边出示边组词)“勾+贝=购”,购物、购买、购置;“才+贝=财”,财产、钱财;“分+贝=贫”,贫穷、贫苦。这些字加上“贝”字之后,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它们都跟钱、跟物有关系。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想一想:为什么用“贝”作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

(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完成填空)

用“贝”作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是因为人们觉得贝壳____,____,把它们当作饰品。贝壳可以____,不容易____,人们还把它们当作____。

师:难怪这些字加上“贝”都和钱有关呢!(出示“财”和“购”)再来读读这两个字!你发现了吗?左边的“贝”表示这个字的意思,右边的字表示它们的读音。这样的字就是我们熟悉的——

生:形声字。

师:再来看“贫”字,下面的“贝”还是表示钱,那上面为什么是“分”呢?

生:把“贝”分掉,因此变得贫穷。

师:像这样,把两个不同含义的字加在一起,变成一个新的字。我们称它为会意字。把“贝”分掉就是“贫”。那么,把“贝”加上去呢?

生:加+贝=贺。

师:能给它找几个朋友吗?

生:祝贺、贺礼。

师:亲戚朋友家有喜事,带上礼物祝贺,这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礼仪。小朋友们,我们刚才认识了很多用“贝”作偏旁的字,了解了它们的故事。我们的祖先在造字的时候,先画了一个贝,然后加上一个个不同的部件,生出了一大串的字。这个“贝”呀,就像汉字妈妈,它生出了一大串的汉字宝宝!

从上文中,不难发现,二年级学生对于汉字构字之理的掌握,并非是一件不可企及之事。看到一个字,不仅去识记它的音形义,还要思考这个字为什么要这样写。教师要让学生站在理性的高度去审视汉字的规律,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

(三)写一写

到了二年级以后,教师还可让学生尝试把所学的汉字故事记录下来,一方面对知识进行回顾、梳理,另一方面提炼所学,进行思维训练。以下是一位二年级学生学了《“贝”的故事》后的所思所感。

【案例】《有趣的文字》片段

周老师给我们看了“贝”的甲骨文,她问大家:“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字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这是‘贝’字。”……周老师还给我们看了其他甲骨文,问道:“你们知道这两个是什么字吗?”班里没有一个人举手。周老师说:“先给你们看个视频吧!”……最后,答案终于揭晓了,原来这两个字分别是“买”和“卖”,其中的“贝”字被简化了。

学完《“贝”的故事》后,我看了书,发现“水”字的甲骨文就像蜿蜒的小溪流……所以用“氵”作偏旁的字大多与水有关,比如“江、河、湖、泊”等。

古人造字很有智慧,我们要学好汉字,如果不学好,可是会闹大笑话的哦!

从“贝”迁移到“水”,从记录上课所得,到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用最平实的语言记录自己的学习所得。记录,是一次反思,更是一次成长。

部首识字教学关注汉字本源,让学生多感官参与,了解部首本身之形义,进而拓展认识该部首所衍生诸字之形义,并在学习过程中渗透构字之理。经过长期的熏陶,学生必将增强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而能从理性层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猜你喜欢

部首甲骨文识字
弄清偏旁与部首
释甲骨文“朕”字的一种异体写法
一百二十年来甲骨文材料的初步统计
甲骨文中的字形直立化二则
系在绳上的“冬”
识字儿歌
识字故事
识字谜语
同部首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