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疫精神融入“纲要”课可能性与可行性分析

2022-03-28曾筱霄张奔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2期
关键词:抗疫精神纲要

曾筱霄 张奔

摘  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想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这一任务需要与时俱进、关注社会,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将内涵丰富的伟大抗疫精神融入中国近代史纲要课既存在可能性,也具备可行性,也是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抗疫精神;“纲要”课;可能性与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06-0137-04

2020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形成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1]的伟大抗疫精神。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通过对1840年以来中国历史的介绍,旨在帮助青年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抗疫精神作為时代精神的产物,将其融入“纲要”课,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以学生亲身经历的、更熟悉的内容实现“纲要”课的课程目标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3]。

一、抗疫精神的基本内涵

抗疫精神内涵丰富,厘清抗疫精神的基本内涵是帮助我们理解抗疫精神融入“纲要”课可能性与可行性的基础与前提。

(一)生命至上、人民中心的价值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从一开始就强调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生活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并且多次指出“在保护人民生命安全面前,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我们也能够做到不惜一切代价”。因而在疫情防控初期,为尽快阻断疫情传播,确保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党中央做出英勇决断,及时阻断了病毒的传播。在随后救治病患时,国家应治尽治、应收尽收,老人、小孩、孕妇,一个个被治愈的数字就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的最好体现。

(二)举国同心、万众一心的团结伟力

抗击疫情过程中,全国人民从上到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了集体荣辱、国家安危而不顾个人安危,绘就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时代画卷。4万多名医务人员奔赴抗疫前线,19个省区市对口帮扶除武汉以外的16个市州,向我们展示了举国同心、万众一心的团结伟力。数百万名医务人员奋战一线,400多万名社区工作者日夜值守,180万名环卫工人起早贪黑,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冲锋陷阵,7955.9万名党员自愿捐款83.6亿元,还有无数自愿报名承担运输任务的运输司机、外卖小哥用实际行动让我们看到了举国同心、万众一心,人人参与、个个行动的全国动员。

(三)舍生忘死、无畏勇毅的顽强意志

疫情面前,无数中国共产党党员和普通群众表现出了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顽强意志。从“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请战书,到“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到哪里去”的宣誓词,从写下“如有不幸,捐献我的遗体研究攻克病毒”的“95后”护士,到率先进入污染区、坚持“和患者战斗在一起”的“‘50后’党员先锋队”,他们在困难面前豁得出、关键时候冲得上。他们中有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而自己错过救治的医院院长,有永远无法向妻子兑现婚礼承诺的丈夫,也有牺牲在救治岗位留下幼小孩子的妈妈……他们用实际行动让我们感受到了舍生忘死、无畏勇毅的分量。

(四)尊重科学、务实创新的实践品格

面对前所未知的新型传染性疾病,我们把遵循科学规律贯穿到决策指挥、病患治疗、技术攻关、社会治理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疫情爆发之后,从中央到地方迅速成立疫情防控指挥部统一决策指挥疫情防控工作;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我们实行中西医结合,先后推出八版全国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筛选出“三药三方”等临床有效的中药、西药和治疗办法;同时注重科研攻关和临床救治、防控实践相协同,第一时间研发出核酸检测试剂盒,加快有效药物筛选和疫苗的研发;此外,还准确把握疫情形势变化,从“四早”“四集中”到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从实行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到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因时因势制定重大战略策略。

(五)命运与共、爱好和平的道义担当

在重大公共危机面前,中国秉承“天下一家”的理念,不仅对中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毫无保留同各方分享防控和救治经验,宣布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两批共5000万美元现汇援助,向32个国家派出34支医疗专家组,向150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283批抗疫援助,向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和出口防疫物资……中国在自身疫情防控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尽己所能为国际社会提供援助,有力地支持了全球疫情防控。中国以实际行动帮助挽救了全球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彰显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诚愿望。

当下“纲要”课主要教学目标主要是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自觉把握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性,确立并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信念,让学生懂得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必然性、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党团结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的曲折历程,深刻体会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的历史功绩,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及中国梦的实现而贡献自身力量的崇高理想。

二、抗疫精神融入“纲要”课可能性分析

抗疫斗争伟大实践证明的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同“纲要”课基本教学目标中需要学生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科学信念、懂得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必然性具有同向性;抗疫斗争伟大实践证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显著优势,同“纲要”课基本教学目标中需要学生掌握的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具有一致性;抗疫斗争伟大实践证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动力,同“纲要”课基本教学目标中需要学生学习传承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建党精神等系列精神谱系具有同标性。因而,抗疫精神融入“纲要”课是具有一定的可能性的。

(一)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力:抗疫实践的体现与“纲要”课教学达成目标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共产党迅速决策,号召广大党员同志奔赴一线,无数个党员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担当,充分發挥着先锋模范作用。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我们才成功打赢了这场抗疫斗争。“纲要”课讲授了中国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探求中国出路和实现中国发展的艰辛历程,其教学达成目标之一就是使得同学们理解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必然性,从而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科学认同。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抗疫实践的体现与“纲要”课教学达成目标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之所以能够用仅仅3个月的时间取得这场战役的胜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显著优势是分不开的。“纲要”课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向青年大学生介绍中国是怎么一步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团结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之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的曲折历程,使得同学们对中国特色社会道路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信念。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动力:抗疫实践的体现与“纲要”课教学达成目标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每时每刻都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精神力量。4.2万多名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逆行奔赴湖北支援是信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敬业的具体体现;紧急关头国家为了防止疫情扩散作出武汉封城的决策,1000多万武汉市民主动隔离在家是责任意识和自律观念的具体体现;无数普通市民主动报名帮助运送物资、小区门岗值守是奉献精神和友爱情怀的具体体现。“纲要”课在讲授近代中国在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征程中,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产生的精神谱系需要青年大学生去传承和发扬。

三、抗疫精神融入“纲要”课可行性分析

抗疫精神融入“纲要”课不仅存在可能性,更具有可行性,具体表现在抗疫精神同“纲要”课主要内容相通,因而将抗疫精神融入“纲要”课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一)抗疫精神融入“纲要”课的主要内容及设想

1. 生命至上与“纲要”课主要内容

生命至上主要是指中国人民敬仰生命及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不断奋斗的历史。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讲述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企图通过推翻腐朽的社会制度从而实现独立和自由、捍卫自己的生命。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中国共产党就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18),国家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进行改革和建设,但始终遵循以人民的利益和发展为中心。

2. 举国同心与“纲要”课主要内容

举国同心即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精神。在“纲要”课的主要内容中,无论是中国人民在面对外敌入侵时团结起来一致对外,还是在建国初期面对百废待兴的境况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之中,又或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和发展时响应号召支持发展,都体现着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精神。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精神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刻在骨子里的,也是在中国几千年发展过程中被传承和发扬的。

3. 舍生忘死与“纲要”课主要内容

舍生忘死即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顽强意志。“纲要”课上编中介绍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普通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这其中有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壮烈牺牲的致远号巡洋舰舰舰长邓世昌,也有高呼“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为了革命不畏生死的谭嗣同。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这翻天覆地的三十年里,有在宣扬马克思主义真理的道路上被杀害的李大钊,也有为保家卫国在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的抗日英雄张自忠、杨靖宇。

4. 尊重科学与“纲要”课主要内容

尊重科学即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而根据中国实际情况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国发展道路的历史。从康梁戊戌变法企图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到孙中山辛亥革命主张走资产阶级共和道路,再到最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翻身当家作主走社会主义道路。我们正是在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基础上才最终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5. 命运与共与“纲要”课主要内容

命运与共即和衷共济、爱好和平的道义担当。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反抗外地入侵的抗争史和血泪史。然而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始终爱好和平、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赢得自身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征程中,为亚非拉等众多功绩的解放提供成功的经验参考。正如一句话所说“中国这只狮子是一只和平、可亲、文明的狮子”。

(二)抗疫精神融入“纲要”课的具体路径

1. 挖掘抗疫元素,适时融入“纲要”课理论讲授

抗疫精神的丰富内涵同“纲要”课主要内容相通。在“纲要”课理论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抗疫元素,将抗疫元素及伟大抗疫精神适时融入“纲要”课理论讲授,能够更好地实现“纲要”课的教学目标。首先,“纲要”课教师要加强对抗疫精神内涵的研究和理解,保证理论讲授时有深度,同时又要将自己所学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而增强抗疫精神的感召力。其次,“纲要”课教师要深入研究探讨“纲要”课教材、教学内容与抗疫精神的相通相融之处,创新视角,自然渗透[3],从而巧妙地将抗疫精神、抗疫要素融入“纲要”课理论教学中。

2. 注重实践教学,有效提升“纲要”课育人时效

“纲要”课的课程教授不仅有课堂上的理论教学,还有课堂外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连接学校课堂与社会课堂的桥梁与纽带,是将理论知识外化于行的关键一步[4]。将抗疫精神融入“纲要”课,需要注重实践教学,从而有效提升“纲要”课的育人时效。首先,高校可邀请一线抗疫人员,如医生、公安干警、社区值守员讲述抗疫过程中的亲身经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伟大抗疫精神的丰富内涵。其次,可以组织带领学生参加抗疫专题实践活动,如带领学生前往武汉市“方舱医院”、火神山、雷神山参观[5],在实地的参观和学习中加深认知。

3. 营造校园文化,不断增强“纲要”课教学成效

营造抗疫校园文化,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大学生对抗疫精神的认同和践行。首先,组织开展与抗疫相关的主题文化活动,如组织学生观看抗疫相关纪录片,举办抗疫主题征文比赛及演讲比赛,让学生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加深对抗疫精神的认识和理解。其次,成立抗疫相关社团组织。从目前疫情防控的国际局势来看,疫情防控应是一项常态化的工作,成立抗疫社团组织,一方面可以有计划地进入学生班级对学生开展最新疫情防控政策知识宣传,另一方面可以与“新青年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日常志愿服务相结合,将疫情防控知识宣講宣传惠及社会社区。最后,充分发挥学校宿舍楼前宣传栏、学院宣传墙,将防疫知识要点、抗疫先进人物事迹在这些地方进行广泛宣传。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20-09-08(02).

[2] 习近平.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EB/OL]. (2019-03-18). 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

[3] 侯选明. 融汇战“疫”中的情与理 提升“基础”课的有效性[J]. 宁波电视大学学报,2020(12):100-103.

[4] 陈晨. 抗疫精神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路径[J]. 教育探索,2020(04):63-67.

[5] 蒋菲. 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02):99-107.

(荐稿人:姚层林,武汉商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

基金项目: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项目编号:21JDSZ3154);2021年度武汉商学院教学改革项目“抗疫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21N015)。

作者简介:曾筱霄(1992—),女,硕士,武汉商学院辅导员,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张奔(1971—),男,学士,武汉商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抗疫精神纲要
《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21年版)》为什么做?怎样做?做什么?
《〈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解读近日出版
“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线上教学改革的实践
抗疫精神融入大思政教育体系的路径研究
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的 若干着力点
新时代抗疫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硬核力量
用好“抗疫精神”打赢全面脱贫攻坚战
停课不停学之“疫情中的我”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一步一个脚印 迈向网络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