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与对策探析

2022-03-28刘义飞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2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

摘  要: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并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中存在的信仰不明确、信仰不科学、信仰不坚定等现状,高校应从强化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能力等方面入手,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06-0093-04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性,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对其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使其拥有科学的信仰、坚定的信念和强大的信心,成为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中坚力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面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信仰不明确、信仰不科学、信仰不坚定等现状,高校应从强化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信仰认同、行为能力和情感认同等方面入手,坚定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1-3]。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

当前大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长期的正面教育和引导下,能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思想上自觉信仰马克思主义,行为上忠实践行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捍卫者。但研究发现,也有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重视、不清晰、不彻底和不以为然。

(一)从信仰的有无方面来看,一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模糊不清

由于受到传统思想文化的深刻影响,一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兴趣不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相对薄弱,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宽泛空洞的理论,与自己的学习生活联系不多、关系不大,缺乏远大理想和崇高信仰,对自身的期望值较低,对未来生活与职业生涯没有明确规划,进取心不够强,只满足于拿到文凭、顺利毕业、稳步就业,对国家发展、民族未来漠不关心。因此,其在校期间只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能力训练,关注点仅限于专业技能、人际交往和工作生活等与自身需要密切相关的方面,而对国家和人民的需要思考得不多,有一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宏伟目标不感兴趣。这说明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侧重个人理想而疏离社会理想,对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间的依存关系认识不足、把握不准、定位不清。而就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而言,无论是夯实理论基础,还是提升专业技能,最终要得到社会认可,都必须把个人发展规划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统一,形成相对远大的人生目标和社会理想。而这正是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价值的应有之义[4-9]。

(二)从信仰的性质来看,有一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错误、消极、落后的信仰和扭曲的价值观

首先,大多数民族地区集中在革命老区和边疆欠发达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相对落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的思想意识是对社会物质条件的反映。民族地区经济文化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少数民族大学生追求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信仰。有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从小成长在具有浓厚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家庭环境中,民族文化影响深远,思想上自发产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排斥与抵触,情感上难以认同马克思主义,也就不可能形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其次,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大背景下,功利主义、利己主义、消费主义盛行,这对正处在价值观念形成期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产生巨大冲击,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追求个人价值最大化,为学分、为文凭而读书,急功近利,只满足眼前的需要,缺乏长远规划和崇高信仰,难以形成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再次,西方错误思潮的渗透和敌对意识形态的攻击,对政治鉴别力还不够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背景下,西方反华势力利用网络媒体大肆宣传宪政制度、普世价值、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将互联网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攻击马克思主义,诋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妄图颠覆与“和平演变”社会主义中国。由于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辨别力和敏感度不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把握不透、认识不足,无法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方法分析西方意识形态的本质,难以自觉抵制错误思潮侵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过程性、整体性理解不够、体会不深,未能抓住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制度优势,不能深刻揭示资本主义发展演变的历史局限和社会根源,以至于对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产生幻想,在西方意识形态利用和诱导下,容易對价值观和信仰产生偏差[10-15]。

(三)从信仰的程度来看,有一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缺乏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在中国社会变革的伟大征程中,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实践价值得到了充分证明,实践性得到了充分彰显。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从理论与逻辑、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作用给予充分肯定,但也有极少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并不认同,认为马克思主义并不能满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难以胜任指导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复兴的重任,把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时期还没有彻底解决好的就业、教育、医疗、环境等问题归因为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不足。一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受到现实主义影响,认为共产主义是“空中楼阁”,为共产主义奋斗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从而产生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漠视与懈怠。究其原因,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之所以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动摇,是因为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了解得不多、把握得不够,没能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并将其用于武装头脑,不能融会贯通应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是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根本前提,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基础。然而,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薄弱,在校期间,也没有认真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想具备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素养是不现实的。理论素养的缺乏,影响着少数民族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也影响其将理论认识转化为情感认同,从而也就不可能拥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16-18]。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有效路径探析

(一)在青年马克思人生观学习中强化信仰认同

对理想信念的不同选择,往往决定了人生的高度和厚度。没有崇高信仰的支撑和引导,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容易迷失奋斗方向,随遇而安,最终碌碌无为。青年时期的马克思曾说:“如果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做出的牺牲。”[19]为了追求这一远大理想,坚定这一信仰,马克思不为世俗物质利益影响,尽管过着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困难生活,却始终以坚定的信仰,将终身奉献给全人类的解放事业。青年马克思确立的崇高信仰成就了他极不平凡的一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青年马克思的人生理想对正处于青春迷惘期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直接的示范效应,其拉近了其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距离,学生对马克思有亲切感,就会感受到亲和力和感召力,亲其师,则信其道。学习青年马克思的人生观,读懂马克思的成长背景和非凡经历,青年少数民族大学生就能深受马克思崇高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情操的熏陶和感染,了解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感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魅力,认同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人生成长“拔节孕穗”的关键时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少数民族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划清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当前,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受功利主义和消费主义影响,认为马克思主义不能直接带来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因此,缺乏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动力和兴趣。高校可以通过成立“青年马克思主义社团”“马克思主义理论读书社”“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等形式,将学习活动制度化、生活化、大众化,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变成一种生活习惯,把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当成一种精神追求,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中夯实理论功底,提高理论素养,强化理性认同[20-21]。

(二)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中强化价值认同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不仅体现在科学地解释世界,更在于能动地改变世界,是满足绝大多数人需要的价值体系。站在绝大多数人的立场上改造世界的价值追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非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根本动力和力量源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实质上就是对其改变世界的价值认同。一种理论是否有价值就要看它能否回答和解决时代问题。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在中国社会变革的不同时间回答和解决了实际问题,因此赢得人们的认同与信仰,马克思主义以其强大的实践伟力深刻改变了中国,也影响了世界。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当代中国得到了充分展现,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也映照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念。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一方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社会和世界发展正朝着更美好的未来方向演进。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通过深入学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深刻领会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和时代价值,并在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中不断强化价值认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22]。

(三)在砥砺初心使命中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情感认同

马克思主义是为多数人服务的理论,为人民谋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的初心使命,为人民谋幸福是馬克思主义信仰的根本追求。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并继承为民初心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观,强调“全党必须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坚决站稳党性立场和人民立场”[23]。然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信仰观还远未成熟定型,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种错误思潮和观念的误导。一方面,通过正面教育和引导,其能顺利地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观;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大背景下,部分学生追求市场价值理念至上,急功近利,注重个人需要的满足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背离人民至上的信仰初心。因此,高校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践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至上的根本思想,坚定为人民谋利益的初心使命,同时,要引导学生保持对为民信仰初心的崇敬感和敬畏感,坚定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信念[24]。

(四)在社会实践中强化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行为

少数民族大学生要懂得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形成科学思维,并联系实际,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能力,培养和强化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行为。为他人办实事、做好事是马克思主义信仰行为的主要体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公益事业,亲身体验为他人服务的快乐与自豪。在校园里,学生应坚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通过积极参与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建设等活动,践行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相关的行为,把追求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与日常的生活学习相结合,养成马克思主义信仰行为习惯,勇于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能站稳政治立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和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旗帜鲜明地批判各种错误思潮,敢于亮剑,增强斗争本领,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少数民族大学生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信仰根植心中,走出书斋、走向社会,关注现实,将所学应用于实践,才能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更深刻地了解世情、国情、民情,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不断感受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力量,在社会实践中淬炼和铸牢马克思主义信仰。

参考文献:

[1] 张红,王云刚. 贵州省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以贵州民族学院为例[J]. 贵州民族研究,2012(01):166-173.

[2] 成媛,韩冀宁. 民族院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调查研究[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5):84-88.

[3] 崔榕. 新时期民族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研究——关于民族理论与民族理论教学改革的思考[J]. 文教资料,20 17(16):105-106+212.

[4] 张旭东. 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加强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J]. 商场现代化,2012(03):102.

[5] 刘新莉,崔卫峰.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调查研究[J]. 黑龙江史志,2009(04):12-13.

[6] 巴哈尔古丽·哈力克. 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性——以新疆大学生为例[J]. 高教论坛,2015(02):10- 12+19.

[7] 尹小石.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基于忻州师范学院的调查研究[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 30(04):120-123.

[8] 常叔杰. 新媒体环境下民族地区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实践研究——以广西高校为例[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18,16(03):88-92.

[9] 岳宗凤. 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性研究——基于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调查的视角[J]. 黑河学刊,2016(03):146-148.

[10] 卢丽娟,于欣荣. 民族院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养成机制探析[J].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8(02):49-51.

[11] 李宝军. 加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思考[J].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01):53-54.

[12] 刘怡希. 独立学院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度的现状调查与教育对策分析——以湖南省三所独立学院为例[D]. 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7.

[13] 李小玲. 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发展调查研究(之二)——以藏族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J]. 亚太教育,2015(02):97-98.

[14] 甄喜善. 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发展调查研究(之四)——以维吾尔族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J]. 亚太教育,2015(04):164-166.

[15] 甄喜善,马保青. 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发展调查研究(之三)——以蒙古族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J]. 亚太教育,2015(04):161+170-171.

[16] 李庆瑞.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研究——以安徽某高校的调查为例[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137-140.

[17] 马文宇,王爽,史荣荣,等. 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调查研究——以延边大学为例[J]. 才智,2014(35):110.

[18] 王楠. 新时期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研究——基于吉林省5所高校的调查[J]. 领导科学论坛,2014(12):62-64.

[1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9.

[20] 杨周相. 论西藏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现状及对策——以藏族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为例[J]. 柳州师专学报,2013,28 (01):74-77.

[21] 钟文渊. 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促进青年大学生社会化[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25(05):384-387.

[22] 米克巴农·艾克拉木. 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意义——以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为例[J]. 学理论,2013(06):293- 294.

[23]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N]. 人民日报,2019-02-28(01).

[24] 张献岭. 针对学生实际,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西藏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04):19-22.

(责任编辑:陈华康)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與实践研究重点项目“广西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7MSZ010)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义飞(1972—),男,硕士,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信仰
漫画
现代大学制度下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创新方向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调查研究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新媒体视域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