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研究

2022-03-28何岩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2期
关键词:有机融合思政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摘  要:大学思政教育永葆时代活力的秘诀,源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框架下,坚持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对于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弘扬传统文化与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至关重要。近年,大学生在思想信仰上沉迷于消费主义文化,社会使命感缺失、责任心不足、价值观念日益扭曲等现象极为严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造就的优秀精神品质,渐渐被功利主义思想所腐蚀。高校应在马哲原理指导下,积极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为应对大学生精神危机的有力武器,革除大学生的思想弊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接班人。

关键词:大学生;思政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06-0045-04

当代大学生在行为习惯、价值理念、思维方式与文化倾向上日益受到西方消费主义、功利主义等消极社会价值观念影响,出现价值观念与思想观念不正确的倾向。针对大学生精神文化断层、理想信念迷失等状况,高校面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应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帮助大学生群体追寻生命的真正意义,将其从功利主义、拜物教思维、精致利己主义等扭曲价值观念上引向正途。高校思政教育要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在新时代的中华儿女身上,得以延续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

一、大学生思政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积累的产物,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传承下,中华民族积累了丰富多彩、内涵深厚的文化资产与精神财富。文化的本质含义是教化,教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国家的国民性格与国民精神。因此,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理念教育必定是传承特定历史内涵、特定民族价值的。占据中华民族主导精神力量的优秀传统文化,其包容性与凝聚力能够让大学生群体在新时代的价值观念选择中,确立自身的生命意义与生命价值。高校唯有在思政课堂上大力传播传统文化的精髓,大学生群体才能不忘本、不迷失,不断发展中国,创造未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与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1]。大学生思政教育只有植根于马克思主义,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才能塑造出健康的国民品格,激发出拼搏向上的国民精神。中华文化讲究“天人合一”“以和为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致良知”“知行合一”“为国为民”,这与可持续发展观、中国梦精神不谋而合,大学生群体应深刻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领略先贤的智慧,秉承和谐为美的价值判断标准。善待他人,尊重他人,自强不息。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大学思政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大学生思政课堂的障碍分析

全球化、市场化、自由化、民主化思想,在以往中国的发展经验中,深刻地影响着中华儿女的思想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经济高速发展、网络信息化社会多元发展的时代特征,给大学生群体树立思想观念造成一定的障碍。目前,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认知存在的主要障碍在于整体社会风气功利化,象牙塔内也不可避免地被影响。当前大学生变得更为现实,注重私利,目光短浅,急不可待地想要获得所谓的财富自由、文化自由、政治自由[2]。在诸多所谓的“自由观”中,大学生思维局限于狭隘的权利追求。在长久的消费主义文化侵扰下,高校思政课堂所宣讲的“长征精神”“雷锋精神”“五四精神”等红色文化,一度被学生漠然视之,更有甚者,很多大学生竟不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遑论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了。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在大学思政教育中的问题

首先,高校教育機制偏向于单向的知识灌输,是中国高校教学在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面对的教育模式障碍。这种教学模式的单向输出,不利于大学生群体主动了解、学习、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更别提“入脑入心”。多数高校所倡导的讲授制与讨论制双向结合的思政教育模式,在实践过程中也流于形式,多数思政教师仍以“教学效率”为借口,忽略讨论形式、研究形式的思政教学方法。在校外联动思政教育方面,主题讲座、名人课堂虽然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但是难免急功近利,现实课堂中学生多坐在后排,对大学思政教师避而远之,在底下玩手机、睡觉、聊天等,完全没有心思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育。换位思考,学生的不思进取侧面反映了教师上课没有感染力、缺乏新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等诸多教育问题。其次,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缺失,高校专门开设的传统文化通识课、选修课,学生选修较少。以传统节日为例,本应该是中华传统文化宣传的重要时机,但是学生往往期待的是假期游玩,并不是深入了解节日习俗由来、传统意义。在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方面,高校教师对传统文化的宣传讲演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可[3]。在职业素养方面,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待完善,多数思政教育工作仅仅停留在“我讲我的,你学你的”这种阶段,思政教育渐渐成为学生混学分的工具。这些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扬在高校思政课堂上难以有效进行的客观原因。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使大学生思政教育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正确性、先进性,马克思主义解释了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针对“儒化中国”等与时代背离的思潮,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分开地看、区分地看,教导学生用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武装头脑,使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对“中国威胁论”“儒家集权论”等抹黑论调有清醒的认识,坚决抵制各式各样的错误、腐朽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一定要对传统文化有扬有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高校教师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先以马克思理论作为分析工具,对中华优秀的文化精神进行正确解读。让学生既掌握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透过现象看本质、明辨是非的能力,又能客观、辩证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4]。

(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在大学思政教育上的可行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功能上比较方便于融入思政课堂。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化功能是规范性的,中国儒家的道德教育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主张“忠、孝、勇、爱”。高校在培养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过程中,要有效利用传统文化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对大学生进行教化。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内容,在教育目标方面非常接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政治、思想、法制、心理四方面的教育目标,有助于大学生成为知国、爱家、懂礼、有德、明法、身心健康的优秀人才。教师在宣讲孔子“善”“仁”的理念时,要结合生活实践,不要让理念成为单一理论层面的说教,要让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在实践层面有操作意义。其次,要注意革新中华传统文化,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理念与孔子、孟子、王阳明等先贤大哲的真、善、美等道德情怀进行有机融合。利用“阳明格竹”“孔子对话”等有趣的历史故事,生动地向学生讲述先贤大哲的高尚品质。

(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上的时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继承发展的智慧结晶,其精神力量已经渗透到中华儿女生活实践、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但不免在传播过程之中存在误区[5]。高校思政教师需要结合新形势、新特点、新时事,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符合时代价值观的重新阐释,批判性地继承。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诞生了数不清的朝代,每个时代的英雄都有可贵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往往心怀天下,有强烈的家国意识,他们认同民族利益高于个人存亡的精神信念。在一代代的精神传承中,家国精神的文化信念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华儿女。身处和平富足时代的大学生没有经历家国危亡的威胁,往往难以体会,高校思政教育需要重点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坚决抵制外来腐朽的、堕落的西方不良思潮,引导学生为中国新时代的富强崛起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高校思政教育要弘扬诚信、正义的道德趋向,老子说“民无信,不立”,在此基础上,胡锦涛同志的“以诚实守信为荣”,习近平总书记的“守诚信、崇正义”,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最好的例证,高校思政教育要大力倡导。面对西方消费主义观念对大学生的影响,高校思政教育要在诚实守信的思政教育目标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秉承诚信,扶老爱幼。《易经》乾坤二卦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高校要结合时代宣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华精神。为增强大学生应对挫折困难的自信心,教师要在现实生活中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失恋、家庭矛盾、人际关系不和谐等问题,提升其心理承受能力与抗挫折能力。

(四)完善大学思政教育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机制与实践途径

思政教育的机制建设是宣扬中华传统文化,保证中华传统文化有效融入思政教育课堂的关键。在教育教学机制的构建上,高校要强化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心理价值认同机制,为青年学生群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氛围。学生只有从内心真正认同“仁爱”的传统文化观念,教师才能在大学生认知、情感、意志、信念等思政教育环节寻求教学对策,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次是搭建实践平台,以社团、文化交流会、讲座、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有所思、有所行。对于思政教育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实施,要注意互联网教育与线下课堂教育相结合,丰富教学手段。高校教师要把握思政教育中文化宣传的层次性,合理安排,有所侧重,把抽象的价值理念转换为真实可行的行为规范。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题场所,可以拓展到博物馆、文化研究基地、非物质文化传承点等场所,让学生在参观、浏览、交流的过程中,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事实例证能够增强学生的代入感,优秀传统文化要与社会的时事热点结合,避免在教育过程中空谈理论,践行知行合一的思政教育理念。在课堂教育之外,高校教师要注意使用隐性教育的形式,尽量消除教育痕迹,引入“翻转课堂”模式,鼓励学生设计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班旗、班徽,在中秋、端午、重阳等节日期间组织学生包粽子、送月饼、包饺子的班级活动,让学生在寓教于乐、寓教于生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理解传统文化。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具体案例

(一)阳明心学融入思政课堂的现实基础

出于满足社会化分工的要求,现代教育的制式教育体制强调细分学科专业以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并采用应试教育制度对学生进行甄别、选拔。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学生往往陷于资本主义制度“强制进步”的困境之中,迷失生命价值。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思政教育将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思想引入思政课堂,使其成为抵制资本制度异化学生学业发展、职业发展的有效武器,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中国的思政教育从设立之初,便有引导相对愚昧、盲从的民众走向革命之路的政治需要,在大学阶段设立思政教育也正是为了防止学生陷于资本主义制度不自知、不求进,丧失社会主义理想。目前,大学生思政教育难免存在“暴力灌输”的弊病,尽管暴力灌输式的思政教育的确有快速启发民智、开化学生思想的积极作用,但高校若想进一步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地践行社会主义理论,坚定学生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在教学方式上摒弃过去“灌输就是一切”的观念,让学生做到既“真知”,又“真行”。

(二)以阳明心学强化大学生主体性的教育方法

阳明心学在教育思想上提出了“良知在于人心,无间于贤愚”,在具体教学方法上,为体现知行合一理论,王阳明还提出了点化善诱、共情感化和事上磨炼等方法。有鉴于此,大学思政教师可运用此三种方法于思政课堂之中。其一,“‘不愤不启’者,君子施教之方。”点化善诱即引导学生开悟,利用启发式教育方法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有利于学生融会贯通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概论、实践论等理论知识。其二,共情感化,王阳明认为在教学之中善用情感力量感化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对于学生走向“良知”有积极作用。因此,思政课程内容要结合生活实际,教师要以生活中的现实案例阐述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先进性,为学生创造共情空间,帮助学生了解国情、深入生活,发现自我良知与生命价值。其三,事上磨炼,正如邓小平同志“实践就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说,大学生思政课程必须做好“笃实之功”,教师可采用行动学习法让大学生主动学习、不断质疑、分享经验、验证理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收获真知,锤炼其社会技能与专业技能。

五、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千年的沧桑巨变,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中,渐渐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国民品格与国民精神。作为延续千年的智慧结晶,中华文化的先进性从不在于引导人“为功利谋”。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也不能仅仅停留在“为功利谋”的思想桎梏中。大学生群体是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应摒弃精致利己主义思维,坚定为社会主义发展服务的初心与信念,响应党的号召,努力提升自我的道德品质、文化修养、人文情怀。青年强,则国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融合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才能让大学生产生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在社会生活中砥砺前行,一步步实现自我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杨一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锦州:渤海大学,2021.

[2] 陈慧枫. 新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价值探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03):69-71.

[3] 程逸芸. 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20,22(06):574-576.

[4] 李宗云.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0,39(05):6-7+11.

[5] 苗兴成.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9,38(06):1-5.

(荐稿人:侯伟新,长春师范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课题“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研究”(課题编号:JGJX2019D2 32)。

作者简介:何岩(1985—),女,长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有机融合思政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时事政策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探讨
论职业院校一体化教学中信息页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现状及其对思政教学促进作用分析
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社会责任有机融合研究
高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民族舞蹈介入音乐课堂教学的途径探微
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理论课相融合的探索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