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在阅读教学中的价值及提升策略

2022-03-28赵红俊

语文建设 2022年2期
关键词: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阅读教学

赵红俊

【摘要】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过程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在阅读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触发思维活动,培养提升語感,强化情感体验,引向深度阅读。提升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一是要充分发挥有意注意的作用,二是要把握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在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三是要注意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在阅读教学中的特殊性。

【关键词】阅读教学,直觉思维,形象思维

“思维就是思索、思考的意思。”(《辞源》)作为一种智力活动,思维最初就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它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的界限。思维科学认为,思维是人接受信息、储存信息、加工信息以及输出信息的活动过程。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反映着其文化的属性,决定了其观念、行为、习惯、性格。

一、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在阅读教学中的价值

直觉思维、形象思维是思维的初级阶段,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过程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在阅读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 触发思维活动

直觉思维是指对一个问题未经逐步分析,仅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对问题给出答案、作出判断,“灵感”“顿悟”“预感”等都是直觉思维。在阅读教学中,直觉思维是学生理解阅读材料的最初形式,在学生理解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看到《纪念白求恩》这篇课文的题目,没有直觉思维,就只是看到了“纪念白求恩”这几个字,阅读活动就限于“认读文字”的层次。这样的阅读缺乏思维的参与,没有记忆、理解作为基础,自然是读不出什么结果的。有了直觉思维,看到《纪念白求恩》这个题目时,学生的大脑中就会产生这样的信息:白求恩是谁?他是干什么的?为什么要纪念他?……这些都是直觉思维的结果。形象地说,阅读教学中的直觉思维就是学生在接受文字信息的同时,把外部看到的文字信息与内部的大脑思维活动建立链接,由于思维活动作用,对阅读材料的识记、理解、分析、评价才能持续发生并不断深入。

发挥直觉思维的作用,把外部的文字信息与内部的思维活动密切结合起来,是通过阅读理解文字信息的前提和基础,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基本要求。

2. 培养提升语感

形象思维是在对信息传递的客观形象体系进行感受、储存的基础上,结合主观的认识和情感进行识别,并用一定的形式、手段创造和描述形象的一种基本的思维形式。阅读不能只靠直觉思维,还必须有形象思维的参与。在阅读教学中,借助于形象思维,我们可以快速地提升学生的语感——包括感知语义、体味感情、领会意境等。

比如当学生看到《纪念白求恩》而在大脑中“凭空勾画出白求恩的形象,呈现出纪念白求恩的场面……”,这里面就已经有了形象思维的成分。教学中可以借助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感。比如阅读“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这段文字,就可以充分发挥形象思维的作用,读到“钻”,可以想象小草从土里“钻”出来的样子,甚至可以想象“钻”的过程;读到“嫩嫩的,绿绿的”,可以想象小草大小不一的嫩小形状、深浅不同的嫩绿颜色;读到“园子里”,脑海中就要呈现出熟悉的园子……在形象思维的作用下,学生能够更加充分地感知和理解文字材料当中包含的信息——感知文字的语义,体味文字传递的感情,领会文字创造的意境。

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学生在接触文字信息的时候就会自动地将其与客观表象建立链接,链接的速度也会逐步提升,链接的内容也会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感就会逐步形成并得到强化。

3. 强化情感体验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情感是有限的,读者阅读产生的情感体验是无限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可以培养学生的直观思维和形象思维,并借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获得情感体验。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单元说明:“学习本单元,要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第一课《春》的课文后思考探究:“在作者笔下,春天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描绘了哪些春日图景。你最喜欢哪一幅画面?说说你的理由”;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后思考探究:“反复诵读《观沧海》,体会这首四言古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了怎样的感觉”。

对文本的情感体验不只体现为对语言文字传递的情感——即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把握上,还体现在学生——即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比如从《散步》中,有的学生读出了“母亲”对“孙子”的爱,有的读出了“父亲”对“母亲”的孝,有的为家庭的温馨而感慨,有的为母亲“熬过一个严冬”而唏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的情感体验是最真实的,也是最能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的,是学生接受人文教育和熏陶的直接结果。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有利于学生获得有效的阅读体验,也有利于教师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4. 引向深度阅读

深度阅读旨在培养学生对文本的分析评价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性思维等高阶思维。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都属于思维的初级阶段,没有这一阶段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就失去了对文本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在培养学生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已经表现出来的高阶思维要给予充分肯定和及时引导,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展高阶思维,为学生进一步深度阅读作好铺垫。

例如,七年级上册《藤野先生》中描写的那张“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的照片和头发“油光可鉴”“还要将脖子扭几扭”的“清国留学生”都让人印象深刻。作者为什么要写“清国留学生”和“看电影”这些与“藤野先生”几乎没有关联的人和事呢?说说你的看法。这样的问题,就把学生思维从对文字初步理解的层次上升到对文字信息进行分析评价的层次,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之门被打开了,从而会获得超出文本的学习成果——自己的认识,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想法。

二、阅读教学中提升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策略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强调思维品质的培养,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要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实现。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作为初级思维品质,需要大力培养,打好基础。

1. 充分发挥有意注意的作用

有意注意是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注意。教师要唤醒学生的思维意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边读边思的阅读习惯,就要充分发挥有意注意的作用。比如学习《雨的四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调动思维活动:看到《雨的四季》这个题目,你的大脑中会呈现什么样的画面?读到“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高大茂密高低错落的树林与种类繁多生长茂盛的杂草交织在一起,呈现在你脑海中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画面?在语言的引导下,学生把看到的文字信息与大脑内部的思维活动建立起链接。随着学生思维意识的增强,思维能力的提升,阅读习惯的形成,教师的引导可以逐步减少,最后完全由学生自由阅读。

教师要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形成从文字当中提取重要信息、从重要信息生发思维这样的思维方式。如看到《植树的牧羊人》,就要从“植树”和“牧羊人”这两个关键词生发思维;看到“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济南的冬天》),就要从“小山、圈儿、口儿”这些关键词上生发思维。

猜读就是培养学生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好方法。猜读又叫预测读书法,指在读书的过程中,根据已知的内容推测未知内容。比如,看到标题,可以猜测正文的内容,然后把正文与所推测的内容作比较;读了开头,猜测文章将有什么样的结尾;读了上段,猜测下段,或是读了上句,猜测下句。猜读法有利于读思结合,使阅读插上联想、想象的翅膀,提高阅读的兴趣。

“猜”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猜的结果也许对,也许不完全对,也许完全不对,这都没关系,重要的是“猜”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当然“猜读”绝不是胡思乱想,而是要以已知的文字材料为依据,从文章体裁、有关段落、有关词句生发出合理的推测,这些涉及逻辑思维等方面的内容,不再赘述。

2. 把握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发展的阶段特征

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培养,需要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思维激活阶段,要注意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外部语言能够直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如读到“枯藤老树昏鸦”(《天净沙·秋思》),教师可以描绘出这样的画面:一棵粗壮的老樹,大部分枝杈看起来早就腐朽了,只是还零零星星地长着几簇发黄的叶子,几根已经没有叶子的藤条缠绕树上,一只乌鸦落在树上,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孤独。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激活。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联想和想象的内容更加丰富。

思维发展阶段,要注意思维习惯的培养和思维方式的形成。随着思维能力的逐步提升,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不再是激活思维、引导思维,而要转变为提醒学生觉察自己是否在边读边思,是否让文字信息与思维活动建立链接。教师要注意减少引导性的语言,而更多地采用提示性的语言,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和效益。如读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次北固山下》)、“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济南的冬天》)等文字时,教师就不需要再进行具体的描绘,而是直接提醒学生:这句话描绘出了怎样一幅画面?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就会在文字信息与思维活动之间建立牢固的链接,养成边读边思的阅读习惯,阅读速度和效益也会得到提高。

思维提升阶段,要逐步由形象思维导向抽象思维。不管是培养直觉思维还是培养形象思维,都需要经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由简单到复杂即思维内容由少到多,由低级到高级即思维内容由客观表象到主观感受。比如读到“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雨的四季》),教师的引导语除“这句话描绘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之外,还要加上“带给你什么样的情感体验”,把学生的思维从客观表象导向主观感受。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开始了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奠定了基础,作好了铺垫。

3. 注意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特殊性

发展和提升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需要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但是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却体现出了从复杂到简单这一特点。

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绝不是为了让学生从文本信息中生发出多少内容,更不是生发出的内容越多越好,我们只是为了借助于这样的思维方式,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让学生迅速借助有限的文字信息获取更多的阅读感受,受到更多启迪。当学生能够把外部的文字信息与内部的思维活动建立起牢固的链接,并成为固定的思维方式之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略去这一环节,学会直接理解文字信息并从中捕捉自己的阅读感受,获取阅读体验。比如读到“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时,大脑不需要进行过多的思考,就能感受到作者想象中的彼时团圆之乐和作者经历着的此时相思之苦。读到“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这段文字,就能直接感受到作者对充满生机的春天的喜爱之情。

语感虽然不能代替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分析,却是理解分析语言文字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学生才有机会对于觉察到的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分析、评价,才能进入深度阅读。略过直觉思维的判断、形象思维的联想与想象、逻辑思维的分析概括等内容,直接获取感知语义、体味感情、领会意境等阅读收获,既可以保持从文字材料中接受信息的连续性,又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提升阅读的质量和效益。因此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需要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清晰到模糊、从表象到感觉这样的过程。但在培养其他语文能力的过程中,在发展和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活动中,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又表现出另外的特点,这里不再赘述。

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属于低阶思维,在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过程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它们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性思维之间,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时,既要在不同的阶段有所侧重,又不能把它们严格地割裂开来,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整体性,兼顾其阶段性。

猜你喜欢

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小学数学形象思维的培养分析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产品设计中的直觉思维分析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直维能力的培养
动物也有形象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