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积极行为 促进高中生生涯学科融合策略的形成

2022-03-28刘希平王丹琦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年8期

刘希平 王丹琦

摘要:积极行为塑造利用心理学原理,帮助学生制定行动计划,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实现心理建设目标。根据生涯教育发展的趋势,利用七步积极行为,以社会认知生涯理论为基础,在新高考背景下构建生涯学科融合的模式,提出生涯学科融合的策略,以期提高高中生对高考改革的适应能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生涯学科融合;社会认知生涯理论;积极行为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2)08-0054-05

一、生涯学科融合的重要性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颁布,拉开了高考改革的序幕。浙江和上海作为第一批试点,率先进行制度改革。在第一批试点成功的基础上,2017年,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开展第二批试点工作;2019年,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陆续启动高考改革[1]。高考改革主要是把以往的文理分科模式改成选科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破除了应试教育的“唯分数论”,但随之而来也带来了新问题和新挑战。

随着新高考政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学生在高一年级就要做出选择,但高中时期正处在生涯的探索阶段,学生尚缺乏自我认知和职业知识,极容易出现迷茫和焦虑。另外,很多学生对未来没有明确的目标,缺乏行动力和学习的内部动机,不知道为什么学习,也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缺少学习的意义感和价值感,在外界因素迫使下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在这一过程中,生涯教育在短时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新高考改革倒逼高中要强化生涯教育[2]。

1971年,美国联邦教育总署署长西德尼·马兰(S.P.Marland)首次提出“生涯教育(Career Education)”的概念。生涯教育强调在传统学科课程中融入生涯发展、态度和价值观等内容,提倡让生涯教育成为引导学生自我规划,并且协助学生将规划转化成行动的综合性教育活动[3]。

生涯学科融合是指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涯教育的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将生涯教育合理地融入各学科的教学内容中,形成系统的生涯学科融合模式,以期提高学科教育和生涯教育的效果[4]。在生涯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班主任成为主力军,但是生涯教育是系统性的,需要学校教师的共同参与。而且每科都可以成为生涯教育的主阵地,学科教师跟学生接触比较频繁,他们更容易了解学生,所以,在生涯教育中,学科教师相比心理教师更加有优势。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音乐、美术、信息技术、体育,这13个学科的教师都可以从本学科角度出发开展生涯教育,对高中三年的知识点或章节做系统的梳理,将生涯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中,形成生涯学科融合体系。

本文以社会认知生涯理论(Social Cognitive Career Theory,SCCT)为理论基础,利用七步积极行为,在新高考背景下构建生涯学科融合的模式,提出生涯学科融合的策略,以期提高高中生对高考改革的适应性。

二、何谓社会认知生涯理论

1996年,伦特(Lent)等提出了社会认知生涯理论。该理论将个人、行为和环境等因素相互影响的机制引入职业生涯领域。社会认知生涯理论以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目的是建立和扩展社会认知理论,从而理解职业发展的过程,强调社会认知如自我效能感,使人们能够在自己的职业发展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社会认知生涯理论主要关注怎样发展职业兴趣,做出并重塑职业选择,获得不同程度的职业成功和稳定性,体验如何在工作环境中体验满意度或幸福感,还关注个人和环境因素如何帮助塑造个体的职业道路。该理论最初旨在解释学业、职业兴趣和选择的过程,后来研究扩展到教育和工作满意度领域。社会认知生涯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核心概念,即自我效能感、结果预期及个人目标,强调三个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三个变量与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及学习经验相关,因此又提出了三个模型——职业兴趣发展模型、职业选择模型及结果表现模型,他们共同影响职业发展,形成了社会认知生涯的核心模型[5]。(如图1)

该理论认为,自我效能和结果预期直接影响职业兴趣的形成,进一步决定了后续的成就表现,因此提升自我效能和结果预期能够有效激发职业兴趣。学习经验等因素对个体的自我效能和结果预期产生重要作用,它的形成也同时受到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两方面的影响,这种学习经验会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和对未来行为结果的预期。

个体可以通过四个主要信息源获取或改变自我效能感,包括成就经验、替代经验、社会鼓励和情绪状态。这些信息源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取决于多种因素。在这些影响因素中,一般来说,成就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在某一特定任务或绩效领域的成功经验往往会提高与该任务或领域相关的自我效能感,反之,失败往往会降低自我效能感[6]。

对于高中生来说,该模型提供了一个如何培养学科兴趣,建立学习目标以推动主动学习的框架。而培养学科兴趣、建立目标和主动学习的两个重要来源是自我效能感和结果预期。比如某一学科的教师期待学生对学习这一科目有兴趣、目标和主动性,可通过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结果预期来实现,让学生有较强的自我效能感,在完成这一科目任务的过程中是有自信心的;然后提高学生对结果的期待,要让学生知道学习这一科目是有用的,有价值的,跟未来的工作或者生活有多大程度的相关性,把现在的学习和未来世界的工作或者生活联系起来。而提高自我效能感和结果预期可从学习经验入手,提高学生的成就经验、替代经验、社会鼓勵和情绪体验。

(一)成就经验

作为教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能够及时发现他们的进步,鼓励学生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挑战任务来提高成就体验。

(二)替代经验

替代经验即发挥榜样的力量,让学生看到跟他们所处环境差不多的人通过努力取得了成功,由此获得激励。一般跟自己差不多的人会成为最有效的替代经验,如果向学生介绍学姐或学长的职业生涯规划或选科经验,他们常常会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三)言语劝说

对学生来说,如果面对的是他们很喜欢、很尊重的重要他人,那么这个重要他人的语言会被采纳,并且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所以,作为教师来说,一方面,要帮助他们找到学业生涯中的重要他人;另一方面,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关注他们的成长,了解他们,爱护他们,努力成为学生学业生涯中的重要他人。

(四)情绪体验

情绪体验也会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比如有的学生考试之前会有考试焦虑;有的学生明明平时成绩很好,因为压力太大影响正常的发挥;有的学生因为一两次考试失误,引发了自卑的情绪体验。

三、利用七步积极行为,进行生涯学科融合

目前,随着高考改革方案及政策文件的出台,很多学校已经逐渐意识到生涯教育的重要性。但大多数学校因为师资因素和高考的升学压力,只是在学生选科之前开设几次生涯规划讲座,全国范围内真正将生涯教育视为教育常规而开设职业指导课程的中学比例非常低,这无疑不利于学生未来的生涯发展[7]。虽然学生进行了选科,但一些学生并不知道自己究竟要选择什么,不知道对应的选择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选科结束后,他们仍然不知道未来要学什么专业或从事什么职业。很多学生受大环境的影响,没有从自身兴趣和能力出发,盲目追求那些跟自己实际素质模型不匹配的热门专业,导致他们进入大学之后,逐渐失去学习的动力,找不到学习的意义感和价值感,甚至还会诱发一些心理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各科教师对所教学科都有丰富的职业知识,最了解本学科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是最合适的生涯指导教师。所以,对生涯教育和学科进行融合,是未来生涯教育的必然要求,可行性和操作性较高,符合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但当下各学科的生涯融合还没有一个成熟的模式,处在探索阶段。目前高中化学教材有一个模块叫“化学与职业”,主要介绍了工作领域、主要工作内容和工作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并配有相关职业人员在工作时的图片;生物选修教材有“职业规划前瞻”模块,但教材中提到的职业知识较少,教师应适当加入一些丰富的学科职业知识,比如大学的专业和学校介绍、未来的发展趋势等,可提供一些资源包和网站链接,供学生课后查阅。

下面以社会认知生涯理论为指导基础,利用七步积极行为,试图构建生涯学科融合的通用教学模式,提升选科质量。向学生提供丰富的职业知识,让学生对未来有积极的结果预期和追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步,探索选择某学科之后对应的专业

学生在学科教师的帮助下探索和学科对应的专业,可参照学职群。学职群是通过对大学专业进行研究,根据学习内容、培养能力、对应中学科目、毕业生就业领域等方面的关联和共性,将中学的学业、大学的专业及未来毕业后的就业衔接而建立的科学体系。学职群一共有7个,分别是数学与信息、经管学职群,数理与科学、技术学职群,化生与物质、健康学职群,政史与社会、行政学职群,人文与美学、设计学职群,语音与教育、传媒学职群,艺术、体育与休闲学职群[8]。

如果对专业还没有清晰的认识,感到没有方向,不知道从哪下手,可先从学职群入手,在学职群中根据自己的特点进一步确定想要学习的专业。从名称可以看出,学职群和高考科目有一定的相关性,每个学职群都对应高中的优势学科,比如人文与美学、设计学职群对应的高中优势学科为语文、英语、历史、地理、化学、物理、美术,对应的一级专业是文学、工学、农学、艺术学。

有的专业要求一定选物理学科,有的专业要求一定选历史学科,不同选择结果的组合决定了高考可选专业的范围和数量,不同选科组合可选专业所占比例也是不同的。这样从学科角度出发,学生根据学科教师提供的信息探索选择这科之后可以报考的专业有哪些,高中阶段学好什么科目会为未来的专业学习打好基础,帮助学生更加清楚地知道学科内容和专业之间的联系。

这一步对应的是社会认知生涯理论模型中的结果预期,学生在学科教师的指导下,探索学科所对应的专业,明晰选择这一科目之后可报考的专业有哪些,增加对结果的预期,可以进一步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第二步,探索专业所对应的大学

在专业探索的基础上,学生在学科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探索跟这一学科专业所对应的大学。主要探索哪些高校开设这一专业,在开设这些专业的高校里,哪些是学校的优势学科。学位网的学科评估结果列举了每一专业的大学排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为例,大学排名依次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这样学生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哪个大学中哪个学科的实力最强,哪个学校的专业排名靠前,每个学校对于招生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成绩,比照评估自己大概能进入什么水平的学校。如果眼下的水平距离自己理想的大学有一定的差距,那么可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最终确定一所适合自己的大学。

这一步对应的是社会认知生涯理论模型中的结果预期。学生通过学科教师提供的丰富的生涯知识,设定一个适合自己选择的大学的目标,增加行动力。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就可以朝着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前进。加深了学生对大学的认知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科目选择,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感。

第三步,探索学科所对应的就业方向

大多数学生往往存在一定的误区,他们认为职业、专业和科目是一一对应的。但是在当今社会的实际发展过程中,一个专业对应多个职业,多個专业对应一个职业的情况也是比较常见的,一个专业不一定只对应着一个职业,也就是说,职业、专业和科目三者并不是完全一一对应的关系[9]。

学生还可以根据就业方向反向推导选科,这也为科目选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同时,学生明确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更容易做出适合自己的生涯发展规划,从而实现学科和职业生涯的紧密对接。从学科角度出发,学生知道教材章节和就业方向的联系,通过了解职业知识,探索自己的兴趣所在,确定未来大概的就业方向。

这一步对应的是社会认知生涯理论模型中的结果预期,学生通过探索学科对应的职业方向,进一步提高结果预期,提高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学习兴趣,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也会有所提高。这样学生会认识到,学科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升学考试,更重要的是与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息息相关。

第四步,了解学科对应专业、职业的发展前景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必然会出现职业的兴起和衰落现象。有些职业已经逐渐消失,有些职业未来可能会被淘汰,而有些职业可能会兴起,有些行业是永远不会淘汰的,当下兴起的行业可能过几年也会衰退,所以,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和行业的发展前景,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必然趋势和基本要求。

每个学科都有对应的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现在的热门专业可能会在四年之后变成冷门专业,而现在的冷门专业也可能成为今后的热门专业。学生在学科教师的引导下,对学科相关的各种类型的专业、职业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知。这样不仅开拓了学生的生涯视野,还能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和专业、职业的发展前景。

这一步对应的是社会认知生涯理论模型中的结果预期。学生通过了解专业、职业的前沿和发展前景,唤醒内在的生涯意识,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更加清晰,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第五步,观看榜样人物的生涯故事

榜样人物虽然不太容易接触,但教科书里有很多榜样人物,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或PPT图片,课后阅读人物传记等方式了解榜样人物,这样就会形成比较直观形象的感受。可以讨论梳理榜样人物的职业生涯发展历程,包括他们的生活经历、学习经历和职业经历等,思考为什么榜样人物会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工作,他们的经历对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选择有哪些启发等。

学生观看学科的榜样人物之后,可以进一步了解榜样人物的成长经历,加深他们对这个专业或职业的了解,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职业的未来发展道路和趋势,了解行业的发展方向和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要素。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榜样人物的关注,基于榜样人物的经历去做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对于无法充分进行实际探索的高中生而言,替代经验的积累是其获得职业体验最迅速最有效的方式[2]。这一步对应的是社会认知生涯理论模型中的替代经验部分。通过替代经验的形成,学生形成对某一学科的自我效能感和意义感,找到学科学习的兴趣,产生对未来的积极期待,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第六步,访谈从事感兴趣职业的熟人

生涯教育不必拘泥于课堂有限的时间,课后学生可以访谈身边感兴趣的生涯人物,采访从事跟某一学科相关的职业的熟人,问他们对所从事职业的看法。提前设计好访谈提纲,有助于对访谈对象进行深入的交流,访谈提纲可从工作内容、感悟和大学所学专业的相关度等方面展开。

学生通过学科教师的协助,找到已经毕业的优秀学生,访谈他们的选科和职业生涯规划的经验;或者采访回学校讲学的校友,访谈他们学习某一专业或从事某一职业的切身感受。这样通过学长或学姐的讲解,间接获得一些参考建议,可以有更为深刻的生涯体验。

这一步主要对应的是社会认知生涯理论模型中的替代经验。熟人是学生身边的人,他们的替代经验显得更加真实可靠,效果可能会好于榜样人物的替代经验。而且,访谈熟人的好处是比较容易获取信息,和他们所处的环境相似,更容易带来启发和思考。

第七步,提高社会责任感,提升家国情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素养包括家国情怀,家国情怀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和使命感。不仅仅是历史学科,学科生涯融合的最终目标都应该是家国情怀。通过学科学习,学生思考个人和国家的关系,将自己未来的生涯规划跟民族的发展和民族利益结合起来,适应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将自我的未来发展提升到国家层面上,能找到生命的意义所在,唤醒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增强家国情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国在多个领域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在疫情时期,通过政府的组织、人民的配合、科研的助力,国家给社会和人民交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这也足以看出我国正在逐步走向更快、更强的道路。但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提醒我们,如果想要真正在方方面面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还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想要在各方各面取得更大的成就,就离不开各行各业人才的培养,而各行各业人才的培养,又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一步对应的是社会认知生涯理论模型中的结果预期和情绪体验。将当下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科关系紧密结合起来,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科和日常生活实践的联系,侧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通过和学科联系密切的具体事件,提高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加对学科的认同感,为成长为顺应时代所需要的人才而努力奋斗。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科教师不是教给学生具体的选择,而是教授生涯知识和技能,学生自己做出选择。学科教师不仅可以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也可以教给学生职业知识,一位优秀的学科教师必然也是优秀的生涯教师。无论学生选择什么学科,教師都可以运用七步积极行为的思路和通用的模式进行教学。学生通过学科融合课程广泛了解生涯知识,增加学习经验,提高自我效能感和结果预期,对学科学习更加有兴趣,推动了他们的主动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对高考改革选科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钟秉林,王新凤.新高考的现实困境、理性遵循与策略选择[J].教育学报,2019(5):62-69.

[2]樊丽芳,乔志宏.新高考改革倒逼高中强化生涯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7(3):67-71.

[3]王世伟,美国高中阶段生涯教育课程评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3(9):40-44.

[4]高艳梅.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生涯教育渗透研究[D].淮北:淮北师范大学,2020.

[5]刘立立.以生涯学习经验为核心的高中生职业兴趣模型的建构[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7.

[6]Brown, Steven D,Lent, Robert W. Career development and counseling:putting theory and research to work[M].New Jersey:John Wiley & Sons,2012.

[7]包春莹.中学生物学教科书中加强渗透生涯教育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3(7):63-68.

[8]钱静峰.是时候聊聊生涯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9]王鹏.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8.

编辑/张国宪 终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