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2022-03-28康宁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课堂生成预设课堂教学

康宁

摘要:预设与生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新课程课堂教学呼唤高水平的预设与精彩的生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缺少国家课程标准与权威教材,因此需要科学严谨的教学预设,同时还需要高质量、鲜活的课堂生成。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成为心理课堂的挑战,从预设是什么,从哪里来以及到哪 里去,以及课堂生成的五种路径展开论述。

关键词:课堂教学;预设;课堂生成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2)08-0017-03

预设与生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新课程课堂教学呼唤高水平的预设与高质量的生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没有国家课程标准,缺少权威的教材,同时又因它的专业性与独特性,为此心理健康教育课必须要有科学严谨的预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强调课堂的真实性、过程的开放性、师生的参与性、情感体验的深刻性,关注认知观念的多元碰撞与构建,为此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更需要高质量、鲜活丰富的生成。

一、没有预设就没有生成

(一)预设是什么

教学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预设表现在课前,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预设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按照教师课前的设计和安排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预设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预设性的发展,或者说教师完成了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

本文以笔者执教的高中生异性交往主题课程“你好,爱情”为例,教学预设即课前的教学设计,课中按照教学设计展开的教学实践,课后学生因加深对爱情的理解带来的成长。

对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而言,预设不仅是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清晰、理性的设想与安排,还需要一个“攒教材”的过程。整个过程包括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与认知水平,结合相关理论知识,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整合教学素材等。

没有精心的教学预设,就没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北宋文学家苏轼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谈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预设就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胸中的“成竹”。

(二)预设从哪里来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预设要先从“攒教材”开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预设首先应有理论依据。理论依据可以从三个方面寻找:第一,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这相当于该学科的课程标准;第二,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规律与特点;第三, 相关主题、专题的科学理论。

以“你好,爱情”为例,在进行教学预设时,首先,应关注《纲要》中对于高中年级在异性交往方面的发展目标与要求;其次,要关注高中生异性交往的发展阶段及认知水平;再次,要关注人际交往的相关理论与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预设”还要准确把握具体的当下的“学情”。具体的当下的“学情”包括:课堂上是一群什么样的学生,他们的需要是什么;期待达成的理想目标和水平是什么,而现有的能力、态度、认知水平是什么;通过怎样的设计、方法来达成目标等。为此课程的设计者必须深入到学生的班级中,感受班级团体日常运作的原生态,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还可以通过一系列的问卷调查、座谈会,结合个人观察、经验总结等方式方法来精准把握学情。

同样以“你好,爱情”为例,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个人访谈等了解到具体的当下的学情:64%的高中生认为高中生可以谈恋爱;该班级超过50%的高中生有恋爱经历;高中生恋爱的动机复杂而多样,“异性间的相互吸引”是恋爱的最直接因素。基于这些具体学情,在进行教学目标预设时,把对爱情内涵的理解作为教学的重点,同时设置活动体验、经典心理学实验等环节,引导学生理解“心动”与“爱情”的不同。

(三)“预设”到哪里去

通常教学预设要解决五个问题:第一,这节课要教什么;第二,要求学生达到的目标水平是什么;第三,教师提供什么样的材料;第四,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第五,在每一个环节里教师如何提问,预计学生怎样回答。

在找准理论依据、把握具体学情的基础上,教学预设就要走向可操作的教学设计了。教学设计应设置清晰明确、可操作、可达成的教学目标,精心选择适切的教学素材与活动、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形式、教学软硬件准备等。预设的最终成果之一,就是教师在上课前完整、可操作的教学设计。

“你好,爱情”预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心动与爱情的不同,掌握爱情三原色理论”,通过精心选择的“吊桥实验”“爱情比萨DIY”“爱情三原色理论”等素材,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法,达成“学生加深对爱情的理解,树立科学爱情观”的发展目标。

教学预设的过程就像盖房子,对《纲要》、理论、规律的掌握等预设就是这所房子的地基,地基打得深,房子才能盖得牢、拔得高;教学目标、活动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素材等预设则是房子的框架、结构、各功能室的布局、“软硬”装饰等。做好这些预设,才算得上“成竹在胸”。

二、仅有预设也会减损生成

生成即创生、生长和构建,是指在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有效资源,包括课堂氛围的营造,师生、生生间的对话、沟通,认知观念的建构、改变,情绪情感的体验与表达,真实问题的呈现、解决等。

“你好,爱情”一课中,学生通过制作、绘制爱情比萨现场生成了丰富的可见的基于学生、基于小组合作学习对爱情的理解。或许学生对爱情三原色的理解还很稚嫩,但这就是课堂上真实的生成,是生生對话、观点碰撞、情感表达的生成。

关注生成还蕴含着从学生出发,从学出发,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关注生成是从关注“教”到关注“学”的过程,要求根据教学现场学生的表现即时、灵活调整教学进度、节奏、方法等,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动态生长的过程。

没有预设就没有生成,而预设太过则会扼杀生成,课堂也会因预设过满而缺少了真实、张力与魅力。“你好,爱情”如果预设,学生在探索爱情时难以准确把握爱情的核心内涵,而直接呈现爱情三原色理论,那么课堂上学生对爱情自主探索的生动的生成就会被预设扼杀。唐代诗人李商隐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预设之外的“灵犀”是课堂生成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教学机智的闪光,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尤其珍贵。

三、课堂生成的五种路径

在预设的基础上,如何在教学现场产生丰富的生成呢?教师可以从五个方面入手。

(一)生成源于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生成性课堂应始终坚持以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教育理念。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在真实场景中的真实问题。学生有兴趣、有体验、有交流,才有话说、有思考、有碰撞、有触动。这样的课堂才能从“表层”走向“深层”,才会有源源不断的生成。

“以生为本”还包括教师是否关注、回应那些学生在教学现场提出的预设之外的高质量的问题。有些教师眼里只有“预设”,在课堂上仅仅关注教学环节的推进、知识的传递,常常忽视、无视学生的真实表现、反应及疑问,不仅未能将生成的“小火苗”推动为“燎原之火”,而且在选择性忽视下任其自生自灭,甚至有意将其熄灭。

“你好,爱情”一课正是在尊重和关注高中生对青春期恋情的向往、超过半数高中生的恋爱实践及其在恋爱中的困惑等这些真实学情的基础上展开的设计。正是有了这些“以生为本”的内涵,才有了学生积极投入的过程。

(二)生成源于开放的教学环节设计

生成性课堂需要开放的教学环节与活动设计。太过结构化、封闭的教学环节会制约学生的探索,阻碍生成。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常用的“角色扮演”为例,结构化、封闭式的设计不仅预设了主题、环节,甚至连角色的台词都预设好了,学生只能照本宣科,也就不会有“新鲜”的生成。而开放的设计则把故事、情节、角色的“导演权”“改编权”交还给学生,让其自由发挥,从而激发更丰富的现场生成。

“你好,爱情”一课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索爱情内涵的开放的环节设计,才有了学生创作的五、六种不同成分、不同“口味”的爱情比萨。开放的环节设计让学生成为“主厨”,才会有视角多元、内容丰富的生成。

(三)生成源于开放的课堂组织形式

生成性课堂应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营造安全、平等、开放、抱持、对话的课堂氛围,充分展开讨论与对话,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表达、展示自己的思考和观点。课堂上提供充分的组内分享、组间分享的时间和机会,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不同的观点互相交流、碰撞、激发,进而整合、总结、提升与生成。

“你好,爱情”在课堂组织形式上充分使用小组合作学习,面对敏感问题组内充分讨论,分享时则以“小组”名义展示交流,既避免将个体置于“风口浪尖”,又促进了组内观点的碰撞与组间观点的交流。

(四)生成源于有深度的问题与开放式设问

生成性课堂需要有深度的问题,有深度的问题才能引发深度的思考。课堂设问应善于创造冲突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表达欲、碰撞欲。有了交流碰撞,才有生成。没有预设之外的生成,就不会有“灵犀”的闪现。

生成性课堂需要开放式设问。课堂设问要尽可能地暴露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而从学生的自然倾向出发组织教学。有些教师习惯于问一些封闭性的问题“对吗”“是吗”“行吗”,习惯于快问快答,学生齐答、抢答,课堂的思维含量低,“生成”自然不多。

为此,教师可以从以下角度反思:在这节课上提出了几个开放性的问题?提出问题后,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是多少?留给学生多少时间进行独立学习和研究?课堂中有多少时间用于小组自由讨论?提问有创造性、有个性的人次是多少?学生主动提问的次数是多少?回答有自己见解的人次是多少?

(五)生成源于教师的自信与开放

生成性课堂还来自教师的自信与开放。有些教师不够自信,不敢放手发动学生,害怕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预设之外的问题,提出尖锐的问题。有些教师则习惯于将课堂的主导权紧紧握在自己手中,习惯于控制,严格按照“预设”一丝不苟地推进各环节,而忽略了课堂真正的主角——学生。教师对课堂的强力掌控,始终将学生的课堂反应导入事先的预设,看似井井有条,实则死板沉闷。这样的课堂自然缺少生成。

以“你好,爱情”为例,教师若对青春期恋情抱持不接纳、“不合时宜”的态度,就谈不上设计开放的教学环节、营造安全自由的课堂氛围,也就不允许课堂的预设之外发生,不接受学生有关恋爱的“尖锐”问题。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一节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既要有科学严谨、贴近学生生活的“预设”,也要有开放真实、动情动心的“生成”;既要“胸有成竹”,更要珍视、激发现场的“灵犀”闪现。“预设”与“生成”,“成竹”与“灵犀”共同构建了一堂开放、真实、生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论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J].课程·教材·教法,2007(5):17-20.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3-8.

[3]程良宏,李雁冰.教學生成:为了学生的精彩观念和幸福生活[J].全球教育展望,2007(3):14-18.

[4]吕星宇.教学:从预设走向生成[J].教育科学论坛,2007(5):10-12.

编辑/张国宪 终校/石 雪

猜你喜欢

课堂生成预设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捕捉课堂生成,引导深度探究
赏识,让课堂生成更精彩
着眼课堂生成,提高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性
谈语文课堂的精彩谁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