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案例分析与思考

2022-03-27徐超超

民族文汇 2022年3期
关键词:资助困难案例

徐超超

摘 要:资助育人是高校思政工作“十大”育人體系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有效途径。本文以资助育人具体工作案例为例,分析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出现经济、心理、学业等多方面问题时应如何处理,并从精准认定、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等三个方面探讨研究“精准”资助育人模式。

关键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育人;案例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二二年新年贺词中提到:全面小康、摆脱贫困是党给人民的交代,是对世界的贡献。教育脱贫有利于“斩断”贫困代际传递,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对贫困学生的资助,《2020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指出2020年全国共资助学生14617.50万人次,其中资助普通高等教育学生共3678.22万人次,相比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比更高[1,2]。近年来,高职院校积极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建立了“奖、助、贷、勤、减、补、免”七位一体资助帮扶机制,资助育人工作也取得了较大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3,4]。为了充分发挥高职院校资助育人作用,实现受助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资助工作需呼应学生发展需求,在进行经济资助同时要兼顾心理、精神、学业等各方面的帮扶,推进“扶困”与“扶智”“扶志”“扶能”“扶德”同步发展。

一、案例概述

小新(化名)同学来自农村地区,小时候被亲生父母抛弃,后来被一对无子女夫妇收养。养母双目失明,养父母家庭经济较为困难,曾属低保家庭。他学习努力,上课总是坐最前排,但是成绩中等,大一上学期部分科目出现挂科。他小时候经常被伙伴嘲笑是“被抛弃的”,导致其性格内向,少与人沟通,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进入大学后,小新通过班级民主评议,被认定为“特殊困难学生”。可见此案例涉及的学生身世坎坷,性格内向,经济与学业“双困”。

二、案例分析

童年经历和成长环境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最直接的影响。首先,小新小时候遭到亲生父母抛弃,且经常被伙伴嘲笑,对他心理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使得他性格内向,容易出现自卑心理,不善于向人倾诉。其次,小新养父母因为没有亲生子女,把所有期望都寄托在小新身上,愿意借钱培养他,但他成绩一直平平,这无意中给他带来了心理负担。最后,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差,小新经济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爱好和特长也得不到有效挖掘,他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严重缺乏自信心。

三、案例处理

(一)温情感染,入微细致

辅导员、班主任及班干部齐心协力,深入他内心,关注他的思想动态并加以心理辅导,让他感受到老师和同学给予的人文关怀以及无微不至的爱,缓解其童年时期被伙伴们嘲笑所留下的心理阴影。因为与老师和同学们的联系更加紧密,小新感受到了大家的爱,慢慢敞开了心扉,愿意与人倾诉。

(二)鼓励引导,发挥所长

小新因为缺乏自信,进入大学后没有主动申请学生会干事、班委等职务,通过与小新的长期接触,发现他体育成绩优秀,在班委轮换时,鼓励他发挥优长,竞选体育委员,进一步拉近他与同学们的距离。小新成为体育委员后,工作认真负责,会经常帮助体测薄弱同学“备战”体测,体育场上的他更加自信了。同时鼓励他积极参加各项实践活动,增加与同学的联系与交流。

(三)增强资助,缓解负担

小新从小懂事,为了缓解家庭经济负担,他经常参加社会兼职,但小新无法较好地平衡学习和兼职。为了帮助他减轻经济负担,向他详细介绍了国家和学校的各项资助政策,综合考虑其家庭情况、生活简朴、在校各项表现等,为他申请了国家助学金、伙食补助、春节慰问金、贫困家庭大学生救助金等多项困难补助和实训室勤工助学岗位,并建议他将兼职时间调整到寒暑假,这些帮助在很大程度上能解决他日常生活所需,也让他能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专业学习中。

(四)助学帮扶,助其成长

为帮助小新提高成绩,通过多次沟通交流发现他虽然上课认真,但很少做笔记,知识点容易忘记,通过讲解其他同学的优秀学习方法鼓励他多做笔记,及时巩固课堂知识;联系小新任课教师,帮助他辅导知识重难点;班委课程辅导,帮助他深入理解专业知识;鼓励他积极报名参加工匠班、学徒班等,踊跃参加各项技能竞赛,不断提升专业技能。通过一系列帮扶及其自身的努力,小新成绩有了明显提升,并拿到了校奖学金。

四、案例反思与启示

通过小新的案例,可以看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生活拮据以及过往经历,容易产生自卑、孤独、焦虑等不良心理,进而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为增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需从精准认定、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等方面多管齐下,为资助育人打出“精准”“组合拳”。

(一)多措并举,促进精准化认定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是贫困资助的首要环节,通过精准认定可以明确重点资助对象,有效提升资助育人的实效,让真正有需要的学生享受资助资源,切实做到“扶真贫”。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认定机制,改善传统的四级贫困认定流程(学生提出申请--班级民主评议-学院审批-资助中心(学生处)审批),提升贫困认定的速度和精度[5]。规范贫困认定材料,不能只依靠学生提交的贫困证明材料,可定期通过“一卡通”等大数据信息技术收集学生日常消费信息,结合走访、谈心谈话等形式了解学生及其家庭情况,丰富客观数据,提升贫困认定的科学性。加强对国家和学校资助政策的宣传与解读,让学生正确理解资助作用和意义,端正学生的贫困申请态度。完善监督管理体系,加强对贫困认定材料、认定流程以及各项贫困资助等的监督管理,确保贫困认定与贫困资助公平、公正、公开进行。

(二)多元探索,促进精准化帮扶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涉及到心理、就业、学习等多方面问题,单纯提供物质层面的帮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发展需求,高职院校需精准定位学生需求,健全“奖、助、勤、贷、减、免、补”+“绿色通道”资助体系的同时,提供心理辅导、学业辅导、专业技能培训、拓展培训、就业指导等各方面资助育人服务,探索制定“一人一策”帮扶方案,帮助受助学生个性化发展[6]。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网络平台等的育人功能和作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积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定期开展感恩教育、励志讲座、诚信讲座等主题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思想帮扶。加强与企业合作,探索社会兼职与专业发展同向同行帮扶策略,帮助受助学生在赚取生活费的同时可以提升专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

(三)多点发力,促进精准化管理

资助育人是高职院校的一项系统性工程,为促进受助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各职能部门、教职员工、学生等的相互配合,构建全员参与、各部门配合、各环节统筹的资助育人管理机制,形成资助育人合力。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的核心作用,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注,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以及心理等各方面问题,并通过日常交流引导受助学生要加强自身学习,不断增强能力素质,提高个人竞争力。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指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对贫困学生多加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充分引导朋辈关怀,通过同学间的互帮互助,构建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让家庭困难学生感受到温暖,愿意积极主动融入到集体中去。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切实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以及学生的各项表现,准确把握学生动态,形成家校合力帮扶体系。

五、结语

高职院校学生数量逐年增加,给资助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帮助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时解决问题、顺利完成学业是高职院校学生工作者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开展资助育人不仅可以扶贫助困,还可以扶志育智,我们应该端正学生资助工作理念,把“输血式”资助思维向“造血式”转变,把“大水漫灌”资助模式向“精准滴灌”转变,使受助学生在学业、经济、心理、能力、精神、素养等各方面都能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赵贵臣,肖晗.诚信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1,(1):155-159.

[2]王自园.从案例的角度探索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方法[J].大众标准化,2020,(16):175-176.

[3]董玲莉,邓文航.基于精准资助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3):257-258.

[4]王战辉.新形势下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4):5-8.

[5]莊丽,朱林.全员关注,全程沟通,全方位结合—基于“三全育人”理念家庭经济困难生帮扶案例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1,37(2):29-30.

[6]陈则东,胡新岗等.高职院校发展性资助育人实践典型案例与思考[J].职业技术,2022,21(02):43-48.

猜你喜欢

资助困难案例
Challenges Build the Team困难中遇见团队
样板案例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于开展专利申请相关政策专项督查的通知》
选择困难症治疗仪
选择困难症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