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创融合”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探究

2022-03-24李臣学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9期
关键词:专创融合专创融合

李臣学

(上海理工大学教务处,上海 200093)

“专创融合”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高等学校教育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在创新创业的时代,对大学生进行关于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以及创新创业技能的“专创融合”教育非常有必要。本文主要从“专创融合”视角,探究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策略[1]。

1 “专创融合”教育提出的背景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亟需创新型人才,以满足日益变化的社会需求。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任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和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既能让大学生学会自主创业,又能提高高校自身的综合实力,也是对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贯彻落实。

高校“专创融合”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在专业学科教育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包括投融资、法律、团队建设等方面的教育。在具体的“专创融合”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举办创业大讲堂、创新创业论坛、“专创融合”沙龙等,对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知识辅导,还可以编写创业类刊物、制定创业创新指导手册等,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题提供预案选择,从而提高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规避风险的能力[2-3]。

2 “专创融合”教育的特点

“专创融合”教育将高校教育中传统的单一学科教育转变为多学科融合的教育,具有跨学科的特点[4-5],具体表现在高校大学生专业知识技能与创新创业知识的深度融合上,对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思维、专业能力、创新意识和学习态度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高校的教师要把握“专创融合”教育的特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扎实推进高校“专创融合”教育工作[6]。

2.1 创业性

在“专创整合”教育中,教师要做到两点:一是对大学生的首创意识进行培养,包括大学生创业意识以及创业精神的培养。具体内容可以理解为是对大学生首创精神的培育,要让大学生理解首创精神对于我国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例如,让世人震惊的深圳速度就是改革创新的重大成果,海尔集团的零库存模式是首创精神的体现,这些事例都教育大学生要敢于首创、敢于冒险。二是要对学生进行创业知识的讲授。比如讲授企业的运营管理知识、经济贸易往来的制度规则等,同时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大学生潜在的创业意识。这些既有利于大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也对专业课程中的创业内容进行了深度挖掘。

2.2 创新性

创新,是发展的推动器,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可以打破人们常规的思维限制,从而提出与别人不一样的问题解决方案。要培养学生学会用独特的视角去思考问题,比如新旧动能的转换,让大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思考什么是新产业、什么是新业态、什么是新技术以及什么是新商业模式,再让学生明白从宏观视角来看,推进新旧动能转换还应当加快形成新体制、新供给、新组合、新主体。这样,高校的“专创融合”教育做到了对学生专业知识教育基础上的创新创业教育,从而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2.3 专业性

对大学生进行“专创融合”教育,首先是专业教育,高校以专业技能知识培养为主要教学目标,所以,高校在进行“专创融合”教育时,要突出专业性的特点,从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中挖掘与创新创业的融合点。例如,某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就很好地实现了“专创融合”,突出专业教育特点。具体做法是让项目走进课堂,让学生把课堂作业变成自己的创作作品,再变为市场需要的产品。在这一过程中,既让大学生接受专业课的教育,又让大学生对市场需求有充分了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热情。

3 “专创融合”教育现状

尽管各高校积极开展了“专创融合”教育,但还有部分高校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很好地融入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还存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脱节的问题,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个人发展服务。具体表现如下。

3.1 “专创融合”课程教学大纲与实际脱节

“专创融合”课程教学大纲与实际脱节,主要表现在部分高校只是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了教学计划中。虽然也制定了创新创业教学大纲,但在大纲中只是简单说明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内容,对于学生如何进行整合没有具体明确的目标要求。部分教师在授课时仍然采取大班授课的方式,讲解基础创业知识与背景,对当下创业热点以及实际可能遇到的困难简单带过,制约了“专创融合”课程的效果。

3.2 “专创融合”课程设置与实际脱节

高校现有的创新创业课程,以教授创新创业知识为主,过于理论化,缺乏必要的创新创业实践。特别是高校在挖掘自己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上,还存在不足。需要加大对学生“专创融合”教育课程的开发,积极完善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体系的合作模式,真正让大学生参与其中。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要主动与其他院系进行资源共享,积极为创业大学生制定培养方案,力求提高“专创融合”课程的实效。

3.3 “专创融合”课程师资力量与实际需求脱节

我国很多高校一直是以专业知识教育为主,师资侧重于传统教学能力,缺乏创业投资的经历,所以,在“专创融合”课程教学时,部分教师不能很好地为学生提供指导,故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引进具有成功创业经验的人士丰富高校“专创融合”教师队伍,让他们用自己的成功经历激发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4 “专创融合”教育的路径选择

4.1 教学内容突出“专创融合”教育

创业课程是大学生创业的基础,不仅将创新创业意识和观念根植于学生心中,还能为学生开启创新创业之路。首先,高校可以改进教学内容,由高校招生就业指导处牵头设置创新创业课程,由专业教师讲述基础创业知识,邀请创业者讲解如何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比如借助某创业类节目开展全国巡回讲座及海选的机会,邀请嘉宾来校进行宣讲,主要讲述创业及成名经历,在创业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以及如何解决,还有在创业过程中的一些趣事等,也可以通过现场提问的形式,让嘉宾讲述学生在创业路上可能遇到的一些困难。其次,通过创客空间、科技园、创业孵化器等平台开展实践项目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动手实践,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实践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在实践中发现更多适合创新创业的人才与项目,重点支持,带领学生走出象牙塔,走进市场,真正了解市场需求。

4.2 师资素质提升促成“专创融合”教育

创新创业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对缓解就业压力以及孵化高精专企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师资力量的素质必须提高。针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侧重于传统教学能力、缺乏创业投资经验、不能很好地为学生进行指导的现状,应该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指导能力,长期或周期性聘请创业成功的企业家或创业者来学校指导学生“专创融合”。比如,可以在高校“专创融合”教育课程中加入周期性讲座,邀请相关领域的创业者、投资人、企业家等进行宣传教育,也可以挑选有能力、有潜力的学生,帮助他们对接项目并达成合作,也可以针对每个学生的能力特点及项目特点个性化定制方案。高校应该制定详细可行的师资队伍发展计划,定期开展培训交流,提高“专创融合”师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能自主创业、锐意进取、开辟创新的创新创业人才,才能融合专业与创新创业,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道路。

高校要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首先,采用“请进来”的方式进行师资队伍建设。一是聘请具有创新创业成功经验的人士为大学生传授“专创融合”知识,成为大学生的“专创融合”导师。二是在制定招聘计划的时候,加入“专创融合”型教师招聘,为高校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其次采用“走出去”的方式提高教师队伍水平。高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管理机制,让教师“走出去”学习先进经验,开阔视野,从而为学生带来前沿创新创业信息。再次,提高现有教师“专创融合”能力。高校定期开展“专创融合”教育的知识讲座、实践活动,让教师有意识地提升自身的“专创融合”能力。最后,采用激励机制扩充“专创融合”教师队伍,对教师队伍实行评聘分开,绩效考核,让“专创融合”教育在大学校园蔚然成风。

4.3 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拓展“专创融合”教育

“专创融合”教育意味着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起来,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创新创业知识后,有机会、有平台、有能力用实践检验所学知识。高校可以搭建创客空间、科技园孵化器等创业平台,通过校友或企业赞助等获得资金,用以支持学生的创业项目。让学生在校内外导师的共同指导下,模拟公司运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产品,参与短期实习、“挑战杯”或其他创新创业大赛、各级课题申报等实践活动。通过亲身实践,了解企业是如何生存发展的,认识科研成果变现的方法,详细了解企业健康运转所需要的不只是丰富的知识和一腔热血,还需要充足的资金以及各项规章制度。学校可以通过融合科技园与校内科研成果,在学生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同时,完成产学研的转化,如农业高校可以将学生研究设计的食品引入食堂推广,开放线上及线下渠道,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

5 结语

高校不断扩招,就业升学压力日益增大,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刻不容缓,结合专业教育开展“专创融合”教育尤为重要。面对创新性、创业性、专业性等“专创融合”独有的特点,高校应该采取优化教学内容、提升师资力量素质、建设实践教育体系等方法进行高质量的“专创融合”教育。

猜你喜欢

专创融合专创融合
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课程与实践体系建设研究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专创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与“专创”融合式教育的实践探索
融合菜
专创融合视域下旅游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实施路径探索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高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对策研究
浅析民办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