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策略

2022-03-24周小娟

教育·读写生活 2022年2期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心理

周小娟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学校不仅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多方面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初中生的学习效率,还有利于增强初中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初中生全面综合地发展。本文分析了目前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策略,以期对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帮助。

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最容易产生心理困扰和障碍的成长阶段。初中阶段的学生属于生理和心理发育还未健全的群体,所以,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充分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深入探究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教育理念,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学生加强沟通交流,激发其学习兴趣,以此提升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发展。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坚持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认真研究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切实推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和差异性原则

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不仅要坚持整体性原则,还要坚持差异性原则。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保证每个学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时都有所收获,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从中感悟生活的意义,在遇到挫折时勇敢面对,积极解决问题。而差异性原则主要是指教师要尊重学生因个体不同在心理发展中存在的差异,并从差异化的角度采取针对性的策略。要对有特殊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差异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满足学生特殊心理需求。每个学生在性格、生理、心理发展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教师需要走近学生,了解学生,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创新教育策略。

(二)发展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

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还需要坚持发展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发展性原则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心理、生理的发展特点,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制订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活动性原则主要是指教师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要让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有所收获,有所启发,有所感想。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形式应该是多元化的,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应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三)主体性原则和特殊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一切教育方法都应该落实到学生身上,一切教育成果都必须在学生身上得到体現。因此,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性原则是要将学生作为心理健康的主体,考虑学生多方面的需求,结合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趣,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将更多的优质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特殊性原则是教师要尊重学生存在的特殊心理问题,保护学生的隐私和自尊心,避免学生在接受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受到更大的心理伤害,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

目前,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更为关注和重视,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对学生予以科学正确的心理健康辅导。教师一般采用班会的形式开展心理教育,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诸如此类的形式化的教育并没有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不能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系统和全面的分析,也没有进行专业的疏导,久而久之学生的心理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单一化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主要有班会、创设心理健康信箱、家访、谈心等,虽然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教育方式较为单一,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不够,积极性不高。而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内容、生理发育、学习环境等因素发生了变化,但是教师仅仅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现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导致课堂教学氛围枯燥沉闷。同时,随着学生课业压力增大,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从而无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三)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落后化

唯有紧跟时代发展的需求不断创新,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建立一个和谐融洽的社会。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观念比较落后,不能够及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薄,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没有真正理解,过于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综合素质的发展,不能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疏导。同时部分学校尤其是偏远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经费不足,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也没有配备相关的心理咨询室,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落后。

(四)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错误化

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能够更好地促使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目前,很多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没有进行系统的培训,而且身兼数职,对专业知识一知半解,理论功底浅薄,实践经验少,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只能根据自己过往的经验,随意安排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没有发挥教师的教育引导职能。虽然部分教师考取了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格证,但是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往往缺乏系统化的思维,很难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策略

(一)避免形式主义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认识,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避免形式主义的教育方法,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正式纳入学校教育课程体系,避免将班会课和心理健康教育混为一谈,提高心理教育课程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搭建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强大的自信心,积极投入到学习中。针对学生青春期存在的人际关系紧张、抑郁、焦虑、学习压力大、早恋、心理不平衡等心理问题,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要以宽容之心应对心理健康问题,从而提高个人的心理健康素质。

(二)推进形式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

形式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更好地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完善、提高自身。教师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对于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主要有家访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班级集体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户外活动型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竞答式的教育活动、学生心理健康演讲活动、剧本活动等。

家访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针对一些有特定心理健康需求的人开展,需要家庭、学校共同关注,共同努力,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要及时沟通,探讨出能够有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方案,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班级集体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短期内班级中存在的共同的心理问题进行集体疏导,也可以解决集体内长期所存在的共同的心理问题。对于这些心理问题,教师要对学生要进行及时的教育,并进行动态监测,对于仍然无法解决心理问题的学生,再进行单独教育。针对户外的心理教育形式,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教育活动,要让学生在收获快乐的同时,受到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那么,活动的选择最好在室外,这样活动范围更大,可以远离教室里压抑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可以倾听到学生更多的心声。专题讲座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这类教育方式的内容一般涉及情绪、学习、人际关系、性心理、早恋等,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让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讲座,不仅能够实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能够搭建学校和学生的沟通桥梁,听取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和想法,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对于演讲类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进行指导,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对于表现较好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奖励。对于剧本编写类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先由学生编写,最后教师从中挑选出比较好的剧本,让学生来进行表演,把生活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更加真切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意义。

(三)积极开展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联系生活实际,丰富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例如,在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后,教师可以结合相应的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从视觉、听觉等角度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兴趣。事实上,视频类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比较明确,角度也比较独特,对学生很有启发性,往往会让学生产生更加深刻的感悟,能够很好地发挥其独特的教育价值,比传统教学效果更好,满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从而避免了传统的教育弊端,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拥有全新的体验。

(四)开展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根据本校的教学情况,配备适量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同时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各学科中,加强对全体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增长知识和发展健康的心理。教师应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认识,转变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師生关系。同时学校应根据需要,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经费,完善硬件设施,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定期为学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正常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与智育教育同步发展、协同发展,需要教师、学校、家长、学生共同参与。初中生正处于成长的重要时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如何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强大的自信心,让他们快速地适应复杂而多变的社会,成为学校和教师越来越重视的问题。所以,学校和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地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开展更加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促进其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初中生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