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城记》与中国茶文化的哲学特质

2022-03-24井丽霞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双城记茶道茶文化

井丽霞

摘  要:和、静、怡、真是中国茶道的四谛。茶文化的精髓与中国儒释道的各种信仰相互杂糅,交融共济。17世纪初,中国的茶叶开始销往欧洲各地。西方的文学作品中也开始逐渐有描写茶的作品,其中代表性作家之一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其作品《双城记》中,从人道主义出发,深刻阐述了资本主义激烈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生活的困苦。作品所表现的茶道精神,诸如顺其自然、至真至诚和精行俭德等与中国茶文化精髓一脉相承、相得益彰。茶与茶文化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茶中有道,道中有茶,体现茶文化的多元性、融合性和和谐性。

关键词:《双城记》;茶文化;茶道;统一

中图分类号:I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05-0133-04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是英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狄更斯在《双城记》中诠释了人性中的真、善、美及人道主义等思想与中国的茶文化思想有某些共同之处。这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通过伦敦和巴黎两个城市的对比,对法国医生马内特、马内特女儿露西、贵族子弟达尔奈、青年律师卡顿等人生活际遇的描写,批判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阶级斗争,伦敦危机四伏,随时可能爆发一场大革命。茶在《双城记》中成为医生马内特增进人与人之间感情的重要媒介。品茶之人,自有品茶之道。“茶溶于水,但浓于水,沉淀在水里的是茶叶,飘散出来的却是纯粹的精神之美,浓郁的文化芳香。”[1]中国茶道的“天人合一”、至真至诚和精行俭德等浑然天成的优良品质体现在狄更斯《双城记》塑造的许多典型人物身上。

一、品茶之道与相合自然

受历史、地理和文化根源的影响,英国人主要以喝红茶为主,形成了独特的饮茶习惯。“在18世纪,英国进口的茶叶中约55%是绿茶,红茶约占45%。后来,红茶约占66%,绿茶约占34%。”[2]英国人选择红茶并非偶然,也并非生来讨厌绿茶。当时,中国是英国进口茶叶的主要输入国。17世纪之前,英国人还不知道茶是什么,“别看电影里和油画里的苏格兰牧场绿茵遍地,封建贵族庄园里玫瑰满园,公主小姐们穿着倒酒式华丽裙装在世外桃源般的景色里漫步”[1]。到了1745年,英国国内此时已经是茶香四溢。不管是贵族,还是平民百姓,每到下午四点钟的英国下午茶时间,都要喝一杯来自中国的香茶,“世界上所有的时间都停下来喝茶”[1]。香茶的风靡,要归功于英国商人,不远万里穿越大西洋,横渡太平洋,绕地球4万多公里的商务航行,用白银换取茶叶。英国人之所以偏爱红茶,一种观点认为,绿茶不易保存。在长时间的海上运输中常常发霉。即使没有发霉,颜色和香味也大大减少。相比之下,红茶不易霉变,易于长期贮藏。另外一种观点认为,红茶不易掺假,英国人分辨不出茶的品质,往往上当受骗。再者,英国的气候也是重要因素之一。英国潮湿,经常下雨,纬度高,日照不足,红茶可以增加体内的热量,驱寒除湿,舒适暖胃。

英国人喝茶讲究氛围,聚会沙龙就像中国人的茶馆,喜欢聚在一起,一个人吃饭没有味道。从英国人喜欢谈论的天气到街坊邻里的闲言碎语,再到达成共识的政治话题,随着达成人数的增多,慢慢演变成党派。“在英语里,党就是大写的Party,可见党派起源于茶文化”[2]。“那时候的下午茶,男士要穿着礼服,女士则要穿着镶着蕾丝花边的美丽裙子。仆人们会在餐桌上放一小束鲜花和精致的三层点心架,可能还会点上香薰蜡烛,放上优美的音乐呐”[3]。被誉为“东方神药”的茶成为英国人的新宠儿,英国也逐渐成为全新的“茶业帝国”。“在英式下午茶文化的熏陶下,英国文学家与众不同的显著特点,就是时常表现出对中国茶的赞扬。剧作家皮内罗(公元1885—1934年)对品茶的精神文明更是赞赏备至:‘茶之所在,即是希望之所在。’其他如诗人华兹华斯、作家狄更斯等,无一例外地对茶文化颂赞有加。”[4]如今,英国人的下午茶已不再遵循宫廷礼仪,但下午茶仍是家人、朋友和同事等沟通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英国人在享用下午茶的同时,还是不会忘记着装得当,妆容精致。下午茶使茶道得到更好的传播,人们寄情于茶,净化心灵,保存了茶道的精华和本质。狄更斯《双城记》的主人公马内特医生医术精湛,受到人们的爱戴。他花一年之久才用英国消费者的茶叶来招待拜访他的亲朋好友,可见茶在英国人的心目中是“和”的传播媒介,人们通过品茶,释躁平矜,怡情悦性。人们以茶会友,交流感情,营造和谐气氛。而马内特出于正义感告发了霸占民女、草菅人命的厄弗里蒙德侯爵的兄弟,结果却把自己送进了监狱。从那时起,他就与世界隔绝了。马内特追求真理,即使身处危险,他也无所畏惧。他的女儿露西已经长大,带他去英国生活。在旅途中,他们遇到了年轻的法国人查尔斯·达尔奈,并得到了他的照顾。原来达尔奈是侯爵的儿子,他痛恨家族的罪恶,放弃了财产继承权和贵族姓氏,移居伦敦,成为一名法国教师。为了寻求真理,达尔奈毅然放弃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在异国他乡的生活中寻求真理和真爱。马内特医生为了女儿的幸福,放弃了对侯爵儿子的仇恨,以宽厚和仁爱之心让女儿追求自己的幸福。他超越自身的局限,尽量淡化伤害,大度友善地对待他人,并没有以德报怨。品茶悟道,中国茶道的核心精神是“和”。“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人们的行为上,就是以“和谐、和睦、和平为基本原则,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平衡。如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诚信、宽厚、仁爱待人是为了‘和’;遇到矛盾时,求大同,存小异,这也是一种‘和’。而‘和’就是遵循自然”[5]。和之美,即自然之美,回归本真,是茶道美与生命美合为一体。

英国人的相合之道与中国的茶道相得益彰。中国的茶道浸润着道家精神,无论是作为一种养生方式,还是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内涵的饮茶文化。老子认为“道法自然”[5],即天地万物都要遵循自然变化規律,尊重自然界生长法则,人介于天地之间,自然界没有固定的模式。它使所有的生物按照自己的本性自然生长,没有欲望,没有奢求,没有强加的因素,倡导自然和谐。“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上,‘和’在茶道中的基本含义包括和谐、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谐”[5]。和谐意味着“保持一颗顺任自然之心,即‘真心’‘常心’”[6]。除了真心、常心,诚心是构建人与人和谐共存的必要条件。

二、品茶养心与至真至诚

“中国以农业立国,但农业生产活动的范围较小,乡土意识浓重,长期的积累,也就‘层累地造成’安于平稳、希求和谐的心理态势。另受儒家观念体系的长期影响,定会造成这种追求和谐平稳的心理结构的进一步形成。所谓的‘茶道’,也就应运而生”[7]。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是“情”与“理”的统一,即天与人相融,达到“天人合一”。以情顺理,以理化情,顺情顺理,使出于善,归为“本真”。“情”和“理”渗入到个体的心灵深处,人们更加注重精神内涵。品茶之人,浑身浸润着茶文化的思想精髓。至真至诚之人,乃大善之人。懂得修身养性,品茶悟道。“中国茶道讲究一‘真’字,所谓真茶真水真具,待人要真心真意,人要真性,话要真诚,每一点都要求真。这也是因为儒释道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而赋予茶道的精神。茶道从对物理之“真”升华到精神层面的心灵之‘真’,‘真’成为了茶道的最终追求”[8]。“道家之真是‘道法自然’的本真,儒家之真是‘格物致知’的识真,佛家之真是‘摆脱我执’的知真。通过品茶让人感悟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真情真诚,在无我的环境中放飞心灵,通过品茶,让人修身善性善待生命”[8]。“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中国茶道的“真”在《双城记》中也可见一斑。露西——马内特医生的女儿,被作者描绘成一个完美的女性形象。她悉心抚慰父亲千疮百孔的心灵,勇敢营救身处危险的丈夫,是真爱的体现。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风暴终于来了。巴黎人攻占了巴士底狱,把贵族们一个接一个地送上断头台。至于伦敦,达尔奈一到巴黎就被捕入狱,目的是营救他的管家加贝尔,冒险回家。马内特医生用最好的茶叶来款待来访的客人们,以礼待人,和睦共处。女主人公露西不顾生命危险,突破重重困难来到巴黎营救丈夫达尔奈。他对露西没有掩饰,全盘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获得了露西的真爱,是中国茶道追求情之真的具体表现。达尔奈放牧自己的天性,是追求性之真的表现。达尔奈的大爱感动着他身边每一个求“真”的人。达尔奈的“真”更是真善美的真,是清纯、质朴的自然之真。卡顿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坦然面对世界,成全露西和达尔奈的幸福,是追求义之真的表现。卡顿用鲜血和生命来保护自己的心爱之人,即使知道单恋得不到任何回报,但他仍坚守本心,对朋友的至真至诚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散发着人道主义光芒。

“诚,本义为诚实无欺或真实无妄。诚这一古老的哲学范畴,是从道德范畴中演化而来的。在整个中国古代的社会发展中,在塑造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上,诚一直起着十分重要的进步作用。因为它具有跨时空的真理性,并与人类相伴始终”[9]。“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也。诚实是天道的法则,做到诚实是人道的法则”[10]。茶文化茶德中的“诚”,指的是茶人的心性修养,即诚厚、诚明、诚信和诚敬。《双城记》中达尔奈的至真至诚化解了两个家庭的矛盾,得到了善良仁慈的马内特医生的宽容和谅解,也得到了天使露西的真爱。真情、真性、悟真和归真,是中国茶道追求的终极目标。小说中男女主人公尽显真性情,真正放松自己,达到品味人生之目的。真诚待人、真心示人、真话予人和真情对人,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必要条件。良好的修养和完美的心灵才称得上是“德”。

三、品茶悟道与精行俭德

陆羽提出茶人要“精行俭德”。“精行俭德就是指良好的操行与品德”[8]。茶以养德,习茶修德,修成一个具备美好品德的人。茶使人们热爱生活,理顺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的茶修与狄更斯作品中所倡导的舍己为人,品德高尚的人道主义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行为的修正和心灵的修养,更是自我覺知和自我完善的过程”[11]。中国茶道的“精行俭德”,更能彰显人类个体的精神特征,是人道思想的精髓。

在狄更斯小说中,律师卡顿和医生的女儿露西都是人道主义者的化身。卡顿是道家所讲的真“善”人。卡顿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他对于当时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现状感到非常无奈,又无力反击。知道他只是一厢情愿的单相思后,他毅然决然地决定替情敌达尔奈登上断头台,用生命履行他对露西爱的承诺。老子认为,不时刻考虑自己才能成就自己。卡顿用纯净的心去欣赏和感悟世界,是道家所说的灵魂通透的人,是茶道中品德高尚的人。他真正做到了以豁达的态度面对生命,诠释着生命的厚度和质量。卡顿可称为圣人,他良好的品德和修养感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不惜牺牲生命来成就露西和达尔奈的幸福。“德”是茶道的本质精髓。茶道的最高境界就是实现人格的提炼和精神的升华。陆羽提到,“茶的美好品质应与品德美好之人相配,这是最早确立的茶德标准,也是中国茶道德精神之所在。王泽农先生认为,德是天生的属性,天性、人性、茶性乃共性所在。重德,是中国茶道人生价值观中最基本的内容。讲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是历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标,也是茶道的核心内涵。而茶德的树立,既是茶自然特性的显现,也是茶人精神的流露,更是茶人所确立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5]。卡顿的德是一种大德,只有道德情操高尚的人才具有的良好品质。卡德乐于帮助他人,以自然的心态处事,心怀恬淡。与卡顿同样具有理想人格的还有天使露西。

露西温柔大方,与人友善,到处散发着人道主义光芒。她用爱化解了两个家庭的仇恨,化干波为玉帛。“她用爱心温暖着父亲受伤的心灵和身体,在她的精心照料下,父亲的神智恢复了正常。而她又是勇敢的,当丈夫有难时,她义无反顾地离开了平静温暖的家,来到危险重重的巴黎,竭尽全力挽救丈夫”[12]。露西是天使的化身,她的美不仅在于外表,更在于她的修养。而这种美更具有感染力,更持久动人。“茶德是茶道的灵魂。中国茶道,很大程度上是在树立茶德的基础上创立的。中国茶文化继承了儒、释、道的精义,把饮茶等茶事活动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茶的品饮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洗礼和人格上的提炼,这就是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5]。露西是和平的天使,她热爱生命,追求真善美。她孝顺父母,不辞辛苦,不仅细心地照料伤痕累累的父亲,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陪伴和心灵的沟通,从而使父亲走出阴霾。中国茶道叶崇尚“尊老敬上”。“尊老敬上”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文化的传承与核心。这种精神财富在世界各国得以传承和延续,以实现世界的和谐安乐之道。老子和庄子的书中也多次提到和为贵的思想,倡导和谐相处。

老子反对剥削压迫,倡导人人平等,抵制财产私有化,只有财富均等的社会才是世界各国所向往的社会,反之则与人道主义思想背道而驰。狄更斯在作品《双城记》中,从人道主义出发,生动刻画了典型人物的仁爱之心,倡导老子的大道精神,让更多的人体悟到茶道文化的精髓和思想。正如道家所尊崇的,万事万物都要顺应事物的客观规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心灵和精神得到升华。英国人跟红茶结下了不解之缘,远渡重洋的红茶成了英国上上下下人们休闲时光的必备佳品。

理想的人格就是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体。一杯一茶中传递着仁爱之心,生命与茶的美好契合,德慧双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马内特的道法自然、露西的至诚尽性和卡顿的人道主义思想是中国茶文化在西方传播影响的结果。“儒家以茶修德,道家以茶修心,佛家以茶修性”[13],品茶悟道,进而得到精神上的升华。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茶道精神不仅体现在文学家的文学作品中,也影响着世界各国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使越来越多的人体悟到人间的大爱和大智大慧的表现。中国茶道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有力证明。

参考文献:

[1] 俞鸣. 茶史漫话[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81-200.

[2] 徐晓村. 茶文化学(第二版)[M].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4:273.

[3] 白子一. 寻茶问道[M]. 北京:九州出版社,2017:230.

[4] 张忠良,毛先颉. 中国世界茶文化[M]. 北京:时事出版社,2016:345.

[5] 朱仲海. 中国茶道[M].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8-60.

[6] 王凯. 道与道术:庄子的生命美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75.

[7] 张柏. 茶文化[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9:166.

[8] 颜廷录. 茶道·非常道[M]. 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3:88-158.

[9] 宋一夫. 國学百家讲坛·诚:彩版[M]. 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2:25.

[10] 田真. 一杯茶中的信仰[M].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69.

[11] 王琼. 茶修[M]. 桂林:漓江出版社,2019:24.

[12] 范琳,王桂贤. 《双城记》人物形象解读[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37(01):24-25.

[13] 王玲. 中国茶文化[M].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135.

(荐稿人:华燕,上海理工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双城记茶道茶文化
中西文化对比下的英语茶文化教学研究
小长诗
电视双城记:川渝主播共护长江源
寻迹万里茶道
探究融合茶文化的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实践
互联网思维引导下茶文化传播形式的探索
茶道不能光说不做
从一次茶会看当今茶道
《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茶道六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