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全育人”的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模式优化

2022-03-24王志远王丹郑润国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导师制三全育人立德树人

王志远 王丹 郑润国

摘  要:为了贯彻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本质的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和以“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为目标的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备受高校关注。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功能材料专业依托“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基于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对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探索与初步实践,旨在建立并完善“思政—导师制”相结合的新型教育体系,改进高校对本科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三全育人;课程思政;导师制;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05-0061-04

一、研究背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就此召开多次专题会议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a展新局面。”[1]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 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旨在为国家培养具有高素质、创新性的复合型人才。

近年来,高校为了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科生全面发展的新型教育教学制度。导师制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该制度最初由牛津大学“新学院”的创办者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于14世纪创立,最大的特點就是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3]:在学术指导方面,导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在道德教育方面,导师与学生积极交流,言传身教。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明确了导师的职责功能,而且有效发挥了导师作为育人主体的作用,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相统一、智育德育相结合的现代化教育理念,有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大学生。

由于导师制在国内推行时间较短,国内高校的导师制存在许多体制上的缺陷,其中包括低的师生比、缺乏合理的激励机制以及考核评估体系等,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国内的导师普遍侧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指导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且建全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让国内导师制快速且高效地发挥其育人功效以及拓展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完美契合,成为探索导师制的重点。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国内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模式存在问题分析

(一)导师制存在体制缺陷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趋势发展,本科生人数逐年递增与导师队伍建设发展滞后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2018年的统计结果显示,在我国42所“双一流”高校中,仅有25所高校的师生比达到了教育部规定的1:18的标准,有7所高校的师生比甚至超过了1:20[4]。如此低的师生配比致使导师的指导工作难以覆盖到每个学生,使得本科生导师制往往流于形式。不仅如此,由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是基于学校或学院的自身发展而并非规定的教学制度,所以导师大多侧重于对硕博生的培养,对本科生的指导随意性过大,难以起到实质性的指导作用。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形式不仅难以发挥导师制的教学功效,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浪费师资,消耗学生的学习与科研兴趣。因此,建立一套合理且完善的考核与激励机制是保证本科生导师制能够顺利实施的基础。

(二)导师职责定位模糊

当前部分高校对导师的职责功能没有精准定位,导师的职责功能逐渐泛化。正如李国仓先生在“牛津大学导师制在我国的发展与困境”中指出,有一部分高校希望本科生导师制能够解决如学生管理队伍人员不足、学生日常管理服务、学生学业规划指导、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学生就业指导等与学生一切相关的问题,这使本科生导师制由教学制度变成了多功能的学生管理制度,演变成为一种解决人才培养问题的万能器[5]。在“全员育人”的教学理念下,这种现状不仅大量消耗了导师在教学与育人方面的精力,而且容易导致导师的角色模糊以及与其他学生管理部门的角色冲突,难以充分发挥导师的育人主体作用。

(三)思政教育模式单一

当前部分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固化、模式单一,大多采用传统的大班授课模式和说教式教学手段。这种授课模式无法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和情感需求,无法正确指导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忽略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忽视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性和批判性思维。因此,以导师制为载体,以思政教育为导向,开拓“思政—导师制”实践平台,采取多元化教学模式,是真正实现学以致用教学目标的关键因素。

(四)缺乏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

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促进内部管理的高效实施,作为内部控制中重要的一部分内容,监督评价的建立完善和有效落实对于高校内部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有着重要作用。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能够保障本科生导师制度的严格落实。从目前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情况来看,很多高校内部都没有建立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本科生导师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及时的监督,因此实施的效率较差。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高校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对导师的管理上,对监督评价机制的设立不够重视;二是本科生导师制主客体内容变化多样,开展的形式也比较复杂,因此无法根据其多变的形式来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实时的评价。

(五)“思政—导师制”契合度低

本科阶段正是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抵御不良社会思潮。然而,目前我国导师制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与导师制育人模式未能高效结合,导师大多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等教学目标,而忽略了对学生思想和价值的引导,难以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本质,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课程思政教育与本科生导师制有效融合的教学模式探索

自东北大学入选全国首批10所“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以来,牢固树立“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理念,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不断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进一步激活育人的内生动力,不断开创新时代“三全育人”和课程思政工作新局面。在此背景下,秦皇岛分校功能材料专业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教育与导师制有效融合的教学模式,致力于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社会培养知行合一、自强不息的现代化高素质人才。

(一) 导师制体系的优化

导师的数量与质量是保证导师制顺利实施的基础,合理且完善的考核与激励机制是促进导师制长足发展的强劲动力。学院在现有的师资基础上,依托科研团队优势,探索并建立了“导师—研究生—本科生—导师”的本科生培养体系,充分发挥研究生对本科生的指导作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导师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研究课题并对学生进行宏观指导,然后将研究方向相同或相近的本科生与研究生合理组合搭配。在科研学习方面,研究生对本科生悉心指导,遇到的小问题在课题组内研究解决,大问题汇总后及时向导师反馈,导师以开组会的形式定期解决。在日常生活方面,课题组内的同学定期举办思想交流会,研究生及时掌握本科生的思想、情感以及遇到的困难并向导师汇报,导师给予引导和解决。这种指导体系有效地解决了师生比过低的问题,初步实现对本科生的个性化、差异化、全面化指导。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考核评估与激励机制,以确保指导体系的高效运行。导师的考核主要包括本科生学习成绩、科研进度、参加思想政治课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以及思想、情感、三观是否正确等方面的評估,将结果计入导师的年度工作量并归入教学档案。对于考核优秀的导师给予适当的薪酬补贴、奖评优先以及出国深造等奖励,以激发导师的积极性。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导师,取消其导师资格并限制其评职晋升,确保导师尽职尽责。本科生的考核主要包括学习成绩、科研进度以及思政实践的参与度。对于品学兼优的学生在奖学金评选、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等方面优先考虑。最后,根据本科生的实际情况对相应研究生给予适当的劳务补贴以及学分加成,促进并激励研究生对本科生悉心指导。合理的师生配比以及考核与激励机制,保障了导师制的顺利开展与高效运行。

(二)加强对本科生导师的质量培训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引导者,能够对学生学习的成效能够产生直接影响。导师作为学生学业、职业和人生职业规划道路上的引领者,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积极意义。只有从根本上提升导师的群体质量,才能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才能实现学生质的飞跃,为国家储备更多的优质人才。想要提高本科生导师的整体质量,首先要提高本科生导师的准入门槛,从根本上提升本科生导师制的群体质量。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开始提高对本科导师的准入门槛,从硕士学历提升到了博士学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本科生的教学质量。其次,高校还要加强对双师型人才的引进。双师型人才导师能够将真实的实践操作流程传授给学生,能够给予学生更加专业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学生的职业规划有着深远的影响。最后,高校还要重视本科生导师的进修工作,组织本科生导师定期去更加专业、更加先进的院校或者企业学习,提升本科生导师的专业素养和对相关就业前景的认知,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

(三)建立本科生导师信息化管理平台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传统教学模式开始向信息化教学模式转变,实现了课堂教学与互联网的有效融合。在这种教育背景下,本科生导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借助信息化设备来进行辅助管理。高校应建立本科生导师信息化管理平台,可以优化本科生导师的管理模式,给导师的教学活动创造便利。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导师若要发布一些指示工作,就需要把学生召集起来,进行口头的任务布置,在进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立之后,本科生导师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向学生发布信息,避免浪费学生时间,提高导师的办公效率。高校还可以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大数据分析,深入研究导师制的管理策略和流程,以促进导师和学生的有效沟通,促进导师制顺利开展。

(四)明确导师角色与职责

明确导师在教学过程中承担的角色与责任,做好职责内的分工与合作。导师的主要职责包括:首先,导师在教学方面应深入发掘学生自身特点,尽其所能地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其次,导师在育人方面积极承担育人主体的责任,在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的同时,对学生做到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起到德育的作用。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导师与校团委、辅导员以及思政课讲师四位一体,对学生的学业、心理、思政、生活及就业等多方面进行个性化指导,为本科生提供严谨、细致的思想政治服务。

(五)拓展思政教育平台

改变单一的思政教育模式,建立多元的思政实践平台是巩固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生活相联系,极大地提升了思政工作的实效性。比如,带领学生去工厂参观实习,通过与企业领导的相互交流和对一线工作的观察,解决学生在工程伦理方面的困惑,提升伦理水平;组织学生参观爱国教育基地和革命纪念馆,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指引学生的价值取向。一系列实践活动平台,有利于学生将空洞的理论知识与真切的实践体验相结合,有利于让师生在实践互动中消除隔阂、增加感情,有利于导师及时把控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利于让思政课程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引路人”。

(六)增强“思政—导师制”粘结性

转变传统教育思维理念,提升“思政—导师制”的粘结性是实现“立德树人”教学任务的关键因素。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定期举办师生之间的体育活动或者文化生活,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让师生充分融入“寓教于乐,寓教于学”的乐趣中,让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占领思想文化阵地。把对本科生的思想教育融入日常学习与生活中,不定期在高校开展关于思政教育的学术讲座、论坛等活动,拉近导师与学生的距离,使导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与思想动态,及时解决学生在生活中的困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多角度、全方位地增强“思政—导师制”的现实粘合性,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七)建立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

要想使本科生导师制得到有效落实,能够切实为本科生提供服务和支持,提高高校学生培养质量,高校就需要加强对本科生导师制度的监督和评价,以保障本科生导师制度的高效实施。首先,在制定监督管理制度时,要对导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进行全面的监督,针对导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合理的监督和约束措施。其次,导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监督和引导,及时了解学生现阶段的学习情况,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和帮助,监督和把握学生的学习方向,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导师在对学生进行监督的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需求灵活选择监督方法,以鞭策、鼓励学生为主,避免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还要加强师生间的互评,有效的师生互评机制可以实现师生间和谐、有爱的交际关系,还能够使导师和学生在评价中发现自身的不足,进而针对出现的问题采取合理的解决方式,以实现双方的共同发展和进步,这对于落实本科生导师制的监督评价机制有着重要意义。

四、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思政-导师制”在实践中的探索与应用,归纳国内高校在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并结合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发展情况对“思政-导师制”提出优化策略,初步实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推动了传统僵化教育制度的改革,解决了新时代、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教育结合的难题。思想政治教育与导师制真正意义上的结合,有效地增强了思政工作在教学意义上的实效性、启示性;增强了导师的思政教学能力,加深了学生的思维学习深度,加大了大学生接纳的信息量。“思政-导师制”在高校中的应用,为贯彻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以及培养创新型、高素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邱伟光. 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2017(07):10-14.

[2] 周洪宇,程光旭,宋乃庆,等.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7(06):5-28.

[3] 刘凡丰. 独具特色的牛津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制度[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06):60-63.

[4] 龚峰,刘梦玮,汪小曼. 本科生导师制创新模式——专业学习支持小组的构建[J]. 教育现代化,2019,6(64):112-113.

[5] 李國仓. 应然与实然的距离:牛津大学导师制在我国的发展与困境[J]. 中国高教研究,2013(08):55-59.

(责任编辑:胡甜甜)

猜你喜欢

导师制三全育人立德树人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高职生导师制内涵研究①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应然取向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