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课程教学法实验与把握新课标的关键

2022-03-24金陵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真实性实践性新课标

金陵

读《基于微课程教学法的高中物理复习课探索——以高三第一轮复习〈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为例》,感到作者实验微课程教学法的过程中把高三复习与“新课标”这个热点关联起来了。

我注意到,《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在布局全年工作中提到:印发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为此,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基础教育考试命题指导专委会主任委员张卓玉最近撰文《把握即将出臺的新课标:关键在理解四大核心概念》,这四大核心概念就是大观念、大任务、真实性和实践性。

所谓大观念,其核心是关注所学知识背后的结构、联系、规律,追求知识能力的应用和迁移,让学生把知识和能力转变为一种价值观和力量。事实上,知识只有转化为现实的实践能力才能显示其应有的力量。

所谓大任务,是大观念的承载体,要求将学习内容统整在一件事、一个问题、一项任务中,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学习,即做中学,学习成果是可以“可视化、共享化的作品或成果”。

真实性和实践性,则可以看作是大任务的必然属性。

所谓真实性,张卓玉认为主要有三点:一是增加学习内容与学习过程的情境性;二是建立真实生活与学科知识的连接,以连接点为学习点;三是像专家那样真实解决问题。

所谓实践性,与真实性紧密相关。张卓玉提出四点意见:第一,根据任务需要确定学习方式,而不只是听课、做题。第二,增加实践活动,为此,新课标中已经涵盖了创造、观察、考察、实验、调研、设计、策划、制作、观赏、阅读、创作等行为动词。第三,提高对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水平。第四,改进命题理念,怎么学就怎么考。让考试的实践性倒逼教学的实践性。

这四个核心概念对于沉溺在“应试”惯性中的教师来说,要求确实很高,困难确实很大。但是,对于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而言,它又是我国教育非常紧迫的需要。不过,对于微课程教学法来说,似乎与将要颁布的新课标有着天然的联系,似乎早就做好了准备,难度就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

我们从作者的文中可见,通过课前问题引导和课堂微项目学习,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真实情境中借助数字化实验系统从事探究实践,不仅获得了R-I关系,而且解释了R-I关系,还顺便复习了更深层次的知识以及相关数学知识。这在不经意间,比较好地把新课标的核心概念落到了实处。

其中,微课程教学法所倡导的微项目学习,就是把所学知识与真实情境或模拟真实情境中的某件事、某个问题、某项任务统整为一个“大任务”,让学生在做中学习,并把实验成果通过陈述、质疑和阐释展示出来,引发头脑风暴,促进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猜你喜欢

真实性实践性新课标
高中物理教材实践性栏目育人价值及其实现策略
实践性是劳动教育课程的第一性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激发教师实践动力 实现专业自我成长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Van lier真实性原则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
雕塑真实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