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想性的本质蕴涵及其价值实现

2022-03-23余娟

当代教育科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思想性育人学科

●余娟

课程的思想性是关涉“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是体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方向问题。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在教育观念、培养目标、核心素养、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标准、学习方式变革和课程实施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强调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导向,要求“增强课程的思想性”。[1]何为课程的思想性?为何要体现课程的思想性?何以实现课程思想性?这些是关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核心素养在课程实施中切实落地的重要问题。

一、课程思想性的意蕴

课程的思想性是彰显课程育人导向,是实现课程育人功能的根本前提,是体现“教学的教育性”的基础。课程的思想性是由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性质及其与学生发展的价值关联性所决定的。

(一)课程思想性的本质规定性

课程的思想性是课程的立场和根本问题,即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方式问题,课程的思想性首先反映的是课程在育人导向和课程目标上的发展属性或价值属性,课程预示着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价值观念及其相关素养。人的发展方向问题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首要问题,学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政治立场、生命态度,是课程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各门课程提出的各种具体的思想意识、政治立场、价值观念等要求,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思想性的根本诉求。

严格意义上的课程都包括特定的知识、经验等内容结构,知识无涉的课程是不存在的。“知识对于心智和美好生活具有重要意义。”[2]知识本身就是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思想结晶,既是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也是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积累下来的生产和生活的智慧结晶,思想意识、价值规范、审美形式、文化内涵,不仅构成了精神文化的核心,也集中体现了课程内容的思想属性和价值属性。知识既是主体认识世界的理性基础,也是其行为的价值准则。每一个学科都有其特定的学科思想,学科思想既是看待学科领域具体问题的具有概括性、统领性的观念基础,也是解决其领域复杂问题的价值准则。且课程内容本身包含丰富的思想内涵、价值体系和文化内容,这些内容的本质属性是思想性。因此,思想性是课程知识的内容属性,思想性反映了课程内容的育人价值属性。

我国历史学家、哲学家钱穆先生认为:“没有历史的知识是不存在的,没有历史的知识,就等于没有民族的生命,没有文化,没有历史,也不可能有民族。”[3]知识或课程知识与历史、民族、文化具有逻辑和价值的同一性,同一性决定了课程知识的思想性及其育人价值,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其生活空间——包括民族的历史和生命空间史中的生活秩序及生命意义”。[4]因此,课程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容对于儿童青少年的成长具有生命意义。课程学习的根本目的不是让学生获得前人关于世界的认知结果,而是获得文化认同的起点,更是建立起生命的价值观。课程知识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之间具有价值不可分离性和价值一致性,而一致性是体现课程思想性的根本要求。数学家、哲学家怀特海(Whitehead,A.N.)把主客体之间本质的、相互的价值不可分离性和价值一致性称为“价值强度(value-intensity)”。[5]体现课程的育人功能,需要彰显课程对于学生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发展的价值强度,建立课程对于学生发展的价值关系和意义关联,而其根本条件就是增强课程的思想性和教学的教育性。

(二)增强课程思想性的意义

我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导向,明确提出“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有机融入课程,确立文化自信,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增强课程的思想性”。[6]增强课程的思想性,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课程的思想性是确立正确育人方向的基础,反映了课程的育人立场。课程的思想性体现了育人导向性,是从课程的立场出发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具体回答。从育人导向上说,课程育人的方向性本质是课程的政治性、文化性和发展性。政治性反映的是课程中的思想意识问题,文化性表达的是课程与民族历史文化的关系问题,发展性体现了课程的育人功能问题。在课程设计和实施中,需要用正确的思想意识、政治立场和价值观念来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这是课程思想性的根本体现。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正是在育人导向上体现了课程的思想性。在课程中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建立人生观念,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建立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思想意识和政治立场。

增强课程的思想性,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核心素养表现在课程的思想性对学生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发展的育人特征。尽管核心素养是人在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和整体表现,但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仍是核心素养的核心要素。其中,价值观念是人看待和处理与外部世界关系,展开生活实践的价值观基础和行为准则。必备品格则体现了人的思想意识、行为品质和生命格调。我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各门课程的核心素养框架,其中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两个维度本身与课程的思想性密不可分。倘若缺失了课程的思想性,核心素养就迷失了方向。从“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到核心素养中的“价值观念和必备品格”,本质上都是关于课程思想性的根本要求。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必须克服“去价值”或“去道德”的教学局限性,因为“去价值(devalue)或去道德(demoralizing)的教育已经抛弃了自身的伦理性道德性的追求,教育完全成为一种彻底通过处置人的机械过程”。[7]课程的思想性维护着课程在育人功能上的价值强度。

二、课程思想性的内容之维

尽管课程的思想性涉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学习方式等课程内在要素,但从总体上说,集中体现课程思想性的维度即课程内容维度,即课程知识。充分挖掘并表达课程知识所凝结的价值规范、思想内涵和文化内容,是体现课程的思想性,并实现其对于立德树人价值意蕴的根据。

(一)思想意义性的课程知识

知识是课程的核心要素。从内容上看,知识关于客观世界本质规律的陈述体系,反映了前人关于世界的认识所达到的认知程度,是关于世界的判断,是对世界的一种相对确定性的观念。因而,柏拉图认为:知识即观念、知识即真理、知识即信念。知识本身就是一种表达思想的形式。从知识的内在构成上说,知识具有“符号表征、逻辑形式和意义系统”三维结构。[8]其中,意义系统就蕴含着对人的思想、情感、价值观乃至整个精神世界具有启迪作用的普适性的或“假定性的”意义。[9]知识作为一种符号系统,都是用特定的语言符号来表达的,但其符号系统背后潜藏的内容却是“逻辑与理性、历史与文化、德性与规范、情感与审美、社会与生活”等丰富的蕴含。[10]用菲尼克斯(Phenix)的说法就是“知识是一个意义的领域”[11]。它不仅反映了客观世界的内在本质,更是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指引。课程的思想性,就蕴藏在知识所表达的思想和意义之中。因此,课程实施需要建立学生与知识的意义关联和价值关联,充分表达课程知识的思想内涵和发展意义。

思想意义性的课程知识主要是指学科内部建立在事实性知识基础之上的具有普遍性、概括性、统领性的观念知识,即学科思想,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科学思想,数学的数学思想,语文的人文思想,历史的唯物史观等。学科思想性的知识往往是以学科概念、学科原理、学科理论等多种形式来表达的,是关于特定领域事物内部要素之间所存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的高度概括,如反映数学学科中的数形关系、生物学科中的结构与功能关系、历史学科中的历史事实与历史观念的关系,等等,都内在地包含着特定的学科思想。学科思想是特定的学科内部关于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统领性的判断,是具有思想意义的。此“思想”虽然不是道德性、伦理性、政治性取向,不是直接表达政治立场、思想意识和价值规范的知识,但仍然具有思想的意义性。学科思想无疑是思想性丰富的知识,不能简单地把思想性理解为政治性、道德性的知识,也不能无视学科思想对于学生思维方式、问题解决的立场的价值。学科思想作为具有思想意义性的课程知识,为学生分析和解决复杂的学科问题提供了理性基础、思维方式。学科思想类的课程知识为体现课程的思想性提供了认知基础、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的立场。重视学科思想的教学,是实现课程思想性的育人功能的重要基石,否则,为课程思政而课程思政,反而极易陷入打补丁、贴膏药、牵强附会的泥潭。

(二)历史文化性的课程知识

知识具有历史性,没有历史的知识是不存在的,知识或观念是历史的印记,真正具有思想性的课程知识都是历史形成的。当然,历史性的知识不单是指作为一个学科的历史知识,更是指知识的历史发生过程,以及知识与民族历史的伴随性生成过程,并且在这一过程中生成民族的历史精神。人类的思想是一个历史形成的过程,“一部人类文明史,从严格意义上讲,就是人类通过与物质世界的精神交往,并在改造物质世界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存在状态的精神进化史”。[12]知识是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实践中对精神世界的创造,凝结成了一种具有恒定持久价值的历史精神,它是“一种新的独特的历史在人的经验中的展现”,[13]体现着民族“信念的一致性”。[14]学生通过获得具有历史情境的知识而进入民族历史,获得文化认同,生成文化自信,从而获得民族的价值同一性和意义同一性,有助于个体生成精神意志与品质。要充分彰显课程的思想性,必须挖掘历史性知识。课程知识的学习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地进入民族历史的过程,体现“培根铸魂”功能的课程和教学,必须赋予课程和教学历史感,引导学生进行文化探源、历史探源的学习,由此内化为民族信念的一致性。

从根本上说,文化自信的根基是历史自信,是根植于历史民族信念的一致性,它维系着民族精神的独立性,也是个体文化认同的起点。课程知识不仅是人类的文化产品,是文化现象,它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精神文化的重要形式,课程知识具有文化属性和文化育人功能。每一个学科中的课程知识都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内涵。挖掘课程知识中的文化内容,充分表达课程知识的文化属性,并有机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以文化人,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尤其是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等人文学科课程,充盈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性内容。忽略课程知识的文化内容,教学必将陷入表层教学的困境。学科教学需要结合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融合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思想成就、历史精神,赋予课程思想性。

(三)价值道德性的课程知识

知识具有道德性,是有道德的人充分条件。一切知识既是关于客观世界内在规律的事实性和概念化的判断,也是关于人与客观世界的价值性判断,知识兼具科学性、价值性和道德性。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认知具有基础作用,课程知识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便具有提高道德认知的基础性作用。价值道德性的课程知识对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建立社会观念、生成社会情感、培育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发展价值。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就明确探讨过“美德”与“知识”之间的关系,人们通常把“美德即知识(virtue is knowledge)”理解为“知识是使一个人成为有美德的人的充分条件”。[15]直接体现课程思想性的主题内容是课程知识中有关政治立场、思想意识和价值规范的知识。这些课程知识为学生提供了最根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最集中反映课程的思想性的内容,是不同学科中关于人的政治立场、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课程知识。

政治立场是关于人的政治生活的根本出发点,是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理性基础,是根本的指导思想,其中心是政治观念。我国中小学课程最根本的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无产阶级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立场,确立唯物主义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式、唯物主义历史观。思想意识是关于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各种复杂的具体问题的意识形态,是反映客观世界和社会存在的思想态度,包括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民主意识、生命意识、环境意识、资源意识、集体意识、平等意识、科学意识、创新意识等。我国中小学课程的设计强调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利益观,树立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等。价值观念或价值规范是指导人的社会生活实践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是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价值倾向和行为准则。中小学课程内容中蕴藏着丰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价值性课程知识。因此,要体现课程的思想性,需要处理好事实性知识与价值性知识的关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用正确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引导学生成长,切实做到美德一体、情知互动、知行合一。

三、在教学中让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真正落地

彰显课程的思想性与教学的教育性,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证。体现课程的思想性必须坚持育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以主题的形式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文化自信,把“三个文化、两个安全”融入课程与教学,提高课程和教学文化品格,以文化人,深入进行教材研究,创新教学设计,变革学习方式,提高教学的教育性。

(一)明确与细化课程思想性的表现性目标

课程的思想性是课程的育人导向所决定的,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要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将思想性目标予以具体化。课程思想性目标不是空洞的说教,也不仅仅是关于政治立场、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维度的知识记忆,而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为思想性目标是表现性的课程目标。

表现性目标与情境、问题、行为相关联,是学生在特定情境、具体活动过程中的展现出来的观念澄清、问题解决和行为表现,因此表现性目标具有过程性和生成性。课程思想性的目标不能仅仅停留于普遍性课程目标取向上,如果思想性仅仅是一种纲领性的原则和要求,而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素养表现,那么,“立德树人”就成为一句空话。让“立德树人”和“核心素养”真正落地,必须明确与细化课程思想性的表现性课程目标,并明确设计课程思想性目标达成的情境、活动、过程和条件,创设课程思想性目标达成的具体环境。

(二)深度研究教材突显思想性主题

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是教学的依据和材料。不同维度和类型的课程思想性内容是凝结在教材主题之中的。课程知识的思想性内容不是孤悬在教材知识之外的形式化的内容,而是与具体的教材知识融为一体的。而且政治立场、历史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等都深藏于具体的学科事实、结构化的学科思想和概念化的学科知识之中。比如,语文作品中人物的形象、语言以及作者的生平背景都潜藏着丰富的思想性内容,价值观念、思想意识、道德品质都已经具体化为人物的形象。如果语文教学仅仅停留于语言文字和文学的训练层次上,语文丰富的思想性内涵便会被漠视。开展教材的二次开发,挖掘教材多维度的思想性内蕴,是体现课程思想性的必由之路。

围绕课程的思想性深度研究教材,还必须坚持文化自信、历史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有意识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内容,以专题的形式融入教材和教学过程,设计思想主题学习,用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去点亮学生思想的灯塔。

(三)创设实践学习践行知行合一

思想性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在维度,发展学生的思想素养,不能仅通过认知学习来达成。提高课程的思想性和教学的教育性,必须践行知行合一。在强化学生价值观澄清、思想觉醒、文化认同的基础上,通过创设真实情境的知识学习、复杂问题解决的学习和多样化的实践学习,促进美德一体、情知互动、知行合一。前苏联教育学家列昂节夫认为,学习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活动,活动是人的发展的根本机制。体现课程思想性和教学教育性,学科教学必须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科实践学习。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必须把学生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生动的现实世界之中和丰富的实践活动之中。真实的实践性学习,必须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面向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以问题为导向,开展科学实践、文化实践、道德实践、审美实践和生命实践,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厘清价值关联,在分析和解决真实问题中确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在体验与反思中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因此,体现课程思想性和教学教育性的学科教学,必须聚焦教学主题,创设真实的活动情景和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样式,基于认知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的统一来实现情知互动、知行合一。

猜你喜欢

思想性育人学科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学科新书导览】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起承转合+思想性
融思想性新闻性艺术性为一体 “文编”+“美编”思维碰撞创出优秀漫画作品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追求初三数学中考复习课引入的科学性和思想性:以《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复习》一课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