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沿海地区打造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经济带问题研究

2022-03-23易爱军陈婕妤吴价宝计子昂

关键词:沿海地区绿色生态经济带

易爱军,陈婕妤,吴价宝,计子昂

(1.江苏海洋大学 商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5;2.江苏区域合作研究基地,江苏 连云港 222005)

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经济带的建设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之策。只有着墨绿色,才能为“十四五”开局之年的高质量发展绘就浓重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不懈地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近年来,江苏沿海地区绿色生态发展虽成效显著,但一体化发展格局尚未形成,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日益凸显,沿海对腹地的带动力仍明显不足。因此,打造沿海地区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经济带已成为江苏省委省政府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基于此,笔者从江苏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出发,理清制约沿海地区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设计沿海地区经济带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的模式和路径,并提出具体可行的对策建议。

一、研究基础

(一) 概念界定

1 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 创造绿色生态环境不仅关系着人类生存和发展,也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朴素理念最直接的体现。绿色发展理念起源于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传承和发展。为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包含绿色发展理念在内的五大发展理念,其中,绿色发展理念主要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着眼于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共赢,既强调生态和经济的纵向协调,也强调社会各方的横向协调。只有认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有机统一。

2 绿色经济的内涵 绿色经济的概念最初是由大卫·皮尔斯在《绿色经济蓝图》一书中提出的,认为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控制在自然和人类所能承受的合理范围之内,不能为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而牺牲自然环境,同时也不能因为自然资源、能源的匮乏而导致经济发展停滞不前。蒋金荷、马露露、于宪荣认为,与传统的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相比,绿色经济更注重经济增长和环境友好之间的关系,强调用高效、动态、和谐的方式来促进经济转型[1]。笔者认为,绿色经济是指符合开发需求,遵循协调一致、宏观有控、成本节约、动力强劲等准则,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3 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原则,并对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从投资、市场、利润、收入、税收等层面进行了明确的阐述,即要确保投资有效益、产品有市场、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党的十九大报告又明确做出了“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重大判断,要求按照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原则,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当前,江苏沿海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如何推进沿海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了十四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二) 文献综述

自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等概念提出以来,研究者已经就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等问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讨论与研究,形成了一大批显性研究成果,具体综述如下。

1 绿色发展研究现状 绿色发展研究最初起源于对经济增长与环境容量之间关系的分析,众多国外学者从生态的视角对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作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形态与新模式,国内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绿色发展问题展开了研究,研究涵盖了绿色转型、生态文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诸多范畴,研究内容涉及绿色发展理念、绿色转型、绿色金融、绿色产业等诸多领域。如李沐瑶、汪碧彤、韩薇对黑龙江省林业绿色经济发展的模式和路径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促进其绿色经济发展需提高绿色行政执行力、加大对绿色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并提高绿色经营能力[2]。韦会松、侯亚楠、吴丽娟构建了测度模型,对西北地区绿色经济增长进行了测算[3]。郭卫香、孙慧运用SBM-DEA模型,利用1997—2017年的各省数据,对碳排放权交易和绿色经济效率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对地区经济效率具有显著性影响,并就如何促进我国绿色发展提出了相关政策[4]。

2 高质量发展研究现状 当前,学界对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高质量发展与产业发展的关系、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等方面。何冬梅、刘鹏对制造业转型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可通过促进制造业的合理化和高度化来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5]。史丹、李鹏、许明[6]和许光清、邓旭、陈晓玉[7]的研究同样表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明显促进作用。李瑶、李磊、刘俊霞基于2000—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对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和高质量发展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市场化进程和政府调控能正向推动高质量发展[8]。

研究者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沿海城市发展、海洋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等方面。吕贤旺基于高质量发展视角,对“四新”盐城的建设路径进行了研究,认为盐城在“十四五”期间要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精准接轨上海、加快融入全球产业链、擦亮世遗品牌、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以推进高质量发展[9]。鲁亚运、原峰运用耦合理论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对海洋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机理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两者间存在显著差异,江苏属于第二梯度水平[10]。程曼曼、陈伟、杨蕊运用全局熵权法对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进行了分析,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仍存在明显不足,需提升环境保护力度、海洋新兴产业、对外开放规模、科技创新能力,以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11]。顾云娟、钱林峰、别蒙通过构建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苏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其研究结果表明,江苏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近年来处于在波动中提高的状态,绿色、创新、共享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下一步需继续完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促进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提高海洋经济共享水平,以进一步提高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12]。

3 文献评述 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绿色经济发展、高质量发展等领域的研究已取得了较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为推动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促进我国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进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现有文献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是对于如何建设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缺乏系统性研究。绿色生态高质量的发展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议题,而现有文献对此的研究仍然较少。二是对各个地区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效应研究较少,不能将各个城市的综合效应结合起来形成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经济带,这不利于区域的协同发展,不利于提高地区的整体竞争力。

二、“十三五”时期江苏沿海地区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成效分析

江苏沿海地区包括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市所辖全部行政区域,其中陆域面积3.59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75万平方公里。作为“一带一路”的东起点、新亚欧大陆桥的沿线地区、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的重要出海门户,江苏沿海地区在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衔接功能,沿海地区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不仅有利于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也有利于提升长三角地区整体实力。据江苏省自然资源局官网数据显示,2020年,江苏沿海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1.93万亿元,占全省GDP总值的比重从2009年的16.6%提高到了18.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了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绿色生态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与此同时,江苏沿海地区人均GDP水平还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7.5%,经济总量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远低于江苏沿江地区,仅相当于沿江地区的23%和18%,一体化发展格局尚未形成,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日益凸显,江苏沿海对腹地的带动力明显不足,亟待构建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经济带,以跟上全省高质量发展步伐。

(一) 连云港

“十三五”时期,连云港全市上下紧抓“一带一路”建设、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1 绿色产业链构建方面 为推动经济绿色生态发展,“十三五”期间,徐圩新区以盛虹石化为代表的重点企业坚持创新绿色发展模式,在徐圩新区建设了虹洋热电联产项目、石化产业化纤配套的PTA项目等,在构建上下游紧密联系的大石化产业链条的同时,又促进了石化基地的绿色环保运行。斯尔邦石化醇基多联产项目投资3亿建设绿色循环产业链,将生产形成的废酸和废硫胺等物质利用再生装置转化为合格硫酸产品,每年创造直接效益高达10亿元。

2 科技创新发展方面 近年来,连云港聚焦临港石化、“三新一高”等重点产业需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并紧密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全力突破制约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为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据连云港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末,连云港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到了2.2%,在苏北五市中居于首位。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了57.1%,全市拥有411家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高于40%,高新技术企业数和省级创新型领军企业数均位居苏北前列。“十三五”期间,连云港累计获得了11项国家科学技术奖、52项省科学技术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燃气轮机大科学装置正式开工建设,创新在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更加突出。

3 基础设施构建方面 综合交通大格局的形成为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保障。“十三五”期间,连云港“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哈物流基地、上合物流园、自贸试验区建设进程稳步推进,中欧班列覆盖了中亚主要站点,并延长到了德国、土耳其等国,中蒙(二连)新通道正式开通,开行至伊斯坦布尔方向的欧洲直达班列获准开通,陆桥物流节点布局以上合组织国家为重点正逐步完善,陆桥沿线国家的通关合作持续深化,高铁陆续建成通车,花果山国际机场正式启用。完善的海陆空综合交通大格局正逐步形成,为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保障。

(二) 盐城

“十三五”时期,盐城市围绕“两高”目标,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坚定走“两海两绿”发展路径,充分发挥对外开放的沿海区位优势,不断激活沿海动能,打造东部沿海蓝色经济增长极,为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经济带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1 综合实力方面 近年来,盐城不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发展总量规模和质量效益稳步提升。据盐城市政府官网资料显示,“十三五”末,盐城经济总量达到了6 000亿元,较2010年翻了一番,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了100亿美元,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成功引入了SKI动力电池、东山精密等一批百亿级项目落户,产业集聚能力、区域影响力、区域竞争力都明显增强。

2 绿色发展发面 近年来,盐城始终坚持生态立市,深入推动绿色转型,不断加快绿色跨越发展的步伐,盐城黄海湿地、生态示范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绿水青山”正一步步变成“金山银山”。东台黄海森林公园创建成为了国家森林康养基地,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申遗成功,填补了我国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的空白,成为了江苏唯一的世界自然遗产。园区循环化改造进程不断加快,传统行业正不断“添绿、调绿、变绿”,为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生态基础。

3 创新发展方面 近年来,盐城在创新发展方面不断发力,坚持以创新发展推动产业强市,成功获批国家创新型城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了60%。截至“十三五”末,盐城高新技术企业数突破了1 500家,成为苏北五市中第一个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过千的设区市,高企总数和净增数连续位列苏北苏中前列。全社会研发投入在 GDP中占比达到了2.5%,星级企业入库税收达到了全市比重的20%。创新载体建设也取得明显新成效。响水农业科技园获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盐城高新区智能终端、射阳无损探伤设备获批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北京、上海、南京“研发飞地”功能不断拓展,长三角科创成果转化基地建设进程正持续加快,科技服务经济的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为绿色生态高质量经济带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 南通

“十三五”时期,南通市紧密围绕争当“一个龙头、三个先锋”的总要求,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强富美高”新南通建设成效显著,为江苏沿海地区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经济带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1 综合实力方面 “十三五”末,南通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 036.3亿元,突破了1万亿元大关,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到了6.5%,人均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39.3亿元,年均超过600亿元,下属各县经济总量全部超过千亿元,工业应税销售突破1.2万亿,百亿级产业项目、千亿级企业实现了全面突破,主导产业规模和地标产业水平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综合实力、竞争力、对全省的贡献度均得到了显著提高。

2 绿色发展方面 “十三五”期间,南通全面推进长江大保护,深度推进“化工围江”等专项治理工作,率先落实长江禁捕退捕,全面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环境质量改善显著,生态环境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空气优良率保持全省第一,水耗下降率、单位GDP能耗等绿色发展指标全部提前达标。五山及沿江片区建设成为了全国生态修复保护样板,环濠河片区环境质量整体提升,狼山获批国家森林公园,建成国家森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绿色发展成效显著。

3 创新发展方面 近年来,南通认真落实上级关于创新发展各项决策部署,创新型城市建设和沿江科创带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科技创新水平持续提升。“十三五”末,南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了65%,技术合同成交额、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全社会研发投入分别比“十二五”末增长了8倍、1.4倍,0.6倍,初步形成了以创新型企业为主体、以科技园区为载体、以南通创新区为核心的全市域创新体系。建筑业产值已跃居全国地级市首位,省级以上开发园区数量位居江苏第二。以船舶海工、电子信息、高端纺织等三大主导产业,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智能装备等三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一批“南通智造”已成为行业标杆,科技创新成就喜人。

三、江苏沿海地区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经济带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绿色生态底色有待增厚

近年来,江苏沿海地区绿色发展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绿色生态底色仍有待增厚,海陆渗透、山海交融的海陆生态安全格局仍有待形成。一是污染防治仍有待加强。目前,沿海地区污染防治仍处于较粗放的状态,距离精准、科学、系统、智慧治理还有较大距离。如滩涂湿地生态系统总体仍呈富营养化的状态,水生植物的密度高于正常的范围;部分地区水产养殖设施组织较混乱,资源粗放型开发现象仍较严重等。二是一体化的海陆生态安全格局还有待完善。目前,江苏沿海各市海陆生态建设仍处于分割状态,一体化的海陆生态安全屏障体系还未形成。近海海域污染问题仍较突出,沿海环境负荷仍处于临界或超载状态,土地开发强度年均增长率远超江苏沿江地区,达到了沿江地区的3倍,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

(二) 海洋经济发展有待优化

做大做强海洋经济是江苏沿海地区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经济带建设的核心要义。当前,与其他海洋强市相比,江苏沿海三市海洋经济发展仍有较大优化空间。一是海洋经济总量有待提升。据江苏自然资源厅发布数据显示,江苏全省2020年海洋生产总值7 82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6%。而同期广东海洋生产总值 1.72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15.6%,江苏的海洋经济总量还不到广东的一半,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也是如此。和经济总量不如江苏的山东、浙江和福建相比,江苏海洋经济也并不占优。2020年,江苏GDP比山东多出近3万亿元,但海洋生产总值却比山东少了5 000多亿元。同年,浙江海洋生产总值9 200亿元,占比在14%以上;福建海洋生产总值1.04万亿元,占比达23.9%,均高出江苏一大截。二是海洋产业质量有待提升。江苏沿海各市海洋产业发展仍处于中低端水平,海洋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龙头企业少,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还未形成,沿海各市产业发展同质化程度较高,均主要发展港口物流、石化装备制造、能源等产业。以南通海工装备产业和高技术船舶产业为例,产业发展虽已具备一定的规模优势,但多数核心部件仍需依赖进口,产业发展质量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 创新发展水平有待提升

近年来,江苏沿海地区创新发展水平虽有了极大提升,但创新人才支撑力度仍明显不足,创新载体的层次和水平仍较低。创新人才方面,沿海地区人才总量虽增长明显,但结构性矛盾仍然很突出。沿海地区高层次科研院所较少,对科技人才吸引力不足,各方面的领军人才、拔尖人才等高层次人才仍远远不能满足沿海产业发展的需要。以盐城市为例,据盐城第十届沿海发展人才峰会上发布的《主导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资料显示,盐城急需各类高层次人才近1 100人,急需人才总数达7 500余人,风电产业发展发展所需的风电机组制造工、风电运维人才也较短缺。创新载体方面,江苏沿海地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载体发展不平衡,对科技创新的支撑能力还明显不足。以沿海三市中平台载体建设相对较好的南通地区为例,截至2021年年末,南通企业中只有27家拥有省级以上工程中心,只有19家省级以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两者的数量都仅为苏州的1/3。

(四) 港口支撑能力有待增强

自《关于深化沿江沿海港口一体化改革的意见》(苏政发〔2017〕80号)发布实施以来,在江苏省港口集团等龙头港口企业的引领下,江苏省沿江沿海港口一体化发展格局已成效渐显,港口逐渐成为了江苏省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但江苏各沿海港口吞吐量和市场占比都还不太高,一体化发展程度和绿色生态发展水平仍处于较初级水平,航运服务、供应链物流等发展水平与现代化、国际化港口标准也还有较大距离,支撑能力仍有待增强。一体化发展方面,受利益诉求、规划对接、发展空间等因素制约,沿海港口与所在地利益交错,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港口深度一体化发展仍面临着突出矛盾和困难,加之深水航道偏少且港、产、城联动不足,全省港口的整体竞争力还有待提升。绿色发展方面,绿色安全发展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均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制度健全、运行有效、设施齐备的港口船舶污染防治体系和清洁低碳的港口用能体系都还亟待完善,港区陆域、水域生态修复工作也有待逐步开展。

(五) 产业发展质效有待提升

近年来,江苏沿海三市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动产业链升级和产业基础改造,主导产业优势日益明显,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为沿海绿色生态高质量经济带建设奠定了良好产业基础。但与此同时,江苏沿海产业发展总体仍处于中低端、比较优势不足、产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仍较明显,产业发展质效都亟待提升。一是产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目前,江苏沿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仍不到全省的20%,且龙头企业少、布局分散,集聚效应还不明显。二是产业比较优势不足。沿海各地产业同质化程度较高,优势主导产业都是装备制造、石化、能源等产业,产业链发展不充分,协作效率低,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三是产业发展支撑力不足。近年来,江苏沿海各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虽实现了较快增长,但与苏南等经济强市相比,经济总量仍偏少,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仍明显不足。以江苏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例,2020年盐城市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仅为4 730.4亿元,而苏州为3.48万亿,仅为苏州的13.59%。

(六) 区域融合格局有待深化

近年来,江苏沿海地区在推进区域融合发展方面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仍明显不足。一是沿海三市间融合发展深度不足。跨区域、跨部门的融合发展机制还不健全,沿海三市间融合发展的思路和举措还不明确,交通、产业、文旅等方面的融合均还处于初级阶段。二是省内江河湖海的融合发展有待深入。当前,江苏沿海地区推动江河湖海融合发展的主观能动性仍不强,江河湖海融合发展的机制也还不明确,融合发展的范围还较狭窄,融合发展的方式也还较单一。三是沿海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的融合发展有待加强。目前,江苏沿海发展战略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之间仍存在协调不足问题,江苏沿海地区主动融入长三角、服务长三角的意识还不强,融合发展的举措还不清晰,还未做好承接长三角地区资源外溢和产业转移的准备。

(七) 城市支撑功能有待增强

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紧密相关,城镇体系与区域产业的发达程度之间成正相关关系。近年来,江苏沿海各市不断促进城市功能提升和产业发展,“以产促城、以城兴产”的产城协同互进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但沿海中心城市不突出、城镇体系不完善,小城镇发展慢、特色不鲜明等问题仍较严重,城市对产业的支撑功能还有待增强。一是中心城市能级不足,增长乏力。与苏南各城市相比,江苏沿海连云港、盐城、南通三个中心城市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仍明显落后,受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影响,中心城市对产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显著,动力源支撑不足。二是城市组团发展进程偏慢。江苏沿海各中心城市虽已在推动城市组团布局,但建设进程仍较慢,多节点、多层级、多中心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还未形成。三是城镇体系仍不完善。江苏沿海地区虽已初步形成“三极一带多节点”的城镇空间格局,但沿海地区城镇化率仍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滨海特色城镇建设水平明显不足,城镇布局和城镇体系建设仍有待优化。

(八) 协同促进体系有待完善

江苏沿海地区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经济带建设需要完善的协同促进体系予以推动,而当前,各级政府部门对于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的认识还不深刻,各项工作的推进机构不明确,支持政策针对性不强、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依然较突出。一是还未建立明确的组织机构。沿海地区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经济带的建设问题属于跨市域问题,依靠市级层面的力量完全解决不了跨区域重大事务决策和相关协调工作,而当前,江苏沿海地区联席会议制度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协调机制还有待建设。二是支持政策针对性不强,政策合力难以形成。省级层面对江苏沿海地区财政扶持的倾斜力度仍不大,还未就沿海地区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经济带建设出台明确的土地、税收、信贷、人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跨区域利益分配政策还不明确,政策合力难以形成。三是监督落实机制不健全。还未将绿色生态高质量经济带建设相关指标纳入沿海地区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的考核指标体系和各级政府的工作绩效评估体系,影响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经济带建设成效。

四、江苏沿海地区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经济带建设的路径

(一) 守住一个“绿”字

打造沿海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经济带需要牢牢守住一个“绿”字,让保护与发展同行。要积极践行“两山”理论,统筹陆海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对沿海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持续强化污染防治,系统推进沿海地区的生态治理和环境建设,构建起海陆渗透、山海交融的海陆生态安全格局,实现人与自然共生、人与海洋和谐,充分彰显江苏沿海地区的美丽风貌。一是要持续强化污染防治。要加快绿色环保产业发展,突出依法、科学、精准治污,持续推动江苏沿海地区的污染治理攻坚,加强化工、钢铁、燃煤等工业污染源治理和超低排放改造,强化水和土壤污染防治,持续推进海岸带的智慧治理和系统治理,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二是要构建海陆生态安全格局。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和城市开发边界,严格执行划定的生态空间;要加大对海域空间的管控,海域空间实行严格管理控制措施,进一步优化海岸线的功能;要加强沿海防护林、海草床、滨海湿地等生态屏障建设,建立沿海生态走廊,构建起江苏沿海地区“生态绿+海洋绿”的美丽图景;要设置更为严格的海洋生态保护红线,探索建立陆海协同的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构建起海陆一体、协同共生的陆海生态安全格局。

(二) 立足一个“海”字

江苏沿海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经济带的构建要立足一个“海”字,做大做强海洋经济。应充分发挥沿海各市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促进海洋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海洋经济向新兴领域迈进。一是要不断壮大沿海特色产业集群。应主动策应海洋经济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等发展趋势,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海洋新能源、海洋船舶、海洋生物医药等特色主导产业,围绕产业链的断点堵点推进强链、补链工作,推动上下游配套协作链条完善的海洋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做大做强海水淡化、海洋农渔、海洋旅游、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海洋新能源、海洋数字等海洋特色产业,促进海洋特色产业加快集聚发展。二是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海洋牧场。要充分利用沿海地区的海洋资源优势和土地后备资源优势,打造食品安全保供战略基地。推动海洋牧场高标准建设,大力发展海水生态养殖,建设沿海渔港经济区。三是要推动重化工业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区建设。要有效统筹全省生产力的空间布局,将长江大保护、环太湖治理与沿海地区的发展进行有机结合,加快推动钢铁和石化等重化工企业向江苏沿海地区的转移和升级。

(三) 聚力一个“新”字

江苏沿海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经济带的构建要聚力一个“新”字,以创新引领发展。一是要聚焦高层次创新人才,提高江苏沿海地区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水平。沿海三市应认真梳理高质量发展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围绕本市主导产业,摸清行业发展急需的创新能力最顶尖、科学技术最前沿的国内外人才分布情况,在绘制“产业地图”的同时,同步绘制“人才地图”,并将盐城沿海发展人才峰会扩大为沿海三市发展人才峰会,以统筹招引所需人才;要充分发挥江苏海洋大学、盐城师范学院、南通大学等沿海高校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为本地培养产业发展所需创新型人才;要为人才提供精准服务,努力提升沿海地区对人才的发展吸引力,吸引所需的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落户江苏沿海地区。二是要加强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完善沿海区域科技创新体系。要充分发挥创业孵化机构的产业孵育作用,充分利用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的基础服务资源优势,推动“众创空间”的建设,并推动跨境创业平台和孵化载体的建设;要加快完善创新载体平台的支撑服务功能。聚焦沿海产业关键技术突破和重大科技应用,加快建设企业创新平台和公共技术与推广服务平台,促进各类资源的开放共享,为沿海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要加强涉海经济平台的建设力度,以科技兴海、发展壮大新型海洋产业经济作为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深化海洋科技基础性研究,面向海洋前沿科技研究,加强涉海经济平台的建设,建设更高质量的海洋经济示范区和海洋经济示范城。

(四) 做优一个“港”字

打造沿海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经济带需做优一个“港”字,增强港口的支撑作用。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港口功能布局。加快构建江苏沿海地区与长三角港口群一体化治理体系,共同打造世界级港口群。提升连云港港的服务水平,加强沿海地区与内陆无水港和物流站的合作,提升港口的国际航运能力,实现支撑石油化工等产业基地建设的目的。强化盐城港与淮河流域沿线的内河港、无水港的联系,打造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高标准地推进通州湾港区规划建设,促进通海港区与通州湾港区联动发展,打造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口。二是要深入推进港口一体化发展水平。要将江苏港口群一体化发展置于世界级城市群尺度,着眼于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对标国际先进水平,以更高标准予以综合统筹谋划。要通过政府强力协调,着力解决港口深度一体化发展所面临的规划对接、发展空间等方面问题,着力破解港口与地方的利益问题;要统筹全省港口投资、开发、运营,统筹港口、城市、产业发展,发挥区域独特的资源禀赋和核心优势,切实提升全省港口的整体竞争力,推动错位竞争、差异化发展的全省港口一体化发展格局的完善。三是要提升港口的绿色化发展水平。加快码头环保设施升级改造,推进港口规范作业,健全环保标准制度,提升船舶污染防治水平,探索建立制度健全、运行有效、设施齐备的港口船舶污染防治体系;进一步完善港口LNG加注,加强船舶靠港岸电使用绩效考核,提升港口作业机械和车辆的清洁化水平,加快构建清洁低碳的港口用能体系。推动港区陆域、水域生态修复工作试点,推动港区绿化工程的实施,提升港口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水平和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水平。

(五) 做强一个“产”字

打造沿海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经济带需做强一个“产”字,强化产业支撑。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沿海地区上下游产业链。需依托区域已有的产业基础、自然要素禀赋优势条件,加强全产业链建设,促进优势主导产业向高端迈进、重化工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特色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二是要打造比较优势。要立足江苏沿海各地产业发展实际和未来产业竞争需要,完善地区产业专业化分工体系,综合利用环境、土地、港口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提升协作效率,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培育一大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将连云港的高端石化产业、医药产业,盐城的风电产业、汽车产业,南通的高技术船舶产业、精品钢产业等打造成为一批千亿级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三是要提升沿海地区产业能级。要尽快建立不同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利益分享机制,促进长三角地区、环太湖地区、江苏沿江地区工程机械、钢铁、重化工等传统产业加速向沿海地区转移升级;要发挥沿海陆海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势,大力发展大宗商品储备与交易、海洋远洋运输、涉海金融和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其不断向网络化、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要利用沿海地区良好的农业发展基础和优势,大力发展农业新业态和现代农业,着力提升沿海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多渠道提升沿海产业能级。

(六) 突出一个“融”字

打造沿海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经济带需突出一个“融”字,以融合促进发展。一是要深入推进沿海三市间的融合。要进一步完善跨区域、跨部门的融合发展机制,通过交通一体化、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协作发展、物流一体化发展、特色产业园区协作建设、跨区域“无障碍旅游区”建设等举措,推动沿海三市间交通、产业、文旅等全方位的深度融合。二是要促进省内江河湖海的深度融合。要在保持现有行政隶属的前提下打破区域行政壁垒,推动产业协同和分工,创新人才交流方式、大力发展“飞地经济”,推动更多形式更大范围的融合联动发展,加速推动江河湖海融合发展新格局的形成。三是要推进江苏沿海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的深度融合。江苏沿海地区要不断完善机制体制、不断优化产业体系和生态环境,实现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协调,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要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引,发挥沿海集成优势,深化“1+3”重点功能区建设,打造精准承接长三角核心区,建设长三角特色战略新兴产业关键载体,主动服务长三角;要加强与长三角重点产业平台之间的协作,依托沿海各类开发园区和高新园区,共建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先进制造业合作平台等,以承接长三角地区资源外溢和产业转移。

(七) 依托一个“城”字

打造沿海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经济带需依托一个“城”字,以城市发展带动人口、产业等要素资源集聚。一要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发展能级。要围绕城市核心功能,对照重点任务和主攻方向,聚焦关键重点领域,不断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连云港、盐城、南通三个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发展能级,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二要推动城市组团发展。要进一步优化调整行政区划,综合考虑城市建设管理、文化特色、功能定位等因素,以市场最优、交通最优、行政最优等方式推动城市组团发展,加快形成多节点、多层级、多中心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三是要加快城镇体系建设。加快建设滨海特色城镇,是推进江苏沿海地区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经济带建设的重要举措。要以滨海风貌为特色,从城镇功能定位出发,依托沿海独特的生态资源,建设一批滨海特色鲜明、比较优势明显、富有魅力的滨海风情小镇,形成集聚有序、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生态宜居的现代城镇体系。

(八) 强化一个“促”字

打造沿海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经济带需强化一个“促”字,以多措并举予以促进。一要强化机构促进。建议建立江苏沿海地区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协商解决跨市域的重大问题,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协调机制。联席会议组建委员会作为区域协调的领导机构,负责解决跨区域重大事务决策和相关协调工作,并在各个市级相关部门设立办公室作为日常办事机构。二要强化政策促进。应充分发挥政府的财政扶持作用,加大对于沿海地区的财政扶持力度;完善收入补偿机制和超越行政区划限制的地区经济、生态利益分配机制,积极发挥政策导向与约束作用,形成政策促进的合力。三要强化考核促进。要将沿海地区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经济带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将其建设成效纳入江苏沿海地区高质量考核指标体系。在政府的政绩评价体系中,突出绿色、环保、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目标导向,进一步完善江苏沿海地区各级政府的工作绩效评估体系,加大区域整体协同发展和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的指标权重,引导地方政府的各项工作向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变。

猜你喜欢

沿海地区绿色生态经济带
论民国沿海地区渔业发展困境及其应对路径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水稻绿色生态种植技术探索与实践
当代绿色生态服装设计的反思探索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绿色生态园里的“小康”人家
绿色生态的企业担当
威海沿海地区雾的气候特征及相关影响因子分析
误区:非沿海地区人人需要补碘
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如何协调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