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数字化协同治理体系建设的框架与方法*
——以德清实践为例

2022-03-23沈雪庭钱菊香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德清县协同数字化

沈雪庭,钱菊香

(1.中共德清县委党校,浙江 德清 313216; 2.浙江日报传媒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07)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在社会领域广泛运用,人类社会发生了以数字化为标志的全面而深刻的变迁。对于基层社会治理而言,数字技术解决了信息沟通问题,通过发挥数据价值,实现工具的数字化“连接”、业务的数字化“赋能”、主体的数字化“协同”和组织的数字化“重构”,从而引发整个治理体系的迭代升级。社会治理是由多个行动者参与的、以解决集体问题为目标的集体行动。数字技术正以不同方式和程度“嵌入”人类经济、政治、社会活动。在此场景下,“治理数字化”和“数字化治理”相辅相成,并催生出一个新的治理生态,即协同治理。为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协同治理,本文将其称为数字化协同治理。这种由技术推动的治理变迁,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与积极引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与此相应,全国各地涌现出广泛、多层次、多类型的数字治理创新实践,其中,运用数字化手段促进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治理体系建设,是创新实践的主流趋势。

这种治理变迁受到学界高度关注,相关研究成果颇丰。但是,现有研究或聚焦协同治理的具体机制,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或仅提出了整体智治却没有为基层数字化协同治理体系的制度重塑提供清晰的框架与方法。鉴于此,本文聚集于:在当前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怎样进行以“全方位、系统性的制度重塑”为目标的基层数字化协同治理体系建构?以浙江省德清县的数字赋能基层治理创新实践为案例,本文进行实证研究。一方面对这些创新实践进行理论总结与提升,另一方面为进一步推进基层数字化协同治理体系建设提供更加优化的全方位、系统性的制度重塑方案,同时提供前瞻性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知识框架。

二、文献综述

目前,学界有关“基层数字化协同治理体系”的研究涉及到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而且围绕“数字化”与“协同治理”两个核心概念展开了多维度、多议题探讨。

数字赋能说认为,数字技术赋能社会治理是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趋势。一方面,数字技术以不同方式和程度“嵌入”经济、政治、社会等活动场景,不仅可以向政府赋能,也可以向社会和市场赋能,并在此过程中“重塑政府、社会和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赋能多元主体‘多跨协同’的治理机制”[1]117-123。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对加快形成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的现代化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2]26-31。因此,要发挥数字技术更积极、更有效的治理动能[3]153-161。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作用似乎不仅仅在于赋能,对此有人甚至提出“数字技术正逐步成为经济社会运行的基础要素与独立的治理主体,并重塑治理体系”[4]66-75。在社会治理数字化的进程中,传统协同治理已实现迭代升级,一种数字化协同治理正在形成。

协同治理说认为,传统的协同治理研究通常有两个视角,即社会协同治理和政府协同治理。其中,社会协同治理强调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协同[5]23-31;政府协同治理强调政府不同组织与部门之间的协同[6]61-66,其是为政府治理碎片化而提出的整体性治理理论,旨在“通过制度化以落实政府各机关间的沟通协调”[7]44-49。而随着治理数字化程度的深入,协同治理实现了迭代升级,数字化协同治理理论开始兴起。学界的一个共识是,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协同治理机制无疑已成为一项有益探索[8]2-16。有人称之为数字治理,用来描述数字时代各主体“依托信息技术的运用进行参与、互动与合作,构建融合信息技术与多元主体参与的一种开放多元的社会治理体系”[9]86-95。有关协同治理运作机制研究的代表性的观点是,立足协同治理理论构建“系统结构—行动过程”的双向互动分析框架[10]59-66,以及讨论数字技术和政府制度体系之间蕴含着复杂的调试过程的技术—制度关系等。

学界现有研究虽然比较丰富,但是这些理论主张与现实状况仍存在一定距离。一方面,经验中可以观察到当前制约数字化协同治理能力的瓶颈在于“协同”。面临主体多元化、诉求复杂化、场景多样化等治理挑战,实践中涉及的纵向协同、横向协同、内外协同和虚实协同等困境与问题亟需解决。尤其是造成这些问题的因素,如机制不匹配、资源不平衡、需求不对称、建设不充分等更需得到重视。另一方面,已有研究总体上或碎片化,或宽泛地整体描述,均没有很好地回应这些协同困境及其成因,因而未能提出以“全方位、系统性的制度重塑”为目标构建框架与体系。鉴于此,本文在系统视野下将数字治理与协同治理的研究成果进行整合,以构建新的数字化协同治理体系框架。本文在剖析这一框架的基础上,以德清数字化协同治理为案例,从平台协同、组织协同、资源协同、机制协同和功能协同等五个方面来梳理其主要做法与关键特征,最后提炼出相关的经验启示。

三、分析框架

构建基层数字化协同治理体系的逻辑起点是对数字化在协同治理中的形式与特征进行考察。数字技术为组织内、组织间、组织和外部环境的协同提供了便利性与可能性。数字技术嵌入协同治理的形式主要有四种:第一,作为工具,数字技术实现了治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互相“连接”;第二,作为业务,数字技术“赋能”多元主体,以提升主体处理业务问题、实现治理目标的能力;第三,作为主体,数字技术“协同”主客体之间实现相互协作、共同治理;最后,作为组织,数字技术“重构”了新型数字化组织。数字技术的四种嵌入形式蕴含了数字化协同平台的四种特征。第一,空间聚合化。空间是协同得以发生的载体,数字化支持实现空间聚合。第二,参与多元化。参与是协同得以实现的根本,数字技术助力推动多元参与。第三,沟通无缝化。沟通是协同得以完善的基础,数字技术促进形成无缝沟通。第四,工具集成化。工具是协同得以提效的条件,数字技术致力提供工具集成。

构建基层数字化协同治理体系要兼顾价值取向与效率取向。在价值取向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兼顾效率、公平与安全的政策目标,同时防止技术权威主义倾向,给人的参与、意愿和尊严以及市场和社会适度留出必要的空间[11]106-112。在效率取向上,数字信息的共享或交换为参与协同的个人或机构保持协调一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增强信息能力是提高协同效率的关键。一方面,有利于公共机构在决策、管理、评价、服务、监督、动员、认证等诸多方面发挥数据和信息的价值,不仅面向公共机构自身,而且也面向市场和社会。另一方面,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协同治理能力,形成高效协同,即寻找最合适的人、物以及信息(知识),在最合适的时空条件下进行组合,从而能够发挥最佳的协同价值。

数字化协同治理的基础在于其特有的形式与机制,以及目标能力取向与效率取向,这些是构成基层数字化协同治理体系的基础。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推动众多治理平台、组织、资源、机制和功能的协同和发展,实现数据共享、整体协同、资源整合、程序合理和效能导向,打造一个优势互补、简约高效的 “协同治理”体系,从而提高基层治理效能。“协同治理”体系的关键在“协同”,即将众多分散的治理平台、组织、资源、机制和功能进行“打通”和“融合”。结合当前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与任务,具体而言,“协同治理”体系至少涵盖协同治理大数据平台、组织协同、资源协同、机制协同和功能协同五个方面。

首先,“协同”的成效取决于是否可以搭建起整合和协调各方的基层治理大数据平台。作为基层协同治理的中枢平台,其将市区县平台、街道、乡镇、社区和乡村等基层治理数据整合在一起,打通壁垒,跨越部门、层级、政企社,实现信息融合,并运用大数据进行运算与处理,从而提高信息的识别、选择与使用效率,进而提高基层治理的品质与绩效[12]30-36。其次,实现组织协同,即在基层治理中,需要打通基层内部、基层与政党部门,以及基层与社会之间的壁垒,使各个组织与部门之间能够顺畅沟通,进行整体性的协同治理,并且能够协同整合到统一的平台上共享资源,达成共同的治理目标[13]8。第三,实现资源协同,即把有用的人才和专业资源都吸引和整合到基层治理平台上来,提高基层治理质量[14]68-70。第四,实现机制协同,即需要制定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治理规则和程序,将决策、协商、管理、实施、监督和考核等环节的程序设计协同起来,做到环节相衔接、内容相统一。最后,实现功能协同,即将基层治理在经济、文化、社会、公共服务和环保等方面的目标与任务协同起来,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四、数字化协同治理体系建设的德清实践

德清县借助大数据技来搭建数字化协同治理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推进平台、组织、资源、机制和功能的协同与融合,从而提高基层协同治理效能。

(一)数字化协同治理平台建设

德清县一方面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并依托其建立数据库与数字化平台。另一方面,打破层级、部门之间的壁垒,推进全域数据在数字化平台的归集与整合。由此,通过发挥“地理信息+人工智能”优势,打造和建设覆盖全部乡村的数字治理14136模式。具体来说,数字化协同治理平台建设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技术的赋能与优化。这一平台整合了德清县域的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公共基础设施等各方面信息,将辖区历年来公共基础设施设备连接入“城市大脑”大数据中心,而且拥有先进的遥感监测技术、智能分析技术以及无人机、高低位视频监控等设备,可以一次性采集各个业务部门的遥感监测治理需求,并且自动发现社会治理和公共设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在县—乡镇(街道)—村三级治理体系中发挥智能预警、整体智治功能,从而将120余项县域治理功能逐步在“一张图”上整体呈现,以实现县级全景、全域的数字化治理。为了推进乡村治理数据资源的共建共享,德清县将加快相关数据的归集和清理,借助政务数据的接入、数据的现场采集以及物联感知,全力打通农业农村、民政、交通等58个部门13亿条数据,从而为打破社会、企业、政府等主体边界,形成有序、高效的治理连接体系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第二,平台架构的规范化与系统化。平台与架构主要是指德清的 “一中心、四平台、一张图、三应用、六工程”数字乡村14136模式。其中,“一中心”是指数字乡村大数据中心;“四平台”是指乡村智治、智慧农业、智慧服务、综合决策四大数字乡村云服务平台,这四个平台通过业务协同与信息共享,形成覆盖全县的智慧治理资源;“一张图”是指数字乡村全景图;“三应用”包括数字治理、数字兴业、数字惠民三种类型的应用领域。“六工程”是指信息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乡村数字治理护航工程、智慧农业示范工程、创业创新引领工程、农村网络文化培育工程、信息服务深化工程等数字乡村建设工程。德清县将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扩充平台,同时推动整体智治平台的规范化建设。

第三,数据的整合与追踪。一是收集数据,实现村庄治理图像与模型的可视化。例如,五四村对该村全域进行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并从乡村规划、乡村经营、乡村环境和乡村治理四个板块建构三维实景图,以展示全村的山水林田湖规划全貌。同时,通过模型的建构展示五四村的发展变迁,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村庄自然资源与基础设施的数字化运营与维护。二是整合数据,实现村庄治理数据的系统归集共享与安全保护。即通过完善数字乡村数据目录编制,建立贯通省市县镇村组六级应用体系,构建县镇两级乡村治理驾驶舱和数字乡村主题仓,实现时空信息、基层治理四平台、污水处理等15个系统数据的实时共享。例如,五四村利用智能灯杆、污水监控点、垃圾分类收集站等,动态收集、分析整理全村公共基础设施运行信息,一旦出现问题便会给出准确定位,有利于及时解决问题。此外,德清县还借助浙政钉用户体系实现管理员身份实名认证和应用权限分级管理,以确保数据安全。三是嵌入数据,将收集与整合的数据运用于村庄治理。通过对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及其变动状态的追踪,优化智能搜索、数据分析、工单管理和实时数据异动管理,从而逐步实现对各类信息的精准搜索、定位、分析、判断。此外,德清县还积极动员地理信息企业参与,试图在全省率先创立数字乡村空间应用工具箱。

(二)组织协同建设

第一,领导与考核的闭环性。就前者而言,主要是指在数字化治理平台建设中,设立专项推进组,采用专班化运作方式,针对不同项目的具体内容,由相关领域专业团队专门负责设计方案并实施运营,从而提高效率。就后者而言,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与考核细则,要求各单位、部门、小组按月列明事务清单,并进行严格的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积极予以解决。同时,将数字化建设的相关条目纳入干部绩效考核,激励纵向与横向部门之间的协同与合作,促进“发现—反馈—整改—共享”闭环管理体系的形成。

第二,组织引导的数字化。德清县通过梳理基层治理的核心数据,打通户籍人口、党员转接等信息通道,形成数据清单。县镇两级对上述信息享有不同程度开放权限,可以实时掌握相关数据,以运用于公共事务分析与决策。同时,设置发展增效模块,对近五年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将村级集体经济项目以电子地图的方式完整呈现,以便于动态掌握项目的运营、收益情况。在此基础上,通过“三务云公开”“大事云票决”“履职云公示”“阵地云预约”等应用平台,畅通干群交流互动,村民可在“我德清”手机平台实时查询村务信息,提前预约场地,以及在线评议互动。

第三,参与主体的多元性。一方面,通过人大代表联络站平台,动员人大力量,使之与县域数字化协同治理形成有效衔接。例如,德清县在“人大代表数字云平台”上公开各级人大代表的联系方式,群众则在数字平台的“直通车”中可以有针对性地找到代表,并进行添加和连线,反应诉求。人大代表联络站平台不仅增加了联系群众的桥梁,而且在数字化的助力下提高了沟通有效性。另一方面,积极发挥社区与社会民众的自治力量,优化数字化参与机制。通过鼓励多元主体的参与、合作,在提高社会对政府信任与认同度的同时,改善干群关系。通过数字化党建平台,村民可以及时了解村务状况与村干部的治理表现,并深度参与村庄事务治理,从而形成更加符合民意的公共决策。

(三)资源协同建设

第一,科研资源协同。德清县正在推进社科、文明、文化、媒体四种力量协同合作的进程。以社科力量助力基层数字化治理,即寻求多样化的科研资源,挂牌成立浦东干部学院德清现场教学基地。由德清县的产业、文化、新闻、规划、思政等领域研究生组成“研读德清”县域社科研究创新团队。两者都取得一定研究成果,有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第二,智库资源协同。除了科研与社科资源之外,德清县也在建立健全大成集智机制,搭建县内外多层次智库平台,增加智库资源对县域协同治理的支持。此外,德清县也致力于充分挖掘县域内的人才资源,把各领域具有专业知识和参与意愿的人才与精英都聚集到基层数字化协同治理智库之中,并依照具体行动目标发挥人才的最大效应。

第三,社会资源协同。在推进基层数字化协同治理过程中,德清县注重培养各级干部的数字思维,致力于在机关干部、村社干部、企业经营者等群体中形成数字意识、数字能力、数字意志,在此基础上提高其使用数字化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北京、杭州举办专题研讨会,邀请高校智库和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课题调研,动员老干部、“两代表一委员”及专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意见与建议。此外,积极召开座谈会、实地调研,邀请基层村民代表参与协商,讨论发展对策。

(四)机制协同建设

第一,在公众平台上线“工单管理”模块,以技术为支撑优化政府与部门、村庄之间的衔接。村干部通过平台直接认领任务,并即刻执行与处理,而后上传处理结果。最后,镇或街道对村干部的相关工作进行检查与审核,从而形成高效、闭环的事务处理流程。

第二,开发无人机遥感、数字平台的工单流转功能以及移动端小程序,使群众可以在手机上迅速反映身边的民生问题,并即时传输到基层治理综合信息平台。平台一旦收到信息,会立即处理,并将相应的任务派发给相关部门,部门在完成每一步骤的处理工作后再将信息反馈到平台,最终由信息的最初提交者对其进行评价。这一做法使有效的政府与社会沟通渠道得以建立,也使民众的参与变得更加便捷与高效。例如,雷甸镇综合指挥中心不仅将政府、派出所、村社、网格员等纳入其中,同时,鼓励村民积极参与调解或提供纠纷解决线索,如果参与者提供的信息准确或参与了实际工作,便可获得平安积分奖励,兑换“平安大礼包”“新居民积分入学附加分”等,从而提高了村民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

第三,以系统化、数字化的协同平台服务于民。通过将“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基层延伸,提出“就近跑一次”,在各个村庄安装政务服务一体机的同时设立村庄“跑小二”,真正做到为民“跑腿”。借助“浙里办”平台,将涉及养老、社会救助、社会服务等领域的34项事务纳入平台,使群众可以在手机端上解决问题。例如,德清提出了“逝者身后一件事”,只要家属拨打“12345”阳光热线,相关部门便会在后续程序中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第四,技术赋能优化决策。德清县大数据局对“数字乡村一张图”进行了优化升级,在2.0版中,不仅打通了省—市—县—镇—村五级应用体系,而且增加了工单流转、数据分析、异动管理、智能搜索等板块,不仅可以在相关事务中精准查找 “人、事、地、物”,而且可以自动生成分析报告,为决策的合理制定奠定了基础。

(五)功能协同建设

第一,在经济功能的协同方面,主要促进了数字化产业发展。2019年,德清县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合作,成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价值转化研究中心,并开发了国内首个县域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决策支持平台。在此基础上,德清县借助全国数字农业试点县建设的契机,制定了“智能农业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农业产业数字化,建立10个数字农业示范园区、100个数字应用示范园、3 500个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点。此外,针对粮食、蔬菜等特色产业进行智慧化管理并实践了“芯片鱼”净养模式。在数字化农业的基础上,德清县大力发展数字化商业和数字化旅游业。数字化商业是指通过培育数字商贸,推动“云上菜场”“云上餐厅”“云上超市”“云上商圈”建设,以促进社会生活与服务领域的数字化。德清县还构建了“1+N”农村电商发展体系,通过打造农村电商产业园、网红直播培训基地、农村电商基地等方式促进农村电商产业发展。数字化旅游业是指促进数字“文旅”融合发展。例如,莫干山镇通过与第三方公司合作,打造线上虚拟的贴身旅游向导,并在飞猪平台上线全国首家民宿目的地官方旗舰店。五四村则通过沉浸式互动投影区、无人超市、无人驾驶等项目来提升游客的数字化文旅体验。

第二,在社会功能的协同方面,主要是对优化基层社会治理起到推进作用。德清县通过“数字乡村一张图”的场景化、多业务协同应用,将与基层治理有关的15个应用系统全部打通,在简化治理流程的同时将其导向规范化运行。在数字化平台支撑下,村情民意收集渠道通畅、遥感监测技术先进,服务平台便捷,不仅解决了诸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方面的难题,而且提高了社会治理效率。

第三,在服务功能的协同方面,依托“浙农码”优化乡村公共服务与社会生活,并提供政务服务、医疗健康、智慧养老、乡村旅游等各类智慧民生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在政务服务一体机、政务服务网、“浙里办”“浙政钉”“我德清”等线上和掌上办公平台的基础上,建立“最多跑一次”的村级代办点,组建掌上办代办员和志愿者,并推动在线求职、慢病管理、助残养老等民生服务“就近跑一次”,从而将数字服务融入乡村数字生活。例如,五四村借助“我德清”一站式数字生活服务平台,让每一位村民有机会以短信留言或拍照、视频的方式将遇到的村庄问题提交平台,平台在对问题进行分类后再输送到基层治理平台,进行分发处理。由此,通过建立线上“收集—交办—反馈”流程,以及线下安排“红管家”志愿者上门服务,有效处理各类问题纠纷850余起,平均用时3小时,村民高频反映的问题均被纳入村庄工作重心。

第四,在文化功能的协同方面,借助数字化平台,加快文化建设步伐。德清县借助大数据技术,大力推进大剧院、城市文化活动中心、国际运动中心等文化地标建设,着力于实施“新华书店+农家书屋”城乡悦读悦享书房体系等“微改革”项目。围绕城乡群众理想追求、道德情感、风俗习惯、文化生活、行为方式、数字改革等诉求,打造“红色根脉传承地、道德价值标杆地、源文化展示地、文化生活富足地、文明实践示范地、文化智融共享地”,以项目化形式明确18项具体任务和责任单位,形成具有德清特色的“1618”文化工作体系。

第五,在生态功能的协同方面,用数字化技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德清县以地理信息为基础,将先进科技引入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作中,并研发了全省首个农村环境卫生全域整治智能监管系统——“德清·居”。这一系统主要依赖于“一张图、三类人、五色法”,通过农村人居环境问题的线上操作、交办与监督,优化生态环境的整治效果。例如,禹越镇三林村采取全流程、全领域垃圾分类智慧化等管理措施,建设优美的农村人居环境。雷甸镇则在工地安装数字化仪器,对工地环境质量进行监管,规范扬尘治理。

五、德清数字化协同治理体系建设的经验启示

通过梳理德清数字化协同治理体系建设的经验可以发现,其核心机制是在搭建高效数字化协同治理平台的基础上,实现基层治理过程中组织、资源、机制和功能的协同发展,在治理价值和治理效率相统一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

(一)进一步完善数字化协同治理平台

数字化协同治理平台将不同层级、不同领域、不同部门的治理信息与数据打通,在此基础上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整合与处理,并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与可视化的呈现促进基层实现优质高效的协同治理。

第一,优化数字化协同治理平台技术。首先,在打通既有数字治理平台、信息资源与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开发新技术、建立新规范,并将其整合成一个综合性的数字化治理平台,同时进行系统化的数据库建设。其次,完善数字化协同治理平台并规范其架构。最后,在上述平台与规范化架构的基础上,整合数据、实时追踪,给优质高效的协同治理体系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第二,推进和优化组织协同。政府职能部门、村民、社会组织、市场主体等共同参与县域数字化治理进程,促进多元协同共治。具体包括以下做法:成立数字化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严格的考核体系;以数字化党建,从组织上引导基层治理的协同互动与合作;鼓励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有效组织多元治理主体的力量。

第三,推进和优化资源协同。通过广泛动员多方力量,鼓励第三方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以及社会民众共同参与数字化改革,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和群众评价机制,以提高数字化治理的社会化程度与效率,壮大县域发展的资源与内生力量。对此,需要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专业优势、县级智库的资源优势,以及充分整合管理者、专家、社会民众等多方资源与力量。

第四,推进和优化机制协同。制定一套完整、合理的治理规则,以科学的程序设计将基层数字化协同治理的各个环节衔接起来,形成有效的协同与合作。具体包括数字化的协同合作、参与、服务和决策机制。首先,借助数字化平台提高不同层级与部门之间的衔接程度与合作效率;其次,借助数字化平台,包括乡贤议事厅、微改革、社区共享、微公益、清廉乡村等线上参事议事平台,让社会民众有机会参与到公共事务中,并与政府部门形成有效沟通;再次,建立一站式数字生活服务平台,为民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最后,通过技术赋能完善决策过程,优化决策结果。

第五,推进和优化功能协同。通过数字化的协同治理,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基层治理目标的实现,而且有助于不同目标之间的协同与协调,主要包括经济、社会、服务、文化和生态等诸多功能的协同与融合。

(二)德清实践的经验与启示

基层数字化协同治理在推进德清县的村庄数字化治理实现质的提升的同时,大大提高了治理效率。对此,有必要对其经验进行提炼与分析,进而为其他地区乡村数字化协同治理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第一,抓住数字时代的发展契机,促进村庄产业与经济发展。自2012年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园落户德清开始,目前德清累计已有300余家地理信息及相关企业,形成了地理信息产业集聚群。2018年首届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在德清召开,有力促进了德清地理信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为村庄治理数字化提供了技术支持。在此基础上,德清大力发展研究院经济,先后引进国内外十几家高端研究院,支撑全县的创新发展与经济转型。由此,通过促进数字化农业、商贸与文旅发展,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而且提高了村民创收能力与生活水平。

第二,重视数字化平台建设,提高数字化治理能力。依托大数据和地理信息技术,不断丰富应用场景,将乡村规划、乡村经营、乡村环境和乡村治理四个领域的信息整合进“数字一张图”平台,以优化其运行。为此,德清县建立了基于空间治理“一图一库一箱+X应用”架构体系,在二三维地图服务、人口和不动产等基础数据,以及村民和村干部沟通平台等方面实现信息一体化。未来,德清试图将“数字乡村一张图”纳入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建立贯通省市县镇村五级管理体系和数据的公共平台,从而进一步推进决策科学、治理精准、服务高效的目标。

第三,完善数字化建设的组织运行,实现流程闭环管理。德清县成立专门的数字化改革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在实行专班化运作基础上设立专项推进组,针对不同项目,由专业的团队提供专业的方案,并负专项责任,提高项目推进效率。建立清单管理、协同合作、量化考核制度,主要包括按月列出事务与任务清单,每周进行监督落实,并找出重点难点问题,集中力量解决。纵向与横向部门之间高效协同,形成“发现—反馈—整改—共享”的闭环管理,并将数字化改革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增加数字化改革在干部绩效考核中的权重。

第四,扩展数字化治理领域,提升村庄公共服务效率。通过数字技术及时发现、归集、监督村庄公共基础设施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予以解决。通过视频监控、污水监测、智能井盖、智能垃圾桶等各类感知设备,提升村庄服务的精准化水平与精细化程度,从而提高服务效率,给村民生活带来便利。

第五,优化数字化参与机制,壮大村庄发展力量。一方面,鼓励多元主体的参与、合作。随着村民与村干部之间互动渠道和互动频率的增加,以及数字化平台带来的村庄事务公开化、高效化,大大融洽了村干部与村民的关系。另一方面,通过广泛动员多方力量,鼓励第三方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以及社会民众共同参与数字化改革,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和群众评价机制,以提高数字化治理的社会化程度与效率,从而壮大村庄发展的内生力量。

六、总结与展望

2020年以来,德清县以“全域构建数字乡村一张图”为重点,开展全域数字化治理试验区建设,并入选2020年全国数字乡村建设典型案例,成为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德清主要是从数字化系统的平台建设、数字化场景的功能建设,以及数字化服务的程序建设等三个方面来推进“整体智治”,赋能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实践证明,德清县的数字化协同治理提高了治理有效性,推进了其乡村振兴进程。其中的数字化建设经验,对于更好推进乡村系统智治与治理现代化具有借鉴意义,尤其是治理平台协同、组织协同、资源协同、机制协同和功能协同的融合发展,对于基层协同治理体系的构建至关重要,需要在今后进一步加以完善。

猜你喜欢

德清县协同数字化
创意小虫
德清县“宅富通”系统建设思路与实践探讨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圆锥曲线中非对称代数式的处理方法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工作的成效与思考——以浙江省义乌市、德清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