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户兼业对农业生产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2022-03-23张丽平赵建欣

山西农经 2022年20期
关键词:劳动力农户效率

□张丽平,赵建欣

(河北经贸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00)

改革开放40 余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飞速,第二、第三产业快速发展。赵佳和姜长云(2015)[1]认为,农业劳动力开始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非农就业的收入占农户家庭收入的比重逐步增加,推动了农村经济增长,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及对人口流动的限制逐步放宽,城乡劳动力市场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特别是农业劳动投入的机会成本上升,驱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导致农业劳动力结构变化可能影响农业要素配置效率,进而影响农业效率。

国内学者对于兼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兼业的演变历程、发展动因、影响因素以及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等方面,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研究的视角、方法以及得出的结论有很大差异。

文章对兼业发展的原因进行分类归纳,从农户生产规模、分工专业化等方面分析兼业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和引起结论不一致的原因,结合文献梳理进行总结并提出展望,以期丰富当前兼业对农业生产的研究,探索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方法。

1 我国农户兼业化发展原因

农户兼业化本质是个体层面专业化与家庭层面专业化的统一,在我国人多地少的农业发展前提下有其自身发展的原因。向国成和韩绍凤(2005)[2]认为,人多地少的现实条件使农业生产的土地与劳动力需求不匹配,加上农村社会保障等发展不健全,推动了农村劳动力人口向城镇转移,兼业化必然会成为农村长期组织形态。

1.1 客观条件

申利(2019)[3]认为,人多地少以及农业季节性和风险性特征的客观条件是兼业化发展的现实基础。江鑫和黄乾(2019)[4]从农业生产的自然属性和农业与非农业之间的“推—拉”作用两方面说明了农户兼业化存在的原因,农业生产的季节性、风险性,以及耕地的规模化导致大量剩余劳动力作为主要推力,推动农户兼业化发展。陈晓红(2006)[5]认为,兼业是农户在特定条件下追求家庭效用最大化的理性选择,只要农业和非农业、城乡区别客观存在,兼业就不可避免。

1.2 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李晶晶等(2021)[6]把农户生存压力的驱使需要提高收入以及剩余劳动力资源合理利用的需求作为农户兼业化的内在动因,把农业季节性生产特性、科技进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外部形成条件分析兼业化发展的原因。李宪宝和高强(2013)[7]认为,农户出于个体理性化选择的家庭收益最大化是兼业发展的内在动因,农村改革和城镇化的发展作为外部发展条件发挥作用。黄延廷(2013)[8]认为农业直接收益较低,农户出于提高收入的内心想法选择兼业,同时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农业劳动力转移。

1.3 其他

华锋(2018)[9]根据劳动力配置理论,从劳动力数量、质量配置和劳动力灵活配置3 方面解释农户兼业化发展的原因。胡浩和王图展(2003)[10]认为,农户兼业的直接动因是农业劳动力人口过剩,但有学者提出劳动力转移已经到达“路易斯拐点”,不存在劳动力人口过剩。

上述学者从多个视角和理论对兼业化发展原因的研究,说明当前对于农户兼业化发展原因的研究十分丰富,为兼业化发展研究提供丰富的文献参考。

2 兼业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当前关于兼业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研究比较广泛,文章主要从以下3 个层面分析兼业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1 兼业化与农业生产规模

针对农户兼业化行为对农业生产可能产生的影响,既有文献从不同角度展开定性或定量研究,定性研究主要从农业生产规模视角出发。兼业化通过改变农业生产投入资源配置,推进或制约农村土地流转,进而影响农村土地规模经营,进一步影响农业生产效率,但对影响效果结论并不一致。

钱龙和洪名勇(2016)[11]认为,农户兼业化会使农户减少农业生产的要素投入,制约了农户耕地规模的扩大和小农经济效率的改进,不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但中国以及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农户兼业化现象长期存在,农业劳动生产率持续提升,与以上学者研究结论相悖。钟涨宝等(2016)[12]认为,兼业化推动土地流转,兼业程度越高,对农业生产规模发展的正向作用越显著。高欣和张安录(2017)[13]认为,农业生产无论从技术效率还是规模效率都得到提高。部分学者认为,尽管存在家庭成员非农就业,但不会发生土地流转,不会推动农业规模化生产。庄晋财等(2018)[14]基于前景理论视角,得出在一类兼业出于追求土地收益确定性、二类兼业农户不在乎租金收入的背景下,两类农户都不会参与土地流转,不会对农业生产规模产生影响。

2.2 兼业化与专业化分工

部分研究从分工和专业化理论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贺振华(2006)[15]认为,恰恰是农户兼业化现象的存在促使了农村家庭劳动力资源趋于优化配置,是“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表现,深化了家庭农业生产的劳动专业化程度,同时农户兼业化获得的经济收入有助于农户家庭购置更多现代化农业生产机器,以通过生产迂回的方式促进农业生产发展,进而提升家庭农业劳动生产率。郑纪刚等(2021)[16]从家庭分工的角度定量分析认为,农户兼业有利于正向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并且兼业的地区越近越有利于提高家庭劳动生产率。程名望等(2013)[17]认为,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粮食稳定增产具有一致性趋势,农村劳动力转移并没有对粮食生产产生显著影响。

农业专业化经营有效推动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兼业化本质是出于利益最大化前提下家庭内部资源的优化调整,兼业化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3 兼业化间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钟甫宁等(2016)[18]认为,劳动力外出会促使农户对要素投入结构和种植结构进行调整,所以机械替代劳动力是一个相对理性的选择,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但这种促进作用会因为某些条件的制约而削弱。林坚和李德洗(2013)[19]以河南省粮食主产区作为研究对象,得出劳动力需求少且易于机械化作业特点与非农就业相结合,可提高粮食生产的结论。以上研究结论表明,兼业化使农村劳动力减少,提高农业收入水平,有利于农户采用社会化服务,通过迂回方式推动农业生产发展。

3 结论不一致的原因

3.1 农户兼业程度差异

当前农户兼业阶段性分化的本质是农户之间兼业进程不统一,造成兼业对农业生产影响不同。

诸培新等(2016)[20]采用Tobit 回归分析方法探究了不同农户兼业程度对两类农户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认为发展兼业会引起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户无论从技术效率还是规模效率都得到了提高,兼业程度越高,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正向作用越明显。徐晓红和郭庆海(2018)[21]采用三阶段DEA 模型对吉林省西部不同兼业水平的玉米种植农户的生产效率进行分析,表明不同兼业水平农户的玉米生产效率结果有所不同,调整后综合技术效率的排序为纯农业户>Ⅱ兼农户>非农业户>Ⅰ兼农户。张忠明和钱文荣(2014)[22]认为,兼业程度不同的农户将土地参与流转的意愿不同,相对于土地流入中纯农户的流转意愿更强,Ⅱ兼农户更倾向于土地的流出,更有利于推动农业规模化生产。兼业程度不同使兼业农户在土地、人力、资本等投入要素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兼业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也有很大差异。

3.2 生产异质性

与第二、第三产业相比,农业有独特的特点,以下从作物属性和农业生产规模等方面说明兼业对农业生产影响不同的原因。

3.2.1 作物属性不同

赵培芳和王玉斌(2020)[23]认为,农户兼业化对劳动密集型作物生产产生的负面影响大于以机械化生产为主的农业生产。蔡文聪等(2022)[24]将苹果作为研究对象,相对于其他机械化程度较高的粮食作物而言,在苹果采摘环节的套袋工作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兼业使得生产的劳动力减少,降低了生产效率。章政等(2020)[25]的研究表明,粮食生产劳动力需求较少和机械化程度高的特点与非农就业收入的投资效应相结合,使非农就业与农业产生协同作用,提高粮食生产效率。粮食作物相对于经济作物更有利于机械化等农业服务的投入,减少了人力资本投入,有利于家庭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家庭收入水平,为农业生产提供资金支持。

3.2.2 生产规模不同

许荣和肖海峰(2019)[26]对农牧户的生产规模进行划分,发现对散养户、中规模和大规模养殖户生产技术效率具有负向影响,对小规模养殖户生产技术效率具有正向影响,但影响均不显著。非农兼业形式在散养户和大规模养殖户中所带来的“劳动力流失效应”与“收入投资效应”的强度的不同,对散养户生产技术效率具有负向影响。规模农户在农业生产中投入较少的人力,更多是利用机械化代替,兼业化带来的劳动力流失对规模农户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小。

3.3 农业社会化服务发挥中介作用

出于农户家庭资源配置最大化的考虑,年轻人大多外出在城市就业,妇女和老人留在家中,导致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女性化问题严重,农业生产规模减小。农业生产效率低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农业现代化发展。2017 年国家颁布的关于发展农业现代化文件中明确表明,将兼业农户纳入重点服务对象,缓解兼业农户生产压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常明(2020)[27]认为,农业社会化服务可以缓解劳动力不足的压力,为兼业农户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提高兼业农户的农业生产效率。张忠明等(2017)[28]在对不同非农就业水平的农户生产投入定量分析时发现,虽然高兼业水平农户劳动土地投入明显下降,但和其他兼业水平农户相比并不少,会更倾向于用资本进行弥补。近年来,农业社会化服务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资金、技术等支持,推进小农户参与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除上述原因外,地区差异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也会对兼业化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产生不同结果。梁流涛等(2008)[29]认为,经济发达的地区兼业程度比较高,一类兼业农户占比高于纯农户和二类兼业农户比重,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推动作用。黄季焜和靳少泽(2015)[30]认为,以粮食生产为主的河南地区生产机械化程度高,以蔬菜种植的山东地区大多为劳动力密集型,兼业化对其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更加明显。郭丽娟和李富忠(2012)[31]采用DEA 测算不同兼业类型农户土地利用方式,得出兼业化有利于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结论。韩亚恒等(2016)[32]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SFA)对不同兼业类型农户小麦生产效率进行分析,得出一类兼业农户的生产效率最高。在研究兼业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时,地区的整体发展情况和采用什么方法对农业生产效率认真测算等需要进行思考和讨论。

4 文献评述与展望

整体而言,既有研究较为详尽地分析了兼业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阐述了兼业化对农民收入和规模化经营带来的变化,但均未得出一致性结论。一方面,研究数据的获取大部分是基于对某一区域的微观调查,使用的数据缺乏代表性。另一方面,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很少有研究联合考虑兼业化和土地流转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

在分析农户土地流转影响因素时,农户兼业程度往往作为其中一个变量,即使同时引入这两个因素,但也将其视为外生变量,并没有意识到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农户兼业提高农户收入水平,从而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确定兼业化的收入是用于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增加投入占非农收入的比例多少,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在美国和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农户兼业化是比较常见的现象,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也会在我国存在。兼业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要阶段,对于农户兼业化的研究需持续进行下去。要创新研究方法,丰富研究对象,使问题研究更加深入,为农业发展提出建议。

猜你喜欢

劳动力农户效率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提升朗读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跟踪导练(一)2
“钱”、“事”脱节效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