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育视域下高职学生思想动态教育机制探索

2022-03-23

关键词:思政政治疫情

王 芳

(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 沈阳 100122)

2020年4月,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 的提出, 明确了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性。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关键抓手。”[1]

面对持续多变的疫情现状, 党中央国务院抗击疫情的强大决心和执行力, 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的制度优势, 也获得了全国人民的高度点赞, 让人民对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充满了信心。 在多项聚焦疫情危机的大学生思想动态研究中, 从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关注热点、谣言应对、舆情引导等等, 也反映出了他们在不同层面的思想认知与心理诉求。 因此,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 高职院校在做好长期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 更应该重视高职学生思想动态教育引导工作。

1 心育视域下高职学生思想动态教育机制的重要意义

1.1 满足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实践需要

我国正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强烈需求前所未有, 这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 提出了教育工作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这一根本问题, 不仅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有着深远意义, 更明确了教育工作者进一步落实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 因此, 及时了解高职学生思想动态, 采取高效的教育引导机制才能满足“培养什么人” 的实践需要。

1.2 贴近高职学生价值观日趋多元化的时代特点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网络时代的信息爆炸态势, 作为新时代高职学生队伍中的生力军, “00 后” 的成长及其价值观的形成, 也同样受到不同的社会思潮、成长背景、时代发展等影响, 呈现出价值观多元化、个性化, 视野国际化, 价值追求主体化等特点。 面对成长背景多元、性格迥异、自带新时代特点的高职学生, 其思想动态的时代性是高职思政工作者首要考虑的因素。 同时, 面对疫情后新形势、新发展的教育需求, 教育工作者更要在不断实践的具体情境中去观察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及时有效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高职学生思想动态的特点

对于疫情发展的时时关注, 很多教育一线工作者, 第一时间开展了相关的调查研究。 其中,王之朋等研究者通过疫情期间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数据调查与分析发现, 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总体特征: 整体上心理健康状态正常, 能适度自我调节, 对新冠病毒传播及其防治的相关知识掌握良好; 善于从正规、官方信息渠道获得信息; 具有大局意识, 对全国人民打赢此次疫情防控阻击战充满信心, 但随着疫情持续发展, 有些看法也存在矛盾; 整体上能够正视网络谣言, 但其理性、平和、辩证思维等的情绪与能力较弱。[2]

孙楚航等研究者在对全国45 所高校1985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中发现, 大学生在疫情期间应对中呈现出思想认识理性向上、行为表达积极建构、心态情绪平和稳定的总体态势, 但在身心素质、科学素养、公德观念、媒介素养等方面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困境。[3]

同时, 在疫情防控期间大学生在主动参与抗疫志愿者工作, 积极配合学校组织在家防疫抗疫的教育活动, 更加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当前高校高职学生以00 后为主, 他们自带时代背景的心理需求与思想特点, 他们思想动态在大数据背景下, 受多元化价值取向、外来思潮等诸多因素影响下, 在开展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时应充分考虑到他们既有普通大学生的特点, 同时因处在职业教育范畴内, 又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 现阶段, 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大量研究也表明, 当代高职学生因富足的生长环境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他们更加注重自我体验, 追求个性化发展。 但同时, 他们由于对职业教育认知的偏差及从小缺少试错的成长环境, 造就他们敏感、易受挫等特点。 其思维发展正处于突变期, 看待问题时存在绝对化、片面化、静止化、表面化等特点, 同时生活经历的缺乏, 面对多元化价值取向时常常不知道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 因此, 针对他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就要正视他们的心理、思想发展的规律和阶段特点, 创新教育机制, 增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知、内化以及实践的心理机制。

3 高职学生思想动态教育的心理机制

近30年来,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相关研究中发现, 二者对高职学生形成心理健康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育等多方面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者虽属于不同学科, 但在教育对象、教育范畴、人才培养目标等多方面存在一致性。 近年来, 在全国教育大会、思想政治教育会议以及政策文件中强调建立整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这为加快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契合研究提供了政策依据。 而从二者的关系上看, 它们二者有着共同的生理基础, 就是大脑, 它们都是大脑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 因此二者还存在以下关系:

3.1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是心理健康教育

信仰生成的心理机制中, 信仰主体一般需要经历对信仰对象认知的抉择、情感的投入、意志的坚定和执着的践行四个阶段。 而积极心理学的积极情绪、积极人格和积极社会环境三个层面在这四个阶段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吸纳、相互渗透, 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4]

高职学生内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也需要经历认知、内化、践行等一系列过程。 信仰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理想信念、价值干预等等均需要通过 “知、情、意、行” 的心理过程, 其思想精髓内化才能得以实现。 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有利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也促进了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理解和接纳。 乐观正能量的人格特点, 更是高职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驱力保障。

3.2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也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素质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中, 比如马加爵杀人事件、药家鑫案、复旦投毒案等, 大多也体现了价值失衡、道德缺陷等问题。 而当一个人拥有积极稳定的价值观, 且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时, 他就不会与他人以及这个社会发生冲突, 产生积极健康的心态, 从而促进学生专心于学习和生活, 实现人格的全面发展。

4 心育视域下高职学生思想动态教育机制的实施路径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中, 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 “拔节孕穗期”, 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 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 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 所以, 如何正确引领大学生意识形态成为了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持续关注的问题。大学生思想意识引领需要经过个体认同、体验、行为固化等一系列过程, 同时也要经过 “知、情、意、行” 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内化的心理过程。 因此,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 在认知体验、情感认同、意志表达、行为培育等环节, 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内化提供积极健康的心理基础。[5]

4.1 认知体验, 贯通思想政治教育立体化培育体系

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中, 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 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不仅仅发生在思政教育课堂中, 同时也发生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 在科学引导大学生意识形态中, 既要有理性、逻辑化的知识体系, 又要注重大学生感性、情感化的体验共鸣。 既要注重外显性知识的课程讲授, 又要挖掘隐性知识的活动强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力引导与辅助助推相结合,院系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高校辅导员和班导师这三支主力队伍,从思政课堂到教育活动, 从日常生活到专业成长, 从主渠道上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理念不断促进自己意识形态走向成熟, 同时专业课教师通过“课程思政” 从专业知识的视角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辅助学生在专业成长中逐步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等与专业学习相结合, 激发青年人的爱国主义情感, 并以实际行动报效国家。 根据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 在知识传播渠道上, 还要更加注重时代性、生活性, 用大学生喜欢的形式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呈现。 例如,2018年3月9日团中央发起的“青年大学习” 网上主题团课, 是将总书记重要讲话、理论进行产品转化, 通过一个个视频, 分专题制作成为系列H5 产品, 贴近团员青年生活, 便于学习理解; 还有战疫微党课系列学习, 从高校视角来看, 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疫情、在当今时代如何从自己角度为国家做贡献等等。 从理论性的认知培育, 到关注他们全面发展过程中丰富知识的呈现形式, 建设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三全育人” 培育体系。

4.2 情感认同,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动力系统

大学生意识形态一直处在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中。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借助情感体验,激发大学生将教育理念化作内心需要的心理动力。 因此, 在对大学生进行引导的过程中, 采用接地气、贴近大学生生活化的语言, 带有时代性、创新性的话语体系, 也能促进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形象、生动地感受思政教育理念的魅力。而结合心理学理念的思政教育内容, 更加注重思政教育理念的心理机制, 运用形象化、生活化的典型案例、情景教学、头脑风暴、心理实践活动等创造情感体验、沟通的方式, 让学生从外在环境中触发主观体验。 结合大学生生活中出现的学习、人际、压力应对、人生价值等等思想波动大的实际问题, 运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方法, 从大学生实际心理需求入手, 引导其理性需求、运用思政方法、心理调节技巧解决自身实际问题, 从而在情感上认同, 为意志表达搭建过度平台。 在实际生活中提高大学生理性批判、综合分析思辨的能力, 促进其思想逐步走向成熟。 这就势必要求全体思政教师队伍不断提升自身育人能力与素养, 从关心学生实际问题入手, 促进大学生情感认同, 从而形成思想成熟的心理动力。

4.3 意志表达, 营造反复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良好氛围

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 思政工作者会面对普通学生、班级干部、学业困难生、经济困难生、就业困难生、心理问题生、情感问题生等等不同类型学生。 同时, 他们还将面对班级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家校协作、企业走访等不同工作场景, 思政工作者在面对不同工作对象, 场景多元的工作中, 在谈话、课程、活动以及合作中, 通过创造能够引发大学生反复实践体验的环境氛围, 引导大学生自觉体验, 明确正确动机,形成自觉实践的意志力。 为行为的外化, 创造人格全面发展的良好氛围。

4.4 行动培育, 让大学生自我成长中有条不紊地设计自己的人生

大学生在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 会遇到各类问题。 在遇到困难时, 能够有效合理运用思政教育方法, 解决实际困难过程中激发个体内在优秀的人格特质, 逐步外化形成惯性行为模式后, 当个人再次遇到困难与挫折时能够自觉地采取已经习惯的良好行为模式, 就可以积极有效地帮助个体度过成长困扰, 逐步完成人生发展不同时期的目标, 从而实现人格的全面发展。

在心理学的视角下, 引导大学生全面认知思政知识体系, 积极情绪促进情感认同, 营造自觉践行的意志表达氛围, 在行动培育中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成长和人生设计, 从而促进个体全面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思政政治疫情
战疫情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