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红色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启示

2022-03-23张亚男

关键词:红色育人政治

张亚男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外国语学院, 辽宁 阜新 123000)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实际创造出来的先进文化。 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 红色文化是信仰, 是为国为民, 是自我之上的家国情怀; 红色文化是品格, 是知行合一, 是技能之上的忠诚选择; 红色文化是方向, 是勇毅向前, 是理想之上的执着追求。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围绕教育学生开展的思想政治活动,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文化传承, 赓续红色血脉。

1 百年红色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厚重底气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斗争的百年奋斗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贯穿了百年党史的各个时期的红船精神、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抗洪精神、女排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红色精神, 是中华民族的铮铮傲骨, 是引以为荣的红色文化基因,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厚重底气。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进程不断推进,更多的大学生不止在网络上感受多元文化, 而是亲身走向国际, 躬身实践, 红色文化的浸润和滋养成就了当代青年的文化自信, 开放包容, 理性地学习借鉴外来文化, 同时生动传播党的百年红色文化, 彰显泱泱大国气派。

1.1 百年红色文化启示新时代中国青年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的伟大斗争中形成的红色文化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先进理论,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启示青年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思考解决现实问题, 把 “小我” 融入国家、融入人民、融入时代, 树立远大理想。 红色文化吸引青年学生觉察伟大祖国日益强盛的力量源泉, 启示青年学生把爱国、怎样爱国、为什么爱国统一于实践行动, 坚决把青春奉献给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1.2 百年红色文化启示新时代中国青年担当时代责任、接续砥砺奋斗

红色文化蕴含宝贵的革命斗争经验和社会主义建设智慧, 百年红色文化启示青年学生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和平稳定, 勇挑时代重担, 不负强国使命, 听党话, 跟党走, 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和世界全局角度担负起新时代赋予中国青年的责任。 百年红色文化启示中国青年牢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遭受的苦难和党带领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艰辛历程, 磨砺青年人的红色意志, 要居安思危, 抵御 “丧文化” “躺平”“佛系” 等文化思潮的侵袭, 志存高远, 不畏艰难险阻, 砥砺奋斗。

1.3 百年红色文化启示新时代中国青年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

红色文化是中国人的骨气, 是中国人的底气, 红色文化在传承中创新, 在创新中发展, 在发展中优化, 积极适应时代主题的变化, 党的百年红色文化启示当代中国青年主动学习, 把个人兴趣和国家需求、时代要求紧密结合, 探索先进的文化知识, 掌握高超的专业技能, 练就过硬的强国本领。 百年红色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坚实根基, 红色文化启示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感党恩, 知党心,锤炼自身品德修为, 服务于国家和社会。

2 百年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2.1 环境困境

环境困境主要表现为隐藏于各国政治、经济纷争之中的意识形态斗争, 始终朝着青年大学生渗透、侵袭, 给青年学生带来了认知混乱。 泛娱乐化思潮作为青年个体生活实践中难以避免的一环, 正以更为隐性的姿态不断渗入青年的思想领域、生活领域, 从而离散和销蚀青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1]。 而我国当今时代的文化也是在世界多元文化的冲击之下吸收、容纳、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容处在不断变化之中, 而高校在变局中判断趋势的前瞻性不够, 应变的举措不及时。

2.2 要素困境

要素困境包含三个方面。 一是从主体要素高校来说, 高校是链接外部世界和大学生自我的主要桥梁, 高校传统的红色教育已显现出吃力, 缺乏活力, 缺少动力。 互联网强化了当代青年作为地球村的网络原住民意识, 弱化了我国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与网络传播速度相比, 网络上富含红色文化内容和形式并没有与之匹配, 思想政治工作的单向灌输效果有限, 缺少互动, 难以形成认同。 二是从客体要素学生来说, 作为客体的学生主观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意愿不明显, 对于红色文化关注不多, 对于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激发大学生的内生动力探索不足。 三是从内容要素来说, 作为融入内容的红色文化不够贴近青年学生生活。 所以, 需要能够让大学生广泛认同的红色文化内容, 这个内容要选择, 形式要灵活, 而对于红色文化内容传承和发展的有机统一探索不足, 输出形式 “破” 与“立” 的辩证统一探索不足。

2.3 机制困境

机制困境主要表现在对于有效连接主体和对象之间的路径、方法以及形式探索不足, 没有能够从教师角度将“说教” 与 “互动” 结合, 从学生角度将 “主导” 和 “参与” 结合, 从高校角度将“严管” 与“厚爱” 结合, 也忽略了学生家庭的协同育人作用。 高校需要明确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供给机制、参与机制等, 确保将三全育人理念落到实践细节之处, 以机制保障立德树人任务的全方位实施。

3 百年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红色基因不能变, 变了就变了质。”[2]我国承载着红色基因的优秀红色文化始终在世界多元文化的冲击之下, 思想教育与文化也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从红色文化启示和融入视角回看历史、深耕当下、研判趋势、面向未来, 在变局中下好先手棋。

3.1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原则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至今, 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而“为了实现思想, 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3],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要通过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红色精神和红色基因增强当代青年的文化自信, 培养具有实践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同时,已经具有实践马克思主义力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要在红色文化启示下, 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3.2 坚持对红色文化继承创新原则

红色文化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多得的优质文化资源, 可谓培养人才的教育宝藏。 蕴含红色基因的红色文化不断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吸收时代精髓, 也会遭遇良莠不齐的多元文化碰撞。 只有对红色文化与时俱进地继承和创新, 才能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成效时使红色基因保持优秀, 保持强壮, 避免出现 “基因突变”,给历史虚无主义有力的还击。

3.3 坚持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原则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找准大学生思想的内部矛盾性, 把握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 将蕴含红色文化内容精心选择, 有针对性地设计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 贴近大学生的生活世界, 围绕激发大学生传承红色文化的内驱动力, 引导学生对照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内涵剖析自己, 有效影响青年学生的心理、思想、精神和行为, 逐渐在大学生中形成日用而不觉的哲学思维。

4 百年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红色江山永固需要红色文化的生动传播, 需要红色文化的包容凝聚, 需要红色文化的创造发展。 敬畏历史, 敬畏文化, 百年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需要围绕环境建设、要素建设、机制建设等实践路径破解现实困境。

4.1 百年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建设

(1) 校园环境建设

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就不能只重视教学、科研, 更要为学生的德育、美育以及劳动教育提供充满社会主义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 这就可以发挥红色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经典艺术和传统美德的育人优势, 在校园环境中以文化景观、红色社团、媒体等载体吸引学生, 以传统戏剧、历史话剧、书法绘画等形式凝聚学生, 全力展现社会主义校园环境的“红色之美” “红色之魅”。

(2) 实践环境建设

充分利用蕴含丰富红色文化的地域文化、校史文化, 建设红色教育实践基地, 通过革命纪念馆、战役遗址、烈士陵园、党史馆、校史馆等教育实践环境, 让学生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前行,缅怀 “红色岁月”, 牢记新中国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组建多支红色文化实践团队, 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探寻红色足迹, 挖掘红色故事, 让红色之旅引导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心中永远飘荡的是“红色旗帜”。

(3) 网络环境建设

在网络迅猛发展的新时期, 要遵循互联网平台信息传播规律, 加强网络舆情的监控和分析,跟上媒体兴起的步伐, 在年轻人高度关注的网络平台上将红色文化自然、亲切地融入网络文化产品, 建设和谐积极的网络育人环境, 增强作为“网络原住民” 的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认同,让红色文化在青年网友们的自发参与中汲取全新的生命力。 引导青年学生在网络上用英语或者多国语言来讲述中国的红色故事, 传播中国的红色文化,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生动展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以可以燎原的 “红色之火” 在网络上守护“红色江山”。

4.2 百年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建设

(1) “嵌入式” 建设

高校在科技智能的现代化条件下, 将红色文化内容嵌入课堂、展馆、校园等场所, 以先进的技术手段重现红色历史的厚重艰辛, 展示红色岁月的波澜壮阔, 展望红色江山的美丽富强, 让红色文化 “活起来”。 以红色文化的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相结合, 红色文化的有效宣传与自觉继承相结合, 红色文化的守正创新与科学发展相结合, 让红色文化“火起来”。

(2) “代入式” 建设

百年红色文化传承需要从细节做起, 大学阶段的青年人创造力强、学习力强, 充满活力, 从学生自我教育角度, 组建如党史宣讲团队、红色文化社团等组织促进学生朋辈互动, 增强红色基因传承的 “代入感”。 于细微之处促进了学生从“被动参与” 到 “积极互动” 再到 “主动设计”的内驱力建设, 规范青年学生行为、塑造青年灵魂。

(3) “渗入式” 建设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曾说: 所有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 而当今时代的大学生需要真诚、智慧、坚韧、温暖的符号, 实实在在的表达方式。辛丑牛年河南卫视春晚的 “唐宫夜宴” 节目、壬寅虎年央视春晚的“只此青绿” 节目都给出了这样一种符号, 得到青年人广泛热议和好评, 党的百年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这样的创意, 要用红色文化凝聚人心, 渗入血脉, 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话语的传播增添活力和动力。

4.3 百年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建设

(1) 师生协同育人机制建设

要秉承协同育人工作理念, 以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亲切、真诚地与大学生进行有效沟通。 发挥党务政工干部和团干部、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等思想政治工作专门力量的作用[4], 提升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课程育人能力, 注意表彰奖励扎实有效推进课程思政的基础课、专业课教师。 发挥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 形成协同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

(2) 寝室协同育人机制建设

红色文化要真正发挥作用, 必须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 大学生每天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寝室度过, 环境影响人, 而人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环境。 发挥党员、寝室长等学生骨干的引领作用, 挖掘家乡红色教育资源, 交流家乡红色故事。 通过张贴“党员寝室” “党员床铺” 对党员及其他学生的日常行为起到约束和示范的积极作用, 达到以大学生生活世界的外部建设促进学生内化提升。 激发出学生团结共建红色寝室环境的创造力, 在红色文化传承中创新, 在积淀中包容, 在底色中固色。

(3) 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建设

每一代人都有其深受影响的时代精神, 地域精神, 高校应坚持与学生家长密切联系, 形成育人合力, 通过家长那一代人身上传承的红色文化影响学生, 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体现在家庭中。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可以引导学生从革命前辈的红色家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爱己、爱家、爱人, 积极投身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 同时, 高校应与全社会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社会生态, 让红色文化的融入提升高校育人工作效果, 让青年学子勇担社会责任, 争做国家栋梁之材。

猜你喜欢

红色育人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红色是什么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红色在哪里?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