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宝藏》的多重叙事策略浅析

2022-03-23刘畅

声屏世界 2022年19期
关键词:守护人国家宝藏宝藏

□刘畅

《国家宝藏》是由中央电视台联合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十六个省级博物馆推出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一经播出圈粉无数。该节目立足于国家宝藏,围绕各大博物馆镇馆藏品,探索文物的前世今生,供观众共享甄选。该节目以亲切自然的讲述风格、生动诙谐的演绎创作、恰到好处的访谈氛围、轻松温雅的背景音乐让厚重的历史文物跃然荧屏之上,削弱了文物与观众的距离感,同时采用多重叙事策略,寻求不同视角进行多方位解读,通过“纪录片+戏剧+综艺”的多种形式融合,使历代文物得以立体性、探讨性、故事性呈现在观众面前,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焕发生机。

空间叙事:融入历史叙事,多重空间叠加

任何事情都是在特定时间段、特定空间内得以发生和发展,历史叙事过去往往偏重于时间维度,然而历史故事在被影视化时往往侧重于以空间叙事加以体现。《国家宝藏》通过形式空间的穿梭、地域空间的融合、社会空间的交互将尘封已久的历史文物与现代媒体技术相结合,以讲好历史文物的故事,讲好今天的中国故事,弘扬广博的传统文化。

形式空间的穿梭。龙迪勇在《空间叙事研究》一文中提出,“叙事”所涉及的“空间”分为四类,包括故事空间、形式空间、心理空间和存在空间。所谓形式空间,指叙事作品整体的结构性安排,呈现为某种空间样态。[1]《国家宝藏》采用了并置叙事的空间形式聚焦展演文物,讲述其前世传奇和今生延续。

节目将舞台叙事设置为两个板块:一是由演员领衔演绎文物的前世传奇,二是由文物相关从业者讲述自己与文物的今生故事。前者根植文化历史背景,对于古文典籍的故事进行再次创作,并将其影视化,把历史人物搬上舞台,通过戏剧化的演绎给观众留下深刻隽永的记忆点,并力图挖掘青铜古器、油墨书画背后所传达的品格精神以及所承载的厚重意义,实现跨越历史时空的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后者则立足于现代文物研究发展现状,以现代先进的科技、工艺展示文物的挖掘、修复、再现等过程,用数据化的分析解码难以接触到的文物,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其得以延续千年的秘密,给观众以更加直观的认识。

将古代和现代两个时空放置于同一舞台,借文物实现古今的有机结合。在讲述“越王勾践剑”时,由演员段奕宏所饰演的一把宝剑的去留引发了勾践的自我矛盾与审视,在扶同和范蠡的争执下,越王为保百姓安宁抛下尊严选择将越王勾践剑献于楚国。短短十几分钟的演绎,将中华传统文化所推崇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精神置于当下也是要弘扬的人格品质,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在越王勾践剑的今生故事讲述中,来自湖北省博物馆的讲述人江旭东用最先进的科学检测设备对越王勾践剑进行了显微观察,对其工艺和成分进行推测和研究,解释了越王勾践剑千年不腐的原因并推想出复原图。将现代的科技手段运用到古代的文物研究中,围绕一把“越王勾践剑”的前世今生,通过不同的演绎和讲述对文物进行多方位的解读。

地域空间的融合。《国家宝藏》节目组设置了多个叙事场所,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录制,通过VCR将不同场域的故事融合汇总,成为最后呈现给观众的完整节目。这里说的地域空间,也就是龙迪勇所提的“存在空间”。所谓存在空间,就是指叙事作品存在的场所。[2]出于地域空间的考虑,节目组围绕所展示的文物贯穿一条路线:博物馆、演播室与研究地点或考察地点,多个地点的融合交错,使文物的解读变得生动而全面。尤其面对大部分观众感觉较为陌生且关注度较低的讲述对象,通过多个场景的转换,不仅可以缓释视觉疲劳,也能让展柜里方方正正的文物富有生气,增强了节目的观赏性。在介绍“明永乐青花海水江涯纹三足炉”时,人们能够跟随守护人在故宫闲庭信步,听馆内工作人员讲述一砖一瓦的故事;能够进入馆内,近距离感受它一孔一眼的精细制作;能够从舞台表演被影视化的历史故事中了解三足炉原料的来源,认识明朝的丝绸之路和外交理念;能够在舞台讲述中领略青花瓷器作为文化符号在欧洲的盛行;能够从考古工作的研究中窥探到考古工作人员的心血和艰难,感受中华大地一脉相承的工匠精神。诸如“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这样的大国重器,不仅是物质财富更是精神财富,是先祖们智慧的结晶,亦是中华文化的延续。这样的宝贵财富应当细心呵护,而围绕其发生的细微故事也应当被加以传播,让其内在精神品质得以弘扬和传承。

社会空间的交互。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一书中提出了“社会空间”的概念,并指出“社会空间”的母体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投射到空间里,同时又生产着空间。[3]也就是说,一方面社会关系促使了社会空间的产生,另一方面社会空间会反作用于社会关系,使其在空间中再生产。空间可以孕育新的因素从而改变社会进程,塑造现实社会的样貌。[4]《国家宝藏》在建构叙事文本的过程中,并不是枯燥地讲解有关文物的历史研究,而是对于其背后故事进行不断挖掘和影视化创作,并注入了诸多新时代的理解与想象,从而打造出具有社会空间属性的作品,[5]最终实现文化的守正创新。

《国家宝藏》塑造的社会空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其一,设置投票机制,增强了媒体与受众的互动交流。观众可以通过官方微信、微博参与投票互动,甄选二十七件藏品,从而得到文化传播情况的反馈。其二,文本与观众之间达成情感共鸣。节目组在文本构建方面下足了功夫,在文案的编辑和使用上颇具匠心。在介绍紫禁城时,主持人会说“六百年前,谁见证了这座城的起点?六百年中,谁惯看这城中的秋月春风?六百年后,这座城又在为我们守护着什么?”配合张国立铿锵有力的解说,意味隽永,引发观众关于传统文化过去、现在、未来的思考。这样的触动点在节目中多有体现,这也代表着一个以传播传统文化为宗旨的节目达到了其意图的有效传播。

身份叙事:立足不同视角,多重维度解读

守护人。每一件国宝都有一位明星守护人,在生活中,他们可能是歌手、是演员,而面对历经千百年沧桑的历史遗珠时,他们和诸多中华儿女一样,都是璀璨文明的见证者和传承人。跟随守护人的脚步,人们可以去到博物馆近距离欣赏文物,并通过守护人的独白与演绎,感知一位历史新人面对厚重文物的谦卑与热忱。另外,在寻找守护人时节目组也多有考虑。首先,守护人和文物一定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关系,节目会依据嘉宾身份设置悬念,给所推选的国宝提前预设。[6]比如,故宫博物院藏品《千里江山图》的展示选择了从小生长在北京的李晨作为守护人;记载古代法律内容的“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展演则选择了北大法学才子撒贝宁作为守护人;推荐外销阿拉伯的长沙窑时则邀请了长沙人同时曾是阿拉伯语教师的何炅作为守护人;等等。其次,在选择时兼顾青、中、老三代影视明星。节目组邀请了易烊千玺、黄轩、倪大红、蓝天野等各个年龄段演员做守护人,囊括不同粉丝群体,通过全民传播实现一种文化延续,体现出代代相传的传播意指。

看门人。博物院馆长亦是博物院看门人,他怀揣着对于文物的赤诚之心围坐而谈,通过系统性介绍告知观众当下文物的发掘与保护的实际情况,从专业角度解读大国重器,通过不同见解的碰撞与融合使得文物更加富有厚度和生机。在三季节目中,人们都能看到故宫博物院自称看门人的单霁翔院长的身影,一双布鞋、一席黑衣是他不变的朴素穿搭,而朴素的外表之下从他的言行之中人们可以窥探其对于文化传承的良苦用心与谆谆教诲。不只单霁翔,通过节目人们还认识到许多致力于文物修复与保护的专家与学者——历时三年修复好云纹铜禁碎片的王长青老先生、穷尽三十六年精心钻研样式雷的王其亨教授、痴守敦煌五十年的常书鸿等。他们的故事触发了年轻人对于文物保护的深刻思考,他们的真情流露激发的情感共鸣促使更多观众自发反思,进而帮助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一个更为清晰的认知,从而自爱、自尊、自信,最终实现真正的文化自觉。

讲述人。每一件国宝都会邀请从事相关研究或相关工作的今生讲述人,其中不乏有研究者、志愿者、修复者,他们或是用现代手法推测当时艺术创作的全过程,或是讲述自己与文物之间发生的故事,或是讲述今天对于文物的艺术研究成果,或是呼吁当下年轻人接续传承,同时为观众答疑解惑,使文物更加立体和生动。比如第一期在介绍王希孟的《绿水青山图》时,节目首先通过VCR介绍画作的用色特点和制作工序,然后运用现代技术使得这幅图画的五个上色过程跃然屏幕之上,同时介绍了颜料的原材料及研磨过程,最后国画颜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仇庆年对于原材料供不应求的苦诉更是触动了很多观众。再如莫高窟壁画修复专家李云鹤、李波、李晓洋一家三代人,讲述了他们扎身大漠、世代守护的故事。又如,不惜花重金在外国拍卖会前请回国宝“皿方罍”的湖南六家企业和谭国斌等人。可见文化的意义不仅是厚重的记载,更是取其精华,创新方法,付诸行动,继承延续,最终实现有效的文化传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千年的文化积淀、传承、创新与发展给予我们足够的信心与底气,历史不等于过时,在新时代人人都要做文化的讲述者,人人都是历史的传承人。

主持人。文化类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承担着文化传播的功能。人是文化价值的需求者,也是文化价值的承担者。文化类节目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而主持人通过电视媒介将具有文化需求的主体和满足文化需求的客体相连接,因而具备传播优良传统、构建文化价值的功能。《国家宝藏》能够成为业内标杆,主持人张国立也是其中关键因素之一。一档广受赞誉的节目,其主持人和节目一定是共生的关系。张国立一方面因其自身的荧屏形象贴切宝藏文物的历史感与文化气息,另一方面其台词功底深厚,主持风格鲜明,且十分符合节目气质。二者彼此融合、相辅相成,将节目的文化气韵渲染到了极致,合力打造了旗帜鲜明的《国家宝藏》ID。

叙事手法:纪录片+戏剧+综艺,多种形式融合

作为传统文化类节目成功“出圈”的《国家宝藏》,在叙事手法上不同于其他文物鉴赏节目,既不是单纯的纪录片,也不能完全定义为综艺节目。该节目采用“纪录片+戏剧+综艺”的多重形式,呈现了一场关于历史文物的视听盛宴。

叙事的第一幕先从纪录片的讲述开始,通过纪录片的拍摄手法,观众跟随守护人的脚步,短暂脱离舞台的庄重和华丽,一同到博物馆感受宝藏文物的日常气息,近距离感受在博物馆陈列的文物实体的细微之处,在守护人的娓娓道来和工作人员的讲解中感受文物的魅力,平淡温和的叙事使得文物自身的历史感所带来的疏离感得以削弱,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在戏剧展演模块,节目组从剧本的编写到舞台灯光的运用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打磨。为展现最贴切史实的历史故事,节目组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背景,考据大量史料,立足真实的历史事件,辅以内容生产者的创新创作,通过戏剧化的演绎和现代化的表演形式,唤醒观众对文物的历史记忆,实现传播媒体与受众的情感连接。此外,为了打造更加传神绚丽的视觉效果,让国宝真正地“活”起来。《国家宝藏》第二季更在视觉部分下足了功夫,采用LED盒子,以更加震撼的形式加以展现,同时现场的主屏幕采用带有弧度的环形巨屏,加上更加透亮的成色方式和显光方式,呈现出绚丽多彩的舞台效果,最终将历经沧桑的历史文物逼真生动地呈现出来。

节目的火热还离不开它的娱乐化倾向,这在节目的制作中多有体现。首先体现在明星的加入,其中不乏一些喜剧演员和综艺节目主持人,他们本身就带有很强的综艺属性以及广大的粉丝群体,可以利用明星效应来增加节目的关注度。其次体现在节目创作内容的幽默性。在第一季第二期节目中“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展演中,守护人撒贝宁饰演秦国官吏,但他语言内容、语态多诙谐戏谑,与所饰演的角色所处的时代和身份颇不相符。然而,他自带的幽默属性却减弱了这种违和感,反而加深了观众的印象,使节目趣味性大增,成为一大亮点。通过综艺化的展现,以更容易被接受的形式让观众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脉搏与生机。

结语

《国家宝藏》通过多重空间叙事叠加讲述文物故事,使文物的叙事更加富有层次和厚度,并成功塑造了文物的个体形象,有效表达了其存在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通过不同身份叙事,立足多个视角解读文化密码,在人与文物之间建立联结,拉近当代人与历史文物的距离;采用“纪录片+戏剧+综艺”多种形式融合的叙事手法,为观众打造了一场沉浸式的视觉盛宴。

习近平总书记曾言:“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要树立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养分。正如第三季开播之时节目所言,我们走过华夏文明的腹心,见证五千年孕育的生机。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仍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与全人类共担风雨,在煌煌史册上写就多难兴邦、励志图强的新篇章。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回首祖先们走过的千年历程,今天人们仍然怀揣着热忱和期盼,坚持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继续在世界文明史上书写中华文明的辉煌篇章。

猜你喜欢

守护人国家宝藏宝藏
李小龙:传统文化的守护人
金龟子 快乐童年守护人
青山守护人
真正的宝藏
什么?海底宝藏
宝藏
樊锦诗:此生命定,我就是个莫高窟的守护人
《国家宝藏》:讲述大国重器的前世今生
央视《国家宝藏》定档12·3 讲述“大国重器”前世今生
解析《国家宝藏》中的美国文化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