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肝病与骨质疏松症

2022-03-23北京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教授张耀南

江苏卫生保健 2022年3期
关键词:胆管炎脆性骨质疏松症

●北京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教授 张耀南

肝性骨病是慢性肝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是肝病患者发生的有关骨代谢异常的病理变化,临床主要表现有骨质疏松症、骨量减低及骨软化症等,严重者可增加骨折风险,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骨软化症是骨矿化不全引起骨生长停止,由于临床罕见,本文重点讨论慢性肝病与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的定义及诊断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将骨质疏松症定义为以骨密度(BMD)降低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临床表现为疼痛、脊柱变形和骨折风险等。疼痛主要表现为腰背酸痛或全身疼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因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可出现身高变矮或驼背等脊柱畸形。骨质疏松还会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一定的影响,表现为恐惧、焦虑、抑郁、自信心丧失等。病情进展加重则可能发生脆性骨折,骨折好发于椎体、髋部和桡骨远端等处。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主要基于骨密度的测定、脆性骨折的发生和血液骨代谢指标的检测等。目前,国际上公认的骨密度测量方法是双能X 线吸收法(DXA),其测量值T 值/Z 值为诊断的金标准,主要测量部位是中轴骨,包括腰椎和股骨近端,也可测量前臂远端和肱骨近端。

中国《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防治指南》(2017 版)指出,对于绝经后女性、≥50 岁男性的判定标准以T 值划分:T 值≥-1.0 为正常,-2.5<T 值<-1.0 为低低骨量,T 值≤-2.5 为骨质疏松,T 值≤-2.5+脆性骨折为严重骨质疏松;对于儿童、绝经前女性和<50 岁男性骨密度水平的判断建议用Z值表示,Z<-2为“低于同年龄段预期范围”或低骨量。

T 值=(实测值-同种族同性别正常青年人峰值骨密度)/ 同种族同性别正常青年人峰值骨密度的标准差。

Z 值=(实测值-同种族同性别同龄人骨密度均值)/同种族同性别同龄人骨密度标准差。

2020年,美国内分泌临床医师协会(AACE)更新了骨质疏松诊疗指南,弱化T 值的诊断价值,强调在排除其他代谢性骨病的情况下出现脆性骨折,甚至骨密度T值正常也可诊断骨质疏松症;患者根据T 值≤-2.5诊断为骨质疏松症后,即使后续检查T 值高于-2.5,仍不改变骨质疏松的诊断;患者T值在-2.5~-1.0之间,采用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预测简易工具(FRAX),评估结果为骨折风险增高时(高于本国家特异性阈值)也可以诊断为骨质疏松症。

不同病因的慢性肝病与骨质疏松症

在慢性肝病患者中,不同的病因及不同的疾病阶段对骨代谢影响是不同的。在多种因素作用下,患者的成骨和破骨细胞活动失衡,使骨量减少,骨质疏松持续进展,严重可致脆性骨折发生。

慢性肝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为12%~55%,骨折发生率为5%~20%。其中,以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酒精性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较为常见。

资料表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为13%~51.5%。北京地坛医院一项研究显示,40 例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与年龄、性别匹配的无肝病对照组相比,腰椎(L1~L4)和髋关节不同部位骨密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骨量减少18 例(45.0%),骨质疏松16 例(40.0%),5 例发生脆性骨折;对照组骨量减少9例(22.5%),骨质疏松2例(5.0%),无脆性骨折发生,2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中国台湾地区的一项长达11年涉及3.6万例乙肝病毒(HBV)感染患者、14.5万例无HBV感染(对照)的队列研究,在校正年龄、性别、药物、共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肝硬化)等危险因素后,HBV 感染患者患骨质疏松的风险是对照组的1.13倍。

一项观察男性酒精性肝硬化的研究发现,肝硬化患者骨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骨质疏松症发生率为39.4%。

慢性肝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防治

慢性肝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早期症状,如腰背酸痛等,是非特异性的,极易被忽略。一旦发生脆性骨折,可致残或致死,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做好预防更为重要且更为现实。

初级预防:尚无骨质疏松症但具有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者,应防治或延缓其发展为骨质疏松症并避免发生第一次骨折。

二级预防:指已患有骨质疏松症或发生过脆性骨折,防治目的是避免发生骨折或再次骨折。

1.积极治疗原发病 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可改善肝功能,但要注意某些抗病毒药物如阿德福韦酯(ADV)、替诺福韦酯(TDF)对骨密度的影响,骨质疏松高危人群不建议服用。对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使用熊去氧胆酸可以减轻胆汁淤积,增加维生素D 及钙的吸收。酒精性肝病患者,通过戒酒,增加营养,可改善肝功能,促进钙和维生素D的吸收,有利于预防骨质疏松。

2.高危人群骨密度检查 建议对曾经脆性骨折、绝经后、需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3个月)、初次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肝硬化、肝移植术前患者均应检测骨密度。具有上述危险因素而骨密度正常者应2~3年后复查,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者,应1年后复查。

3.一般治疗 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增加营养、运动、阳光照射,避免嗜烟、酗酒及慎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防止跌倒等。骨健康基本补充剂(钙、维生素D)是必需的,建议每日补充钙剂(800~1200mg)与活性维生素D3(骨化三醇0.25~0.5μg)。活性维生素D3 因不受肝肾功能的影响,更适用于慢性肝病患者,治疗期间应监测血钙。

4.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 基本可分为两大类:抑制骨吸收的药物(如鲑鱼降钙素注射剂,双磷酸盐口服剂和注射液,地舒单抗注射液等)和促进骨形成的药物(如特立帕肽注射液等)。适应证为发生过脆性椎体或髋部骨折者;DXA骨密度(腰椎、股骨颈、全髋部或桡骨远端1/3 处)T 值≤-2.5;骨量减少者且具备以下情况之一:①发生过肱骨上段、前臂远端或骨盆骨折者;②FRAX 工具计算未来10年髋部骨折概率≥3%,或任何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20%。在应用以上药物抗骨质疏松时,可以通过定期检查骨密度、骨代谢指标等方法监测疗效,酌情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与慢性肝病相似,骨质疏松症也是一种悄无声息的慢性骨骼疾病,而慢性肝病患者是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慢性肝病患者需高度关注骨健康状况,及时进行骨密度检查和骨代谢指标的监测,做到早筛查、早诊断、早防治。

猜你喜欢

胆管炎脆性骨质疏松症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胆道闭锁Kasai术后胆管炎的诊治及预后研究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基于应力应变曲线的页岩脆性指标分析
分析蒙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进展
骨质疏松症为何偏爱女性
程良斌教授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临床经验
血清CA199,NLR和PLR水平在急性胆管炎肾功能损害中的诊断价值
基于复杂系统脆性的商渔船碰撞事故分析
考虑初始损伤的脆性疲劳损伤模型及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