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 种常用战术战伤救治止血带对人体四肢止血效果的比较及分析

2022-03-23吕文亮孔娜程子芳田红王林郑平刘欣然邢霞陈洁刘杰刘聚伟

海军医学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旋压织带止血带

吕文亮,孔娜,程子芳,田红,王林,郑平,刘欣然,邢霞,陈洁,刘杰,刘聚伟

战术战伤救治(tactical combat casualty care,TCCC)的概念由美军1996 年提出,是指伤员在院前战术环境中的救治措施[1]。2012 年,Eastridge等[2]发表了对2001-2011 年4 596 例战场死亡的分析,发现24% 的院前死亡为可救治死亡,其中有91% 是由出血引起的。作为TCCC 阶段的重要急救措施,使用止血带可以显著降低四肢出血导致的死亡率,其效果已被多项研究证明[3-6]。美军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期间,使用止血带挽救了1 000~2 000 条生命[7]。我军在TCCC 阶段常用卡式止血带和旋压式止血带,目前对两者止血效果的研究大都着眼于总有效率的比较[8],缺乏对四肢止血效果的比较,并且对造成止血效果差异的原因研究较少。本研究比较这2 种TCCC 止血带对人体四肢止血的效果,并初步探讨造成差异的原因。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某基层连队30 名健康军人为研究对象,均为成年男性,最大25 岁,最小18 岁,平均年龄20.8 岁。以上人员均自愿参加,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实验器材

1.2.1 卡式止血带 卡式止血带包括涤纶织带以及可自动锁紧和解锁的卡锁结构。卡式止血带采用拉紧止血的原理,使用时拉紧涤纶织带,通过插入式锁卡对涤纶织带施加压力,维持拉紧状态;松解时只需按压解锁开关,就可松开。见图1。

图1 卡式止血带

1.2.2 旋压式止血带 旋压式止血带包括带有自粘材料的外层固定带、绞棒、卡槽等加压装置以及与加压装置相连的内层拉带。旋压式止血带采用绞紧止血原理,在外层固定带绑紧后,通过旋转绞棒收紧内层拉带,施加逐步升高的压力。见图2。

图2 旋压式止血带

1.3 方法

1.3.1 人体四肢止血效果 研究对象取平卧位,在四肢相应部位(上臂及大腿中上1/3 交界处)分别使用2 种止血带,施加最大止血压力进行固定。每次固定完毕后,使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影技术(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测量四肢相应动脉(桡动脉及足背动脉)血流。无血流信号的为止血有效,有血流信号的为止血无效。

1.3.2 压力极值 将表式血压计的袖带(气囊)自体卷曲后充气,使压力达到80 mmHg(1 mmHg=0.133 kPa)。卡式止血带缠紧气囊后,拉至最紧,记录压力数值;旋压式止血带缠紧气囊后,将绞棒旋至最紧,记录压力数值。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0.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α 取0.05 水平,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止血总有效率

卡式止血带总有效率为17.5%,旋压式止血带总有效率为97.5%,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卡式止血带和旋压式止血带总有效率比较(次)

2.2 上、下肢和左、右肢止血有效率

卡式止血带上、下肢止血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卡式止血带左、右肢止血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旋压式止血带上、下肢止血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旋压式止血带左、右肢止血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卡式止血带和旋压式止血带上下肢、左右肢止血有效率比较(n=30)

2.3 2 种止血带压力极值

卡式止血带压力极值为(134.08±21.39)mmHg,其中最大值为200 mmHg,最小值为90 mmHg;旋 压 式 止 血 带 压 力 极 值 为(247.47±29.21)mmHg,其中最大值为300 mmHg,最小值为162 mmHg。旋压式止血带的压力极值高于卡式止血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美军于2000 年、2003 年分别对TCCC 止血带进行评估测试,研究发现,在TCCC 阶段,战斗应用止血带(combat application tourniquet,CAT)、特种部队战术止血带(special operations forces tactical tourniquet,SOFTT)使用效果良好[9-10]。从那时起,CAT成为美军使用最广泛的止血带。旋压式止血带与CAT 结构类似。卡式止血带目前不是美军制式装备。

郭俊艳等[8]对我军医院5 种止血带进行研究,发现旋压式止血带阻断成功率较高,卡扣止血带(即卡式止血带)成功率较低。有理论认为,若要阻断肢体血流,需要施加比上肢动脉收缩压高70 mmHg 或下肢高100 mmHg 的压力[11]。也有理论认为,上、下肢的止血压力应分别为250~300 mmHg 及500~600 mmHg[12]。不论何种理论,都认同止血带有效的前提是施加压力高于固定部位的动脉收缩压。

在安静状态下,我国健康青年人的上肢动脉收缩压为100~120 mmHg[13],下肢动脉收缩压一般比上肢高20~40 mmHg,为120~160 mmHg。本研究发现,旋压式止血带压力极值为(247.47±29.21)mmHg,远高于青年人上、下肢动脉收缩压,所以旋压式止血带总有效率较高(97.5%)。卡式止血带压力极值为(134.08±21.39)mmHg,与上、下肢动脉收缩压接近,有时甚至低于动脉收缩压。卡式止血带总有效率低,且上肢有效率高于下肢。

2 种止血带压力极值的差异可能与自身结构和工作原理有关。旋压式止血带采用绞紧止血原理,通过旋转绞棒收紧拉带,并将绞棒放入卡槽固定,获得较高的压力极值。卡式止血带采用拉紧止血的原理,使用时拉紧涤纶织带,通过插入式锁卡对涤纶织带施加压力,维持拉紧状态,插入式锁卡需要在垂直方向对抗涤纶织带的回缩力,所需力量较大,限制了卡式止血带的压力极值。

综上所述,旋压式止血带的止血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建议尽快对现存TCCC 止血带进行全面评估,淘汰不合理止血带,以期有效提高战伤救治水平。

猜你喜欢

旋压织带止血带
胫骨高位截骨术中不使用止血带更佳
汽车安全带佩戴状态下拉出回卷力调查研究
微型涡喷发动机壳体零件旋压工艺研究
客车座椅安全带安装结构的改进设计
薄壁气瓶旋压成形工艺研究
术中应用气压止血带的不良反应及护理对策
柯尔克孜族传统织带类型及色彩设计分析
骨科下肢手术中空气止血带压力改良设定的临床观察
优化无焊缝钛内衬内表面质量的旋压工艺
从专利角度看止血带的发展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