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理运用学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2022-03-22闫盼盼

幸福家庭 2022年18期
关键词:学具知识点数学

■文/闫盼盼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下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开始运用学具辅助教学。教师应综合考量影响数学教学的因素,围绕学生的学习需求,科学、灵活地设计学具运用方法,利用学具为学生营造风格多样的课堂,使学生在学具辅助下能够短时间内充分理解基础知识,在全面发展学生各项能力的同时,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本文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对合理运用学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一、学具概述

学具指教师在课堂上解释知识点时使用的教学工具。学具类型多样、颜色各异,可以抓住学生的眼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具有助于学生对需要学习的基础知识形成全面认识,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学具包括各个教育阶段课堂教学中需要用到的专业教具,通常涉及实物、模拟实物、现代化设备和常规教具。其中,模拟实物包括标本、模型和复制品等,比如人体模型、地球仪等;现代化设备包括屏幕、计算机、投影仪等;常规教具包括黑板、板擦、粉笔等。小学阶段常用到学具的课程有语文、数学、英语、自然和美术课程等。

二、将学具运用到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意义

(一)降低基础知识理解难度

小学数学课程是小学生学习生涯中的基础课程,是小学生进行后续学习的基础,学生只有在小学阶段牢牢掌握所有基础知识的含义和应用方法,才能在初中、高中和大学等阶段深入探索其他数学知识。虽然小学数学知识点的难度较低,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较差。教师通过学具,可以直接展示外形轮廓和操作方式,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相关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二)降低计算难度

小学数学课程涉及大量计算,需要学生掌握加减乘除的规律和计算方法。这对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推理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如果学生不能准确理解数字排列顺序和计算规律,就容易出现计算失误的情况。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学生都极易在计算中犯错。基于此,教师可以运用学具为学生直观展示相关公式的原理,让学生在观看中掌握计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三)强化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背景下,基础教育强调应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基于此,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运用学具,可以为学生提供接触学具的机会,通过布置实践任务的方式,让学生利用学具探索数学知识。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不断发展其个人实践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发挥学具的教学价值

学具主要通过教师或学生的操作,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比如方便教师进行知识点的讲解,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材内容。但是,当下部分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学具时,没有从学生的年龄特点、理解能力和学习习惯出发,而是按照个人的习惯对学具进行运用,没有真正发挥出学具的教学价值,导致部分学生在听课时无法充分理解基础知识的含义,课堂教学效果欠佳。

(二)没有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

笔者经过观察发现,部分数学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部分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仍选择借助旧知识进行新知识的讲解,用传统的思维来组织课堂,在运用学具时也是将重点放在知识点的讲解上,很少为学生留有运用学具去拓展和挖掘知识点的时间。其次,教师没有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未让学具成为强有力的教学用具,导致部分学生在课后做题时出现无法正确操作学具的情况。最后,部分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化。目前虽然大多数教师会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运用学具,但是习惯运用大量时间为学生口述教学知识含义,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单一化教学的问题,导致课堂学习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也不高。

(三)学生主动运用学具的意识较差

相比其他阶段的学生而言,小学阶段的学生缺乏一定的思维性和能动性,他们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学具的作用,大多数学生只是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使用学具。笔者在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无法按照学习需求挑选合适的学具,还有部分学生遇到较难的数学知识点时不会合理运用学具。这体现出学生主动运用学具的意识较差,使用学具进行探索学习的频率和效率较低。

(四)学具运用缺乏趣味性

当下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使用学具时,是以阐释知识点内涵和学具操作方式为主,很少为学生设计与学具运用有关的游戏活动,学具的运用缺乏趣味性。学生在学习中无法感受到学具的魅力,无法以积极心态参与课堂学习,造成课堂学习的效率较低。

四、合理运用学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围绕学生的认知运用学具

小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习惯根据自身对事物的表面认识去理解教学知识。教师在课堂运用学具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充分理解知识。学具的类型多样,每种学具的运用方式也不同,教师要充分发挥各种学具的运用价值,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围绕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运用学具,使学生在听课中能够结合学具充分理解基础知识的深层含义,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认识图形(一)”这一节课,要求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图形的特征。教师可以在课前全面梳理这节课的内容,以学生的视角预测其在认识不同图形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结合要讲解的知识点,挑选部分实物和不同形状的卡片当作学具。课堂上,教师在解释各个图形名称之前,先一一为学生展示这些实物和学具,让学生说出这些实物和学具的形状,然后运用数学专业术语给学生讲解这些图形的名称。在学生对图形名称有了基本的认识后,教师可以将实物混乱摆放,让学生独立分析各个实物的外形轮廓,并运用这节课所学的数学专业术语进行表达。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分辨不同实物的过程中,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二)转换学具运用的主体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学具的使用主体是教师,学具的操作方式主要是由教师给学生演示。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这种方式虽然可以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快速掌握知识点,但是学生对学具的使用方法缺乏了解。为了让学生能够规范地使用学具,教师在课堂上应大胆变革,转换学具运用的主体,让学生在实践中熟练掌握学具的正确操作方式,进而促进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角的度量”这一节课时,需要学生学会在量角器上找出不同大小的角,了解量角器上每个角的度数,会正确使用量角器。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在使用量角器时,无法正确认识量角器上的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零刻度线和中心点。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不同大小的角,让学生使用量角器进行测量。如果学生在测量中出现操作方式不正确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手把手教导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具操作方法。此外,教师应系统总结量角器的操作方式和注意事项,以确保学生在后期做题中能够独立、规范地使用量角器,提高学生的学具操作能力。

(三)借助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主动运用学具的意识

学具不只是教师的教学工具,也是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针对学生缺乏学具使用意识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应为学生留出制作学具的时间,让学生在制作学具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学具的应用价值,进而增强学生运用学具的意识。

例如,“认识钟表”这一课,需要学生掌握时针和分针的认识方法,学会看整时,学会两种表示时间的方法。由于钟表上的数字较多,如果教师直接让学生认识钟表,则容易让学生混淆。为了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这节课的知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制作钟表,并用铅笔在钟表上标出时间。学生在制作学具的过程中,可以真实感受时、分、秒之间的规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还可以从内心深处体会到学具对学习数学课程的作用,形成主动运用学具的意识。

(四)运用信息技术来丰富教学形式

目前,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于教育领域,许多小学教室已经配置了计算机、屏幕、投影仪等设备。数学教师在讲课时,可以充分运用这些现代化设备来丰富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相比课本上的文字而言,信息化技术更具教学优势。教师可以围绕学生的兴趣和喜好设计生动丰富的课程,将文字内容转化成图像和视频,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主动走进课堂。

例如,在学习“图形的运动(二)”这一课时,需要学生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学会运用折叠和重合等词汇表述该图形。教师在讲解这部分知识点时,首先,可以在网络上下载鉴别轴对称图形的学习视频作为教学素材。其次,教师在挑选好教学素材后,可以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掌握轴对称图形的分辨技巧。然后,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进行自由讨论和交流,并引导学生使用学具在方格纸上绘制出相关的图形。最后,教师让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学生上台,利用学具展示相关图形的绘制步骤。

(五)通过阵营比赛来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小学生思维活跃,对游戏类活动接受程度较高。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运用学具时,可以围绕小学生的兴趣特点,通过游戏化的方式巧妙使用学具。具体来讲,教师可以通过阵营比赛提高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以阵营抢答的方式,利用学具进行计算,使学生在阵营比赛中能够灵活利用学具,逐步提高计算能力。

例如,在学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一课时,学生往往是运用手指和草稿纸计算,由于计算数值较大,如果学生运用这两种方式进行计算,容易出现数字进位或退位计算错误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准备一些棉签,同时在电子白板上为学生轮番展示一些计算题,让学生在所属阵营利用棉签计算答案,由教师评判后进行打分。在阵营比赛结束后,教师应表扬得分最高的阵营,并让该阵营的学生为同伴展示利用棉签进行数学运算的方法,以提高全班学生的计算能力。

猜你喜欢

学具知识点数学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关于G20 的知识点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小学数学学具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的创新应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