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不知道的台湾:两岸应知道的台湾历史故事(六)

2022-03-22熊子杰

黄埔 2022年2期
关键词:开山隋炀帝台南市

□ 熊子杰

第六章隋炀帝曾派虎贲将军出征台湾

在台湾彰化市八卦山下有条“陈稜路”,是为了纪念隋朝虎贲中郎将陈稜而命名的。陈稜当时奉隋炀帝之命与大夫张镇州率师征服台湾,从台湾中部鹿港登陆;后隋朝灭,唐朝取而代之,陈稜后裔及部属为避祸渡海移居美丽宝岛台湾,在今日台南附近开垦拓荒,当地人兴建将军祠供奉这位隋朝将军。

台南市开山宫(台南市中西区民生路一段156 巷6 号)为台湾“开台第一宫”(周茂钦《在罾门溪人文爬梳》),是台湾最早建造的宫庙(1575 年),主要供奉“陈府千岁”即“虎贲中郎将陈稜”。史料记载,隋炀帝大业三年(607 年),因当时流求(台湾) 36 岛拒绝纳贡,于是派遣虎贲中郎将陈稜率兵万余渡海攻打流求,当时就从开山宫前方的旧海岸登陆,在流求住了半年之久,离开前掳走土酉王子(平埔人王子)等900 余人。陈稜因功被册封为右光禄大夫,后因隋炀帝昏庸无道,辞官隐居昆仑山学道。

/ 彰化市陈稜路路牌。

隋朝灭亡后,许多隋朝遗民随着陈稜后裔及旧属渡海移居流求(台湾),拓垦荒芜定居(此算是中国汉人第一次有规模性的移民台湾的行为)。这些隋朝遗民感念陈稜的恩泽庇佑,遂在当时登陆台湾地点建造茅草庙宇,供奉陈稜为“开山圣王”并祭祀,千秋永享,万世流芳,此即开山宫的前身“将军祠”。“将军祠”应为大员(今台南)最早兴建的庙宇,陈府千岁又称陈府王爷(《保生大帝、土地公与西秦王爷之虎爷形态研究》,树德科技大学应用设计研究所硕士论文,洪资殷,2006年7 月)。明宁靖王朱术桂驻台时,以“将军祠”乃开台首祠,并为彰显陈稜将军开创台疆之功,在庙前树立石柱,题写对联云“克壮观瞻隆古地,聿新营建重开山”,将军祠乃改名为“开山宫”。开山宫土塑镇殿七尺金尊“保生大帝——吴真人”,供桌上置“隋虎贲中郎将陈稜”将军神祇圣牌位。

/ 台南市开山宫陈稜神祇圣牌位。

/ 台南市开山宫。

/ 台南市开山宫虎贲中郎将神像。

隋朝富裕,加上隋炀帝杨广好大喜功,除开凿大运河外,还三下江都,三征高丽(朝鲜),三使流求(台湾)。隋炀帝对造船、航海、海外探险等格外热衷,对当时的流求不知何故情有独钟,三次派人出使流求,可能是受秦始皇多次派人渡海到仙岛寻找长生不老仙丹的影响,加上海师(古代一种主管海上事务的官职)的鼓动,隋炀帝派遣人赴台,可算是中国历史上对台湾进行的第一次有计划的军事、招抚行动;陈稜成功登陆流求,留下重要历史事迹,也算是建立了两岸历史的里程碑。

隋炀帝征讨流求一事,在《隋书•东夷列传》中的《流求国传》以及《陈稜传》中都有详细记载。《隋书•东夷列传》中所指的流求应就是今日台湾,书中明确记载,隋炀帝派朱宽、陈稜到台湾抚番、宣扬武威,当时虽未在台湾设立政府机构,但已经可以算是两岸交流的滥觞,此后更有许多大陆汉人依此航线来台湾贸易、经商,甚至居住。

《隋书》记载,在605 年(大业元年),海师何蛮发现每年在春秋两季,天气晴朗、风平浪静的时候,向东海岸方向望去,几千里之远处依稀有烟雾之气,古代一里等同今日的0.4 公里,所以有几百公里,何蛮看到的可能只是海市蜃楼吧。公元607 年(大业三年),隋炀帝(第一次)命令朱宽(羽骑尉)出海探访东边海域是否有其他国家及异俗,海师何蛮也请求随船出海并担任向导,朱宽与何蛮最后登陆了流求国(依据开山宫记载应是到了台湾台南)。因为双方言语不通(当时在台南主要是西拉雅人)无法沟通,就掠夺一名当地人后返回。隔年(608 年),隋炀帝(第二次)命令朱宽去流求慰抚、招降当地住民,流求国住民不从,朱宽取住民的布甲(用麻绳编织的铠甲)后返回。日后,有日本派使节来隋朝,见布甲后说:“此夷邪久国(指台湾)人所用也。”两次招降流求不成,隋炀帝恼火了,公元610年,改用大军出征,派遣陈稜、张镇州(朝请大夫)两人率兵1万名从义安(今广东潮州)跨海东征流求国。舰队先到了高华屿,又向东航行二日至鼊屿(今澎湖列岛),又航行一日便至流求。刚到时,陈稜军队中有昆仑人(南岛语族人)懂得流求语(西拉雅语),陈稜派其与流求人(西拉雅人)沟通(此点也证明台湾少数民族源自中国大陆),传达隋炀帝的招降谕旨,希望和平招降,但流求人不愿归顺,不愿驯服称臣。陈稜因此发起攻击,并攻入城市,每战都击败对方,最后还焚烧其房子,俘虏流求王子等将近数千人,载着军实(指战争中所缴获的东西)返回,此后就再没有征战流求史料记录。事实上,自三国时期以来,台湾和大陆的关系日益密切,史料载当时陈稜船队抵达流求时,台湾少数民族还以为是商船来台进行贸易,纷纷前来交易,由此可知大陆汉人在此之前已是经常到流求进行贸易,在台湾留下许多文化遗迹(十三行遗址、汉本遗址)。此后两岸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更频繁,直到隋民随着陈稜后裔及旧部在隋朝灭亡后避走台湾,拓垦荒芜,后世以虎贲中郎将陈稜为荣,乃称当时台湾彰化最繁荣街道为“陈稜路”,并于台南兴建“将军祠”(开山宫),感念陈稜对台湾及隋民之贡献。

/ 开山宫总干事(左)与作者及虎贲中郎将陈稜画像。

简单来讲,隋炀帝总共三次征讨流求,第三次在公元610年,由陈稜和张镇州两人率军上万人,在台湾台南附近登陆(也有一说是从彰化登陆),可算是中国史上第一次对台湾的招抚军事活动,有些人对《隋书》中流求是否为台湾提出质疑,笔者提出几点分析供大家参考:

1.有人质疑方位不对,台湾不是在“建安郡”东。从地理位置来看,《隋书》提到“流求国当建安郡东,水行五日而至”,隋朝“建安郡”约在今日福建福州附近,约在北纬26 度,与台湾北部纬度(北纬25 度)基本一致,如果从福州(北纬26 度)向东直航,刚好会碰到台湾北部;往东偏南一点,正好到彰化(北纬24 度)附近,所以“建安郡”东方就是台湾北部。

2.有人质疑“水行五日而至”的距离不是台湾。由于没有隋朝船只速度、大小等数据,无法估算距离,如此就说不是台湾也属武断。不过若以明朝船只速度而言,水行五日可达之处甚多,包含台湾、石桓、宫古、冲绳等等,只是如从广东潮州出发,此航线一定会经过庞大的台湾岛,舍美丽之岛台湾,而去小小的冲绳岛,甚至对台湾只字未提,显违常理,所以“水行五日而至”的应是台湾。

3.另外,对于“水行五日而至”,古代数据多有虚增情形,这五日是否真是五日,如果只有2—3 日,那么从义安郡(今广东潮州)出发就更可能是到达台湾,而非冲绳岛了。

4.“有昆仑人颇解其语,遣人慰谕之。”昆仑人为广东土著或东南亚原住民,属南岛语族人,而冲绳属日本语系,流求国人应为南岛语族人,就是今日台湾少数民族,所以流求应是台湾,绝非冲绳。

5.根据《隋书•流求国》所载,这个地方“男子拔毛,女子黥手,以骷颅为珍”。此《隋书》中的流求土著文化与台湾南岛语族文化相似(《山在瑶波碧浪中:总论明人的台湾认识》,周婉窈,台大历史系期刊,2007),所以再次证实流求应就是台湾。

1874 年,法国学者圣第尼也认为《隋书》上所称的这个流求国就是今日的台湾,他依循的可能是《元史•琉求》的记载:“在南海之东。漳泉兴福四州界内彭湖诸岛,与琉求相对。”

由上述文献及学者的分析,无论从文化、语言、气候、方位、距离等来看,《隋书》所称流求都应为台湾。现在台湾彰化市有一条“陈稜路”,台南市区有开山宫,都是为了纪念当年隋朝将军陈稜来台及陈稜后裔来台拓荒的历史与贡献而命名、兴建的。直到明代万历年间,在福建福卢山(今福建省福清市)还居住着当年被陈稜从台湾带回大陆的台湾少数民族后裔约5000 户。

附录:

《隋书•卷81•东夷列传•46•流求国传》摘要

“大业元年,海师何蛮等,每春秋二时,天清风静,东望依希,似有烟雾之气,亦不知几千里。三年,炀帝令羽骑尉朱宽入海求访异俗,何蛮言之,遂与蛮俱往,因到流求国。言不相通,掠一人而返。明年,帝复令宽慰抚之,流求不从,宽取其布甲而还。时倭国使来朝,见之曰:‘此夷邪久国人所用也。’帝遣虎贲郎将陈稜、朝请大夫张镇州率兵自义安浮海击之。至高华屿,又东行二日至鼊屿,又一日便至流求。初,稜将南方诸国人军,有昆仑人颇解其语,遣人慰谕之,流求不从,拒逆官军。稜击走之,进至其都,频战皆败,焚其宫室,虏其男女数千人,载军实而还。自尔遂绝。”

猜你喜欢

开山隋炀帝台南市
闪马智能:要做视频异常行为分析领域的“开山”公司
隋朝末年的“奇人”宇文化及
隋朝“江都之变”风云
例析氧化还原反应考点及解答策略
李渊起义
夺妻之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