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心用情搭建中拉交流桥梁
—— 记黄埔后代余熙

2022-03-22中新社张芹梁婷马芙蓉撰文

黄埔 2022年2期
关键词:中拉巴拿马拉美

(中新社张芹、梁婷、马芙蓉撰文)

余熙,黄埔17期生余智胜之子,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全国理事会特邀理事、武汉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长江日报报业集团高级记者,湖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联络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国与拉美处于太平洋东西两岸,两者间的地理距离堪称“世界上最遥远”,但这并不妨碍中国与拉美成为重要合作伙伴,人民之间缔结深厚的传统友谊。近年来,中拉交流与合作空间日益开阔。这其中,“民间外交”发挥着特殊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余熙主要以自费方式,跑遍世界70多个国家,其中包括拉丁美洲10多个国家;在他出版的29部著作中,就有7部以拉美国家为主题。身为中国地方党报的一名文字记者,余熙不仅撰写长篇纪实文学,还举办个人美术摄影展览、演讲交流会,同时还履行记者职能四处采访。他采访过50多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其中拉美就有10多位。30年来,余熙在为促进中拉文明互鉴和人民友谊的历程中,演绎了一段又一段传奇佳话。

余熙为何“钟情”拉美?他又是如何在拉美民众中将中国人民的朋友圈愈扩愈大?近日,在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时,余熙讲述了他心中挚爱的拉丁美洲,和他在公共外交助力下,推动中拉民心相通工程的动人故事。

“对古巴:好奇—亲近—交流—挚友”

“身为中国的一个普通公民,与一个远在天边的,且无任何血缘及亲眷关系相牵连的拉丁美洲国家——古巴,竟会在情感深处羁绊着如此之多的牵挂!”

作为西半球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余熙对古巴,也对它的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充满好奇。1996年春天,余熙终于获得了访问古巴的机会。

骑着从中国驻古巴大使馆借来的中国产“凤凰24型”自行车,沿着哈瓦那凹凸不平的石子路,余熙或四下抓拍如梦如幻的拉美风情,或驻足街头绘制水彩写生画,更以记者和作家视角记录着大量文字素材,由此,他逐渐认识了古巴。

20世纪90年代,中古人文交流尚不活跃,但这位中国记者,却独辟蹊径地在古巴大行公共外交。1996年,余熙既在古巴全国文联举办了古巴水彩写生画展览,又在北京的古巴驻华大使馆举办了“余熙走向加勒比美术摄影展览”,此番作为,不仅推开了两国民间交流的大门,也使自己成为第一个在两国首都相继举办古巴题材展览的中国艺术家。2003年2月27日,菲德尔•卡斯特罗会见余熙时,高兴地赞扬他是“深受古巴人民欢迎的中国好朋友”。2007年,余熙撰写的中国第一部古巴国家题材长篇纪实文学著作《约会哈瓦那》,又为中国读者铺陈出难得一见的古巴社会文化和人文风情绚丽画卷。

与古巴结缘开始,余熙逐渐走向中拉公共外交事业的“巴别塔”。

2016年5月,余熙独自前往尚未与中国建交的巴拿马。在为期20天的公共外交与人文交流中,他深度采访了巴拿马政商社会各界人士,两次钻进深山探访印第安土著部落。回国后,他的新著作《约会巴拿马》《你好,巴拿马》又以中国最早巴拿马国家主题出版物而问世。巴拿马总统巴雷拉会见了余熙,代表巴拿马政府和人民感谢他为刚刚建立的两国外交事业做出的贡献。

2021年5月,余熙推出了自己的第29部专著——36万字、1000幅图片的文献型兼纪实性图文新著《乌拉圭,天然至上》。乌拉圭现任和前任3位总统为本书作序。从出版第一部拉美主题著作《约会哈瓦那》,到最新一部《乌拉圭,天然至上》,余熙已出版7部拉美主题纪实性著作,而他的有关拉美国家著作也即将问世。

余熙说:“出版物可以固化中拉文化交流成果,增强中拉交流所必需的亲和力。”

20多年中,余熙足迹遍及墨西哥、巴西、牙买加、哥伦比亚、智利等11个拉美国家,他的多部拉美主题著作,也不断为中拉读者打开了相互了解之窗。

中拉文化有差异,情感相通有共鸣

余熙说,公共外交有一个特殊属性,那就是能“短、平、快”地获取传播机遇,从而能在海外高效率地讲述中国故事。

2009年12月,余熙在牙买加西印度大学莫纳分校演讲时展示一幅油画:中国小男孩身着印有牙买加国旗图案的夹克衫。牙买加学生纷纷发问:“中国孩子为什么会对我们国家产生兴趣?”余熙趁势讲起了中国故事:“许多中国年轻人都喜欢‘世界飞人’博尔特,也熟悉牙买加的蓝山咖啡和雷鬼音乐……”

2016年,余熙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两场演讲,阿多位政府官员和中国大使均出席倾听。他演讲时特地将两国历史文化的象征物予以对比,着意遴选展示两国社会文明异同画面,以形象彰显中阿人民传统友谊的源远流长,引导和提升阿根廷人民对中国的兴趣。例如,他在PPT 中将阿根廷和中国街头售卖棉花糖的常见图景并列赏析,由此引出两国社会民俗的话题,令听众意兴盎然。再如他在阿根廷大学城科尔多瓦演讲时,特别引用“若从科尔多瓦市往地心钻个洞,地球对面出口的就是中国武汉市”这样的描述,拉近阿大学生与中国大学城武汉的情感距离,再听中国故事时他们的兴趣增加许多。

在巴西和牙买加,余熙向听众播映了数十幅当代中国油画中女性和青年形象的画面。他以画家的审美语汇,向拉美听众分析作品美学意义的同时,更对画面人物形象及社会背景予以阐释,从而将经济高速增长、社会日益进步的中国,令人信服地予以展示。

在余熙看来,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讲好中国人的故事。“人类情感都是相通的。能快速有效地将中国故事讲进拉美人民的心田,我常用的方式就是演讲!”30年来,余熙已在世界各地讲述中国故事200多场,其中拉美就有百余场。仅2019年,余熙在乌拉圭、巴拿马和哥伦比亚就讲了20多场。

寻找共情:“相知者,不以万里为远”

“相知者,不以万里为远。”在余熙看来,中国与拉美虽相距遥远但并不陌生,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中国和拉美人民间的关切和交流日益增强;而“一带一路”倡议的加持,更令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关系得到正向发展。

乌拉圭前总统何塞•穆希卡用西班牙文为余熙新著写下序言:“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落款为“录自革命导师毛”。总统说,那还是在1962年,27岁的他在北京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这一非凡经历使他对这个东方国度产生极大兴趣,甚至尝试着阅读孔子的文章和毛泽东的著作,以品味中华文化的精髓。

让余熙印象深刻的是,2019年再访乌拉圭时,在派桑杜省省长阿科斯塔的办公室,由他亲手书写的书法“勤”字,已被省长视若贵重礼物而悬挂在醒目位置,那是2018年11月余熙相赠于武汉的。“汉字书法既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也是友谊传播的纽带,它的能量足以帮助拉美人们了解中国文化的亲切与博大。”余熙说。

“你知道‘Mojito’(莫 吉托)吗?那是一种传统的古巴鸡尾酒,也是一首中国流行歌曲的名字。”2020年中国知名音乐人周杰伦以《Mojito》为名创作了一首充满拉丁风情的歌曲,一时间风靡全国。歌曲MV 在古巴首都哈瓦那取景,更是掀起无数中国人对古巴的向往。2020年底,古巴驻华大使佩雷拉和余熙讨论中国与古巴文化交流时,余熙得知,这首歌曲在古巴也得到传唱,一些艺术家还对它进行改编,延伸出古巴的朗姆酒文化,并加入中国元素。“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共鸣正不断在中拉之间上演。”余熙说。

/ 2017 年11 月,余熙(右)向巴拿马共和国总统巴雷拉赠送《约会巴拿马》和《你好,巴拿马》。

余熙认为,在中拉人民互为吸引,互相支持,追求合作共赢的热情愈加浓烈的背景下,我们更要搭建好文化交流平台,处处用丰富多彩的方式,实现最佳的交流效果。

华侨华人潜力巨大,是中拉交流的生力军

每到一个国家,深入侨界了解华侨华人生存状况,已成为余熙公共外交活动一项重要内容。

“拉美华侨华人群体是中拉交流的生力军,其潜力巨大,作用独特而显著。”余熙介绍说。他通过对各国侨界的采访,实地了解到旅居牙买加、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墨西哥、古巴的华侨华人谋生创业史。

在古巴哈瓦那矗立的“古巴华侨纪功碑”上,用中文和西班牙文镌刻的“没有一个古巴华人是逃兵,没有一个古巴华人是叛徒”,令余熙格外动容。这座碑是为纪念旅古华侨在19世纪末古巴人民推翻西班牙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中所作贡献而立。如今,它已成为中古两国传统友谊历久弥新的见证。

在巴拿马城,余熙主动备上香烛前往郊外荒芜的“华人冢”谒拜。160多年前,中国同胞被“卖猪仔”到巴拿马,沦为修建铁路和大运河的血汗奴隶,凄冷的“华人冢”就是华人百年安憩的伤心之处。余熙表示,他的谒拜完全基于内心深处对祖国侨胞的崇高敬意。

“今天拉美侨界与二三十年前已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不少华人对侨居国主流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不可小觑。”余熙说,如今华文媒体的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到侨居国主流社会,并且备受研习中文的当地学生热捧。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世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华侨华人在拉美的政治和社会地位迅速提高。余熙在阿根廷的一位华裔好友,已数度当选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市议会议员。

在巴拿马城新老唐人街的街头,由中国人开设的大型超市和豪华餐厅鳞次栉比。每年中国传统节庆之日,各大侨团便会组织华人以各种仪式祭奠先祖、缅怀同胞……而这些活动,已愈来愈多地吸引着当地政界和文化界人士踊跃参与,成为侨居国民众认识中国的生动舞台。

回顾在拉美的公共外交历程,余熙颇有感触:“今天的拉美人民,正不断加深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中拉互联互通、交流互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也愈来愈被接受。中国政府倡导的和平发展观,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日益深入人心。而中拉民间文化交流与公共外交,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此时愈发魅力独特,大有可为!”

猜你喜欢

中拉巴拿马拉美
中拉媒体人共话“命运共同体”
巴拿马与中国开展自贸谈判
建立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巴拿马放假庆祝首进世界杯
巴拿马在北京开设大使馆
数字中枢的构建与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研究
第十届中国—拉美企业家高峰会举行
导弹气球——阿卡迪欧(巴拿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