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的论视角下《诗经》修辞手法的翻译探析

2022-03-22陈燕梅

校园英语·月末 2022年1期
关键词:许渊冲修辞诗经

摘 要:本文借助功能目的论,从语音修辭、语义修辞和语法修辞三个层面探析许渊冲《诗经》英译本的修辞手法,旨在帮助读者认识和鉴赏《诗经》修辞之美,以期为古代诗歌中修辞的翻译有所启示。

关键词:功能目的论;修辞;许渊冲;《诗经》

作者简介:陈燕梅(1997-),女,福建连江人,闽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英语。

本文基于功能主义目的论,对许渊冲译本的《诗经》中诗歌的修辞翻译进行研究,并分析其修辞手法,旨在探索译者如何在目的原则的引导下忠诚于原文,并保留原文的连贯性对中国古代事物的修辞手法进行翻译,传达翻译的美感。

一、功能目的论

(一)发展过程

功能翻译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 80年代后期功能主义目的论传入中国, 21世纪初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也是三原则中最高的一个原则。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功能翻译理论的主导理论,该原则由Vermeer在其著作《普通翻译理论框架》(A Framework for a General Translation Theory)中首次提出。根据Mona Baker的作品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目的论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二)翻译原则

目的论视角下的译本要服从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诚原则,其中连贯性原则重于忠诚原则,但它们都服从于目的规则。

1.目的原则。Skopos一词源自希腊语,原意为“目的”。根据目的论,必须遵守的是目的原则,这是三原则中最高等级的原则。目的原则要求要使目的语读者的感受尽可能贴近原文读者,原文是在源文化条件下为读者创造的,而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在大多数情况下与其他文化环境不同。因此,以作者的写作目的为基础进行翻译至关重要。每个文本都是为了一个特定的目的而产生的,翻译应该为这个目的服务,翻译目的决定了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手段。

2.连贯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强调译文对与原文背景不同的目标语读者要具有可读性,在目的语交际环境和文化背景下要具有意义。因此,在翻译时,译者不仅要了解原文本相关的文化知识,还要对目的语地区的风俗习惯进行了解。如《采葛》中的“彼采葛兮”其中的彼在中文中指的是“你”,但若直接译成英文会由于文化差异且缺乏语境而导致读者的迷惑,许渊冲遍将其译成“To gather vine goes she.”,用“she”代替,而且为了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用不定式置于句首充当主语。

3.忠诚度原则。忠诚性原则由Nord提出,译文应忠诚于原文本和其作者,一方面,译者要对读者负责,另一方面,译者也应尊重作者的目的和意图。但如上所述,目的原则高于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连贯性原则高于忠实性原则。因此,如果三者无法兼顾,那么就要先将目的原则作为最高参考标准。

二、诗经中的修辞手法

(一)简述

修辞在概念上有三种不同含义:“修辞手段”“修辞活动”“修辞著作或者修辞学”。在人文修辞学的范畴上英语修辞可分成两个类别,交际修辞与美学修辞。通过不同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词能达意,增强文字的画面感。大多数文学作品都是用修辞手法创作的,包括比喻、平行、反义等等。

(二)功能

《诗经》作为流传了2600多年的诗歌总集,其中包含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例如,其中多处采用的平铺直叙的话语,直接表达情感,如《秦风·无衣》中所采用的排比,用三小段话语,层层递进,增加文章的渲染力,修辞的使用能赋予原本直白的文字生机与色彩,使数千年前的人物、仪式、生活跃然于纸上,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如《硕人》中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让读者凭借寥寥几字,脑海中便浮现出当时庄姜之美。朱熹将兴解释为“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即借用其他事物为下文做铺垫,引出所要谈论之物,如《邶风·日月》中借日月规律的起落反照丈夫情感的变化,用反向起兴的手法宣泄出该妇人强烈的不忿。

三、目的论视角下的修辞学翻译

(一)语音修辞

叠拟声词。《诗经》运用了大量叠拟声词以形容兽鸣、钟鼓、风雨之声。有模拟水声的,如“活活”“濊濊”;模拟钟鼓声的,如 “锵锵”“喈喈”;模拟玉器碰撞声的,如“将将”“玱玱”等。《诗经》使用拟声词的地方有一百二十多处,其中拟声的叠词有107个, 占叠词总数的16.36%。叠拟声词的运用仿佛给读者以听觉刺激,如闻其声,如置其境如: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

Chop, chop our blows on the trees go;

On riverside we pile up wood.

See clear and rippling water flow.

诗中的“坎坎”是拟声词,模拟砍伐檀树的声音。为了模拟原文叠词的音律美并且考虑到目的语的文化背景,无法将“坎坎”找到对应的词进行翻译,于是采用了两个chop来形容砍树的动作及其声音,并在原诗的末尾增加go一词,与前文的chop, blow和后文的flow, sow形成了押韵,使读者仿佛从go一词看到古代劳动人民伐木时的滴滴汗水,全诗读起来朗朗上口。

(二)语法修辞

1.排比。排比是写作中最常见的修辞之一,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气势增强。首先,重复的句式结构能够给人以视觉冲击,起到层层递进的效果,其次,也更加容易使读者感受到字词中蕴含的情感,引起共鸣。即三个及三个以上相同或相似的结构、意义成分并列在一起所组成的结构,具有传情达意的效果。如: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国风·木瓜》

She throws a quince to me, I give her a green jade

Not in return, you see, But to show acquaintance made.

She throws a peach to me, I give her a white jade

Not in return, you see, But to show friendship made.

She throws a plum to me, I give her a jasper fair

Not in return, you see, But to show love for e'er.

诗中的“木瓜、木桃、木李”指水果,而“琼琚、琼瑶、琼玖”三者指美玉,整体描绘了一幅男女互赠礼物来传达心意,表示永久相爱的画面。从文中三个重复的句式结构可以看出是排比,翻译时通过重复使用“She throws a..., I give her a...Not in return, you see, but to show”在原文本和译文之间建立联系,即忠诚于原文与原作者,保持排比的用法,又忠诚于目的语读者,增译主语“she, I, you”便于理解,实现了译本的连贯性。

2.反复。反复是对话语中成分的重复使用,和排比看起来极为相似,但侧重的点不同,排比修辞是句式结构相同,改变其部分内容,但反复则是不改变其内容,相同的成分出现两次即为反复。按照句子的位置,反复可以分为间隔反复和连续反复,前者指的是同样的句式结构由不同的词语或句子隔开,而后者则相反,如:

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其之子,美无度。美无度,殊异乎公路。

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异乎公行。

彼汾一曲,言采其藚。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魏风·汾沮洳》

By riverside, alas! A scholar gathers grass. He gathers grass at leisure, Careful beyond measure. Beyond measure his grace, Why not in a high place?

By riverside picks he, The leaves of mulberry. Amid the leaves he towers, As brilliant as flowers. Such brilliancy and beauty, Why not on official duty?

By riverside he trips, To gather the ox-lips. His virtue not displayed, Like deeply buried jade. If his virtue's appear, He would surpass the peer.

這首诗篇中同时采用间隔反复和连续反复的修辞手法对男子的仪容进行赞美,在翻译间隔反复的“彼其之子”时,许渊冲先将其译为“scholar”,后用“he”指代,根据牛津字典,该词在英文中指的是研究某一学科且重细节的人,与文中的勤劳男子形象相似,最大程度还原了原文中的形象。随后的“美无度,美如英,美如玉”则是按照英文的表达习惯进行翻译,意义与原文更为贴切。

(三)语义修辞

1.明喻。虽然诗经中运用了各式各样的修辞手法,但最为经典的还是比喻句的使用,比喻即用一种事物来比拟某事物的修辞方法,本体和喻体二者间需有相似之处,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等十一种,其中明喻在诗经中被广泛运用,且常用自然的事物充当喻体如: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Like lard congealed her skin is tender, Her fingers like soft blades of reed, Like larva white her neck is slender, Her teeth like rows of melon seed, Her forehead like a dragonfly's, Her arched brows carved like a bow.

很明显原文和译文都采用了明喻的手法,原文用“如”连接了本体与喻体,译文忠诚于原著,运用直译的翻译策略,用“like”连接了两者。除此之外,对于喻词也是采取了相同的翻译方式,但为了避免歧义,译者补充了“tender, soft, white, slender, arched”等形容词来凸显本体的特征。这一系列的明喻使得目的语读者与原文读者同样感受到一个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美人形象跃然于纸上。

2.夸张。夸张指的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所描写事物的形象特征进行夸大或者缩小的描写以突出其本质特征,诗经中的夸张主要可以分为夸大夸张与缩小夸张,夸大夸张指把事物在尺寸、数量等方面夸大,以达到“大”和“多”的效果,缩小夸张则相反。如:

千禄百福,子孙千亿。

They are blessed, everyone

Of his sons and grandsons.

这句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周宣王的行冠礼上,忠心的大臣对年轻君主表达了真挚的祝福。事实上,“禄,福”是两个抽象词汇,没有具体对照的事物,是不能用“千,百”这种具体的计量单位来修饰的,而“子孙千亿”更是用了夸大夸张的修辞手法来强调,突出对大臣的一片至诚之心。目的论认为只要翻译能达到原创的目的,译者就可以采用直译或意译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完全重写的方法进行翻译,所以译文在这里并没有按照原文的字面意思翻译而是遵从原文的本意,通过意译表达原文的真正思想。

四、结语

本文基于目的论,浅析了《诗经》许渊冲译本中修辞的翻译,发现在翻译包含大量修辞手法的文章时,首先要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考虑该词或句子在目的语中是否有类似的翻译。如果有相应的版本,直译是可行的;如果没有,则应采用意译或注释。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熟悉原语的文化,还要熟悉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样作者才能根据不同的文化,在两种语言之间做出合理的转换。

参考文献:

[1]Christine Nord.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Mona Baker.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M]. London: Routledge, 2008.

[3]范家材.英语修辞赏析[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

[4]郭放,杨梅.《诗经》数字意象的语用修辞功能研究[J].中国韵文学刊,2015(4):1-4.

[5]贾学鸿.《诗经》月意象的赋比兴书写琐议[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47-52.

[6]李波.《诗经》中的叠音修辞[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98-100.

[7]李和庆,黄皓.英语笔译:文化·修辞·文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8]刘世生,朱瑞清.文体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9]石宁.目的论视角下《诗经·蒹葭》英译比较研究——以许渊冲版本和埃兹拉·庞德版本为例[J].校园英语,2018(43):240.

2861501705249

猜你喜欢

许渊冲修辞诗经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Tao Qian,Saussure and Taoism:The Paradox of Poetic Language
许渊冲:翻译是一生的事业,更是生命的坚守
摔得挺美
翻译界泰斗许渊冲:100岁前译完莎翁全集
可口可乐广告语修辞应用及其汉译分析
李白诗歌修辞与英译赏析
巧用《诗经》解难题
《诗经》掇药等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