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政策背景下家长教育焦虑问题分析

2022-03-22王滢

学校教育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双减政策幼小衔接

王滢

关键词:双减政策;家长教育焦虑;幼小衔接

在中国教育领域,“减负”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有学者发现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影响到身体状况,进入到21世纪以后,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进一步细化减负要求,在我国教育发展中“减负”几乎如影随形。尤其是近些年频繁地有家长晒出幼儿成堆的练习册和详细的作息时间表,密密麻麻的都是各类才艺班,匪夷所思,甚至还有热帖“幼儿园的数学作业,在线等答案”,难以想象,幼儿园的课业作业都难到了何种程度,幼儿园教育领域内卷问题日益严重,这种情况下,不仅增大了幼儿的课业负担,还会引发幼儿家长的焦虑,形成恶性的竞争[1]。面对这一现状,2021年“双减”政策的颁布,对不断内卷的学前教育生态造成一定的冲击,家长教育焦虑是否真的减轻,还是导致焦虑复杂化成为新的热议内容。要如何理解幼儿家长焦虑原因,如何在“双减”政策背景下真正地解决父母教育焦虑问题呢?

一、家长教育焦虑问题地演变

家长教育焦虑在某种程度上是幼儿负担过重尤其是课外补习、课外培训引力辐射的结果,面对同龄儿童,很多家长不免出现怕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危机,总想着自己要怎么做才能帮助儿童更好地成长,这就使得大量的辅导班出现,并且占用了儿童大量的课后时间,令人忧虑的是这些负担在不断地低龄化,学前教育开始幼儿就不得不面对着繁重的就学压力。我们在理解父母教育焦虑的原因的同时若是不及时纠正当前现状,家长的焦虑将会持续增加,甚至通过多种途径来转移到学生身上[2]。

在“双减政策”出台前,家长教育焦虑存在同質化的特点,家长并不焦虑教育目标、教育手段,因为教育目标足够清晰就是想让自己的孩子获得更高分数,通过参与各类机构补习,为升入优质学校做好充足的准备,于是,最终教育教学实力演变为家长经济实力的竞争。当“双减政策”发布后,学前教育的家长也被卷入到其中,家长一瞬间失去了目标和手段,“双减”政策改变原有唯分数论的态度,一贯喜欢用成绩衡量学生表现的家长,失去了判断的标准,家长很难通过等级制的形式掌握当前孩子的学习成绩,其次“双肩政策”要求学校不得随意增加课时、提升教学难度,原本学校心照不宣的惯例,此时也被政策“堵”死[3]。

这种打破传统教育竞争赛道目标与手段的统一,家长教育焦虑从原有的单一向着复杂化演变,焦虑实现多元化的发展,根据马克斯·韦伯的理想型概念,从目标与手段两个方向划分出四个象限,并由此区分出当前家长的焦虑状态。

1.传统型焦虑

虽然双减政策出台淡化了现有的唯分数论,但是仍延续传统的教育习惯,认为做点什么总比什么都不做要钱,既然学生不能在学科上划分标准,那可以通过非学科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竞争力,为此部分幼儿园家长将原有学科热情转移到非学科类培训,这一现象同样引发了专业人士对于素质教育“内卷化”的担忧。

2.途径焦虑型

虽然目标未发生改变,但是可使用手段非常模糊,这类家长长期对于学习目标的追逐,但是缺乏对现有评价机制认识的转变,这类家长若是失去学校或者是培训机构的“助力”,往往无法通过自己的能力或者是时间来帮助学生实现目标,为此家长往往呈现出无奈的态度。

3.目标焦虑

这类家长缺乏非常清晰的目标,虽然家长知道现有的《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管理办法(试行)》在规范和治理校外培训机构当前的办学行为,但是自身的需求并没有因此而发生变化,目前家长正处于“减”和“不减”的矛盾之中,为此家长会想方设法来填补学生已有的空余时间,以此来让自己“安心”。

4.茫然型家长

这类家长在目标和手段两个方面都不清晰,由于家长的盲目从众心理比较强,喜欢跟风,因为目标较为单一,但是当前家长群体出现分化,这导致这部分家长没有追随的目标,因而出现焦虑,双减政策的推出给孩子增加了更多的家庭教育时间和空间,但是家长往往不知道要怎么解决,内心非常不安。

二、家长焦虑产生原因

1.学科衔接问题

万事开头难,在新学段的开始,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学习印象对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可以更好地培养并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但是根据课程设计来看,在学段衔接中存在一定的教学“真空”,以幼小衔接为例,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简称“指南”)中明确提出,学龄前儿童需要掌握正确书写自己的名字、正确画写姿势,建议在幼儿学前阶段规范幼儿正确的握笔姿势。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1-2年级学生要求则是掌握正确的书写姿势,掌握基础的笔画和常用偏旁等。

通过对比可知,学前阶段强调的画要多于写,汉字的书写只要求可以正确的写出自己的名字即可,1-2年级则是强调书写姿势的正确性,重点放在“写”上,同时应而要掌握基础的“笔画”、“笔顺”和“偏旁部首”等。若想要实现对1-2年级学生的要求,就需要孩子不断地进行联系,才可以达到横平竖直,书写规范,但是学前阶段并未过多地对书面作业和书面作业时间进行要求,同时“双减政策”明确要求学校不得为一二年级学生布置家庭书面作业,若想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达到规定要求实属不太可能,因而出现了教学的“真空”。这类现象同样发生在数学学科,由此来看学科间的不衔接,会导致幼儿在进入小学会出现诸多不适应的现象。

2.资本市场人为放大

幼小课程衔接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被教育市场捕捉到商机,为了填补真空问题导致幼儿无法跻身名校,资本市场就自然而然地介入,不仅将培训机构推到家长地面前,还提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以此来引导家长。

其本质在于资本市场放大家长的需求,通过广告地方式来触动家长较为敏感的神经,真切地认为孩子目前正处于竞争危机之中,若是自己的孩子不努力将会输在起跑线上,正是这样过度地销售焦虑,顺利地打开了家长市场。教育机构通过广告的方式引起家长教育焦虑,吸引家长带着孩子进入到机构,以此来缓解现有焦虑,从而实现稳定客源地目的,而且还会打着XX名师的旗号,让家长自然地认为将孩子送到培训机构就可以放心了。

三、缓解家长焦虑的措施

“双减政策”落地,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并为幼小衔接家长焦虑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两个思路即家长调节好自身心态,适应当前“双减政策”要求,其次就是学校调整,以此来填补现有幼小衔接出现的真空,相较之下,若是将改革重心放在家长身上,很难达到缓解的效果,为此要真正落实学校改革,以此来解决幼小衔接核心问题。

为了有效地填补当前幼小衔接教学的真空,需要从幼小衔接两端同时做出调整,实现无缝对接。对于幼儿教育来说最难回避的就是“幼儿教育小学化”地问题,从2018年我国教育部就开展幼儿园小学化问题的整治活动,严格禁止,但是不少学者已经敏锐地发现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整治会给幼小衔接带来不少的困惑,为此需要明确幼儿园小学化所带来的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的问题思考。

基于教育方式,在《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同时在《指南》中提到要求以实物为载体学习加减法,这意味着采用抽象的数字方式很容易出现不符合幼儿当前水平现象,进而走入小学化的问题中,那么如何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应当对教師教学方法进行引导,采用幼儿可以接受的方式开展系列知识类的教学活动。

同时在批判幼儿园小学化问题的同时,难道小学教学就是正确的了吗?目前很多低年级阶段的教师也面临着无法搞定小学孩子的窘迫,其中有部分幼儿园的责任,同时小学教育也暴露出问题,我们在积极纠正小学化教学方式的同时,小学是否已经做好了幼小衔接的准备?

幼小衔接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并不能单纯的依靠幼儿园努力来实现真空问题的解决,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指导意见》中提出了关于教幼小衔接教学方式的改革,要求一年级国家课程教学中采取游戏化、生活化和综合化等多种方式,强化幼儿探索学习和体验式学习,这是一场关于小学教育幼儿化的宣告,重新审视了低年级小学教育的中存在的问题。

结束语:

从整体上讲“双肩政策”的落地,是教育革命的新起点,幼小衔接问题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在认识到家长焦虑的同时不仅因资本的干预,也有一部分来自教育系统本身,为此需要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待幼小衔接的问题,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双向改革,以此来真正地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从而达到“双减”政策真正的目的和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源,张志勇. 我国幼小衔接政策的历史演进与展望[J]. 教育科学,2021,37(1):83-89.

[2] 路娟. 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是幼小衔接的关键[J]. 当代教育与文化,2021,13(5):53-59.

[3] 汪晓薇. 关于开展幼小衔接之我见[J]. 科教文汇,2021(15):152-154.

2716501186353

猜你喜欢

双减政策幼小衔接
幼儿园如何做好数学教育的幼小衔接
又看“幼小衔接”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