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玙:永远跟党走,做快乐的奉献者

2022-03-22耿兴敏

现代妇女 2022年3期
关键词:结核病病人医生

耿兴敏

马玙,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医生、著名呼吸内科、结核病学专家。她的一生都奔波在治疗重症肺部感染性疾病的道路上,为全国呼吸性疾病防治特别是结核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曾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最美防痨人”、首都十大健康卫士、“结核病防治时代楷模”等荣誉称号。2021年11月5日,马玙被授予“最美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爱患助患是一生追求

从1955年到2021年,马玙见证了中国结核病防治事业的建立和发展,她用一辈子诠释着“一生为病人服务”的初心。

1932年2月,马玙出生于江苏如皋。她从小便立下志愿,要做一名医生,用医术为国人治病。带着这样的信念,1955年,她从江苏医学院医疗系(现南京医科大学)毕业,来到中央结核病研究所,开启了她治病救人的征程,这一干就是66年。

从临床大夫到科主任,从主任医师到享誉国内外结核病学界的权威专家,漫长的从医生涯中,马玙“济世救人、服务患者”的初心始终没有动摇过。

在缺衣少粮的年代,蚊虫叮咬、严寒酷暑、设备老旧、药品短缺等不利条件让马玙的行医路异常坎坷。下乡做筛查,她要背着X光机跋山涉水好几天;给农民看病,也常遇到拿不出药费的患者。但是,这样艰苦的环境和具有传染性的工作没有吓退她。

在看诊时,她常随身带着一个药箱,方便随时为患者开药。有一次她开完药,老乡消失半个小时之后才又回来。她才知道,他去自己家的鸡窝里捡了鸡蛋拿出去换钱给她,这件事深深触动了马玙。她和医疗队的队员把自己的零钱都装在药箱里,碰到实在凑不够药费的患者,就用这份钱帮忙垫付。

年轻时,为了减轻患者的负担,达到更好的疗效,马玙创新用药办法,早上4点半就要为患者操作用药。和患者同睡在病房里的马玙,半夜听到患者们说:“咱们轻一些,让马医生多睡一会儿。”

“每当听到这些,我心里都会涌起一股暖流。我很感动!”“做一名医生,我其实很幸运。”马玙对身边的人和事常怀感恩之心,感恩组织派自己出国进修,感恩患者和自己互相配合。也正是怀抱着这样的心态,马玙一路走来,带着关爱患者的信念,收获着感动,不停地钻研学习创新,她说:“做一名爱患助患的医生是我一生的追求。”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在马玙看来,医生最大的敌人是冷漠,最有效的处方是关爱。医生的一点点关爱,就可能改变患者的一生。

尽管年事已高,马玙对患者还是很周到。一个放大镜、一根小教鞭,是马玙出诊必备的工具。一是为了看胸片,不放过任何病症的蛛丝马迹;二是为了方便给病人解释病情,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结核病患者中很多人家庭负担重,马玙千方百计地为他们节省开支,让病人少花钱、多办事,尽可能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每次听诊前,马玙会用手把听诊器捂热;听完前胸听后背时,她会自己走到患者背后。每次给老年患者做完检查,她总要扶着对方下了诊查床再去开处方,生怕患者不注意摔了……

半个多世纪过来,这些细微到有点儿琐碎的行医习惯对她而言,再普通不过。马玙认为,医患之间最重要的就是“平等”二字,她說:“病人是弱势群体,做医生的不能高高在上。医生只有坚持平等待人的原则,才能给病人以尊严。”

曾经有一位病人在右下肺发现病灶,来到北京胸科医院求治。马玙觉得不太像结核,需要观察一段时间。然而,病人看过门诊便离开了,她想通知他来复诊却找不到人。情急之下,马玙发动医生、护士和其他病人一起寻找这位病人。后来,病人被确诊为肺癌,因治疗及时,患者的预后效果非常好。病人家属感动地说:“只知道病人找大夫,大夫找病人还是头一回听说。”

马玙坚信,做医生必须具备精湛的医术,这样才能得到病人的信任,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医生。因此,多年来她每天都坚持学习,无论是临床还是基础,无论是本专业还是其他专业,她都多有涉猎。在耄耋之年,马玙还经常参加国内学术会议,了解前沿信息。她说:“虽说我们是专科医生,但病人可能伴发各种其他疾病,所以我们要不断学习,如此方能更好地服务患者。”

一辈子扎根结核病医疗临床第一线,并持续开展相关基础研究,但马玙并不满足于此。她说希望趁着身体硬朗还能再“补上一课”,即加深对结核病流行病学的了解。驱使她持续前行的不是荣誉和头衔,而是一位医学专家对我国结核病防控的那份责任。

精神追求多一点

“生活上简单点,做人低调点,精神追求多一点。”这是马玙对自己的要求,但对学生,她却严格而温暖。

“学习上是良师,生活上是慈母。”一位学生这样评价她。这位学生读博士研究生时,经济不宽裕,尽管当时马玙收入也不高,但她每月都从工资中拿出一部分贴补他和其他同学。逢年过节时,更不会忘了远离家乡的孩子们。“马老师就像母亲一样,时刻关心着我们。至今回想起来,依然感恩在怀。”学生们感激地说。

在北京胸科医院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副主任潘丽萍眼里,马玙总是爱操心。学生遇到困难、受到挫折时,也是马玙最操心的时候。她总是主动找他们谈心,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帮助他们走出沮丧情绪。

她要求学生们“做事之前先做人”,正是这句质朴却耐人寻味的话,激励了许多人勇敢面对挑战而前进。

多年来,她培养了硕士研究生10名、博士研究生4名,还和其他导师联合培养了很多硕士和博士。她的很多学生已经成为全国各大医院结核专业领域的骨干和学科带头人,而年轻的医生们似乎都得到了她的真传——对患者细致又耐心。

“曾经有人对我说,我今年90岁了,应该退休享受生活了。我认为,做大夫的责任就是诊断正确、治疗有效。我想,当我的能力让我的付出越来越少的时候,就是我退休的年龄。长江后浪推前浪,这是不可抗拒的,我们的事业一定是向前进的,最终也一定能够战胜结核病!2021年是我们党的百岁华诞,作为一名退休党员,一名老卫生工作者,时刻听候党的召唤!”马玙说。

(摘自《中国妇女报》)(责任编辑 辛彩霞)

猜你喜欢

结核病病人医生
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
谁是病人
生命至上 全力投入 终结结核
贵州省结核病定点医院名单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病人膏育
还能活多久
你擅长在脑海里列表吗?
为什么全球结核病人数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