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景中的建筑,建筑中的风景
——品谈荣成市少年宫

2022-03-21崔愷,常青,许胜

建筑技艺 2022年1期
关键词:建筑师混凝土结构

荣成市少年宫项目灵感来源于海边礁石,建筑师在位于湖海之间的开阔场地打造了一个开放的城市空间。通过高水准的清水混凝土施工和精巧的结构设计实现多种结构的空间并置,创造丰富变幻的空间,成为深受市民和儿童喜爱的公共文化建筑。

Rongcheng Youth Activity Center is inspired by the seaside reefs.The architect has cre—ated an open urban space in the open space between the lake and the sea.Through high—level as—cast finish concrete construc—tion and exquisite structural design,it real—izes the juxtaposition of multiple structures,creates changeable space to become a public cultural building loved by citizens and children.

崔 愷: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总建筑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常 青: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许 胜:威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

康 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本土设计研究中心建筑师

任庆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李兴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周 恺: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张鹏举: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张 利: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冯正功: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朱同然:北京益汇达清水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存东: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

郭屹民: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柳亦春: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创始合伙人

章 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林波荣: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曾 群: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 有限公司副总裁、总建筑师

宋晔皓: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张 一: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

侯朝晖: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张 准:和作结构建筑研究所联合创始人、主持设计师

1 “砼”趣源于童趣

各位专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到荣成来。

首先,利用这个机会隆重介绍我们的业主荣成市住建局许胜局长,他重点抓这个项目。当时的市委书记江山,也很重视这个项目。所有事情的达成都始于他们坚持要在这样美丽的风景中做一个好建筑的追求。

第二,隆重介绍我们的施工高手朱同然,他是我国建筑清水混凝土施工领域的新秀,特别是模板搭建方面,克服了各种难度,配合建筑师一起来深化施工设计。

第三,介绍我的得力助手康凯,虽然构想、草图我们都画了,但是真正实现从设计到施工落地,一直盯现场的是康凯,无数次到工地全力配合。这是我值得炫耀的一个好助手,大概是建筑师里唯一登上过珠峰的人,非常有毅力。

还有我们的结构工程师任庆英大师带领的团队,建筑与结构的密切配合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现。今天是兴钢来主持项目品鉴会,为了让大家更多地了解这个建筑,我先来介绍这个设计的初期想法。

1998年,当时为了给威海市的一个银行选石材,我第一次来到荣成。这里盛产一种坚硬的花岗岩——石岛红,国内使用并不多,大部分都出口韩国和日本。这里有很多石材厂,海边巨大的绞盘、石头,还有一些采石坑,令人震撼,对我们多年以后的设计产生了很大影响。对资源的开采已经给自然环境造成了一种伤害,我们希望能够在这次设计中有所补偿,所以就想到做一个地景建筑,于开阔的场地、宽广的海景和湖景中营造一种开放的城市空间和景观。所以,我们希望整个项目的5个功能区不仅仅形成一个整体,也包含很多开放性的城市空间,就像刚刚大家参观中体验到的一些贯穿性拱形空间,正是来自于为城市留出体验性空间的初衷。而且当海风穿过这些洞口,就会形成一种声场,增强建筑的体验性,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思的。

后来,我们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就这个项目举办了一个展览——“砼”趣,一方面强调这个建筑是为小孩所用的,希望它很有趣味;另一方面对于建筑来讲,清水混凝土材料本身具有一定可塑性,也是一个很有趣味的事。这里我写了一段话:

采石场肌理 ©康凯

基地鸟瞰 来源于网络

《砼趣》

砼趣源于童趣。

童之趣乃好玩、好动、好看。

砼之趣乃好巧、好美、好难。

童趣激发灵感,

洞穿崖壁,透光、导风、啸声,

似海浪击石如钟,

似水底投影如灯。

砼趣挑战技术,

多孔建筑斜面曲拱相贯,

非三维软件设计不得,

非高超建构手艺不成。

设计始于童趣,

以孩童之心营造场所空间,

寓教于乐。

建筑终于砼趣,

以工匠精神筑就本土构形,

追求永恒。

昨天,我去看了《安藤忠雄世界巡回中国北京展·青春》,非常感动。展览的前言写道“希望创造出永存于人类记忆深处的建筑”,这是他创作的初衷。我们希望,荣成市少年宫这样一个为老百姓、孩子们创造的建筑,也能够永久性地留在这片海岸上。

回到设计的基本策略,首先是生成一个整体关系,形成面向体育场、大海的坡地,然后再加入一些相关要素,显示出水流、气流的关系。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创造不同的使用空间,包括游泳馆、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剧场,再把它们连通起来。总体上,我们希望建筑屋顶成为一个具有自然野趣的城市公园,而不是现代景观中需要耗费大量水和人工养护成本的规整草坡,这也是我们在很多项目当中做屋顶种植受到阻力最大的原因。所以在项目初期,我们坚持说服业主采用免养护的屋顶种植,今天看来非常成功,因为选择了适宜的草种,生长茂盛,确实不用太多的管理。

在整个设计中,尤其是后期完全建立在三维模型的技术语境上,年轻的建筑师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灯光设计。比如,斜屋面下部的结构体系并不都是清水的,那样的话造价太高,也没有必要。建筑中可见的部分都是清水的,但是其他部分,包括标准的网格、梁等都是普通混凝土,没有按照清水的要求来做。

朱同然的团队专门负责了可见的部分,其他部分由荣成当地的建筑公司来施工。为了更好地完成清水混凝土建造,专门请施工团队在现场制作了1:1的混凝土样板,效果非常好。后来又做了一个水滴柱样板。我们最终将这两个实验模型布置在街头,也成为一种有趣的街景。施工建造给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绑扎支模过程,现场设置了几排激光雕刻机来切割胶合木模板,最重要的是把胶合木做成曲面,然后拼好缝,都是非常了不起的施工技术。我们每次来工地,拍到的照片都非常漂亮,具有一种技术之美。因此,对于这种比较有特色的建造过程,我想同样可以组织参观,加强大家对建筑的理解和对建造技艺的了解。

施工过程 © 益汇达

从平面图可以看到,大厅一侧是小剧场,另一侧就是文化馆。因为小剧场面海,所以更需要透明的前厅,于是做了一整片玻璃幕墙。剧场空间的拱穿过楼板,在上方的会议大厅外形成像潜艇一样的断面,这些都是真实的结构,并不是搭筑出来的。在科技馆中间有一个玻璃天穹,两侧是两个穹顶,它们在这个空间当中相贯,非常有趣。游泳馆分为室内区与室外区,还设有一个专属婴儿的游泳区。建筑内基本所有的拱都是结构,代替了部分柱子,当然还有少量柱子存在。游泳馆的顶棚部分是普通结构,几个伞形柱支撑着上部经过吸声喷涂的蓝色梁板,同时光线从半透明膜包裹的悬浮圆盘屋顶撒下来,照亮了这个蓝色的空间。在图书馆上方,三维曲面形成的空间体验感很好,所有窗孔、洞口都是立体的,所以做了很多斜切面。大厅的设备岛是后来不得不做的,但现在看来不仅解决了前台的接待功能,也整合了室内的空调机房等设备,使得混凝土界面尽量简洁。

从城市角度来看,建筑整体是一片风景,从海边看是一处断崖。景观设计师冯军团队结合建筑的要求从种类、色彩上配置了不同的草木,达到了比较自然的效果。照明设计师粀东宁团队也一直与我们密切配合,整体设计比较节制。作为一个开放型的城市制高点,我们希望传递一种新的生态美学,而不再是一种建筑立面风格的美学。茩前,整个建筑已在陆续投入使用,还成功组织了儿童绘画活动。我们看到,政府和馆长都很精心地使用和维护这个建筑,对我们提出的问题也都积极地配合整改。

总的来讲,这是近几年来我们在清水混凝土上做的比较成功的,也是难度最高的项目,借《建筑技艺》品谈会与大家分享,也希望今后在全国各地可以推出一大批具有长久价值的建筑作品,与大家共勉,谢谢。

入口通道 ©张广源

非常高兴和各位老师相聚在美丽的荣成,共同参加今天的《建筑技艺》荣成市少年宫品谈会。我就从项目前期的视角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在2016年,政府就这个项目组织了多次投标,积累了大概12~15个方案,当时的市委书记江山对这些方案并不特别满意,因为在荣成这个城市中毗邻海面和湖面的一处风景绝佳的场地上,应该做一个更适合的建筑。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江书记在威海看到了崔院士设计的图书馆和群艺馆,觉得和脑海中想象的建筑气质比较接近,因此力排万难找到崔院士来设计少年宫。

那么最早为什么想到要做一个“石头”呢?其他的方案基本都是几个功能体块分散置于场地上,用一个大屋面或者一些构筑物,又或是连续的立面相连接。我们觉得周围的景观环境尺度都很大,视线开阔,旁边的体育场建筑尺度也较大,因此想用类似于大地景观的策略,把项目的特点和功能融合在一起。其中也引入了我们对这片场地和少年宫建筑的浪漫期许——像海边的礁石,既可以有风的穿行,也可以有水的流动。在这个公共的空间里,四通八达的孔洞把四周的环境和城市活动联系在一起;同时,这些孔洞交织在一起,顺势划分了场地,孔洞和通道之间便形成了不同的使用空间,彼此又相互联系,由此形成开放的脉络。

培训中心环形外廊 ©康凯

从樱花湖远眺少年宫 © 李季

我们最终选择用清水混凝土来呈现结构,各种结构构件均由清水混凝土浇筑而成。在施工之前和过程中,我们做了大量研究,包括结构模型的分析和实验,其中很多深化设计的周期长达半年。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和清水混凝土施工团队深度配合,在结构的实验模型中增加了大量设备末端和照明,包括一些重要空间、异形空间的装修,以及游泳馆上空悬吊的膜片,全部都在实验模型中进行深化,更纯粹地呈现清水混凝土。可以说,清水混凝土模型和设计中的信息量积累得越多,最后的完成度就越高。

确实,不是每一个清水混凝土建筑项目都可以达到这种状态,不光要有好的设计和精湛的施工技术,更要有荣成政府与甲方从一开始对我们非常“超前”的方案的认可,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建筑的建造过程甚至不太像是施工企业在做,仿佛是几个匠人一直在精心打磨。所以,对于今天的成果,我们还是非常满意的,设计方和施工方能够在五年时间里一起全力以赴,一直高度认真、严谨且充满热情地把项目做完,这是非常难得的。

2 结构和施工技术的突破

刚才崔总和团队介绍了这个项目的整体情况,我就从结构的角度来谈一些看法。首先,感谢建筑师和施工方的辛勤努力,我觉得这个项目可以说是“建筑成就了结构”。建筑先有了这个想法,结构将它设计出来,施工又把它真正地浇筑出来。这是我第一次到现场,整体效果令人惊讶。因为我们设计的时候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期望值,但是最终的效果确实很理想。

我觉得虽然建筑师比较喜欢清水混凝土,但它并非大众化的,绝对不是谁都可以去做的,需要有一定的掌控能力才可以完整地实施。所以要做好这样的项目,需要多方面的支持。首先,需要业主方的肯定,加上相当的资金支持,因为它的价格比普通混凝土要高很多倍。其次是慢工出细活,如果天天抢工,肯定是做不成的。另外,还有设计师的执着,需要真正跟养育孩子一样,施工期间康凯和椂松霖一直在工地紧密配合,哪些地方比较难施工,哪些需要设计修正,包括节点、构造等等一系列事情都需要在实施过程当中随时调整,它是一个不断磨合、改进的过程。

虽然这个项目比较复杂,但是就现在的计算能力来讲,从结构角度是可以实现的。如果在过去没有计算机的时代,这样的建筑绝对实现不了,因为计算量太大了。刚才张利老师问我这个结构计算困不困难,怎么实现?事实上,单从计算机能力和软件水平来考虑,理论上只要模型正确,并且与计算软件能够衔接匹配,结构计算应该就没有问题。然后就是怎样划分网格及划分多细的问题,把各个单元之间做成连续的分析,只要划分足够细,计算就没有什么问题。关键的问题其实是对应建筑空间,如何选取合理的结构形式,这要花费一些功夫。一旦确定下来它的结构形式,计算应该是都能实现的。

从去顶结构计算模型能够看到,整体的结构体系比较复杂。有的夹层上部是框架结构,下部是拱券结构,那么意味着框架结构的柱子需要传力到底下的拱券。我们知道,拱券的受力最忌讳集中荷载,对于均部荷载,特别是向心荷载,能力最强。因此在结构的转换上,我们想了很多办法,即在拱券外围做一个环箍落底,然后把柱子落在环箍上,将力传递到薄壁的壳体上,这样实现了拱券和上部框架结构的转换。并且,从建筑空间来讲,框架结构选用一个柱子和梁这样的形式效果不好,所以我们把它做成一片一片的拱形梁,实现了斜屋面建筑形态。

从二层看主入口大厅 ©张广源

顶层公共大厅 ©张广源

图书馆剖面图 ©本土设计研究中心

早期的设计方案中,南立面上方开口离角部端头较近,从结构角度难以支撑悬挑角部的荷载,因此同建筑师商议将开口向西移,使得这里的受力变得简单,降低应力,避免将来可能出现的不规则裂缝。还有一个值得说的是入口的桥,因为跨度比较大,不希望有柱子支撑,又想做薄,到底怎样实现呢?我们做了一个两端简支的拱,同时加厚了中间部分,形成了截面类似梯形的拱,现在看上去效果还不错。

建筑的屋顶是一直延伸向大地的坡面,但是建筑在近地端不可能做到那么矮,这里的填土处理会产生一定侧推力问题,从而产生对拱形结构来讲较为不利的水平单边荷载,所以我们就填土高度问题向建筑团队提出了相应建议。

在结构设计过程中,主要根据空间效果需要和结构合理性布置柱子等结构构件。在游泳馆有几个位置非常不规则的伞形柱,相应梁的布置也花费了很多时间跟建筑团队磨合。对于这样的项目,我们需要考虑多方面的问题,既要给施工创造一些条件,又要满足结构的合理性。比如水滴柱的孔洞,看上去好像有些乱,实际上经过了严密的力流分析,作为一个竖向传力的构件,而且其空间跨度对混凝土结构来讲也不算小,那么不能有肋。开洞之后的力流如何传递,都需要经过严格的计算分析,并跟建筑团队沟通。旁边不开洞的柱内部是有隔板的,隔板直接对应梁,实现力的传递,从而减轻外力,甚至可以做比较薄的壁,类似这些都需要一点一点梳理清楚。

另外,建筑内有很多拱券,看上去好像比实际计算值偏厚,一方面是因为结构荷载不均匀;另一方面是裂缝的问题,拱券越薄,应力比越高,就越容易开裂。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选择稍微厚一点。

游泳馆水滴柱墙身大样 ©本土设计研究中心

景观桥 ©《建筑技艺》杂志(AT)

清水混凝土水滴柱等比例样板试制 ©康凯

清水混凝土拱形大厅等比例样板试制 ©康凯

:荣成市少年宫对于我本人及公司,乃至当今中国清水混凝土领域,都是一个里程碑式的项目,我们称它为2018—2020年中国最大的异形清水混凝土建筑,为国内相关领域的发展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刚刚崔总和任总分别从建筑和结构角度讲了很多内容,我就从施工的角度重点介绍样板的实施、参数化的深化设计、参数化施工。

第一,样板的实施。2017一整年,从北京到荣成我们做了一系列样板研究,才形成了项目的基础条件。最初的样板是在北京做的,主要是对拱形构造的基础做一些验证。当时发现精度不足,于是我们试验了各种面板,包括1.2cm的清水板、塑料模板和PVC模板等,发现塑料模板因热胀冷缩会造成较大的误差。因此到了荣成之后,我们紧急开发了6mm面板进行相应的尝试,在出入口沿用北京样板的经验,通过自动化模板切割设备得到胶合木模板,施工效率高,组织方便,最终得到现在的施工方案。在施工组织过程中确实克服了很多困难,但我们始终坚持一个准则,那就是一定要跟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进行充分沟通,怎么设计,怎么施工,最终再怎么验收。

游泳馆伞形柱的室内效果是清水混凝土,内侧中空的地方是非清水的构造,附加保温处理。因为混凝土施工缝是质量隐患和控制的难点,为了保证效果,我们确定了混凝土一次浇筑成型的技术路线。除了最高的一根21m水滴柱因构造稍复杂分两次浇筑外,其余的都是一次成型,包括所有拱形通道。通过荣成市少年宫清水混凝土的实施,我们总结形成了一整套异形双曲面清水混凝土模板施工技术。

第二,参数化的深化设计。在9月样板完成后,十多个负责技术深化和软件应用的相关人员一起进行了整个项目的模型深化,介入到建筑、结构设计中,锻炼了模型的深化能力,为之后的大面积施工做好了非常必要的准备。深化设计完成后,我们实现了异形曲面的拱券结构里模板蝉缝的空间对接。尽管每个模块的尺寸都不一样,但整个过程中施工和设计高度配合,最终呈现了高标准的清水混凝土效果。

第三,参数化的施工。有了软件的储备,硬件设备也要跟上。我们使用全自动模板切割设备,通过模型进行板材划分,使用摊平的工具,将板从三维变成平面,进行平面化切割(摊平后面积误差不超过0.01cm,便认为是准确的)。由此,用相对合理的造价得到理想的模板形状,这也成为整个项目成型准确的基础。

整个建造过程及呈现的效果,我们各参建方都感到很骄傲。荣成市少年宫项目不论是施工模板技术,还是混凝土的综合裂缝控制,都达到了国内清水混凝土施工的领先水平。项目的成功落地也成为行业的里程碑事件,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和标杆。当然,我们还要更进一步提升和改进,希望与各位建筑师一起成长,谢谢大家。

龙骨搭设过程 © 益汇达

拱形通道造型龙骨搭设 © 益汇达

伞形柱造型龙骨安装 © 益汇达

3 震撼的实景体验

因为我们在黄岩的委羽山公园有一个与此类似的地景工程尚未施工,为此还给崔总发了设计图片请教,所以此次参加活动也多了一个学习机会。

第一个印象,这是国内不多见的有一定规模的地景建筑,而且地景(Landscape)与海景(Seascape)形成对景关系。这让我想到沿海常见的地貌特嬕,那里往往都有起伏的小丘陵,这个建筑就是一个人造丘陵。

清水混凝土施工深化设计 © 益汇达

第二个印象,与天和地的对话,即对建筑上下外观的处理。先来说上面,这对地景建筑来说是最重要的。我在想顶端视域会怎么样,所以第一件事就是和李兴钢兴奋地爬到了屋顶,站在上面放眼望去,真有“旷如也”的感觉。下来再转向建筑内部,给人印象极深的是层层高敞的拱券形体及空间。上次在阿那亚参加清华张利院长发起的活动,看了李虎设计的沙丘美术馆,那是尺度比较小的人工地景,手法现代简拙,有一种进入自然穴居的感觉。而荣成市少年宫看上去就像是大尺度的拱券结构体系,与大地牢固连接,特别是主拱及支拱的交接处理,更让人联想到中外传统拱券结构的撼人空间效果。

参观中我也一直在想,这个地景建筑的拱券结构原型是什么?怎么完成现代转化的?以及如此复合的结构是怎样计算的?这些都是值得学习和思考的问题。

先回答常院士的提问,从项目最初海边礁石、洞穴穿插的设计意象,我们就觉得应该表达拱券穿插的感觉。同时,因为在覆土建筑里运用拱券是受力最合理的,而且可以做到比较薄,在没有梁柱系统的情况下,能够很好地支撑覆土的均匀荷载。在这种结构理念下,我们与建筑团队进行了非常深度的配合。

崔总的作品一直都非常优秀,可以说是行业的标杆。这次来荣成参观之前,我特别做了准备,提前看了相关的项目介绍,但实地参观之后还是感觉特别震憾。首先,设计和周围环境形成了很好的融合,从地面坡起的体量巧妙地将建筑融在场地之中,在空间使用上扩大了建筑的体量;环境和景观设计也非常出彩,整体的覆土绿化又在外观上消隐了体量。其次,空间的变化非常丰富,连续交错的环廊强化了建筑的开放性,体验感比之前看照片实在是精彩许多。并且,清水混凝土的建造方式也非常出色,为空间张力的实现提供了很好的支持。这是我实地体验之后的一些感触。

我们在之前也做过类似的项目——石家庄规划馆,这个项目同样采用了清水混凝土的建造方式,当时,我还向崔总请教了关于建筑内外保温的问题。但我们项目的空间复杂程度远不及此,可以想见崔总在这个项目中的付出和努力。可以说,崔总一直是建筑行业的带头人,不管是在设计中,还是在技术能力上,都一直求新求变,不断突破。我们要向他学习,争取跟上他的步伐。

穿插的孔洞 © 李季

景观植物 ©《建筑技艺》杂志(AT)

很荣幸曾经两次听崔院士讲到这个建筑,当时就觉得非常好。这次来到实地,真正地处于建筑空间当中,我的感触也特别多。在这个建筑中,能够感觉到设计的手法比较放松,建筑的形式、功能和场地布局有机统一,空间和建造也结合得游刃有余。除了建筑本身的优秀,我还想谈一些建筑本体以外的感受。

第一,实际上,这个项目周围的建设状态并不是那么有利,能够恰当地应对是很难的。同时,从崔院士团队了解到从设计之前说服甲方到对施工建设的全面把控的难度之后,既佩服也非常受启发,给我们这些年轻建筑师未来的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第二,如何在设计中将建构与绿色理念有机结合,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现实而具挑战性的课题。最近看到崔院士主编的《地域气候适应型绿色公共建筑设计研究丛书》,感到特别解渴也找到了应对的抓手。以后在工程设计实践中遇到相似的问题时,可以把它当做工具书和指导手册一样,分系统而且有针对性地寻得绿色设计的解决办法。

:这个项目的现场体验特别震撼,这是从照片上无法体会到的。崔总的项目一贯求新、求变,但是背后逻辑却是不变的,比如,设计的出发点始终秉持着对人的关怀和对环境的关注,设计的切入点始终保持独特,由此呈现的生成逻辑非常清晰。而让一个策略层面的切入点在应对不同维度问题时能够保持通洽,也是崔总项目一贯做到的。

荣成市少年宫项目用了“拱”这一结构语言,这在崔总的项目中并不多见,是一个有意思的切入点,它统合了从环境出发的符合覆土受力特点的结构形式与从使用者出发的体验需求。就体验来说,从大众角度,营造了仪式性的连续空间;从儿童角度,拱贯通空间的强引导带来的确定性,与不同方向插入的拱创造的新奇、不确定的体验相结合,颠覆了人的日常经验,让孩子们的视线和行为发生游离,因此也符合儿童的探索欲。这一做法既照应了整体关系,又带给人不寻常的行走体验,让建筑既适应环境又适配人,实现完全通洽。

4 东方智慧的当代演绎

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说。

第一,从设计学和设计的理解角度。崔院士在已经成就满满的情况下仍坚持不停地实验与创新,保持着一种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这是对建筑师角色定义的最好诠释。

第二,以前可能很多人质疑中国的大院体系,但是现在看来,世界范围的竞争事实上都带有相当大的对硬核技术的要求。这种情况下,我们更能够看到大院的综合竞争力。从这个项目引申出来,从建筑本身到建筑之外,这种大院体系所留下的是一种技术竞争力的遗产,往往比分散在任何一个事务所里的能量更大。我觉得从传承整个建造的角度和对未来城市建造方式的沿袭角度来看,这种遗产更加丰厚。所以,每一个项目其实是把一个群体及其所掌握的知识,以及对未来知识的探索结合在一起。

第三,虽然我已经多次听崔院士讲这个项目,但从平面想象的建筑效果远远达不到现场震撼的空间效果。我觉得,崔院士在几十年创作的过程中一直不停地飞跃。我们经常说,现在世界上的城市建筑,就是让人把“脑袋转过来”,不再看建筑本身的形象,而是在空间里形成活动并产生幸福感。我觉得,这个建筑完美地解释了这一点。这是任何平面媒体,甚至视频、虚拟现实都无法传递的完整性,只能到这里来实地体验,这就是建筑艺术最了不起的地方。

在以前跟跑的时代,我们先是学国外建筑的形象,后来学空间塑形。当下,我们其实是处在并跑甚至微微探出头去领跑的阶段。我一直有一种感触,当大家定义建成空间带给人生活幸福感的时候,往往想到的是斯堪的纳维亚等北欧国家的建筑。今天,在我走上建筑的坡顶之前,印象中最好的城市建筑坡顶是奥斯陆歌剧院,周围的大海和城市环境成为这个建筑的背景。但是,与奥斯陆歌剧院不同,这个项目融合着我们东方的设计思维和智慧,也就是新的建筑同所有已经存在的环境、景观、城市一起联合组成一个好的空间,为人服务,就像崔院士经常在本土建筑里提到的一样。所以,中国的城市建成空间给人带来的幸福感是特别让人自豪的,由此可以预见,这个建筑在中国建筑历史上也应当会留下比较明显的痕迹。

新奇的通道空间 © 李季

屋面景观 © 李季

:应该说我们在这个项目中看到了钢筋混凝土这个似乎已经被我们用惯了的材料,它具有可塑性的另一面。其实在混凝土最早出现的时候,它是被用作石材的替代品的。也就是说混凝土被认为是块材来应用于砌筑方式。墙体结构的方式似乎是混凝土最初应该有的样子,然后出现了将混凝土应用于框架结构的案例,这也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混凝土最通常的样子吧。所以说,荣成市少年宫让我们看到了混凝土更多的可能性。

第一点,混凝土既是一种流动性的材料,也是一种坚固的材料。如何将它的两面性特点发挥到最大,来激活混凝土材料本身的潜力呢?20世纪已有一些结构工程师进行了一些流动性形态建筑的实践。但是与早期的流动性相比,今天复杂的社会所形成的流动性已经形成了不同的空间组织方式。所以,在参观中我深刻感受到,混凝土不仅是一种结构材料,也通过本身的结构塑形,在周围海、湖的土木尺度的环境中营造出一种介于环境与建筑之间的尺度。这种对大型场地建筑化的手法让我想起了劳力士中心(Rolex Learning Center)的处理,它们都是在一个巨型场地尺度中通过混凝土材料的流动性来塑造建筑以及人性尺度的成功案例。当然相比之下,荣成市少年宫还创造了更加丰富的内挖渗透的空间,获得除了建筑尺度之外的更多的某种场地性,这是景观和建筑能够同时存在的一种方式。

建筑屋面通过混凝土的材料和结构特嬕实现上人的功能,这使得建筑又具有了某种社会性,它提供了更多人们聚集的可能性,这是混凝土材料所带来的更加丰富的意义。通过结构本身的塑形,景观、人群,包括一些局部空间被相互渗透在一起,令人印象深刻。

第二,这个建筑给我一种非常具有当代性的感觉。每一处场所的结构或者形态都是没有重复的,几乎运用了所有混凝土材料可以获得的结构技术及其演绎出的空间特嬕,这种去完形之后的局部性特点既是尺度操作上的结果,也非常契合当代生活应有的特嬕——片断化与群岛效应。也就是说在这里我们能够获得一处处被微缩之后的城市的感觉,所有空间都被并置在其中,叠加的同时又被交织在一起,各种各样人群的活动、场景、家具、景观被集结在一起,却又恰如其分的感觉。混凝土在这里从一种宏大的场地中雕琢出一种生活化的日常性。我们在建筑当中不仅体会到童趣,更重新认识到冰冷的混凝土具有感化生活的可能性。

拱形空间相互穿插 © 李季

侯朝晖:非常荣幸参加这次品谈活动,刚才各位老师从建筑观、环境观等方面发表了观点,对我启发很大。混凝土作为一种塑性材料,非常适用于茩前的拱体系,具有独特的表现力,是超越一般梁柱等常规建筑语言的。拱结构语言本身作为一个体系,如何与幕墙、钢结构等协调形成整体系统的表达?崔总的作品中进行了不着痕迹的衔接处理,看似寻常,其实背后是大量的推敲和设计巧思。我们看到,在这个建筑里各种处理方式都很和谐,给人非常素朴的感受,尤其是尺度的把握,甚至夜晚灯光的优雅烘托,都凝聚着设计者的功力和心血!由于天然的地域便利,我们计划组织山东建筑师来参观,甚至是反复品读、共同学习。

柳亦春:刚刚崔总的介绍中总结了少年宫的设计理念是从童趣到“砼”趣,但最早触动他的可能是石头,所以我想从石趣或者山石可能带来的启发开始,从三个方面谈一点理解。

第一,石头代表了空间概念。因为这里的礁石有很多孔洞,就像中国假山石一样,孔洞之间相互连通穿行,因此我认为这个建筑在空间上有一种山石的趣味。

第二,在建造上就是混凝土的“砼”趣,它有趣的地方在于,混合了多种结构类型,同时也是空间的类型,比如拱、穹或壳,还有片拱、水滴柱,以及框架结构。可以说,墙和柱这两大建筑结构体系在这个建筑里均有所体现。

第三,所有这些结构类型又跟空间类型和使用功能相对应。比如,游泳池选择水滴柱的结构空间,科技馆运用了穹顶结构,图书馆是板柱的框架体系,文化馆运用了片状拱体系。不同结构对应了不同使用功能的需求,综合在一起形成了使用上的趣味——童趣,点了少年宫的题,空间非常丰富多彩。

仰视培训中心天穹 ©康凯

水滴柱拆模效果 © 益汇达

从空间到建造、使用分别对应了石趣、砼趣和童趣,其实是从空间形式到结构形式,再到建筑形式的过程。空间形式就是刚才讲的山石趣味,是一种对原始空间的追求,表达空间的原始性,像山洞一样,或者像一棵树、一把伞一样,是所有文化背景的人都能够理解的空间形式。对应建造的就是结构形式,最后结合到使用功能上,反映出的就是建筑形式。这个建筑用了很多语言的结合,但是又统一地表达了一种童趣,比如曲线、曲面的空间语言。由此,cave-concrete-children形成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形式语言表达。未来如果建筑系的学生来参观,在这个建筑里可以读到结构形式、空间形式和空间使用,增强学生对形式的理解。我觉得这个房子语言非常丰富,但又结合得很巧妙,这是我刚刚在现场得到的一点粗浅的认识。

5 诗意的大地景观

:从今天第一眼远眺这个建筑开始,到在建筑中穿越,再及漫步屋顶,真的被震撼到了。我一直对这类建筑非常关注和感兴趣,尤其从2021年4月起我到了景观学系后。景观的核心词Landscape Architecture中,land是大地,scape是塑造,architecture本身就是营造,所以我们一直想成立一个新的团队——景观基础设施团队或者风景建筑学团队。可以说,这个建筑就是Landscape的典范,仅仅称之为覆土建筑可能还不足以概括其建筑本身的特色,更应该称为风景建筑。

我们在上海设计的绿之丘,也曾力图体现我们早期提出的“丘陵城市”概念。“丘陵城市”的理论架构前提是对曾经的方格网城市,包括对垂直方向的过度发展的一种反思。而这种反思的前提就是在讨论人的行为,以及人在水平向上高高低低起伏的、类似丘陵上的一种漫游路径,从这种漫游所带来的身体移动和场景体验出发而提出了“丘陵城市”这个理念,这个项目给了我们巨大的建成案例支撑,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很大的鼓舞。我想,如果说绿之丘更多的是体现一种开放,一种对方格网城市与过度发展的批判性反思,那么这个建筑更多的是一种主动回应,具有自身的意义和价值。Landscape的核心之一是注重视觉美学和身体感知,而在这个建筑当中恰恰建立了视觉与心理的双向艺术性和体验性效果,我觉得这个是到现场以后才能体验到的。通过照片更多是对视觉性或者艺术性的单一体会,但心理性的感知一定要到现场,空间、材料的质感,以及所有场景对心理的触动,在这个建筑当中都能够充分体会到。

结合此行的一些感触,我谈三点。

第一,我觉得这是一个行为响应的建筑。不论是“砼”趣、童趣,或者融通型的建筑或洞穴空间的营造,还是以场景引导、场景营造为导向的空间塑造,都将行为响应作为设计的出发点。

第二,它是一个环境回应的建筑。比如刚刚说的边界消弥,屋顶空间人的自由漫步,对城市环境的呼应和应对,都是对环境的一种回应。这当中还包括看海、看天,以及光影的变化,还有天窗、孔洞开设所形成的不规则界面,以及不同三维曲面交接所形成的立体感知,可能在平面中很难感受到。在现场,我们能感受到光影的不确定性,这也是对环境的回应。其中特别欣赏的是“城市再野化”,即城市作为一种野趣的表达,而不是作为一种过度精致化的实体。在这里,“城市再野化”的环境营造,也是一种环境响应的状态,如果放在更大的城市设计视角上,也是对周边的湖、光、气候的环境响应。

第三,它是一个技术回应的建筑。刚才大家也谈到了很多,比如双层模板、拱肋、立体板到平面组合板、跑水漏浆的预防措施等问题,我都非常感兴趣。我们在上海的一个混凝土小项目使用的是钢模板,而且是请造船厂制造的。而在这里用低技的方法解决了钢模板问题,可以媲美造船的工艺,非常有智慧。Landscape Architecture实际上就是一种营造,而这种营造所呈现的就是技术回应。这个项目中的技术回应给了我们很多启发,能总结的内容也非常多。

最后还想强调一下它的意义,我们国家也有了这样大规模、高质量的清水混凝土建筑,将对推动行业的未来发展有重大意义,未来再做类似的建筑会更有自信,谢谢崔总和团队带来如此有影响力的标杆式建筑。

非常幸运能够在这样精彩的建筑里工作两天,也因而有一个深度体验建筑的好机会。我有三个深刻的感受,第一是建筑所呈现的公共性;第二是诗意的光;第三是浪漫的空间。

为什么说公共性呢?有几个场景让我印象很深刻,一是刚到的时候,从餐厅水边远望建筑,这座建筑所呈现出的低调与自然;二是第一次来到这个建筑前所看到的,建筑通过拱券结构将不同入口空间与城市连为一体,将建筑融于城市;三是登上屋顶最高点远望大海时,你会深刻地感受到天、地、海、人的相融。建筑是人工的,但又是自然的。

可漫游的屋顶 ©《建筑技艺》杂志(AT)

科技馆穹顶 ©康凯

关于诗意的光有三个印象深刻的场景,一是昨天傍晚时,我们一群建筑师所看到的建筑在夕阳中极富感染力的光影变化;二是在一整天的工作中,你会看到光影在拱和曲线上随着时间而呈现的变幻;三是晚上工作到八点时,灯光照在混凝土上所呈现的景象,让所有建筑师都停下了脚步。我觉得,这种诗意的光正是这座建筑所呈现出的巨大的魅力。

当我们走在这座建筑里时,空间的流动叠加穹和拱的变化,带来了多维方向的空间变化,使建筑多了些许浪漫。我觉得这座建筑不仅仅是“砼”趣,也是自然之趣、空间之趣、结构之趣,更是圆融交流之趣、永恒之趣。谢谢。

特别高兴大家能如期前来参观这个项目。建筑学会与威海一直有合作,2021年5月我们来威海为竞赛评审踩点,前一天刚好听崔总在“绿色建筑新美学”的演讲中提到这个案例,让我很感动,专程来荣成市少年宫参观,当时还在施工过程中的状态已经非常令人震撼,于是就建议将评审活动放在这里。今天正好与《建筑技艺》的品鉴活动结合,将众多建筑师聚在一起,非常难得。

我感觉这几年崔总的设计关注点有所转变,从敦煌游客中心,到南宁园博园“一阁、四馆、两中心”,再到前不久的江苏园博园项目,好像一直在做风景中的建筑,或者说营造建筑中的风景。

谈到风景中的建筑,在湖、海、黑松林所环绕的自然风景中,荣成市少年宫似乎是从大地中生长出来的,与周边场地非常融合。如果旁边地块新的建设项目也能够呈现这种地景中的建筑群落,或者把现在放置实验拱形样板的场地作为景观的一部分,这种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将更加得以延续。

再讲建筑中的风景,这座建筑融合了阳光、风、植物、人、海等环境要素,从地面场所的连通,到室内空间的变化,再到屋顶花园的呈现,包括中庭空间室内外空气的流动,都实现了室内外风景的交融。从景观专业的角度讲,这种设计的力量所达成的环境协调确实值得深入学习。

我还有一种感觉,这种曲线混凝土的建筑群落也是一种技术的风景,是一种当下建筑“技艺”的呈现,形成多维风景中的建筑,也在建筑中塑造出体现当代技艺的人造风景。

充满野趣的狼尾草 ©《建筑技艺》杂志(AT)

6 工匠精神

今天的项目参观有三点体会。一是建筑成就了建筑师之美;二是建筑成就了结构之美;三是建筑也成就了绿色之美。

我感觉,这个项目优先应用天然采光、自然通风,空间与清水混凝土构件、绿色技术实现了完美结合,其中的设计理念充分体现了崔总带领大家编写的《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 229-2010)中所倡导的“小空间保障,大空间过渡”。

中庭屋顶有很多是可开启的,这充分体现了以建筑师为主导的绿色建筑理论和实践的先导意义,一旦融合之后,这种创作就是浑然一体的,特别具有绿色建筑的各种潜力。而且,这种建筑与光、风的融合在实地感受的体验会更深。刚才崔总也讲到建筑的风和光,我特别期待对理念、技术、绿色实践的融合有进一步介绍。

游泳馆 ©康凯

还有一点是工匠精神。建筑中空调新风等各种设备都被巧妙地隐藏起来,这也是一种创新。清水混凝土材料与结构一体化,与装饰、机电一体化,我觉得这应该是“十四五”乃至未来建筑的大趋势。这种未来科技创新与建筑创作的结合,也是兴钢总提到的“工程引导意匠”的体现。非常感谢这样的品鉴,我收获巨大,谢谢。

正如大家所说的,虽然听过崔总几次介绍这个项目,但现场体验远远比图像阅读更加丰富,谈几点我的感受。

第一,不论是地景、湖海之景,还是城市风景,都可以总结为城市策略。技艺本身为建筑服务,这里混凝土的设计与城市策略是成一体的。如果是理性的梁柱结构或钢结构,都不能完全体现出城市策略。在这个建筑中,以混凝土的流动性产生一种空间,并将城市和风景结合在一起。

第二,从人的使用来说,混凝土营造的非线性、非理性空间是非常贴切的。作为一个向市民开放的体验性空间,青少年也属于非常感性的人群,结构所产生的流动性、非确定性的空间策略,恰好贴合了这种童趣,也就是说技艺跟人本身的关系也是非常符合的。

第三,当走近这个建筑,我第一眼就被狼尾草吸引了,这种野性、原生态,甚至不是非常精致的景观与经过人工化设计的建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我觉得这种体验非常好,同时体现了生态绿色的理念。

第四,从江苏园博园主展馆等一系列项目设计中,我非常深切地感受到一种信手拈来的轻松感,可以看到崔总在设计上越来越自由,逐渐形成了一种境界,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因为来得比较早,在正式参观之前我几乎上上下下跑遍了整个建筑与屋顶花园,看到当地老百姓拖家带口、呼朋唤友聚会在这个建筑,甚至在绿化屋顶很高的地方也能碰到当地的老人们,感触非常深,觉得这个建筑应该是深受当地百姓喜爱的。

第一,建筑强调了社会性关注,这种充分服务社会的属性同样是可持续建筑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功能性的部分可以有开放的时间,而开放的屋顶花园体系则像公园一样,让整个建筑几乎可以24h为人民服务,随时为人民开放,也在为人民提供了很好的游憩场所的同时,极大地拓展了建筑整体的使用强度。虽然建筑功能是青少年活动中心,但更多人都可享受其中,享受改善了的建成环境带来的好处,我特别能够体会设计者的良苦用心。整个屋顶花园的景观体系非常独特,不禁让我想起之前品鉴过的江苏园博会项目。我用心观察了很多细节,比如植物配置、栽植、地灯的设计等都很到位。

第二,从表面特点来看,全混凝土的建筑本身是对混凝土的挑战,而实际上正如任总和朱总介绍的,这其实是方方面面的挑战——结构的挑战、设备的挑战、施工的挑战。从完成的结果看,这些挑战背后的设计难题和建造难题,显然都被设计团队完美解决了。正如刚刚张利老师所说的,建筑与空调、室内照明等设备一体化,建筑与景观一体化,都充分体现出大院的综合设计实力和底蕴。

这里,我有一个建议,是否可以通过这种实例对一些行业标准做出反馈,找寻规范调整和建筑师发挥的度之间的平衡,让大家通过深入学习和汲取这类优秀范例的精华,在自己的设计中发挥更多的创造力。

从结构材料来讲,这个项目的设计始于石头,为应对海边的易腐蚀环境与种植屋面的重载情况,选用混凝土都是非常契合的。在结构体系上,壳体结构与框架结构系统的组合、转换、嫁接都非常巧妙,与建筑空间、功能需求之间有很高的关联度,且不同系统间的结合同时基于所在区域的受力需求与结构合理性,很值得学习。

参观项目之前,我看过一些游泳馆的照片,对其中的水滴柱很感兴趣。现场感受过后更有体会,水滴柱的形态有很高的力学效率和令人印象深刻的造型表现。柱顶在屋顶处转换为框架梁板结构,很好地满足了楼板的承载需求。连续光滑的水滴柱与框架交接所产生的冲突感,与顶部发光膜、蔚蓝色粉刷结合后,带来了空间的活力和动感。

7 建筑献给城市

我讲三点体会。第一,这个建筑是建筑师和工程师献给城市的礼物——从建筑和技术的关系上来讲。这种技术性来自于对建筑与城市、自然环境关系的思考。首先,设计从对海边山体、丘陵中岩石、礁石的记忆和感受出发,形成初步的建筑意象,以混凝土材料、拱券结构的建筑语言塑造出山体的洞穴,也因此自然产生了混凝土拱券的技术需求。

开放的建筑 © 李季

开放的建筑与屋顶花园 © 李季

充满童趣的水滴柱 ©张广源

郭屹民老师曾提到技术或结构在建筑中不同层次的表达,一是性能的表达,二是表现的表达,三是感知的表达。我觉得,荣成市少年宫的结构或技术,首先由对环境的感知出发,然后对应性能的技术,最后给出了恰当的表现形式,这对我是最有启发的。我们可能并不一定先要超越性能到达表现,再超越表现到达感知,也可能从感知开始选择性能,最后再赋予恰当的表现,也是适合的。

第二,这个建筑是建筑师和工程师献给青少年的礼物——技术要为使用者服务。在空间里,我们处处都能感受到“play”的状态,如各种各样的拱、空间、洞口、屋顶花园等等。崔总的建筑总给人一种大气、庄重感,而在这个建筑里都被隐藏甚至去除了,服从于建筑本身的性格和使用——为青少年服务,建筑师要与使用者一起创造可以玩的空间。设计以几何化、建筑化的方式模拟带孔洞的天然礁石,其中有风、光、声音穿过,又与自然通风相结合,与不同建筑空间的通道相结合。如林波荣老师所说,建筑可以变成通过自然通风、自然采光所营造的具有科学性的自然之物。这种蕴含其中的科学性,会使青少年产生好奇感和探索的欲望,真正实现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最终茩标。

第三,这个建筑是施工工程师献给建筑师和工程师的礼物。在建筑师的“童趣”设计下,要求具有世界级水平的施工技术,如双层模板技术、参数化施工、混凝土裂缝的控制、分期浇筑控制品质等等,施工的难度和挑战性非常大,也促进了施工工程师的诸多创新。我觉得,这个建筑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典范。我建议,后续报道中可以对施工技术进行重点表达,也给整个行业带来更多分享和启发。

欢迎各位专家来到荣成,能够与大家共同分享荣成市少年宫,这是我们的荣幸。经历这个项目,我想表达三点感受。

第一,缘分。认识崔院士是缘分,崔院士第一次来是选石料;第二次是来威海参加会议,当时我作为建设局的设计科长陪同;第三次是在时任书记江山的支持下,我作为建设局局长,有幸邀请崔院士来设计荣成市少年宫。

第二,情怀。基于对荣成人文、地理和社会的把握,崔院士的设计让建筑充满了生命力。不同设计团队与施工团队一起攻克了很多结构、技术难题,真正实现了为青少年、市民服务的公共建筑。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始终坚持“时间服从质量,不计代价”的原则,原本计划两年的工期,最终花了三年半的时间、6亿元完成整个项目。我们坚信,好作品一定要用心投入、用时间投入。

第三,责任。在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建筑师与地方投入主体都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建筑师以建筑语言创造丰富的建筑空间,承载城市的日常生活,展现着城市的文化,我们需要对城市、市民、环境负责,为建筑师创造更好的创作机会,让建筑的生命之光能够延续百年。最后希望大家多多关注荣成,欢迎大家多来荣成玩一玩。

正如我一开始讲的那样,每一次来荣成市少年宫都有不同的感受,看着从最初的草图到今天已经部分投入使用的建筑,看到大家都很喜欢这个空间,我非常高兴,感谢大家的赞美和中肯的评论。

我常常讲“本土设计”,实际上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机会主义的立场,这不同于政治学中的机会主义。也就是,当你发现了一个好的环境/风景,一个好业主的强有力支持,我们要全力以赴利用好这个机会,拿出一个好的设计。与此同时,我们一直在利用项目的机会尝试推动一系列技术的创新,如结构技术、绿色设计技术、材料技术等,结识了一批清水混凝土、木结构、轻型结构方面的高技术实施团队,拓展平台,加强合作。同时,对于我们来说,利用这些机会在设计、深化到施工过程中带好团队,培养了一批跑工地最勤的建筑师,都得到了迅速的成长,比如康凯建筑师这几年跟随我陆续完成了几个高难度的项目。我相信不断抓住机会,挑战新的创作,能够为更年轻一代建筑师的成长带来非常好的正能量,让他们有一种自豪感、成就感。所以我觉得这是机会主义对我来讲的意义,不仅仅是奉献给大家的一个作品,在此也分享给各位设计师及团队。我们要让年轻一代建筑师真正体会到在中国创作的价值,以及创作平台的高度,这让我们引以为豪。我常跟团队讲,虽然因为疫情及管理上的要求限制了出国学习,但实际上很多优秀的中国作品可以通过杂志或现场体验来了解,学习的信息量不亚于到国外去看。未来我们应该分享更多好的设计,通过好的杂志平台深入报道、传播,总体上提高中国建筑创作的水平,谢谢大家!

图书馆内景 © 李季

绘画现场 ©康凯

孩子们心中的少年宫 ©康凯

猜你喜欢

建筑师混凝土结构
水工施工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
《史记》类传结构论
混凝土试验之家
小小建筑师
自我修复的神奇混凝土
当型结构与直到型结构的应用
混凝土
物质结构规律归纳
猴子建筑师
半包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