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代张瑀《文姬归汉图》长卷赏析

2022-03-21刘玮祺

收藏与投资 2022年3期
关键词:空间布局构图

摘要:构图是绘画创作中的重要环节,好的构图可以让画面熠熠生辉,让观者产生美的感受,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渲染主题、掩盖画面中的某些不足。本文以金代张瑀《文姬归汉图》为例,从画面空间布局分析了《文姬归汉图》的长卷式构图特点,进一步阐述了长卷式构图在中国画创作中的意义。

关键词:构图;长卷式;空间布局

金代张瑀的《文姬归汉图》现存于吉林省博物馆,曾经被明代宫廷、清初梁清标等文人收藏,后转入清朝乾隆皇帝的内府,清末被盗出宫外,流落民间,直到1962年才流转到吉林省博物馆。

《文姬归汉图》的发现,为研究金代绘画艺术发展,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文姬归汉图》流传至今,其画面构图、线条用笔、画面设色等都是值得后世的学画者一探究竟,而在探究此幅画时必能受益匪浅。

一、张瑀《文姬归汉图》简介

(一)张瑀身份背景

关于《文姬归汉图》作者及其所属时代,画上没有年款,只在左上方署款“祗应司张口口口画”,由于字迹模糊不清,造成了许多人的误读,先是清人将“祗应司”误读为“祗侯司”,而祗侯司是南宋时期的机构名,遂将此画定为南宋画家的作品。后经郭沫若《谈金人张瑀的〈文姬归汉图〉》考订,画上落款为“祗应司”,而非“祗侯司”,祗应司是金章宗泰和元年(1201年)设立的宫廷服务机构;画家姓名为张瑀。金代杭州人,生平记载不详,旧绘画题材为南宋人作,祗应司为金章宗泰和元年所设,所以张瑀应为金代画院画家。遂将《文姬归汉图》定为金代宫廷画家张瑀的作品,并获得美术史界一致认可。

宋靖康之役兵变后,北宋大都沦陷,南宋则逐渐偏安于今杭州。中原的乡亲父老,常南下拜望王师,有泪如注;而江南的志士,亦常常有意于国土恢复,慷慨吟唱哀歌。这一强烈的民族情绪,反映、融入了宋代绘画的具体创作中,许多南宋和金朝的汉族画家,不约而同地都大胆选择了“文姬归汉”的绘画主题。当时的民心所向让作者创作了《文姬归汉图》。

(二)题材与内容

《文姬归汉图》是一幅绢本长卷画,纵29厘米,横129厘米,整幅画设色浅淡丰富,典雅和谐,现被完整地保存在吉林省博物馆。

“文姬归汉”讲述的是东汉末年一个才女的故事,这一题材在中国古代人物画中经常出现。东汉末年时期,名士蔡邕的女儿蔡文姬因战乱被掳走到匈奴。后曹操知道蔡文姬的遭遇,曹操和蔡邕意气相投,加之爱惜蔡文姬的才华,就花重金將蔡文姬接回汉地。蔡文姬凭借自己的冰雪聪明为后世整理了很多因战乱而遗失的经典古籍,为中国传统典籍文献的保存作出了较大贡献,为后人广为传颂。在古代,尽管表现这一个题材的作品很多,但更多的是选择由蔡文姬所创作的《胡笳十八拍》诗意为本,分段描绘“文姬归汉”的故事,而张瑀的这幅《文姬归汉图》却将全部故事集于一幅,大胆取舍,选用蔡文姬归汉途中的情景加以描绘。重点凸显了归汉的场面,不加入配景,人马疏密有序,相互交织呼应,真实地描绘了长途跋涉的气氛和寒气袭人的塞外环境。

全卷一共描绘了十二人,从右向左,最右边的是一名耸肩低头的汉兵,骑马走在最前面,他的肩上扛着半卷着的汉家圆月旗,像是在沙漠中逆风前行;这名汉兵身后跟着的是蔡文姬,她骑着一匹骏马,头上戴着貂冠,身穿华丽的胡装;马前还有两名马童挽缰,两名马童一只手牵马,一只手缩在袖筒里放在嘴边哈气,可见当时的寒冷。再后面的就是护送回汉的胡、汉两国官员。靠前的两名官员中,头戴团扇欲遮面的人是曹操派去匈奴接蔡文姬归汉的使节,另一名戴着皮帽,身体向前倾,双手向后拉绳的人是匈奴护送蔡文姬归汉的官员。后面还跟着五名身穿匈奴装束的人且他们都骑在马上,大多缩头遮面,像是在躲避凛凛寒风和迎面而来的风沙。画面最左边是一名胡兵,只见他右手架鹰,左手拉绳,策马急行,后又见一只猎犬相随。画面上,塞北风沙漫天、人骑错落有致,互相呼应,人物神情逼真,塞北风光尽现于画卷。

二、《文姬归汉图》长卷式构图特点

长卷式的构图集中体现了中国画的艺术特点。长卷的画幅横向展开,画幅高度不大,宽度可以无限延伸,画面容量大,与其他的绘画形式大有不同。整体呈现横向发展的趋势,并具备很强的流动性。

(一)“S”形横向空间布局

《文姬归汉图》采用长卷式构图,横向延伸和纵向纵伸相结合,增强了画面的节奏感。以文姬归汉的故事展开,人物形象分段排列,全卷共十二人,分为四组,栩栩如生的刻画出蔡文姬归汉途中的艰难画面。整幅画横向展示了人物的各种行旅活动:执旗骑马、逆风而行、哈气取暖、缩头掩面等。画家将画面布置得有条不紊,画面变化多样,横向疏密有致,纵向布局虽然参差不齐但却富有趣味性。让赏画者可以体会到画面的流动性。

(二)近大远小的人物组合

《文姬归汉图》描绘的是在寒风凛冽的塞外荒漠中,一行人浩浩荡荡踏上归汉之路,一神色坚定的女人在队列人物、马、猎犬、猎鹰的烘托下,似乎有着某种归家心切的感觉。

在构图安排上,这幅画无疑是别具一格的。蔡文姬处于画面中偏右的位置,两名马童在马前左右牵马而行为突出蔡文姬形象作了衬托,若主要人物的位置偏上画面的下半部分则太空旷,若主要人物偏下则无法凸显人物的主人公地位,若主要人物的位置偏左画面将失去平衡感。主人公蔡文姬虽然并未在画面正中间,但是绘画者巧妙地运用画面中其他人物、马、猎犬进行衬托;甚至在衣物发饰上也加以区分。这一安排既突出了画面的主人公,又不会打破画面的平衡感。

(三)疏密而错落有致的横向展开

《文姬归塞图》整个画面“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的节奏对比关系让赏画者在视觉上能够合理安排观赏节奏。画中的十二人物,共分四组,第一组是领头汉兵,第二组是蔡文姬与两名马童,第三组是护送蔡文姬归汉的官员们,第四组是一名垫后的胡兵,既有人物的集中场面,又有疏散的间歇,每组之间的间歇,恰如一个“休止符”,使画面富有“节律”魅力。第一组、第二组、第四组相对整体画面呈现出较疏的形态,而只从单组来看又是较密的形态;毋庸置疑,第三组无论是从整幅画面还是从单组来看,都呈现出较密的形态。在整个画面中,人物与马占八成,四组人物相互之间的配合疏而不散,密而不塞,自然地构建了一个艺术整体。将第二、三组看作画面的主体,主体前后各有一人,坐骑下有一匹小马以及一只猎犬,可以明显看出画家在构图上的用心,加之画家对人物、马相对位置的巧妙布局,使画具有松紧、聚散的效果,产生律动感的同时又不失画面结构上的平衡感。“疏”而不当,会导致画面凌乱、松弛、没有精神;“密”而不当,会使画面沉闷、呆滞。

(四)虚实相生纵向的空间布局

在中国绘画中,虚实本身是两个极端,但只要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度,就会达到相辅相成的关系,进一步提升画面效果,而这些也让中国绘画更上一层楼,才有了中国独有的绘画方式。

在确定了主体之后,绘画者对画面的取舍亦是独到。《文姬归汉图》整幅画卷没有对背景进行描绘,画卷中人马都是向右前行,而人物的发饰、衣巾以及画面里的一名汉兵所扛的旗帜都是向左飘动,画家对这些的描绘无不营造出一支队伍在漫天风沙的塞北逆风前行的场景。通过对实景的刻画,让人对虚景产生了无尽的想象,这种突出主题的取舍不禁令人对画家心生敬佩。人和马是真实存在的,而风沙却是通过人马的形象想象出来的。透过画面中真实存在的物象联想到没有描绘于画面却又贴合主题的环境特征,这正是中国画构图的高深之处。《文姬归汉图》虽然没有背景,但从人物的动作、神情中,已然能够感受到“朔风冲天起,砂砾自飞扬”的行旅环境。这种构图方式充分平衡了画面结构,让观画者不觉突兀反而感到舒服,这就是构图在作品中的平衡作用。

三、《文姬归汉图》构图的意义

画面中的动感很强,经得起推敲的地方也很多,比如人物的衣着、动态、表情等。此外,通过对队伍最前面的母马与小马的描绘侧面反映了蔡文姬不能携子归汉的遗憾与难过,表现了蔡文姬对亲生骨肉的离别之情,而其坚定不移的眼神又表现出对即将归家的期待以及归心似箭的急切之意。这些细微之处,无不描绘得栩栩如生,传神入画。《文姬归汉图》重点突出归汉的行旅场面,画面中人物疏密得当,错落有致,画家以简洁而富有变化的笔法勾画出特定的环境—茫茫塞漠,朔风凛冽;旗帜、衣冠、发辫在风中飘扬。在这幅画中,蔡文姬头戴貂冠,身着胡装,足蹬皮靴,双手拉绳,挺直腰身,双目凝视着前方,传达出坚定而又期待的神色;蔡文姬头上发带和衣巾向后飘动,既让人感受到端庄威仪又表现出她的风尘仆仆。画家将长途行旅中的人物神态描绘得活灵活现,生动形象。以长卷式构图推进画面中情感表达,增强了画面的情绪表达。

画作传递的情绪信息,巧妙地通过构图展现出来。这幅画的灵感来源于东汉才女蔡文姬流落到北方匈奴之地,生育两个孩子,后被曹操花费重金赎回的故事。画面中蔡文姬头戴狐皮帽,身着长袖棉袍、白色披肩,脚穿高筒靴,双手扶着鞍鞯,昂首挺胸,直视前方,神态自然,从容镇定,既无寒色,也无倦意。男子们弯腰护面并侧身避风,与蔡文姬傲然挺直的身躯和坚定的面容相比,形成巨大反差,更鲜明地表现出蔡文姬此时归汉的迫切心情和不惧艰难的意志。正是这种反差让观画者不禁停驻,情绪翻涌。卷首一组人马,扛着旗杆,形成箭頭式的楔子,既起到了开篇作用,又指向画外遥远曲折的路途,引人联想。中间两组人物众多,高低错落、正侧露藏、变化有致,最后一组紧接中间两组而势在前趋,使人有队伍已尽之感,这是迎合观者希望一行人赶紧离开艰难环境的心理。就连似乎与主题无关的小马驹和猎犬,也起到了活跃画面气氛的作用,既突出了主题又加以衬托,为画面增添气韵,使整个画卷更添生气。另外,画家避开了故人重逢的场面,而是选择对蔡文姬归汉途中的艰辛画面进行描绘,这一取舍不仅让人对《文姬归汉图》产生了更多的期待与想象。

《文姬归汉图》采用长卷式构图让人感受到了画面中的流动性和延续性,让观画者感觉到画面背后亦有故事,这种安排能引发观画者对《文姬归汉图》的好奇心。画面整体的疏与密、虚与实以及人物的情绪对比,使观画者能够清晰地明白画作者想要表达的画面情绪。画面中的每组人物形成了参差不一的穿插关系,低中有高、高中有低、和谐且富有韵律,使整个画面的情绪有了快慢节奏的表达。

四、结语

构图作为一项看似简单的创作初期准备工作,但是其具体的经营、位置会直接影响到观画者的视觉感受以及情绪体会,构图规划、构建整幅画的视觉走向,形成了疏密、聚散、虚实等和谐关系。《文姬归汉图》在构图上有实有虚、有疏有密,有简有繁;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动物之间以及人物与景物之间的互动关系处理妥帖,画面节奏把握得当,对画面构成的取舍别具匠心,不墨守成规,却又把握了画面的平衡感。对人物的心理刻画细腻,通过人物神态、形态以及人物、动物、景物的烘托准确地向观画者传达了画面所要传达的情绪。对《文姬归汉图》构图特点的学习,能使后人对中国画的构图有更深层的理解。

作者简介

刘玮祺,1998年10月生,女,汉族,福建南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中国画。

参考文献

[1]刘俊.《克里斯蒂娜的世界》—分析构图在画面中的作用[J].艺术品鉴,2020(24):24-25.

[2]慧绘.三幅《文姬归汉图》[J].文史杂志,2016(1):72-73.

[3]奕明.文姬归汉图[J].老年教育(书画艺术),2015(11):8-9.

2790501705303

猜你喜欢

空间布局构图
浅谈通信基础设施(传输部分)空间布局规划
湖南省区域增长极布局研究
成都市中心城区保障性住房空间分布问题研究
沈阳故宫的营建与空间布局特色分析
自然与建筑
浅析中国山水画构图与平面构成的关系
浅谈中国民间艺术门神的造型研究
解读阿恩海姆的艺术“张力”理论
论中国国画构图中的构成元素
浅析电视剧叙事艺术与画面技术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