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探思

2022-03-21李世芬

文化产业 2022年5期
关键词:职业中职传统

李世芬

新时代,职业教育事业要想获得更有利的发展契机,需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这是塑造高素质职业人才的根本途径。基于立德树人、文化育人的新背景,职业教育教学在实践过程中应该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渗透。语文课程的人文特性与文化教育理念具有一致性,中职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素材,其中的文化思想和文化知识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具有很高的学习价值。因此,中职语文教师需要立足文化育人视角,以构建更科学、更高效的语文教学模式。中职语文课程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对学生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的提升,对优秀民族文化的弘扬,服务于高素质劳动者的培育”。这充分表明中职语文教师需要致力于发挥学科优势,积极渗透传统文化,引领中职学生了解民族精神,建立文化自信,提升综合素养,促进个人发展,为社会建设贡献力量。当前,我国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还不到位,这要求学科教师需正视教学问题,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为中职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现状分析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尤其是在国际交往密切、文化观念碰撞和冲击的背景下,个体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这种形势下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工作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中职院校作为为社会输出大量职业型、专业型人才的重要基地,需要全面了解当前社会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形势,客观认识“互联网+”环境对中职文化教育工作的影响,紧抓语文课程的特色和优势,加速传统文化和语文课程的深度融合,从而为中职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使其有机会成长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弘扬者。现阶段,我国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实践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程度不足,教育者的不重视以及文化渗透路径的不合理,都是阻碍文化育人目标落实的重要因素,具体表现为:第一,中职学生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较少,接触的传统文化知识比较分散,没有形成系统的文化知識结构,尤其是互联网环境下人们面临信息甄别的巨大挑战,学生接收的传统文化知识质量参差不齐,而且其较为缺乏主动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第二,中职语文课堂缺乏“文化味”,尽管相当一部分的中职院校都能够认识到文化教育的价值,但是以职业教育为导向的中职院校更强调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语文课虽然技能训练目标突出,但是文化教育目标往往容易被忽视,语文教师以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学科技能为主,而对于学生的文化素养、道德品质、审美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不够重视。总体来说,中职语文教学呈现出“重技能训练、轻人文教育”的问题,语文课堂缺乏“文化味”。

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分析

对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语文教学改革工作任务比较繁重。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师要积极承担教学改革责任,发挥专业引领的优势,革新教学方法,重构学科教学模式。

关注文本背景,内化文化知识

文本创作过程会受到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的影响。教师基于对文本创作背景的分析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更多传统文化知识,这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另一方面则可以丰富语文课堂的文化知识内容[ 1 ]。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对文本创作背景的挖掘,引领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价值观念,依托文本背景分析以提高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比如在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一文中,要突出文本悲戚、哀愁的情感基调,“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集中表现出作者不可化解的愁绪,同时淡酒、秋风、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也让整首词都充满愁绪。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双重抒情方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作者的极端愁绪,这时候教师如果可以引入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创作背景则更容易让学生共情。因此,在诗词鉴赏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引入背景资料,并把本词与李清照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对比鉴赏,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在情感表达方面的异同,以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又如阅读李白的《将进酒》时,诗歌中诗人的情感变化和思想表现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作者和友人登高远望、畅饮抒怀,其实是作者遭受排挤离开长安后借酒取乐、借诗抒怀的表达,“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李白乐观自信的个人品质的集中体现,是诗人自我肯定以及渴望入世的积极本质,这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值得学生去学习,可以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在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意义重大。

创设趣味情境,感悟文化意蕴

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要想感悟传统文化意蕴,是要讲求方法和策略的。对于部分中职学生来说,深入理解和感悟传统文化的难度较大,这与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有着密切关系,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解决这一问题。所谓文化教育,不能依靠教师的口头讲述来实现,这要求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体验文化的契机,让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进行自主感悟。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创设出贴合中职学生兴趣的教学情境,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 2 ]。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鸿门宴》一课时,首先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自主阅读空间,让学生充分了解历史故事,结合历史背景感受人物鲜明的个性,以此为基础寻找渗透传统文化的切入口,可以要求学生观察鸿门宴中不同人物在宴席中的座次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宴席的座次和人物地位、等级之间的关系,这时可能会有学生提出:“老师,我发现项羽在所有人中的地位最高,因为他是面向东坐的。”基于学生对于座次情况的讨论,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导学生去了解古代的座次礼仪,如古代官场的座次可以体现尊卑,高官职者居上位;秦汉时期,尚右……还可以鼓励学生基于座次礼仪创编剧本,再现鸿门宴的情境,深入感受座次礼仪。

诵读体验经典,感受文化之美

经典诵读是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教师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该充分指导学生参与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体会文本蕴含的情感与文化。汉语的魅力和特色主要体现在音、形、意相结合的特点上,经典诵读从读音入手,通过朗读指导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传达文本中的思想。不同的读者由于知识经验、人生经历、思维方式不同,在阅读中获得的体验也会有所差异。基于中职学生存在的普遍差异性,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应该制定多元化的指导方案,引入分角色朗读、齐读、默读等不同的朗读方式,给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营造一种个性化朗读教学环境。比如,在指导《将进酒》的诗歌诵读中,因为诗歌体现了李白豪迈、奔放、豁达的个性特征,语言节奏明朗、句法富于变化,内容跌宕起伏、情感复杂多变,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文本时除了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之外,还要重点要求学生在诵读中加入情感元素,以突出作者的个性特征和文本的语言特点[ 3 ]。整首诗以七言为主,其间穿插着三言、五言和十言,句式的分配整齐有序,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诗歌节奏的变化,诗文长短句交替出现,也可以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会诗歌的韵律,充分感受李白豪迈、不羁的人生态度,因此诵读过程应该是节奏明朗、铿锵有力的。同时,这首诗歌蕴含着丰富的意象,对古诗词的意象分析也是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比如“黄河之水”“白发”“青丝”等,这些意象贯穿于整首诗歌中,奠定了作品的情感基调:悲伤——欢乐——豪放——激愤——万古情愁,诗人李白的豪情壮志也在其间得以充分体现,同时也表达了他无法施展才华的愁情,更表现了他对王权贵族的蔑视。从文化视角解读作品,学生能够在诵读诗歌的过程中获得更深刻的感悟,更好地理解作者在作品中传达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立足职业素养,渗透传统文化

中职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根本目标,因此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重要目标,使得文化教育和职业教育建立关系[ 4 ]。比如《兰亭集序》就涉及了中国书法艺术、诗歌艺术、中西方绘画艺术等内容,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的过程中,可以确立丰富的文化教育主题,并通过分类学习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包括诵读能力、写作能力、阅读能力,这是中职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应该获得的基本技能,与他们的职业素养发展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再如,指导学生学习《西安这座城》一文时,可以依托建筑文化引导学生了解“工匠精神”,西安作为古城建筑,历史悠久,其建筑中精细的雕刻就体现了古代工匠精湛的技艺,教师可以立足于“工匠精神”和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领悟“工匠精神”,并把这种精神和其所学的专业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成为钻研专业、精益求精的职业人,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借助实践活动,弘扬传统文化

语文实践教学活动是全新的教学形态,以开放性、多元化的特征转变了传统语文课程的指导模式,将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相结合,为文化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者不仅要传授学生基础知识,还要挖掘实践教學活动的素材,让文化教育内容得到有效应用,突出语文实践课程的育人特色,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比如,基于对课内教学内容的补充,教师要组织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我,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信心,比如诗歌朗诵比赛、名著观点辩论会、书法竞赛等,依托这些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把握机会去学习文化知识、提升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领悟传统文化精神内涵。这些比赛不仅具有渗透传统文化的功能,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良性竞争意识等。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登高》一诗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传统节日文化,重阳是指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根据儒家阴阳观“六阴九阳”之说,故又称“重阳”。“九九”谐音“久久”,有长久之意,敬老和祭祖是重阳节的重要节日活动,为表达对高龄老者的尊敬和爱戴,因此这一天也被称为“老人节”[ 5 ]。本诗描写了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登高望远的习俗,此外,“佩茱萸、驱虫辟邪,吃重阳糕、步步登高,饮菊花酒、祛灾祈福”等都是重要的节日习俗和文化。基于课上学习古诗的过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分组合作,以借阅图书、网络检索等方式了解我国其他的传统节日,如元宵、寒食、端午、七夕、中元、中秋等,可以制作专题PPT,在课上集中展示各组学习成果,并借助小组竞赛机制评选出最佳学习小组。这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成为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主体,学生在合作中了解和领悟传统节日文化,使得传统文化教育和中职学生的生活相接轨,并扎根于学生的实践生活中,也可以增强文化育人环节的互动性。再如,在阅读《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之后,为指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礼仪,教师可以基于文本的创作背景,渗透清代文化礼仪知识,要求学生采用分组调查和总结的方式汇报课下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搜集和整理清代文化礼仪知识,并对比其他朝代的礼仪,分析异同点,在学习成果展示环节,也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比如情景剧表演、题目竞猜等,激活实践学习的氛围,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成为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体现传统文化渗透的核心价值和重大意义。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深度和广度仍有待加强,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帮助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是中职学生发展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当前,中职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还存在不足,教师对于语文教材所蕴含的文化教育内容的利用率并不高,还缺乏挖掘文化要素的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职业人才的主要责任。面对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中职院校要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充分发挥不同课程的文化育人价值。中职语文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成为渗透传统文化的主导者,积极引导中职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知识,领悟传统文化内涵,立足课内和课外教学环节的融合、互动视角,丰富传统文化的渗透路径,推动职业教育和文化教育协同发展,完善语文课程体系,重构课程指导模式。笔者通过总结自身的教学经验,在上文中简述了中职语文课堂传统文化的渗透现状和对策,以期改革中职语文课程指导理念,提升教学有效性,为中职学生提供更有利的成长成才环境。

参考文献

[1]罗振高.刍议中职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J].现代职业教育,2020(31):66-67.

[2]夏延彬.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科普童话,2020(28):89.

[3]周开军.新时代中职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研究[J].教师,2020(14):21-22.

[4]蒋燕波.体校中职语文教学的传统文化渗透策略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20):102-103.

[5]楼秋琴.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渗透策略究[J].东西南北,2020(02):159.

3152501908224

猜你喜欢

职业中职传统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我爱的职业
少年力斗传统
中职数学作业批改中的问题及对策
五花八门的职业
关于马术职业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