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对琵琶音乐的传承与保护

2022-03-21赵淑晴

文化产业 2022年5期
关键词:琵琶乐器文化遗产

赵淑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遗产这个名词,对于我们来说更加强调的是优秀传统文化在时代潮流中的发展壮大,也是时代发展的标志,更重要的是彰显了优秀文化遗产的包容性。

琵琶的历史发展悠久,历经多年的发展以及不同时期的演变,经久不衰,其独具一格的艺术形态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视野之下,琵琶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正面临着与以往不同的新挑战。

简述琵琶的发展变化

琵琶作为我国极具民族特色的弹拨乐器之一,在民族音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处于弹拨乐之首的重要地位,拥有“民乐之王”的美称。琵琶发展至今,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到今天依旧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琵琶原本不是我国本土乐器,而是在古代丝绸之路繁荣时期进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传入我国的波斯古乐器。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时期国势强盛,张骞出使西域后,迎来了中外多方位的文化交流,中华文化接连不断地向外界传去,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发展的一大进步。与此同时,琵琶在中国古代早期与外来邦国进行文化交流时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并随着时间流逝慢慢融入了中原传统风格,别有一番风味。

琵琶又称“批把”,最早见于史载的是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意即批把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作批,向后挑进称作把;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批把”。当时的游牧人骑在马上好弹琵琶,因此为“马上所鼓也”。据资料记载,直到魏晋时期才有“琵琶”之称。演奏技巧和演奏习俗也均有所改变,琵琶由在马上弹奏变为坐立弹奏,但是这一时期是横抱琵琶并将拨片作为演奏工具。

到隋唐时期,我国正处于国力鼎盛的时期,由于经济的繁盛和统治者的精神需求逐渐提高,宫廷音乐逐渐繁荣,琵琶主要在宫廷音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此,琵琶的发展也随之达到了第一个鼎盛时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音乐体系,为琵琶未来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琵琶在当时以两种形式存在,分别是四弦琵琶和五弦琵琶。但是资料显示,四弦琵琶在社会中流传较为广泛,而五弦琵琶通常用于宫廷演奏。据专业考究发现,由于深受统治者和民众喜爱,五弦琵琶也在与外国进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逐渐传入其他国家。

随后在宋、元、明时期,琵琶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在此时期,城市的规模逐渐扩大,随着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对艺术的追求不断提高,音乐发展较快,民间音乐渐渐取代宫廷音乐,占据了主导地位,琵琶也由此得到了长远发展,外观上已经演变成与现代琵琶相差不大的瘦长型曲颈琵琶,并在演奏过程中逐渐用手弹来代替拨片弹奏。

近代琵琶的演变,主要是指从清朝到民国末年期间琵琶的发展。由于这段时期历史背景的特殊性,我国已经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琵琶的发展并没有被这个历史背景所影响,反而这个历史背景促进了各个流派的产生,为琵琶的发展做出了长远的贡献。

在琵琶艺术的不断发展中,由于地理位置、地方特色不同以及演奏家的演奏技法和思想风格迥异,琵琶艺术逐渐形成了无锡派、平湖派、浦东派、崇明派和汪派。各流派艺术精彩纷呈,百家争鸣,不同的风格都给琵琶这个整体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为琵琶带来了众多优秀的经典曲目,同时也为琵琶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琵琶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并随着历史潮流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发展,逐渐演变成了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琵琶文化。琵琶的发展史可谓是漫长而又绚丽多彩的,经过不断演变以及各位演奏家们不懈的探索与创新,已然成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非遗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更加坚定地对琵琶文化进行传承和保护。

琵琶文化的重要价值

琵琶蕴含着丰厚的文学价值

琵琶清澈透亮的音色和宽广的音域,使情感表达得十分形象。琵琶在历经上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见证了各个朝代的兴亡盛衰,由此在古代文人笔下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种存在,琵琶在他们眼中已经不是乐器,而是成为文化的象征。

自古以来,琵琶在诗词歌赋中的运用非常多,多被用来表达思念、怀旧、送别、惆怅的思想感情,咏物抒情,因情境不同而抒发不同的情感。例如,在《琵琶行》中,著名诗人白居易对琵琶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写,将琵琶女的悲惨遭遇和作者的人生际遇叙述出来,借助琵琶琴声和景物的精妙描写,以此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悲伤之情。也有王翰的《凉州词》,这首边塞诗借助琵琶这一乐器,将征战沙场的战争场面生动地刻画出来,也表达出了无数热血男儿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很多古诗词都运用琵琶将意蕴融合进来,給我们带来了一首又一首的经典作品。不得不说,琵琶文化中蕴含着丰厚的文学价值,所以通过对琵琶音乐的学习可以更加准确地掌握和了解古人创作时的情感表达,进一步领悟文字的真谛。

1.琵琶具有美学价值

每种乐器在演奏时,所展现出来的美学是既具有共性又存在个性的。琵琶不单单外形是美的,它独特的表现方式更是呈现出独具一格的魅力。音乐美的本质就是指形式美和内涵美之间做到有机统一。不同的音乐风格会给听众带来不同的听觉感受以及审美体验。

对琵琶来说,乐器作为一种情感载体,在美的感受上具有多种多样的表达。琵琶凭借着极强的表现力,结合演奏者审美理念的差异性,在作品的审美表达上丰富了曲目风格。我国传统音乐美学以“礼乐”和“大乐与天地共和”思想为主。琵琶还在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体系发展中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琵琶音乐中蕴含的美学价值,更需要在演奏过程中挖掘出来,为各领域的学习提供生生不息的动力。

2.琵琶具有历史价值

传统乐器具有特殊的情感表达功能。琵琶具有多种音乐风格,可柔情似水也可铿锵有力,是包容性很强的一种乐器,在我国多样的传统文化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汉朝时期,乐府是汉武帝所设立的音乐机构,目的为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如《乐府诗集》都是带有音乐性的诗歌总集。我国古诗词创作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进行音乐创作,经典咏为流传,这些记载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琵琶在历代发展中还能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民众的生活习惯。

当今我们处于大数据时代,随着世界开放的潮流,越来越多的外来音乐文化传入我国,文化发展也趋于多样化,吸引着当代青年。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忘记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之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迫在眉睫。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得到广泛关注的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被纳入了保护范围中,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最应该做到文化自信,让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依然充满活力。

非遗视角下琵琶音乐的传承方法

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

现今可以充分利用成熟的“互联网+”技术,在新时代下以新媒体为载体,为琵琶这样的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提供更多、更广的传播途径。同时,也可以提高大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人的注意,由此便可以有效地推动传统音乐的传播以及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助力。

俗话说:“千年琵琶万年筝,一把二胡拉一生。”相对于同属传统乐器古筝而言,学习琵琶的人较少。造成这样的局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琵琶文化自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是大众不喜欢琵琶这个乐器。大众对琵琶的了解和认知少之又少,所以导致多数人不熟悉琵琶,仅仅停留在课本的学习上,并不了解这个极具魅力的民族乐器。我们便可以借助互联网,为琵琶的发展助力,集聚更多的琵琶爱好者,共同推动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

拓宽传承渠道

随着时代发展,传统习俗在大数据时代逐渐被淡忘,这便造成了带有鲜明特色文化的音乐活动越来越少,使得民族音乐的生存和传承具有滞后性。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活态传承,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众多人共同努力。

琵琶的入门和演奏难度较大,新手入门学习会出现较多问题。在琵琶艺术传承过程中,拓宽传承渠道是继承手段的重中之重。政府应该鼓励和引导琵琶这类传统民族乐器的教学发展,重视培养传统音乐的教学理念;多在社区、学校等公共场所弘扬琵琶音乐,进行现场演奏和体验,以此达到吸引大众产生浓厚兴趣的目的;呼吁更多关于琵琶教学的机构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扩大传承范围,完善文化发展的社会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传统音乐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这一群体对琵琶的了解和认知。

融入新现代元素

当今时代下,琵琶的传承需要打破刻板印象。在创作和演奏时可以加入现代流行元素,使得传统音乐文化“活”起来。例如琵琶独奏曲《春雨》是一首极具时代意义和创新的优秀作品,是作曲家在改革开放背景下通过西方古典吉他指法与琵琶演奏技法的融合和创新的一首极具创意的作品,获得了一致好评。

在社会发展迅速的环境下,只有做到紧跟时代变化,适度地将琵琶音乐现代化,在传承中融入新的音乐表现形式,才能避免琵琶成为“束之高阁”的艺术文化,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融合优秀的文化,才能在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长远,做到“不落队”。在传统音乐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只是琵琶面临着这个问题,其他乐器也面临着各式各样的挑战。做到注重传统的同时也要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推动琵琶艺术长远发展。

非遗视角下琵琶音乐的保护方法

运用新媒体保存资料

“一个民间艺人的逝世,就相当于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毁灭。”保护琵琶音乐最直接的方式,莫过于充分利用新媒体来收集保存资料。当今时代,新媒体盛行,我们要利用好这一优势,将琵琶的经典曲目和演奏技巧等,通过录制影像的方式保存下来,还可以将纸质的乐谱运用现代技术转化为电子版保存下来。琵琶在流传和继承的过程中,收集的资料越完整,音乐作品就会诠释得越全面,便越有助于保护琵琶文化长久地发展下去。用录像的方式将表演方式记录下来,并用互联网云端功能将影像永久性地留存下来,这是琵琶音乐资料的一种保存方式,有利于琵琶在传承过程中具有完整性和便捷性。

政府加强对琵琶的展现力度

外来音乐文化吸引了大部分青年的注意力,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生存面临着挑战。政府作为传播的行政主体,要树立正确的保护观念,为传统民族音乐的发展保驾护航,合理推出相关的保护政策,不仅有利于加大对琵琶文化的保护力度,还有助于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在精神需求不断提高的社会,要深入普及琵琶文化,传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坚定民族文化自信,为琵琶等民族音乐提供良好的展示平台和资源支持。琵琶艺术的传承,不仅代表着作为一种乐器演奏的艺术传递,更多的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

保留不同区域间的发展特色

琵琶发展至今,在各个地区均有发展,不同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相结合造就了不同的音乐风格,不仅要深挖当地多种音乐元素,还要最大程度地保留该作品原有的独特性,并对其进行有效保护。保护文化多样性,地方特色和风俗习惯在不同区域各有异同。不同的旋律特征,融入地方特色有利于更好地呈现当地的特色文化,使琵琶音乐在独特的“環境”保护下经久不衰。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不断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守护我们的民族文化,是保持文化自信的关键所在。传统音乐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在文化趋于多样化的今天,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动力是人,同时也离不开多方面的交流与借鉴,在保住底线的同时不能过于闭塞,要遵循健康发展的原则。琵琶作为一种载体,在文学、历史等方面都具有深厚的价值。琵琶在发展的道路上需要保持源源不断的活力,展示出自身强大生命力的同时还要将琵琶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不断融入大众视野中,将中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赵红.琵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思考[J].艺术品鉴,2020(32):37-38.

[2]时梦娟.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J].文化产业,2018(09):18-19.

[3]骆天天.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音乐的活态保护与传承[J].戏剧之家,2017(19):56-57.

[4]冯培培.新时代背景下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弘扬[J].文化产业,2022(02):55-57.

[5]田青.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谈民族音乐的出路问题[J].福建艺术,2006(01):1-4.

3906501908217

猜你喜欢

琵琶乐器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我和我的琵琶
Task 3
Tough Nut to Crack
乐器
乐器也疯狂
“琵琶”和“枇杷”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
奇妙乐器
奇妙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