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典型人物在电视主题宣传中的塑造策略

2022-03-21白文清

文化产业 2022年5期
关键词:典型人物创作

白文清

绪论

在信息来源多渠道、内容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常常感觉到电视主题宣传是一个大难题,很难出彩。本文所指的主题是以先进典型的宣传和弘扬正能量的宣传为学术论述前提的,充分体现出了时代性。

人是生活在故事中的人,是故事的扮演者、亲历者、见证者或讲述者,人的多样性、复杂性便成为主题宣传中典型人物塑造的难点所在。宣传内容的挖掘需要创作者深入生活,沉到基层,走近典型人物,去观察和捕捉典型人物在工作生活中不同于其他人身上的闪光点或者固有特质,必须把典型人物放到社会的大环境中去衬托,把典型人物的“好故事”讲好,讲得吸引人,才能深度挖掘故事中的内部、外部关系,才能把电视主题宣传作品中的典型人物“立起来”、形象“活起来”,把那些看似平平的事迹、价值和分量一般的事件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融入自己的创作理念,并把自己的思想巧妙地“植入”作品当中,能够让其在作品中得到升华。本文旨在对电视主题宣传中典型人物的塑造策略进行深入思考,探讨如何用影像塑造出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人”,以此表达创作思想,反映时代精神,传承人文精神,引导科学的价值取向。

电视主题宣传人物与事件选择的价值标准

无论在传统媒体时代,还是自媒体时代,电视主题宣传的人物与事件都应有选择的价值标准。

人物选择的价值标准

典型人物往往都活跃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淹没”在群众中,那些典型人物的身上都会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时代精神。所以,人物的选择很重要。

1.站在突出作品主题的高度去选人

每个人都有不同于其他人的性格特征,性格不同,表现出来的行为就各不相同。当然,不是所有人都有鲜明的性格特征,也不是有鲜明性格特征的人就会有鲜活的、有血有肉的故事来突出作品主题。所以说,典型人物应从那些相对具有典型特点、利于突出作品主题的人物中选择,从他们身后挖掘那些不平凡的故事,以小人物折射大社会,以小事情体现大精神,适时创作出呼应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精神的作品,这无疑可以增添作品的价值魅力。比如,在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興、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背景下,人物的选择应把镜头向下对准普通人物,把拍摄的对象落到基层干部的身上去定位塑形、突出主题。

2.瞄准衬托典型人物的角度去选人

当前,在电视主题宣传中,寻找、选择、表现典型人物的注意力偏多,衬托典型人物的其他人物则往往容易被忽视。但是,在主题宣传中,其他人物的出现、何时出现、依什么样的角色出现,对于突出主题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一部主题宣传作品来说,无论是为了衬托典型人物而必须跟拍的人物,还是为了表现典型人物而必须采访的人物,都要认真筛选、谨慎选择,因为他(她)们要么是用来衬托典型人物,要么是佐证主题的观点,要么是印证创作的主旨,要么是为了进一步体现时代的精神。塑造“好”典型人物,就必须从全面、立体、辩证的角度出发,抓住主题宣传作品中的主次人物,从被拍摄对象的固有表现力和素材的已有故事性出发架构作品、塑造人物。

事件选择的价值标准

能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事件不在少数,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把所有事件都囊括进去,只需从资料和素材中挑选出那些有意义、有价值或者能够让人物发生变化的事件即可。

1.从利于挖掘人物的深度来选择事件

罗丹曾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却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此处“深度”喻为人物的“骨骼”,它需要贯穿整部主题作品的思想主线和为之服务的故事来支撑。

塑造典型人物涉及很多事件,而且时间的推移会有更有助于塑造人物的事件发生,但是主题宣传创作受到时间限制,不允许等下去。要想在一部主题宣传作品中塑造出一个典型人物,就必须有具备现实矛盾冲突、有深度、有承载力的故事作为支撑,把那些能够承载深刻思想、包容宽泛思考的情节故事“拎”出来,“糅合”到作品题材中,使人们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感受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2.从利于展现人物的广度来选择事件

典型人物的塑造不是靠一件事就能倾其所有地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而是要靠诸多事件产生累积效应,逐步对人物实现准确定位。此处“广度”喻为人物的“血肉”,它需要能够反映人物性格的每一个小故事来支撑。

一部主题宣传作品就是一个大的故事,这个大的故事当中又包含若干个小故事,这些小故事就是用来拓宽展现人物形象广度的必备要素,有的甚至是作品中展现人物形象的“点睛之笔”。为此,要把所拍摄和整理的素材,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着眼故事在作品中的表现分量,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每一个小故事作出占比不同的安排。

3.从利于刻画人物的细度来选择事件

塑造人物的细微之处可以表现时代精神,要突出一个“细”字,要细心挑选,下足“绣花”功夫,更好地刻画典型人物。此处“细度”喻为人物的“纹理”,它需要很好地把握片子每一个场景的出入点,选择那些“有神”的且利于刻画人物的典型事例来支撑。

每一部主题宣传作品都是由不同的场景“砌合”而成,不可小看这一个个场景之间的“砌合点”,也就是笔者称之为“纹理”的地方。对于创作者来说,场景的剪切点有着起承转合、过渡衔接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是作品思想和理念的“隐匿罅隙”,也是人们与作品思想亮点产生碰撞达到共鸣的地方。为此,需要对每一个小故事特别是每一个场景的切入点进行斟酌,给广大观众留下像书画作品一样“留白”似的思考空间。

典型人物塑造的策略分析

人物的塑造要从那些“凡人小事”着手,切不可人为放大人物形象,要选择那些看似平常细品不凡的事例,然后运用悬念、细节、声音、字幕、现场等有效的策略进行“写人塑形”。

悬念策略

设置悬念的方式很多,比如:情节设置、画面设置、声音设置、现场设置、开篇设置等。在典型人物塑造过程中,“讲好”一个故事就要善于运用悬念策略,在故事情节发展上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在主题宣传作品的整体架构上,把人们的关注点或“泪点”拎出来,将这些点用在能够突出主题、感染受众的节点上,合理有效地把这些点安排到整部片子当中,形成悬念。同时侧重考虑观看过程中的“黏度”,站在人们的收视心理和心理预期上进行镜头编辑、段落安排和整体布局。

细节策略

英国记者格林曾经说过:“要让事实说话,而不是让形容词来拔高事实。”回想我们曾经看过的片子,大多都见事不见人,还有的是从头至尾全靠“解说+画面”的简单结合来表现,很少能见到细节,更不用说让人感动了。

众所周知,在典型人物的塑造过程中,“托”起人物离不开事件,但是事件的产生、发展、结束的过程中都有人的存在;加之人的情感丰富、思想多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学会善于发现人物或事件中的细节,巧妙运用细节的“不可复制性”,对人物进行恰如其分的刻画,只有这样,才可以使主题宣传作品在叙事过程中令观众获得心灵上的震撼。

声音策略

主题宣传作品中的声画轻重问题一直以来是学术界争论的话题。在画面不能尽其意或单靠画面难以表达主题时,可以在典型人物的塑造中利用声音来衬托主题、升华主题,也是很有效果的。

1.画外音

画面语言的直观性、写实性等特点,也就必然导致画面语言的抽象概括能力差。由于有的画面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有的画面具有时空概括的有限性,所以在这个时候使用画外音,就可以对画面的含义和寓意进行必要的解释和阐述,也就可以超越画面的表现力去补充作品所需的一些信息,还可以在人物的刻画、时空的转换、层次的过渡、首尾的呼应上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增强作品的厚重感。

2.音乐

音乐是主题宣传作品中语言表达的一种重要手段之一,是作品“灵魂的伴生物”。虽然说音乐在作品中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它要与作品的风格和主题相适应,要注意情绪和气氛的一致性,做到“有感而发、有需而发”“不可多用、不可滥用”,切忌一灌到底、牵强附会,要发挥音乐在作品中那种“语言到尽头、意犹未尽时”的作用。

3.音响

音响作为声音的一种信息符号,在交代环境、表现运动、丰富联想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有别于其他声音的特殊作用。无论是何种音响,都要在主题宣传作品的使用中明白涵义、细心挖掘、妥当运用,要与塑造典型人物的目的结合起来,赋予其表现深度,丰富其间接表现,推动其故事发展,充分体现作品的生活化、真实感。比如,鸡叫犬吠代表山村农舍,一声闷雷表明大雨将至等。

字幕策略

字幕的使用可以使主题宣传作品中故事的叙事张力扩展,对故事的发展有着很好的承启作用。一句独白、一段音乐、一行字幕都具有某种意境的带入感,可以实现画面以外的更深层次的东西。所以说,当画面遇到表达局限,甚至表达不清的时候,比如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各种感受等,一行字幕就是点睛之笔,可以有效地使观众与作品的“互动”朝着创作者希望的方向发展。

现场策略

在主题宣传作品创作过程中一定要运用好现场的故事力学,也就是说故事要有张力。“故事力学不是故事创作的菜谱,而是决定菜谱质量的食材的性质。故事力学也不是用于故事创作的工具,而是运用和发挥工具作用的强大推动力。”

1.拍摄现场

在拍摄现场,要善于捕捉服务作品、反映主题、有典型意义的画面,用镜头将生动的、精美的画面记录下来。叙事手段表现力最好、现场感最强的莫过于长镜头,“挑、等、抢”和“跟、隐、偷”拍,同期声和人物对话,长镜头的“镜头内部蒙太奇”比镜头之间的“蒙太奇”更具张力。创作者在拍摄现场不应参与其中,特别是人物对话的场景,应关注人物的动态,对下一步即将发生的事件形成准确的预判,做到随时抓取。

2.编辑现场

一句话、一颗泪珠、一个动作等一系列镜头的后期剪辑至关重要。如果剪辑得好就能给作品增色,反之则减色,这其中容不得半点马虎。如专题片《大山的希望》中,荷西川爱人谈到那次大暴雨房子倒塌,哽咽、泪水打转等镜头组接,让观看者可以从他的表情上感受到他家当时的艰难。因此,编辑现场要学会“取舍”,“取”那些能反映人物喜怒哀乐、成长历程、今后遭遇和变化的,会对人物产生影响或埋下伏笔的,能使人物有立体感、生命力的,使故事的发展有迹可循的东西;“舍”那些只反映人物单一性格特征的、符号化的,会明显弱化人物的特点、隐藏人物性格的东西。

电视主题宣传作品创作的精神内核把握

电视主题宣传作品在注重当下宣传效果的同时,更要注重作品的“育人传魂”等精神内核。

情绪的把握

对于情绪的把握,有的学者认为,艺术的形式与情绪的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力的结构同行关系。但是,每当拿到一个没有思路,不知道从哪里着手的创作任务时,随着采访的不断深入,甚至已经拍摄了一部分内容,慢慢地就会感觉有了思路,甚至思路会随着创作进程逐渐清晰,特别是当获得细节或精彩段落等一些能“立起来”的东西时,就会明显找到作品整体布局的感觉,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创作者与作品之间产生的“共鸣”,即找到了把握情绪的关键。任何一部主题宣传作品都必须有闪光点,有支撑作品的精神之所在,有必要的铺垫,有情绪的酝酿。为此,创作者必须善于捕捉精彩的片段,观察细腻的情绪,并能够将这些片段、情绪的前因后果紧紧抓住,形成故事情节。

时代语境的把握

作为社会人,他(她)的言行都与他(她)的成长经历和所生活的时代背景、社会文化息息相关。罗斯·钱伯斯认为:“叙事之所以成为叙事,依赖于一种隐含的社会契约关系。这种契约的关系使得叙事作品与社会之间具有一种交换性质,而交换就意味着存在于社会的欲望、目的和各种制约力量之间的综合关系。”对于罗斯·钱伯斯所指的“交换”,笔者认为就是主题宣传作品所要达到或者实现的创作目的。所以,创作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下来的主题宣传作品,必须精准把握时代语境,体现时代背景、时代精神,使其作品成为特定社会环境和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文化艺术成果,达到“育人传魂”的目的。

作为无愧于时代的创作者,一定要创作出“粘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电视主题宣传作品,无须追求高大全,只要做到选对人、挑准事、写清人、塑好形即可;要大胆尝试“凡人小事”的“片段化”叙事方式,创作出符合时代要求、更具时代特征的上乘作品,使典型人物的形象更具影响力和感召力,使作品成为最具真实性和价值魅力的影像纪实,最终达到“育人传魂”的创作目的。

参考文献

[1]拉里·布鲁克斯.故事力学[M].陶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2]王丽亚.分歧与对话——后结构主义批评下的叙事学研究[J].外国文學评论,1999(04):32-39.

3878501908200

猜你喜欢

典型人物创作
典型人物报道的时代特点与创新经验
创作谈:没有一个沉默者是真的沉默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Jazz
论新形势下改进军队典型报道真实性的基本方法
从四个维度提升典型人物报道的传播效果
唱好三部曲写出好新闻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