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的一体化教学

2022-03-21刘恋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2年2期
关键词:托物紫藤萝言志

刘恋

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上已明确指出“教读课文,由老师带着学生,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和阅读方案,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达成相应的阅读目标,目的是学‘法’”,而“自读课文,学生运用在教读中获得的阅读经验,自主阅读,进一步强化阅读方法,努力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可见,同一个单元的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的内在联系,除了具有共同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外,其阅读方法与策略也应前后相承、密切协调,学生所学之“识”、所学之“法”才能得以巩固,学生才能通过一个个单元的学习构建自己的阅读能力体系。这样,由课内拓展而来的“课外阅读”,才能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延伸和有效补充”,课标中“多读书,好读书”的倡议才能落地。

下面以《紫藤萝瀑布》《一棵小桃树》为例,试讨论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教学的一体化的实现路径。

一、协调所“学”内容,教学目标相承

这两篇写景散文同属于统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5单元,从单元导语中可以提炼:本单元人文要素是“自然景物中蕴含的情感与人生感悟”,语文要素是“托物言志的手法”,阅读方法是“比较”。

而结合对课标及两篇课文的解读,可以进一步明确两篇课文的核心目标——“托物言志”的手法,“比较”的阅读方法次之。而结合学情,“托物言志”学习的难点,不是弄清楚文章“托何物言何志”(这是不言自明的),而是弄清楚文章怎样写景状物,所托之“物”有何特点,所托之“物”与所言之“志”之间如何关联。因此,教读课文《紫藤萝瀑布》的教学重点,是老师带领学生攻破以上难点,而《一棵小桃树》的重点则是落实巩固《紫藤萝瀑布》课上所学,进一步积累这类文章的阅读经验。值得说明的是,《一颗小桃树》与《紫藤萝瀑布》虽都有以花写人,亦有不同,《紫藤萝瀑布》在“物”的今昔对比,物与人高度一致中言志,《一棵小桃树》则在明暗双线交织、物与人的同与不同中寓志。

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要实现一体化教学,首先须有准确可测量的、密切相关的教学目标。对于托物言志类文章,常见的目标表述是“(一)掌握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二)体会作者对人生深沉而独特的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这样的目标之下,学习内容及程度是不明确的:如何掌握及如何体会不清楚,掌握这种写作手法究竟是掌握哪些层面、掌握到何种程度不清晰。教读课文的“法”不清不楚,自读课文想要一贯,当然很难做到。

基于上面的分析,笔者将《紫藤萝瀑布》教学目标确定为:“(一)学习‘抓住关键词’品味语言的方法,体会紫藤萝的鲜明特点;(二)学习托物言志的方法,理解在不幸中坚定前行的主旨。”从目标中明确教读课重在学“法”,即“品味语言”之法(作者写景状物之“法”)、“托物言志”手法,更明确了以精读抓“物”的特点、品物与悟志结合的实现过程。

《一棵小桃树》教学目标确定为:“(一)运用已学‘抓关键词句’及‘圈点批注’品味语言的方法,描述小桃树的鲜明特点;(二)通过微辩论,感受‘小桃树’与‘我’之间的联系,理解在挫折中坚守梦想的主旨。”教学目标与《紫藤萝瀑布》的角度大致吻合,均围绕“写景状物”“托物言志”;但在实现程度上则进一步提升和补充:如,从教读时体会物的特点,到自读时自主充分地描述物的特点;从教读时感受两厢对比中言志这一经典托物言志方法,到运用已学理解明暗线交织中的托物言志。

总而言之,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有一脉相承的学习内容,但前者重在学“识”、学“法”,后者重在学“用”。

二、关联“学”的过程,教学过程相应

教读课与自读课应配套开展,教学过程相互呼应、补充。

教读课文《紫藤萝瀑布》的教学过程包含以下环节:

1.检查预习,进入课文。

2.通过“单元导语”中“抓关键词”的方法,对比品析两次紫藤萝的鲜明特点。

3.由物及人,通过“品关键句”的方法,体会“个人”和“社会”遭遇的不幸。

4.理解文章的主旨,探寻托物言志方法的运用技巧(①所托之“物”特点鲜明;②所言之“志”明确深远;③“物”与“志”高度契合,形神一致;④巧借联想和想象作为媒介)。

自读课文《一棵小桃树》的教学过程包含以下环节:

1.回顾上堂课“托物言志”要点,进入课文。

2.运用“抓关键词”及“圈点批注”法,品味“物”之特点。

3.通过比较、想象,展开微辩论,探究“物”“志”契合。

4.分析“不契合”处,理解本文“志”之深远。

从宏观设计来看,教读课的设计为自读课搭台铺垫,完成本次教学中所有核心知识点(如“托物言志”的含义、要点等)与阅读方法(如“抓关键词”“品关键句”等)的教授;自读课的逻辑思路、学习过程则与前一堂教读课密切呼应,各个环节都在巩固运用教读课的所学成果。如,自读课环节(一)以回顾教读课最后探寻总结的“托物言志”要点为起点,环节(二)至(四)的开展则是对各个要点进行逐一的印证、实践与运用。

从微观操作来看,教学《紫藤萝瀑布》过程中,每个环节都注重老师的方法引领与示范作用。例如老师引导学生回归教材,回顾教材前三个单元的单元导语,以此点拨学生“抓关键词句”的品析方法;并以“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这一句为例,重点示范调动体验和想象品味“大条幅”“点点银光”“迸溅”几个词,从而品析出眼前紫藤萝“繁盛茂密、生机盎然、光艳灿烂”等特点。因此,课堂由老师启发式的教与学生相应的学组成。而自读课文《一棵小桃树》则是通过设计大板块的学生活动,如“自行批注阅读”“小组合作”“微辩论”等,让学生较充分地自我阅读、自我思考与交流表达,老师不做过多发言,只在关键处勾连、总结,最大程度给学生提供自我学习与呈现的空间。

从教学支架来说,为了引导学生对《紫藤萝瀑布》中关键句“花和人都有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的品析理解,教师先后需要一步一步搭设许多支架。如先引导学生在上下文寻找相關线索,如找到“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两个句子并猜测;为破除学生与文革的年代隔阂,提供巴金《巴金自传·十年一梦》中描述文革的文字片段;为使学生充分贴近作者,提供作者其他篇目《哭小弟》《好一朵木槿花》中的文字佐证;最后还让学生结合自己经历,从而理解“人与社会的不幸”的含义,理解“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背后的感悟。正是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教阅读,教读课让学生充分积累勾连、联想、知人论世等阅读策略与经验。由于这种铺垫,自读《一棵小桃树》时,学生即便不了解贾平凹,不借助外界资料,也能在纯文本中阅读、猜读、深思,获取文本核心价值。

三、关注“评”的实现,教学评价相佐

教读课与自读课的一体化,还体现在“评价”的相互实现。教读《紫藤萝瀑布》布置的课后任务是“运用所学的‘托物言志’的方法,自学《我是一棵小桃树》”;自读课《一棵小桃树》,则不仅是教读所学之“法”的试验场,也是其教读效果的评价场,学生的课堂呈现就是对前一堂课最直观而一脉相承的评价。如,在教读课上学习了“抓关键词”品析物的特点,学生在《一棵小桃树》这篇课文中,若能很敏锐地发现描写小桃树的“猥琐”“慌乱”“拱”“紧抱”“患病的少女”等一系列词或词组的特殊表达,并能调动体验与想象细腻生动地还原出小桃树彼时的鲜明特点,不再停留在对物的特点“概念化”描述,则教读起到了效果。再如,若能在辩论“小桃树”与“我”是否契合的过程中,挖掘到两者在生长环境、身世背景与成长经历的相似,而应对挫折的不同,并从这种不同中领悟到作者的志,则教读课上“物”与“志”如何高度契合这一要点的教学就很成功。

而在《一棵小桃树》一课中设计的“圈点批注”法品析活动,其实也是调动学生之前自读课已有经验(前四个单元的自读课文皆有旁批,且多四字短语组成的精炼批注),回到文本进行自我阅读与思考;而以四字词批注小桃树的特点,则是换种简易操作、便于测量的方式,检测学生对物的特点的把握程度与全面性。“微辩论”活动的设计,则是促使学生对“物”与“志”如何关联进行深入挖掘,在同伴互辩互学中明白本文区别于《紫藤萝瀑布》的独特性:双线交织的行文思路,明写小桃树,实写自己,作者之“志”不在明处而在暗处。

《一棵小桃树》课程最后,再次和学生回顾本单元导语,然后布置的课后作业是“读一系列‘托物言志’类文章,试写‘托物言志’类文章”,这样就将教读课、自读课延伸到课外阅读,由“读”延伸到本单元的“写”,将“评”落实到多篇与笔头,实现更大程度的一体化。

总之,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一体化教学的实现,需在学什么、如何教/学、怎样评几个方面入手,挖掘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的血肉联系与各自价值,通盘考虑,精心设计,真正实现本套教材“三位一体”阅读体系的理念与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人民教育出版社编.部编版语文教师用書(七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冯善亮.学教评一体化:语文课程实施的一个关键问题[J].初中语文教与学,2020(2).

(本文获第十六届全国语文教师四项全能竞赛一等奖)

2577500511255

猜你喜欢

托物紫藤萝言志
中考作文写作指导之 托物言志法
延续风雅
美丽的紫藤萝
张进(一首)
石灰吟
“物”绘人生“吟”新篇
紫藤萝瀑布
竹 石
紫藤萝
含蓄委婉情意绵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