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旅诗词在军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中的教学实践

2022-03-21郑晓静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2年2期
关键词:军旅军人语文课程

郑晓静

习主席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9年3月18日,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习主席又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进一步为课程思政课改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作为承载传播中华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蕴含着天然思政属性的人文类课程,对增强军校学员民族文化自信培养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具有重要意义。相较地方高校大学语文课程而言,充满“军味”的军旅诗词教学,在军校大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鲜明的思政功能优势。

一、军旅诗词的思想价值与精神内涵

如果说中华民族最具凝聚力的民族精神是爱国主义、最令人尊崇的民族品格是英雄主义、最值得加强的民族气质是尚武精神,那么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疆域中,将以上精神内涵彰显得最为充分有力的非历代军旅诗词莫属。它所具有的精神高度与思想价值,足以使其成为古代文学世界的一面最为鲜艳的旗帜,而经过时代的传承与积淀,其内涵又历久弥新,在当今更具有极高的思想教育价值。

(一)忠勇的爱国主义与报国之志

军人的英勇无畏来自于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古往今来,国兴我荣、国辱我耻,“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民族英雄,创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在平定叛乱途中,唐代诗人李贺用“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诗句展现出为国家安定统一而矢志报国的强烈愿望;在病卧床榻之时,年近七旬的陆游写出了“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不朽名篇,更是满怀强烈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和忧国之心。官兵在诵读、学习这些军旅诗词时,能够从中汲取丰富的思想精华,感受透彻心扉的爱国激情,自觉激发献身使命、为国建功的责任担当。

(二)炽烈的英雄情怀与战斗血性

英雄情怀是战斗文化表现形态之一,而战斗文化是培塑我军不怕牺牲、英勇顽强战斗作风的重要保证。文艺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可能比生活中的英雄更具概括力、典型性和感染力,“天地英雄气,千秋尚漂然”,勇毅果敢,敢于牺牲的英雄情怀是军旅诗词的重要特质。南朝诗人吴筠在《胡无人行》中,用“男儿不惜死,破胆与君尝”,刻画出了一个英气逼人、凛然无畏的英雄形象;唐代诗人王昌龄在《从军行》中用“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千古名句,道出了杀敌灭寇不胜不还的铿锵誓言;岳飞则用“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直抒报仇雪耻,重整河山的雄心壮志。诵读与学习军旅诗词,可以引导官兵继承和发扬我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英勇顽强的血性虎气,夯实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的思想根基,保持和发扬我军闻战则喜,视死如归的战斗作风。

(三)昂扬的尚武精神与必胜勇气

古人云:“文之盛,武则强。”作为拥有五千年厚重文化底蕴的中华民族,更是有着自己独特的尚武精神,这在中华军旅诗词中得到了充分诠释。品读历代军旅诗词,一幅幅讴歌尚武精神的壮丽画卷扑面而来。“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战国时的秦国之所以能完成统一之壮举,与秦人的尚武精神息息相关。曹植《白马篇》中“狡捷过猿猴,勇剽若豹螭”,更是塑造了少年游侠矢志精武、勇猛善战的生动形象。《胡无人行》中“剑头利如芒,恒持照眼光”,刻画出军人手持宝剑仔细端详的神态,体现了强烈的爱军习武精神。这些诗作,让读者穿越时空,看到了一个个纵横沙场、武艺超群的铁血军人形象,这种深刻体悟,能够激发官兵爱军精武、爱岗敬业的豪情壮志,强化官兵精武为业的责任感、艰苦为荣的自豪感和奉献为本的光荣感,自觉做强军路上的擎旗人。

二、军旅诗词教学在课程思政中的功能优势

中国现代语文学科是从传统国文发展而来的。国文的含义即“中国文章之学”,这是中国现代语文学科的“初心”,也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最本质的特点——它是研究祖国语言和文化的学科。“文以载道,诗以言志”,无论是从语文学科之初心,还是从大学语文课程自身的内蕴来看,这门课程本身就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蕴藏着中华文化的理念、气度、风骨与神韵,凝聚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怀。因此,大学语文课程在培养学员美育、德育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它是一门用美感化学员、用情陶冶学员、用德教育学员,用教员和作家的人格力量指引学员的课程。

由于教学对象——军校學员身份的特殊性,军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在实现与地方高校相同的传道授业目标之外,还应发挥语文课程独有的思政优势,突出“军味”、激励血性。立足这一育人实际,彰显军队战斗文化的中华历代军旅诗词就成为军校大学语文课程中最具优势的教学资源。

战斗文化历来是军队战斗力的内在因素,是克敌制胜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饱含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尚武精神的中华军旅诗词以其纵横沙场、战马嘶鸣、旌旗猎猎、壮怀激越的气魄,给人以文学之美的享受、爱国情怀的激励、武德传承的感召,作为宝贵的文学资源和精神财富,中华军旅诗词所蕴含的一往无前的锐气,纵横四宇的豪气、捐躯报国的正气,都是军校教学中极佳的课程思政元素,对于激励当代军校学员弘扬爱国情怀、培育血性虎气、激发敢打必胜信念,有着突出的功能优势。

三、军旅诗词在大学语文课程思政中的教学实践

由于军旅诗词天然蘸含着思政因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其蕴含的思政元素的发掘与运用绝不能生硬灌输,而应从作品本身的内容上自然融入,依托作品主题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以课程知识与技能为载体来自然实施。本文以我院大学语文《咏海舟睡卒》一课的教学为例,具体阐释军旅诗词教学在大学语文课程思政中的实践运用。

《咏海舟睡卒》为明代抗倭名作,深刻体现了古今军人精神的传承,在理解作品的过程中,以这种军人精神的传承为脉络,通过问题引导,启发鼓励学员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以师生课堂合作的方式,帮助学员完成“诵读感知——赏析感悟——志意感发”三个层次的体验,这个过程正是叶嘉莹先生诗教理念中“兴发感动”的体验,课堂实践证明,该实施思路对于激发学员精神传承的使命感、忠诚国家、敢打必胜的血性胆魄,具有显著效果。

(一)精神传承:课程思政元素与思政目标

通过解析《咏海舟睡卒》这首作品,发掘诗中所蕴涵的思政元素,即“忠、仁、勇”为核心的军人精神,教学中要达到的思政目标是:以诗歌中生生不息传承的精神力量,激发学员作为新时代海军的血性胆魄。

(二)知人论世:解析诗歌创作背景

本诗作者俞大猷为明代著名抗倭将领、诗人、民族英雄。一生征战南北,功勋卓著,历经浙东战役、浙西战役、伪倭战役、兴化之战、潮州战役、讨平流寇等著名抗倭战役,组建了一支驰骋东南沿海抗倭战场上的威武水师——俞家军,战功累累,与戚继光同为明征剿倭寇做出了巨大贡献,并称“俞龙戚虎”。俞大猷文风雄健刚劲、豪迈壮阔,充满军人的豪情与壮志。虽为明代抗倭做出杰出贡献,但俞大猷仕途坎坷,常有功无赏,屡遭奸臣胡忠宪和严嵩的打击和陷害,甚至无端受到明“奇其世荫,责取死罪招立功自赎”的重罚。但他忍辱负重,受挫不气馁,光明磊落,以国事为重,愿“一年三百六十日”“横戈马上”“南北驱驰”,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热情。作为舟师将领,俞大猷不谄不贪,奉廉洁而不争利,体恤下属,关爱士卒,因其人格高洁,而获得后世极高评价。《明史》赞其“忠诚许国,老而弥笃”。

明嘉靖年间,倭寇进犯浙东沿海,俞大猷数次亲率水师平倭,金塘岛沥港一战,大获全胜,狠狠打击了倭寇的嚣张气焰,倭贼一时不敢再犯镇海关。而《咏海舟睡卒》正以独特的视角,生动展现了这激荡的海战历史,诗歌中展现出的意境与画面,与现代军旅歌曲《军港之夜》中所描述的场景非常相似,可谓是明代版的《军港之夜》。

(三)设计理念:融入诗教精神的课堂教学设计

叶嘉莹先生指出,读诗、讲诗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直觉的、感性的,即直觉感受诗歌的意象、音声之美;第二个层次是知性的、理性的,即考察一首诗的历史、背景,思想;第三个层次则完全从读者接受角度来读,即对一个作品的阐释有自已的创造。本课的设计即依据叶嘉莹先生的诗教“三层次”理念,以诗歌中所体现出的古代军人精神、舟师精神与新时代军人精神、海军精神的传承为脉络,分“诵读感知——赏析感悟——志意感发”三个层次展开。

通过诵读感知,领略诗歌语言意象之美。在学员课前已对作者生平,诗歌相关创作背景知识进行自主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员通过诵读,充分感知诗歌语言错落有致的韵律感、展现出的豪迈气象与精深意境。

通过赏析感悟,传导诗歌的精神内核。通过精析诗句,引导学员寻找、感悟诗歌中所蕴涵的“忠、仁、勇”为核心的军人精神。

通过志意感发,激发学员内在血性胆魄。诗歌所承载的军人精神、舟师精神与新时代军人精神、海军精神一脉相承,具有深刻的历史联结,在诵读感知、赏析感悟的基础上,以诗歌中生生不息传承的精神力量,激发学员作为新时代海军的血性胆魄。

(四)课堂实施:古今军人精神的探寻与感发

具体课堂教学实施,分为“导、读、析、结、延”五个环节。

1.导入新课,介绍背景。选取部分小组分享预习成果,对诗人、诗歌相关背景知识进行介绍,学员介绍完后,教师视情进行补充。以现代军旅歌曲《军港之夜》歌词为引,导入新课。

2.诵读作品,整体感知。通过学员自主诵读、教师领读、齐声诵读,引导学员通过读诗,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体悟诗歌意境。

3.精析作品,缘景明情。通过教师讲解、小组研讨等方式对诗句和重点词语进行解析,引导学员对诗歌进行品味涵泳,感知诗歌所展现的“忠、仁、勇”的军人精神内核。

4.梳理总结,提炼精神。以古今军人精神传承为牵引,引导学员从整体上对诗歌的艺术特色、结构层次、主旨情感进行总结归纳,结合学员学习生活实际,渗透诗教内容。

5.延展思维,启发思考。以撰写文章的形式,让学员结合作者俞大猷的生平事迹和《咏海舟睡卒》一诗所展现的军人精神,谈一谈作为新时代海军学员,应从中汲取哪些精神力量,又该如何结合自身实际传承这种精神。通过撰写文章,引发学员深入思考。

四、结论

《尉缭子·兵令》有云:“兵者,以武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中华历代军旅诗词所展现出的尚武精神和报国情怀,可在培育官兵战斗精神、锻造战斗作风中发挥巨大的熏陶作用,对培养“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具有重要意义。在军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要持续深入挖掘中华军旅诗词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运用有效方法融入课程教学,用这些饱含正气、血气、豪气的战斗诗篇对学员进行思想熏陶与精神洗礼,切实发挥激励作用,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在军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交融渗透,有机结合、持续浸润。

参考文献:

[1]何二元.现代大学国文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陈曦.中国古代军事文学研究[M].商务印书馆,2019.

[3]李浩.诗说中国—铁马冰河(战争卷)[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4]原良志.中国传统文化精要与当代军人[M].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

[5]叶嘉莹.从中华诗词中获得慰藉和勇气[N].人民日报,2020.3.

[6]汪守德.让英雄主义融入当代精神[J].解放军报,2013(3).

(本文获第十六届全国语文教师四项全能竞赛一等奖)

猜你喜欢

军旅军人语文课程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一位军旅书法家的慈善情怀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本期主题:军旅
节假日时的中国军人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SKAP秋冬军酷系列新品上市
军人画军机(六)
印度军人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