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互联网+”普惠共享时代下的图书馆

2022-03-21张哲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

作者简介:张哲(1992— ),东北大学图书馆馆员。

摘 要:文章详细探究了“中国云图书馆”的概念、性质、原则、特征及可行性,阐述了其系统架构、运营模式和资源保障体系,分析了其未来可能面对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方案,指出了其存在的价值及对传统图书馆行业的启示。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22)02-0096-03

关键词:“互联网+”;普惠共享;“中国云图书馆”

1 “互联网+”:连接普惠共享经济的桥梁

2012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考察腾讯公司时指出,现在人类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这样一个历史阶段,这是一个世界潮流,而且这个互联网时代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生产力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进步推动作用。未来,“互联网+”生态将构建于万物互联的基础之上,通过信息通信技术(ICT)与各行各业跨界融合,推动各行业的优化、增长、创新、新生[1]。在这个过程中,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会不断出现并彼此交融,人类终会进入一个万物互联、连接一切的新时代。“互联网+”与传统行业之间是叠加的关系,如:“互联网+广告”造就了百度、“互联网+零售”定义了阿里巴巴、“互联网+通信”成全了腾讯、“互联网+银行”催生了互联网金融等。毫无疑问,“互联网+”已成为连接以人为本、人人受益的普惠共享经济的桥梁。

2 “互联网+”下的“中国云图书馆”

2.1 “中国云图书馆”的概念

“中国云图书馆”的概念最早是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于2016年11月召开的第十六届国防科技院校(7+6)图书馆学术年会上首次提出的。2016年11月26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正式发布了“中国云图书馆”的百度百科词条,正式将“中国云图书馆”概述为:由国家创建的、面向全国的非营利性数字图书馆,它是在大数据时代,采用云计算技术把分散的数据资源整合起来,通过统一的云端平台提供服务,将是中国规模最大、馆藏最丰富的高效率、低成本的国家级信息资源管理和服务机构[2]。

2.2 “中国云图书馆”的性质、原则及特征

2.2.1 “中国云图书馆”的性质。“中国云图书馆”的建设思路与建设目的共同决定了其应具有公益性、普惠共享性和便利性特征。作为未来的国家级信息资源管理和服务机构,“中国云图书馆”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为全国人民提供免费的信息资源。“中国云图书馆”的主要建设思路是利用“互联网+”模式,配合几乎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机,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

2.2.2 “中国云图书馆”的原则。建设“中国云图书馆”是国家级战略要求,面向全国、统一采购、统一管理、资源共享是建设“中国云图书馆”的原则,即建设中国规模最大、馆藏资源最丰富、服务全体公民的数字图书馆,在有效增强议价能力、降低信息资源采购成本的同时,提升运营管理效率与信息资源建设标准化程度。

2.2.3 “中国云图书馆”的特征。“互联网+”使各行各业自愿服從互联网的游戏规则,并开始具有数字化的魅力。“中国云图书馆”的核心价值是信息资源的线上共享,这符合人们应用互联网的主流方式,可以说“互联网+”即是“中国云图书馆”的特征。

3 “中国云图书馆”的系统架构、运营模式及资源保障体系

3.1 “中国云图书馆”的系统架构

图1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的姚仰平馆长所描述的“中国云图书馆”的系统架构,即由国家牵头部署,成立专门的理事会全面领导决策“中国云图书馆”的建设和运行,设立包括信息资源专家委员会、计算机网络服务系统专家委员会等相关智库机构,为“中国云图书馆”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设立中国云图书馆办公室,负责各类行政工作,成立资源保障组、数据库建设组、网络系统组、信息服务组及专项服务组等业务部门,具体负责“中国云图书馆”的运营和维护工作。

3.2 “中国云图书馆”的运营模式

“中国云图书馆”作为由国家创建、面向全国的非营利性数字图书馆,拟采用PPP模式,即政府与社会资本互相合作的运作模式开展运营工作。“中国云图书馆”的经费主要来自政府财政拨款及平台的经营性收入,包括广告、培训等收入。同时,“中国云图书馆”注重引进市场机制,鼓励基金会、企业集团等社会机构团体参与其运营工作。在平台建设方面,“中国云图书馆”平台将会通过招标的方式,由专业的云服务提供商负责平台建设。在资源建设方面,“中国云图书馆”将采用租用、包库、镜像等一系列方案开展资源建设工作,并制定配套的资源采购谈判机制,提升和巩固平台资源采购的议价能力[3]。

3.3 “中国云图书馆”的资源保障体系

未来,“中国云图书馆”将会在国家许可的前提下统一采购中外文数据库,收集能够满足绝大多数读者需求的各类信息资源,如期刊、图书、会议论文集、科技报告、工具书、文摘及开放性数字资源等[4]。“中国云图书馆”将成为我国最大的电子文献信息保障和服务机构,公民可通过其用户管理平台、专题镜像、服务站及相关的数据接口使用免费的数字资源。

4 “中国云图书馆”可能面对的挑战及应对方案

4.1 “中国云图书馆”可能面对的挑战

4.1.1 传统数据库企业的对抗和打压。美国Innosight咨询公司对各大传统企业生命周期的深入调研发现,企业的平均寿命已经从20世纪60年代的58年降为目前的17年,在可预见的未来,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及新型商业模式的出现,企业的平均寿命仍将持续缩短。因此,本着普惠共享理念建设的“中国云图书馆”必将受到传统的数据库销售企业以及“中国知网”等收费型电子资源平台的对抗和打压。

4.1.2 避免同质化竞争。“中国云图书馆”是一个具有公益性质、致力于更好地服务全体公民的建设项目,其建设宗旨是为了解决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中国云图书馆”应始终坚持自身的性质、原则及特点,不以营利为目的,在同质化竞争的行业大背景下寻找蓝海,实现错位发展。

4.1.3 版权问题。虽然“中国云图书馆”的办馆宗旨是为全体公民提供免费的数字化资源,但不可忽视资源原创者依法享有的著作权[5]。目前,著作权人的版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中国云图书馆”必须将版权保护意识作为建设之本、立馆之基,利用好著作权法中的“合理使用原则”,在保障全体公民方便获取馆藏资源的同时,充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

4.2 应对方案

4.2.1 服务回报社会。目前,“互联网+”与共享经济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中国云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公益性、均等性及便利性的优势,通过实际行动实现自身价值,使公众成为其支持者,并主动参与平台建设。

4.2.2 寻求战略同盟。为保证平台中所有信息资源版权的合法性,“中国云图书馆”应通过正规的渠道采购各类电子资源,并积极寻找战略合作伙伴。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建立了战略同盟协同谈判机制,其购买的“电子书及信息资源数据库”可供工信部“G7联盟”中的所有高校图书馆共同使用[6]。

4.2.3 加强公关。“中国云图书馆”在前期建设过程中应制订合适的宣传计划,将各大科研院所、企业研究机构及高校等作为其首要的潜在使用者,并大力宣传,提升平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另外,当面对行业内企业的恶意诋毁或公众的质疑时,“中国云图书馆”应第一时间做出正面回应。

4.2.4 精细化运营。“中国云图书馆”虽然服务体量巨大,但财政经费及平台自身的经营性收入极其有限。因此,“中国云图书馆”必须科学设计运营规则,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服务质量及读者满意度[7]。

5 “中国云图书馆”的价值及对传统图书馆行业的启示

5.1 “中国云图书馆”的价值

5.1.1 打破信息资源壁垒,共享全球学术资源。“中国云图书馆”拥有全球范围内的海量信息资源,能够打破传统图书情报机构之间因地理因素而存在的资源壁垒,并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中国云图书馆”面向全体公民提供免费的各类信息资源,能够充分保障我国公民的文化权益,在图书馆行业的发展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5.1.2 降低资源采购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中国云图书馆”面向全国、统一采购、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建设原则可有效降低其信息资源采购成本,提高资金使用率和資源利用率,协调行业内的资源分配,解决因资源重复配置导致的人力、物力、财力浪费的问题。

5.1.3 对资源的全面保障,对需求的快速响应。“中国云图书馆”改变了传统图书馆范围小、效率低的资源共享模式,使读者能够随时随地使用信息资源,并以自身丰富的资源类型实现对读者需求的快速响应。

5.2 “中国云图书馆”对传统图书馆行业的启示

5.2.1 填补短板,优化服务。“中国云图书馆”扩大了传统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填补了传统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建设短板,优化了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提升了服务效能。

5.2.2 履行社会责任,提升行业形象。英国学者约翰·埃尔金顿提出,就责任领域而言,任何行业的责任都可以用经济责任、环境责任与社会责任加以概括,称之为三重底线概念。“中国云图书馆”的建设、运营理念与图书馆行业应肩负的“三重底线”吻合。传统图书馆应努力寻求适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提高馆藏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及读者满意度,不断提升行业形象[8]。

参考文献:

[1] 马化腾.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2] 中国云图书馆[EB/OL].[2021-12-06].https://baike.baidu.com/item/中国云图书馆/20234731?Fr=aladdin.

[3] 宋立新.图书馆网络化发展探讨[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7(6):144-146.

[4] 秦克非.试论云计算产业发展背景下的中国云数字图书馆建设[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8):6-9.

[5] 周运丽.数字图书馆版权问题探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7(11):121-122.

[6] 吴钗芸.中国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联合目录的建设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7(11):81-84.

[7] 孙波,刘万国,房玉琦.联盟视角下社会科学信息资源的建设和服务[J].图书馆学研究,2017(22):40-45.

[8] 张春丽.“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策略[J].兰台世界,2017(14):50-52.

(编校:冯耕)

2743500520357

猜你喜欢

互联网+互联网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