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叙事学理论指导下,搞好小说教学

2022-03-21罗国锋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2年2期
关键词:叙事学孔乙己小说

叙事学理论主要研究的是叙事作品、叙述方法、叙述结构等问题。小说属于叙事文学,所以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基于叙事学理论,引导学生尝试探究小说的叙事角度,分析其是否运用了转换视角的创作方法。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尝试探究小说的叙述语言,看看词句、段落中是否凝聚了作者的心血,是否能对解读小说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基于叙事学视域展开小说解读能让学生找到全新的解析角度,进而提升小说解读的效率。

一、结合整本书阅读,研读原著

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叙事角度和叙述语法,而在课本中有一部分文章是长篇小说的节选,这对学生的自主解读带来了一定的困扰。所以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并了解该小说的背景信息,这样学生能建立在原著的叙事角度基础上分析作品,他们可以更深入地解读作品,从而提升阅读效率。

在学习《智取生辰纲》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原著,并尝试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思考作者如何将特定社会环境特定融入到了创作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任何年代,抢劫都不是什么正确的事情,但是为何作者却将这些人物塑造成了英雄,而且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也的确体会到了他们的侠义精神呢?”结合整本书展开阅读,学生认识到作者描写了一个腐败的朝廷,并展现了在贪官污吏的统治下,民不聊生的生活状态,而作者本人生活的时代也有类似的特点。在这样的环境下,作者创作出了许多水浒英雄的形象,他们劫富济贫,抱着替天行道的想法聚集在了一起,这样就促使人物形象更符合特定环境民众的心理。由此可见,作者塑造了一个反讽性的环境,他通过歌颂“朝廷反贼”的方式,展现出自己对社会的不满,表达了对社会的批判。结合原著,学生更好地了解了《智取生辰纲》的创作背景,也更深入了解了人物特点。

在叙事学中提到了故事情节发生的环境,这种环境包括了作品创作的背景信息,如果学生能探究背景环境在小说中的呈现方式,看看作者是否构筑了一个象征性环境或者反讽性环境,那么他们就能把握住阅读的焦点,进而更好地读懂该小说。

二、抓住矛盾冲突,串点成线

叙事学在分析作品情节类型的时候,将其分成线性情节和非线性情节。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抓住作品中的矛盾线索进行分析,尝试将各种不同的矛盾冲突串联起来,看看作者如何展现故事情节。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作者在创作小说的过程中,会努力构筑一波三折的情节,让矛盾一次次地呈现出来,从而促使读者进入到情境中,产生更好的阅读感受。

在学习《孔乙己》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作品中的矛盾点展开分析,如结合人物的动作展开分析:“一开始孔乙己来喝酒的时候,‘排出九文大钱’,但是后来却变成了‘摸出四文大钱’,这种矛盾变化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很快就想到孔乙己的生活经历出现了变化,从略有余钱变成残疾且穷困。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孔乙己还是无法消除酒瘾,所以才有了这样的前后矛盾。教师继而又引导学生从“酒”这个线索入手,看看作者在哪几处写了孔乙己喝酒,并分析为何孔乙己生活状态如此差,还要饮酒,说说作者想要通过这样的情节表达怎样的想法。学生认识到作者用孔乙己几次饮酒串联全文,孔乙己的状态一次不如一次,这样就更好地展现出封建科举制度对他的毒害,同时也认识到作者想要通过孔乙己的故事表达自己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

教师要指導学生抓住作品中那些看似矛盾的地方进行分析,思考作者为何要如此创作。不同的作品矛盾线索的呈现方式也有所不同,可以体现于人物的动作,也可以通过环境描写等侧面展现,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把握,多角度地把握住作品的矛盾线索。

三、基于人物形象,探寻心理活动

叙事学有自己独特的人物理论,如格雷马斯提出了行动元模式,将人物形象分成了主体和客体,发送者和接受者,帮助者和敌对者这三组对立的行动元模式,并认为所有故事中的所有人物都可以用这三种模式来概括。教师也可以适当引入相应的思想,引导学生探究人物形象,看看主体是谁,思考他从其他人物的身上接受了什么,谁是他的帮助者和敌对者,并探究该主人公的内心活动。

在学习《故乡》时候,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并思考人物的内心活动。“对‘闰土’来说,‘我’是怎样的人物形象呢?‘我’和其是对立的关系吗,还是帮助者呢?”学生认识到:“‘我’和闰土在儿时是朋友,所以应该是帮助者的关系。”教师继而让学生阅读课本中的文字,揣摩闰土的内心活动:“闰土是否能感受到‘我’的善意呢?如果能感受到,为何还要和‘我’如此生分呢?”这促使学生深入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如有学生有所感悟:“闰土其实是想要和‘我’重叙旧情的,但是他却迟疑了,文章中有很多省略号,就体现了这一点,闰土的迟疑,是因为他体会到了两人的身份关系,这让他自动调整了对两人关系的认知,将‘我’从帮助者变成了对立者。”最后教师又引导学生思考闰土这种情感的触发原因是什么,学生就能和社会结合起来,认识到封建伦理制度对闰土的迫害,感受到人性的变化。

在探究人物内心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尝试将叙事学相关的人物理论融入到解析中,挖掘出人物的行动元模式。同时,学生也认识到精彩的人物形象往往性格复杂,具有一定矛盾心理,所以要全面地解读人物,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四、鉴赏虚构艺术,追溯深层真实

在叙事学研究中,可以发现虚构类作品中,叙述者的身上可能有真实作者的影子,但是这两者又是截然不同的形象。正如学者巴尔特所说的那样:“叙述者和人物是‘纸上的生命’。”教师要引导学生基于这一点解析小说作品,体会其虚构性,同时又深入挖掘下去,探究虚构艺术形象背后蕴藏的真实内涵。

在学习《社戏》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作品的虚构和真实展开深入探究。教师首先引入问题:“文章中的‘我’是不是作者本人呢?”学生认识到:“这是作者虚构的人物形象,不是作者本人。”教师又给学生介绍了一些作者的生活经历,并引导他们思考:“那么,这里的‘我’一点作者的影子也没有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故事中,学生感受到作者小时候也生活在一个民风淳朴的村镇,这和《社戏》中描写的场景是相符合的,所以说,作者很有可能是将自己的真实生活融入到了作品中,“我”中也含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教师又引导学生挖掘作品的主题思想:“作者为何要描写淳朴的民风呢?”学生认识到:“作者一定是感受到了现实社会尔虞我诈,回想童年的美好生活,所以希望用《社戏》唤醒人们的希望,让人们思考淳朴待人的重要性。”由此学生挖掘出了隐藏在虚构故事背后的那一层真实。

小说创作并不满足于真实的因果关系,而是超越这种关系,挖掘人物内心深处的奥秘。所以在指导学生阅读小说作品的过程中,教师也要让大家从这方面入手,尝试深入探究人物的思想,从虚构的故事中挖掘出真实的主题思想,进而更好地读懂作品,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五、关注叙述时间,分析情感倾向

小说作品有着自己的叙述时间,有的作品采用正常的时序,但是也有的作品采用的是逆时序,这也是叙事学研究探讨的问题之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叙述事件,看看作者是否采用静述的方式,详细描写某一个瞬间的场景,又是否用概述的方式,将很长一段时间的事情用一两句话概括。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分析作者为何要如此设计叙述时间,是否将自己的情感倾向融入了进去。

在学习《孔乙己》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作品中孔乙己用手“走”到酒店,然后又慢慢离开的场景展开思考,探究作者为何用类似“慢镜头”的方式详细地展现了这个场景,是否有什么特殊的情感。对比之下,学生发现文章中还有一些内容却是略写的,如孔乙己两次来酒店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作者写得并不十分详细。教师首先让学生考虑一下作品的人称,学生发现这篇文章以“第一人称”来写,所以作者要写“我”看到的事情,“我”没有看到的事情,作者就采用了“快进”的方式,一笔带过。此后教师又让学生揣摩作者对孔乙己的情感。学生认识到:“作者对孔乙己有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虽然对他的懒惰感到十分生气,但是也不忍心看到他这样死去。所以作者用大量笔墨描写他用手‘走路’的场景,实际上也是展现了心中的悲怆之情。”在结合叙述时间展开分析后,学生对作者的创作思路又有了清楚的认识。

在探究小说叙事时间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作者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他们常常采用慢镜头回放、快镜头浓缩等方式,突出展现某些重要的事情,略写一些次要的内容。分析作者为何如此处理,也能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创作思路,感受作者的情感。

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教师要在潜移默化之中将叙事学理论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运用叙事学的方法解读作品,找到全新的解读角度。

罗国锋,江苏省常熟市周行中学教师。

3726500589273

猜你喜欢

叙事学孔乙己小说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孔乙己(下)
孔乙己
叙事学经典/后经典划分争议20年考辨:后经典叙事学存在合法性论略
叙述结构和聚焦多重性——让·埃什诺兹《我走了》和《一年》的叙事学解读
新叙事学,复数的叙事学,还是复数的后经典叙事学?——也从《新叙事学》的译名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