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沁园春·长沙》教学案例实验报告

2022-03-21赵小丽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2年2期
关键词:沁园春·长沙句读橘子洲

语文课向来有“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之说,“三怕”归结起来其实最怕的就是第一怕——“怕文言文”。“文言文”如何教学向来是教师学生都挠头的,是采用“填鸭式”教师讲学生记,还是放任学生自己查字典自己写翻译的方式?这两种笔者均不赞同,借助《沁园春·长沙》的教学,笔者探索如何在学生能力所及的范围之内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文言文。

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自学能力对学生的学习基础有相应的要求,从小学开始训练自学能力,初中初见成效,高中阶段已经具备了自学的基础,所以选择高中一年级开始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比较合适,《沁园春·长沙》是人教版高中一年级第一课,其课文内容有一点的难度,所谓“跳一跳够得着”。其“主题、文笔”都是训练学生自学能力的“典型例子”,最基本的标点符号、词语解释等常常是教学必须迈过的“坎”。这些内容作为学习的材料必须在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进行,同时学习的主体依然是学生。学生熟练之后,逐渐固化流程、形成习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

一、教学过程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所写的一首词。常规的教学流程是通过学生朗读和教师讲解,对秋景意象进行分析,了解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豪情壮志的主旨。但是,我发现对这种按部就班的教学,学生没有太多个人的感触,学习上处于被动状态,只是机械地跟着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而已。那么,对于这样一首著名的词作,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沁园春·长沙》是古诗词,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作为课文的文言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是标点符号(句读)和词语注解。自学教学最为关键的首先便是问题的提出,针对《沁园春·长沙》,笔者带领学生提出了两个全局性的问题:一是全文的标点(句读)用的好不好?二是课文下面的注释对不对?针对这两个问题,由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带领学生完成对问题的探索,现将整个过程展示出来与各位同仁探讨。

(一)标点好不好

众所周知,古文是不加标点的,词作作为古文的一类也是不加标点的,加标点称为“句读”。《沁园春·长沙》作为一首词,每句有固定的字数、韵脚等,且学生已经学过《沁园春·雪》,所以句读《沁园春·长沙》难度不大。《沁园春·长沙》的标点(句读)用的对不对?《沁园春·长沙》的标点或是编辑或者后人所加,理解不同看法可能有所不同。如何判断标点的正确与否,就要根据文章的意思来加以考量。单就《沁园春·长沙》这篇词作来看,标点使用的对错、好坏有可探讨之处。

从这个问题入手,我们切入了教学。我们将教学任务“全文的标点(句读)用的好不好”分解成三个小的教学任务(或者是三个小步骤):第一、写出“不加标点”的整首词;第二、教师讲解整首词之后,同学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加标点;第三、回答问题“全文的标点(句读)用的好不好”。

前两个教学任务同学很快完成了,進入第三个小任务的教学——回答问题“全文的标点(句读)用的好不好”。发现学生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地方:

一是,“看”和“恰”两个“领字”。“领字”是词句中的某个单独使用不能构成实意,必须带动下文才能组成完整意义的词,多为单字词,“领字”管到句号结束。“看”是领字,管到“万类霜天竟自由”结束,这中间都是看的内容,是看到的情景,所以,除了“自由”后面要加句号之外,其他都不应该加句号。因此,“自由”前面的很多标点都要改成了顿号和逗号。“恰”也是领字,管到“粪土当年万户侯”,所以应该把“挥斥方遒”后面的句号改成分号,把“风华正茂”后面的分号可以改成逗号,其它的依次改小。

二是,“曾记否”是疑问语气,疑问语气应该正常使用问号,所以原来的逗号应该改为问号,而“浪遏飞舟”语气当中有惊叹、赞叹的语气,最好用感叹号,也可以用句号表示结束,但不应该用问号。“曾记否”之后的“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即使可以理解为“记”的内容,也比较散乱,不如把“?”直接放在“曾记否”之后面。

所以,学生总结标点符号发现,标点符号应该根据文中的意思和语气来标。

(二)注释对不对

教师和学生按照注释出现的先后顺序来逐一提出疑问。先来看上阕的注释。

1.“注释②橘子洲:又名水陆洲,在长沙西面的湘江中。”学生觉得注释稍显简略,不够详尽,应该更具体一点,这样才能使我们对伟人当时所处的地点和场景有一个更加直观、真切的了解,即便今天我们去橘子洲沿着伟人的足迹走一遍也不会困惑。

2.“注释③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变红,都像染过一样。”“层林”即“一层层的树林”,加上“山上”有“增字为训”之嫌。“尽染”被注释为“经霜变红”,值得商榷。“尽染”的“尽”是“全部、都”的意思,“尽染”的“染”是“用染料着色”,染料的颜色不同,染出来的颜色就不同,解释“尽染”“经霜变红”,显得突出奇来。原文只说“染”,并没有给“染”确定一种特定的颜色,需要什么颜色就可以从五颜六色当中来选择。注释却限定了“经霜变红”的“红”。理由可能来自于词作“看万山红遍”的“红”,就实际情况来说,秋天即便已经满山红叶,但还是遮挡不住一两片或黄或绿或枯黄的叶子的出现,此处作者明显采用的是夸张的手法。有人可能要说,作者已经限定了时间是“寒秋”,天气寒冷,秋天结束将近冬天了,叶子就应该全部变红了才是正常。长沙是南方,没有北方寒冷,冬天的来临是缓慢温润的,秋叶也是逐渐变换颜色,并没有突然变红。所以,这个注释最好是把“经霜变红”去掉,留下后面的“都像染过一样”就可以说明问题了,即“一层层的树林都像染过一样”。

3.“注释⑤舸,大船。”这条注释明显不对,“百舸争流”的盛况,一条江如何能够容纳得下?这么多的船,而且都是大船,江面上停都停不下,如何“争流”?首先情理上讲不通。另外,从词义上来讲,“舸”是形声字,从舟、从可,可亦声。“可”意为“荷”,肩挑土石的意思。“舟”与“可”联合起来表示“载运土石的工程运输船”。本义:土石运输船。转义一:大船,《扬子·方言》曰:“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謂之舸。”如在“舸舰”中,舸是大型军用船只,所以舸就相当于“大船”。转义二:舸:小船,如在“百舸争流”中。舸有大船的意思、也有小船的意思,此处宜用小船来解释。

4.“注释⑥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击,搏击,这里形容飞得矫健有力。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这个解释初看似乎没有问题,鹰就是在天空里飞,鱼也就是在水里游,但其实没有体味到作者之匠心。这里用了“移就”的修辞手法。“移就”是:甲乙两项关联,就把原来属于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语移属乙事物,叫移就。唐铖《修辞格》说:“两个观念联系在一起时,一个的形容词常常移用于他一个上头。”“移就”修辞手法体现在这一句里就是:鹰和鱼是甲乙两个事物,把形容鹰的“翔”移属鱼,把形容鱼的“击”(应解释为游泳)移属鹰。按照作者的意思,可以理解为:鱼在水里游动,水面清澈,倒映了天空的影子,看起来就像鱼在天空飞翔;同时,鹰在天空飞翔,影子倒映在水里,看起来像鹰在水里遨游。这里作者突出了湘江“水清”的特点。作者没有抬头就看到了这充满勃勃生机、青春活力的动人一幕。“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其实最好理解为“鹰就像在长空中遨游,鱼就像在浅水里翱翔”。下阕有“中流击水”,“击水”作者自注:“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中流击水”化自祖逖典故“中流击楫”。“中流击楫”出自《晋书·祖逖传》:“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5.“注释⑦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生活着。”“万类”既然被解释为“万物”,包括的事物范围就应该非常广阔,既包括有生命的,也要包括没有生命的,此处“竞相自由地生活”明显只是有生命的事物,呈现的是“万类”的一面,所以不准确。

6.“注释沉浮:同“升沉”(上升和没落)意思相近,这里指盛衰。”《现代汉语字典》里解释“沉浮”指在水面上出没。“沉”指下降,“浮”指上升。所以,后面解释的顺序应该倒过来才能和前面对应起来,可改为“沉升”(没落和上升)。

下阕的注释。

1.“注释①百侣:很多的伴侣。侣,这里指同学。”作者写这首词的时候标注了时间是1925年,此时作者32岁。“携来百侣曾游”是在回忆之前在橘子洲头的生活。毛岸青《我们的父亲毛泽东》中的记载正好印证了父亲的回忆,“父亲从一九一三年春到一九一八年夏的五年半时间里一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一九二○年秋到一九二一年冬,他在一师附小担任校长,并兼任一师师范部的国文教员。在这些日子里,有多少次他和同学们、和开慧妈妈站在橘子洲头看那片片白帆,点点飞鸟,谈论着那些激动人心的话题。”另外一则材料“橘子洲,对于父亲,这实在是个重要的地方。从深山中出来的他,在这里第一次遇到了那样多追求进步的教师和同学,和他们的谈论与他在图书馆的苦讀使他得到了莫大的收益。在这里,他常和同学们爬山、游泳……”。由此可见,“同学们、和开慧妈妈”以及“追求进步的教师和同学”均是作者“峥嵘岁月”时期畅游橘子洲头时候的伴游之人,所以,“侣这里指同学”就不恰当,应该包括同学、爱人、朋友、教师等,范围应该稍有扩大。

2.“注释⑤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激扬,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清明的。”课文注释明显不合理,同学和教师经过探讨一致认为这里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按照“互文”的修辞手法可以翻译成:指点、激扬江山、文字,激扬就是指点的意思,也就是评论的意思,合起来就是评论国家大事的意思。

3.“注释⑥粪土当年万户侯:意思是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粪土,作动词用,视……如粪土。”同学们一致认为顺序应该调整一下,先说词语“粪土”的含义,再把词语放在句子当中进行翻译“意思是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解释得按照从字到词,再到句的顺序进行。

4.“注释⑦中流: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到中流击水”其实到“水中间”就可以,而不必一定是“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

二、教学总结

解决完这些问题之后,我让学生再次回到《沁园春·长沙》的标点上来,让他们根据标点充满感情地朗诵整首词,这次的效果出乎意料的好,达到了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的目的。同时,学生们也更深入地理解了词作的主旨,把作者那种青春激越的豪迈之情表现了出来。

回顾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一直都是围绕自学当中提出的问题来进行,思路非常清晰。更重要的是,问题的探索过程是学生们自主完成的,达到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目的。还有一点,在教师的策划下对这两个大问题进行了优化,将课下注释作为主要问题来研究,达到了“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的新课程标准。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自学来促进学生探索能力的发展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值得提出的是:教材是学习的文件,教材上有所不足可以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材料,可质疑不能作为参加统一考试的依据。统一考试是得失的问题,为的是分数,要按照教材上说的回答;质疑课本是对错问题,为的是提升能力,要按照逻辑思维去处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应该多启发学生提出更深刻的问题,解决问题也要多元化,学生才会真正走进作品去思考作品本身。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优化问题,组织讨论,整合答案。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高效的,也是受学生欢迎的。

参考文献:

[1]许丽萍.《沁园春·长沙》标点摭谈[J].中学语文,2015(27).

[2]毛岸青,邵华.我们的父亲毛泽东[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4,9.

赵小丽,文学硕士,讲师,北京体育大学附属竞技体校文化课教研室教师。

3269500589209

猜你喜欢

沁园春·长沙句读橘子洲
短句(主语+谓语)
无人机告白
“咬文嚼字”三篇
《沁园春·长沙》“谁”主沉浮之质疑
以《沁园春·长沙》教学为例培养中职生的社会参与素养
橘子洲头(组章)
《沁园春·长沙》的诗意化预言
《〈曹刿论战〉句读解惑》商榷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宾语前置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