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过教学《逍遥游》浅探其本谛

2022-03-19石龙岩

课外语文·上 2022年4期
关键词:逍遥游课文教学

【摘要】中学生学习《逍遥游》一文,非常困难,而且其属于《庄子·逍遥游》篇的选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若能遵循分割剖析、由浅入深、层进探索的办法或可让学生领会更深一些,即分段教学—琢字磨句—析理摩情—心领神会的做法。

【关键词】课文;《逍遥游》;教学;本谛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2)07-023-03

【本文著录格式】石龙岩.通过教学《逍遥游》浅探其本谛[J].课外语文,2022,21(07):23-25.

人教版《逍遥游》一课为自读课文,但难度系数很大,教师的导读很有必要。《逍遥游》所在的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古代抒情散文,而这一课要读出抒情来,难度更大,“人世沧桑的感慨”对一个中学生来讲,殊难消化。我们姑且将其理解为吐纳宇宙、咀嚼万物、感慨往来,言辞汪洋,理胜其辞。可这样理解越发令学生难以捉摸,所以索性视其为一篇普通的课文,教然后知其然。

(一)首段

1.鲲(大而不知其几千里)化鹏(大而不知其几千里)

2.大鹏南飞九万里(九万乃极言其大不可述)

其间有延伸论证:远大实无极,厚重本无穷。即“天之苍苍,其正色耶?……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然后重回至大鹏南飞九万里。

3.大鹏遭蜩与学鸠笑

4.作者批评蜩与学鸠

(二)次段

1.小大之辩:

(1)先观点“小不及大”;

(2)次例证:小年不及大年,有物有人,物多人少;

(3)后总结:小之悲,即小不及大。

2.重复引用、描述实为强调:鹏程万里,大鹏遭笑

我们会有什么感受?

小固不如大乎?鹏程万里可羡乎?

结合第一段中间举“水之积、风之积”段议论和次段前半由小而大递推可无穷推断出庄子的意思:只要有小大的概念存在,只要做無穷递推,就是“有待”的,就是受限制的,就是不自在的,就不是逍遥游。

(三)三段

由物及人,由世间万象聚焦沧桑人世:

1.众人能力小大不均,递推无穷;

2.宋荣子笑众人与蜩与学鸠笑大鹏方向相反,此笑为以大笑小,彼笑为以小笑大;

3.作者用列子御风而行委婉批评了以大笑小的宋荣子;

4.无待才逍遥是真逍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着一“无”字,“境界才出”。

我们的理解:“无待”究竟指“无”什么?无我不自满,无物不攀比,无的(大小长短高下寿夭肥瘦美丑)不悲观,无待才逍遥。以我观物,以物观我,以的观游(处,即存在)都是达不到逍遥境界的。

从课堂教学过程中看,这三段选文的确构成了一篇完整的文字,然而体会其“抒情性”是非常困难的,倒是很像议论文,其间用到的议论手法有:引证,举证,驳论,推论,典型论证、对比论证层出不穷,其实这正体现了庄子的善于思辨。

那么,把这样一篇文章安排在“抒情散文”单元,又作何解释呢?若说跟抒情的关联,就只有作者“之二虫又何知”的批评,“众人匹之,不亦悲乎”的感慨,但是单凭这些零星的用情表达,这篇文字怎么可以担得起“抒情散文”之称呢?其必有因乎?

在这篇课文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字——“笑”。

1.蜩与学鸠笑大鹏;

2.斥鴳笑大鹏;

3.宋荣子笑众人。

我们按照世俗标准——高下、美丑、巧拙等把“笑”的发出者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蜩与学鸠、斥鴳,即不及而笑者,一类是宋荣子,即过而笑之者。如果我们也用世俗的眼光观照的话,宋荣子之笑尚可原谅,然蜩与学鸠、斥鴳之笑则不可,哪里有不如人者笑人的呢?

除了“笑”之外,我们以为还有一个隐形的“笑”,当然不是耻笑的意思,也许可以称为批评,或者一种矫枉过正的态度,就是作者的声音。我们不能只听到作者在文章末尾关于逍遥游的响亮、晓畅的声音,在行文中作者的声音一直回荡着。“之二虫又何知”“众人匹之,不亦悲乎”“犹有未树也”“犹有所待者也”。如果我们体察到了作者的声音和态度,即这个隐形的“笑”,就会发现上面两类笑人者的做法都不对,不及者笑人属于智术短浅的无知,过之者笑人属于盲目自满的高傲,两者皆不可效。

如此看来,“笑”是万不可取的,可是按照庄子的意思,“人间世”就不存在志得意满的高兴吗?是不是存在一个“至极”境界,就是最优越的顶点,只要达到了那个顶点就可以放声笑傲了呢?“大鹏”之大和“野马”之微是不是就算至大至小的顶点呢?试看“朝菌不如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我们会发现,就算能被同日而语拉在某一标尺下衡量的事物,如同为花鸟虫鱼兽禽或人的某两个对象或三个及以上对象,度长挈大、比权量力是可以小至无穷、大而无当的,我们会清楚地发现:同一标尺下沿正负两方向可以做永无止境的递推,任何个体事物置于其间,都只不过是一时一处的“暂得于己”或“偶一失望”。因而,除了一个明确的“笑”之外,另一个“隐形”的“笑”并不是庄子的道德绑架和自以为是,连世俗允许的以大笑小的“笑”都被破除了,这是“以笑治笑”,庄子的“笑”绝不会反招人笑,因为这个“笑”的底气是一种“理”,自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以逐层分析、概括段意、理解内容的形式学完以后,问学生“什么是逍遥游”,答曰“一种自由自在的境界”“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再问学生“课文中谁是真正的逍遥游者”,答曰“无己的至人,无功的神人,无名的圣人”。再问学生“还有其他逍遥者吗?作者逍遥吗”,学生的回答有投石问路的试探与不确定性,答曰“有大鹏、彭祖、列子……”,声音直小到听不到。

于是我们又要思考了:为什么学生“怯生生”答出来的总是把光鲜的、美好的、巨大的、优越的对象关联到“逍遥游”呢(当然是把它们与不如自己者相比较的)?其实也不难理解,我们总是生活在向善、求真、逐美的坐标轴上,当然好的总是战胜差的,学生每天都在接受这样的教育。可是为什么大家的答案不统一,而且还有一部分同学因实在没有找到逍遥游的对象“惭愧”地低下了头呢?这正是这篇课文的魅力所在、难关所在。

我们沿生活数轴的两个方向递推的话,任何位置的任何一个事物总有比其强大、优越、美好者,也总有比其弱小、卑劣、丑陋者,我们习惯的思维是一时间只朝一个方向看,其结果必然是或悲观失望,或悠悠自负,殊不知,这样两种心思断然都是遭到庄子的否定的,都不是真正的逍遥游。也就是说,向两端无限延伸的话,就不会存在逍遥游,笑人者被人笑,被笑者可笑人,只要有比较就不存在逍遥游。如果我们把眼界放大到《庄子》内七篇,尤其是其中的《齐物论》中,就会豁然开朗:庄子齐生死、等寿夭、无是非、同高下不是为了混淆是非,不是诡辩,他的真正意图就在于消除世俗的比较而收获“逍遥游”(学术界端端有独具慧眼者认为庄子思想的核心就是逍遥游,这是很有见地的),要不然庄周的思想怎么能在后世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呢?我们民族历来继承发扬着的从来都是积极、阳光、乐观有正能量的文化遗产,若庄周思想只是巧言诡辩、混淆是非的消极之物,何以能成为极为活跃、不断被推陈出新的思想之一脉呢?至于汉以来的黄老之道借老庄思想推演而生消极厌世,原因复杂,又是另一问题。

总之,借此一课,学生正可消除《庄子》思想是消极应付的误解,恰恰相反,如果人生活在没完没了的比较中,哪怕比下有余都是极大的痛苦,所以庄子通过人们不可能达到的“至人—神人—圣人”说明只要有比较就永无止境,只要有待就不逍遥,而真正的“待”就是“依靠”“标的”“比较”——没完没了的比较,相反,消除没完没了的比较或者不必要的比较,自然人人逍遥。换句话讲,《逍遥游》一文中的所有事物都可各自逍遥游,学生冒冒失失的探险恰恰是对的。

当然,我们这样解释也是非常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环境的,孔子讲“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也讲“人人皆可以为尧舜”,那我们不妨说庄子以为“人人皆可逍遥游”,问为什么庄子不像儒家的两位哲人把话说得明白、自然点儿呢?答曰:庄子生活的战国中后期思想界主张百出、纷乱混杂,他要立言,困难远非孔孟所面对时代可比,何况孔孟的思想还有先周礼乐思想统一的跨时代依靠,而庄子就不幸得多了!还有,我们阅读《庄子》一书,会感受到一个更加聪颖灵动的灵魂,他选择适合他自己特点的语言方式——“寓言,卮言、重言”立言也在情理之中。

因而,这一课读到的是议论,想到的是抒情,而且是一种主张明确、思考深刻、表达独特的大抒情。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年1-2期刊有曹加明《〈逍遥游〉的境界遥不可及吗》一文,“逍遥游的思想并不全是高高在上的,常人难以企及的,其也有普适的一面,很接地气的一面。”“依靠而不依赖”“接受而不回避”“理解而不褊狭”“顺应而不违背”“进取而不沉溺”“逍遥游的思想不仅有一直以来常人认知中‘高大上’的一面,更有千百年来被大多数人所忽略的人人皆可践行的普适的一面;逍遥游的思想既徜徉在云端,更扎根在大地!对这种境界,只要睁开眼睛,心向往之,身践行之,我们完全可以渐行渐近!”曹教师对《逍遥游》的解读虽然飘然于思想认识、精神感知,但他的观点我们基本接受,即逍遥游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被诡辩、灵动、恣纵的《庄子》的独特语言演绎得不可捉摸,有远在云端的色彩,尤其对中学生来讲,在所难免地多少会读出一些虚无缥缈和悲观失望来,然而究根穷本,“逍遥游”并不是出尘凌空的样子,其实完全可以被解读为一定时空甚至固定时空下可学、可追、可感、可达的境界。

鲲鹏之化可不可以理解为凤凰涅槃呢?这不就是逍遥无待吗?神奇而美妙的大鲲化而为大鹏,两物不光形体大,连“化”都奥妙无穷!大鹏南飞九万里和蜩与学鸠决起而飞,站在旁观者立场,不是很值得人们羡慕吗?凭借海运,从北冥飞往南海,扶摇直上九万里,难怪李白借助诗思要美美地赞美之——“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生活在现代的人们如果不能从中体会逍遥无待的自在,那我们人类的一切努力拼搏不是没有了意义吗?正如大鹏凭借风,野马也在凭借风,站在风的立场欣赏,它们不也都在翩翩飞舞、逍遥自在吗?动物、植物和人,都有寿数和时限,相比之下,短命者的悲哀和不幸根源于世俗喜欢长寿的标尺,庄子不是和好朋友惠子辩解过“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吗?即使使用标尺,也应该是符合生物体自身价值体系的标尺,即朝菌有朝菌的标尺,蟪蛄有蟪蛄的标尺,“物物”是也,为什么不能站在物本身的立场上谈谈是否逍遥呢?

大者无边无际,久者数无胜数,因而我们以为,人人可逍遥无待,逍遥游境界的可贵之处正在于此,此一时空(可小可大)若是无待的,即精神纯洁、自由自在,便是在彻彻底底地享受着逍遥的境界。这样的生活才是充满阳光的,才值得奋斗不息,才异彩纷呈。逍遥就是自在,游就是一定时空之处、之存在、之享受、之作为。

《逍遥游》中的“逍遥游”遥不可及的错觉全因比较而生,比较有时候会沦为攀比,有时会膨胀为自满。蜩与学鸠笑大鹏就是因为比较而自满,众人匹于彭祖“不亦悲乎”就是因为比较而攀比,当比较存在于一定的范围之内时,就会产生学习模仿的良好效应,但当标准失衡、失准、失范时,就会导致悲剧。生活中的比较是无处不在的,有时是自愿自主的,有时是被动强迫的,无论哪一种比较都应在公允、适可的标准下,都应在主动自愿的追求下,如“风”就是一个标准,大鹏南飞九万里靠它,野马飞舞腾跃靠它,可是风有大小,前者依靠扶摇羊角,后者仰仗生物之息,各有各的逍遥,各有各的自在,各有各的境界。这样的世界才美好无比。小大无极,了无际涯,古人称之为宇宙——“上下四方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在宇宙面前,万物都得谦卑,任何一个特定时空,甚至固定时空内的存在,都可逍遥无待,境界自在人心,不喜不乐是为本,不悲不怆是为分!

生活就是一场旅行,无非家居,出门、回家,哪一段都风景独好,逍遥依旧,请悠悠欣赏之!这才应该是《逍遥游》之本谛!

参考文献

[1]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 曹加明.《逍遥游》的境界遥不可及吗[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1).

作者简介:石龙岩,1987年生,甘肃通渭人,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文学碩士,现于通渭县第二中学语文教研组工作,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

3151500316543

猜你喜欢

逍遥游课文教学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背课文的小偷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背课文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逍遥游》中“而”字的用法与读音
庄子的人生境界探析
大鱼海棠——中国动画的逍遥游
宋荣子:《逍遥游》中不应被忽视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