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休闲体育项目类别及适应人群研究

2022-03-19袁艺

中国市场 2022年4期
关键词:休闲体育

摘 要:在当今“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大时代背景之下,休闲体育在诸多方面为全民体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对于全民身体素质的加强,国家与民族的发展有著深刻的社会价值。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休闲体育的项目类别进行了划分,同时对其适应的人群从年龄分化、生活习惯以及生活环境等方面进行比较,探析我国休闲体育领域发展的现状,旨在为深化我国休闲体育的发展提供动力。

关键词:休闲体育;项目类别;适应人群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22)04-0066-02

DOI:10.13939/j.cnki.zgsc.2022.04.066

1 前言

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人们自我支配的时间逐渐增多,人们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同时国家也日益重视全民的身体素质以及健康水平。休闲体育既能保持人们在生理活动上的需求,也可以满足人们在心理层面上的放松,其在人们生活的质量与意义上存在的价值是不可比拟的,正如马克思所说:“节约劳动时间就等于是增加自由时间,即个人的发展得到充分保障,而个人所得到的发展可以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而如何去支配这些时间,该怎样利用休闲体育这一良好的方式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全方位的意义和影响,这种良好的影响是通过强健人的体魄、完善人的心理、锻炼人的品格等来综合体现。

2 休闲体育概述

体育运动通常划分为“学校体育”“运动训练与竞赛”以及“体育锻炼”。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的进步,一种新的体育文化逐渐衍生出来,它不同于体育教学中的详细要求,也不是为了提升运动水平,更不局限于利用体育运动来强身健体,而是一种人们带着放松愉悦的心情,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以及调节自我而主动参与的体育活动,即休闲体育。在休闲的官方解释里,指空闲、闲适,顾名思义,休闲体育不仅是人们在空闲时所参与的运动,更是要通过这一方式达到愉悦舒适的效果。因此,可以把休闲体育理解为人们在余暇为了达到健身、娱乐或放松等目的所进行的具有一定文化品位的生活方式。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休闲体育项目的类别

休闲体育作为一种结合了多种体育行为的新文化,其包含的内容与项目一定是丰富多样的,文章以人们参与休闲体育的动机为出发点,主要分为以下五类。

3.1.1 健身类运动

休闲体育里面的健身类运动与传统的体育锻炼有不同之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也有了更多的想法,休闲体育作为一种具有一定文化品位的生活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个人的生活质量,从而达到一种精神饱满、身心愉悦的状态。在当前社会中以健身房行业为主的休闲方式居多,这一类别主要体现在现代社会的高压生活下,人们在闲余生活时间内,在室内或小场地室外进行的身体训练,利用小器械、大型力量训练等进行有计划的、有针对性的运动。

3.1.2 放松娱乐类运动

放松娱乐类的休闲体育运动方式多种多样,主要以自我感受放松为主,人们可以通过游戏或静态的状态来使自己得到解放,同时也可以加以动态的身体练习为辅助,达到身心舒适的效果。其中静态的方式包括体育观赏以及养生锻炼类项目,体育观赏类项目参与人群最多最广,其特点是人们可以不参与到运动之中,只是在现场或者通过网络等其他社交媒体来欣赏该类运动以达到休闲的目的,具体体现在观看奥运会、世界杯、CBA等体育竞技比赛;养生类运动主要体现在棋牌垂钓、太极拳气功等活动量小的项目,其特点是自得其乐,内向含蓄,在安逸的心境和环境之下进行身心双修。动态的娱乐项目主要是指在淡化竞技体育比赛的规则,对运动项目进行改造和游戏化之后所进行的类似于沙滩排球、三人制篮球等性质的运动,旨在让人们动起来,体验运动合作的乐趣。值得注意的是,在近些年的体育发展与时代进步之下,电子竞技成了职业与竞技层面的体育运动项目,其项目的表现需要利用电脑及电子设备、运动器械,在人为操作下进行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基本智力对抗运动,其运动可以有效地提高与锻炼意志力,重在培养反应能力、思维能力、团队精神、四肢与智力协调能力。

3.1.3 户外体验运动

户外的休闲体育运动是对大自然环境的一种挑战以及适应的过程,这里提到的户外运动,并不单单是指在室外进行的休闲体育活动,而是指人类回归到大自然,并且在运动之中要有严密的组织措施和安全保障的活动,主要有漂流、登山、定向、远足、滑翔伞、帆船、镭射运动等。其中镭射运动是指利用激光设备进行对抗的一种军事体育运动,这类休闲体育运动是在一定的环境借用特定的运动设备以及运动器械,使人在运动中感受到身体与心理的极限刺激,并且有效地获得在平常生活中难以接触与体验到的空间错觉运动感,从而达到转移注意力、释放情绪的目的。

3.1.4 竞赛类运动

休闲体育里的竞赛类运动从人的主观意识上来讲,其功利性不强,活动者主要关注的是在运动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和状态,并且将运动中的规则适当淡化,以满足人们在活动中的各种需求,这也是与竞技体育最大的差别之处。但是与竞技体育项目类似,休闲体育中的竞赛类运动大致也分为速度力量型、耐力型、表现难美型、技能准确型、隔网对抗型以及同场对抗型。另外,在传统体育的项目里,还包括摔跤、赛马、踢毽子、拔河比赛等运动,这些带有民族特色的运动项目是休闲体育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1.5 交际类运动

休闲体育作为一种新结合的运动方式,在其发展过程中是一种出入多端、涉及广泛的存在,从而使它具备了时尚性、国际性、组织性以及和谐性的特质,这些特质不仅能帮助个体形成一个完整的社会的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且还能对社会的稳定性有促进作用,例如我国现在盛行的广场舞运动、单位组织的职工体育比赛等,都是在提高大众的生活幸福感指数,因此休闲体育是现代生活中人们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自我学习以及营造轻松愉悦氛围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

3.2 休闲体育适应人群

尽管休闲体育的内容与其形式丰富多样,但是身体活动是最基本与最主要的手段,體育运动是对人的有机体生命力的一种加强,对于休闲体育的适应人群文章主要从年龄分化、生活习惯以及生活环境三个方面来进行比较。

3.2.1 年龄分化

休闲体育的参与程度与不同年龄分化的人群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老年人对于休闲体育的需求更大。对于处于发育阶段的儿童或青少年来说,通过休闲体育活动可以加快与促进身体发育成长,提高身体各个器官和内在系统的机能,随着身体素质全面加强,为自身健康强壮打好基础;对于处于人生阶段压力最为大的中年人来说,他们通过休闲体育活动保护身体健康、排解压力以及释放情绪。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通过休闲体育活动可以保持身体健康,减缓病症的发展,对延缓机体衰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如今21世纪,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如何保持良好的生活健康状态,这既是老年人的想法,同样也是现代社会的需求方向。

3.2.2 生活习惯

在这项分类中,主要是以生活、工作或风俗习惯为组织参与的人群,一般以三人乃至更多的人群进行体育休闲活动,有着共同的爱好与习惯,可以进行有序的组织与安排。由于参与的人群较多,规模有大有小,大都是有规律的进行休闲体育参与,这些有着共同休闲体育爱好的人群,可以在相对舒适的运动中找到共同的话语,从而促进社交,所以这类人群的适应性更广,接触面更大。在风俗习惯方面,也可以叫作以民族特点的人群划分,在我国有56个民族,不同民族参与休闲体育的人群自然也各有差异,比如在新疆、内蒙古等,大多以马上运动、体力运动为主,参与的人群多为青壮年男性;而在南方大多数参与的人群以一些技巧性的运动为主,比如舞狮、舞龙、龙舟、跳绳,其人群参与的范围也更广。

3.2.3 生活环境

在不同的区域与环境之下,休闲体育人群也有不同。比如一些水上运动冲浪、潜水、沙滩排球等项目所参与的人群在沿海城市分布的较多,而一些花样滑雪、滑冰等冰雪项目则是分布在北方的人群参与较广泛。因为地域的原因,在这样地区性的硬性条件下,使得在不同生活环境及区域下的休闲体育适应人群具有相应的差异,但是不可否认,在一些发展速度较快的城市,休闲体育的发展也相对较普遍与成熟,这样不同的生活环境之下,参与休闲体育的硬性条件也得以显现。

4 结论

体育项目与休闲项目的融合,因地制宜的项目类别,不同种类之间的合理化改进,这些都促进着休闲体育的发展。其中休闲体育的项目类别主要分为了健身类、放松娱乐类、户外体验、竞赛类以及交际类,这五类基本能涵盖休闲体育的所有运动项目。结合休闲体育的适宜人群来看,对于不同年龄、生活习惯以及环境的人群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当前需要优化并完善休闲体育的发展模式,注重专业的休闲体育人才培养,以及对休闲体育进行合理的宣传,鼓励更多的人从繁忙的生活中走出来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而对于一些因为地区的环境限制不能进行大量普及的休闲体育项目,在保持其地域特色的运动项目同时,开发创新或改善其他种类的运动项目供人们选择是最好的解决途径。总体来看,休闲体育的项目类别种类众多,涉及文化、经济、教育、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无论是在对其的学术研究内容上,还是休闲体育对个人及社会的实践价值开发上都还有巨大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刘全,张勇,王志学.现代休闲体育的特质、发展态势及策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11):22-27.

[2]罗铮子,梁希.休闲体育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的影响和作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7,7(27):233-234.

[3]缪佳.德国休闲体育发展的基础、特征及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7,41(5):24-27.

[4]王定宣.中国休闲体育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现状调查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7,37(4):29-32.

[5]赖兴.中外休闲体育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5(12):161-162.

[6]李华梅.我国休闲体育的发展及趋向[J].中国市场,2015(36):71-72.

[7]李刘思.我国休闲体育专业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4.

[8]金银日.城市居民休闲体育行为的空间需求与供给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3.

[9]罗林.休闲体育的认识深化及在我国的发展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5.

[作者简介]袁艺(1995—),女,湖北武汉人,硕士,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体育教学专业。

猜你喜欢

休闲体育
论长三角地区休闲体育政策法规的发展
浅谈如何高效提升高职休闲体育教学水平
辽宁省休闲体育开展趋势研究
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思考
咸宁市休闲体育经济发展趋势研究
高职生休闲体育参与行为特征和优化管理结构体系的研究
城市体育发展离不开休闲体育
花溪国家湿地公园休闲体育活动开展的现状分析
“休闲体育”对重庆高校体育课程的构建